宮廟文物民俗與生活記憶

廟宇文化0004(普渡狀況)

此則記錄是根據1907年9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當時澎湖地區的普渡在七月進行,當中以四館排場最大、最熱鬧。分別為銅山館、提標館、海山館、南澳館。另外還有東甲北極殿、北甲北辰宮、南甲海靈殿等都有參與。並且各自爭奇闘巧相當熱鬧,越來越盛大。但自日本佔據澎湖後,風氣稍減,但仍繼續維持。報導認為這只是延續舊習慣而已。當中的表演團體「童子普」,就是相當於現在國小畢業生的年紀,一個團體大約十幾人組成。該年會上舉辦戲劇演出等活動,觀看者都非常興致高昂。本報導中提及的當時「四館」,目前僅剩下:銅山館(銅山武聖殿)與提標館。銅山館早期銅山(東山)班兵與所攜帶的神。後來位於原為會館,內供奉媽祖與關聖帝君。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5(普渡演藝 )

此則是根據1908年8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記錄了當年馬公城隍廟進行普渡,每年是由三町(即今日北甲、南甲、東甲)輪流當董事辦理,該年正逢南甲輪值負責,辦理得相當華麗熱鬧。文中描述當時壇場的布置陳設很整齊有條理,還有在廟口設下一個劇台,方便演出,架設得很高。當準備工作完備時,已近晚間八點。演出成員是町內選出的梨園子弟。表演的是所學的整齣八美圖戲。上台表演時,衣冠服飾皆嶄新華麗,一班成員十幾人,有上妝演出者有九人之多。當晚觀眾相當多,擁擠攢動,熱鬧非凡,眾人皆曰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另外,預計在九月十三日時,還會在各町的本廟廟口繼續演出,屆時一定精彩可期。當年的馬公城隍廟與三甲廟間,關係緊密,遇有活動必定會互相支援,以共襄盛舉。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6(迎神狀況 )

本則記事,是根據1909年9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文中提到西衛宮(即今日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此回的重新修造完成,是以神像出遊遶境方式,來舉行落成式。當時的西衛宮(即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的友廟來共襄盛舉的計有:(今日的)南甲海靈殿、東甲北極殿、銅山文澳社等等。活動有數隊藝陣表演,演出內容像是「老翁負婆」等。觀眾很多相當熱鬧。幾乎是日據時期以來未曾看過的盛況。透過此則報導,也可以瞭解過去澎湖地方的廟宇交陪關係。附圖部分,為近年來西衛宸威殿的活動狀況,友廟、信眾等也都會聚集於廟前廣場觀賞。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8(娘子軍興)

本則記事是根據1910年10月9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呈現出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北辰宮在百年前舉辦盂蘭會時的熱鬧景象,甚至引起民眾扭打的插曲。報導說明了1910年10月9日時,北辰宮舉辦盂蘭會時,熱鬧非凡,夜間台上演出精彩戲劇,戲台前列壇放置供品,底下觀眾反應熱烈。人來人往之時,台下突然發生兩位女性爭執不休,先是唇槍舌戰,後來動手打起來。旁邊群眾試圖將他們拉開,都無法動搖。圍觀群眾都認為她們相當能打,甚至比男性還強悍。記錄者不僅記錄了廟會的熱鬧,也記下了當時人群中的磨擦與騷動,相當紀實。另外此則報導中提及的北辰宮,即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的北辰宮,主祀朱王爺。最早建於1899年,前身是一神明會。目前所見到的北辰宮面貌,為民國74年(1985)後改建完成的。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在地方上有許多靈驗事蹟傳說,香火興盛。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3(澎湖築廟崛起)

此則記錄,是依據1935年1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十二版報導,文中描述了1935年那時間前後,澎湖地區陸續興起廟宇重修建的風氣,翻修後的廟體更見雄偉富麗。報導文章這樣敘述:澎湖廳於幾年前開始,從馬公城內外的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依次由善男信女捐出鉅款來將廟改建成金碧輝煌。接著沙港、隘門、港底三個鄉(分別為今日之湖西鄉沙港村、隘門村、成功村)以及馬公的水仙宮以及東甲上帝廟(今之啟明里東甲北極殿)也都陸續重修。有的是以雕刻精美的石柱取勝、有的以鐘鼓樓的高大宏偉取勝。更有港底的子龍廟(今之湖西鄉成功村的天軍殿),得到徐世昌(民初時代理過第一任大總統)和知名文人梁啟超的文筆而突出。而沙港廟則以鄉內文人聯合創作,以及擅長各種古體、近體詩的文人陳春亭大力協助。無論是楷、篆、行書都結構勝出。後來後寮的大道公宮也徵求聯文方式。赤崁的太子廟也接著改建,花費兩萬多,應用石頭材料,相當宏偉。已經於去年十二月初落成完工。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4(望安庄信徒四百餘名進香天后宮)

此則記錄,是根據1935年7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文章記錄了1935年當時澎湖縣望安鄉的將軍廟信徒,渡海到高雄旗津的天后宮的進香活動。文中描述:澎湖島望安庄澳(即今之望安島)的將軍廟信徒四百多人到高雄旗後(即今之旗津)天后宮、李將軍廟進香。十日上午七點,分別乘坐發動機二十多艘前往。每一艘船都有裝飾,相當威風地進入高雄港。從旗後(即今之旗津)上陸,一路燃放鞭炮結隊到當地天后宮進香。隔天上午十一點啟程回澎湖。1689年蔣毓英《台灣府志》曾記錄:「將軍廟,在澎湖將軍澳。神之姓名、事蹟無考。自有澎湖即有此廟。」到了1696年高拱乾《臺灣府志》同樣有提:「將軍嶼,上有將軍神廟,因以名嶼。」此將軍廟位於今澎湖縣望安鄉將軍村36號。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5(澎湖龍德宮落成舉式)

本則記錄,是依據1935年7月13日《台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描述當時的澎湖廳白沙庄(今之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龍德宮的重建與慶祝活動的熱鬧。文中描述:赤崁龍德宮自前不久的改建新增,目前已經完工。預計在十四日上午十點,招待各個參與者,也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此處黑白老照片為大赤崁龍德宮提供)文中報導的廟宇是位於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6鄰119號的龍德宮,根據廟內碑記云,早自清初康熙年間即建此宮,主祀哪吒三太子至今。廟宇位置,早先是在港口邊,後才移至取得自聞人張百萬後代的土地現址。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6(赤崁鄉神廟落成盛況)

本則記錄,是依據1935年7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八版報導,敘述了當年大赤崁的人口興盛、對當地廟宇龍德宮的向心力很大,無論重建或熱鬧活動,都很願意支持與贊助。文中提到,澎湖廳下大赤崁鄉(今之白沙鄉大赤崁村)人口已多達二千餘人,當中具備醫事專門、訓導、郵局或其他在公家任官職者很多。外出到中南部發展的人也不少。去年神廟重建花費約萬元多,但資源財力上仍覺得有餘裕。上月十六日舉辦了落成式。設了醮五天,還到臺灣聘請來鳳成社戲班到廟裡演出。在澎湖的歌劇社,也請來開演。同一天出發遊行,總計詩意閣三陣,連菜園陣也請來參加熱鬧。鳥嶼鄉的神轎音樂旗幟也顏色簇新非常精彩。另外參加出遊者還有一臺是湖西來的龍鳳藝閣,演出詼諧有趣。此外還有學生班裝扮成水軍以及砲兵兩隊。前面演奏軍樂,大砲最隊伍後面殿後。神轎有四座,參與人員執掌的旗鼓一路蔓延一里多。當天的觀眾約有四五千人,入夜之後還有施放煙火,可說是未曾見過的壯觀盛大。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7(澎湖廟宇改築)

本則記錄,是根據1936年11月24日《台灣日日新報》八版的報導,主要是描述了當年澎湖地區的廟宇改建重修後,由熱心信徒民眾主動提供捐贈來共襄盛舉,也讓廟宇更顯莊重。文中記錄了現今位於馬公市五里亭的三官殿,當時因信徒聯合一起進行改建,不久即將完工。現在正在籌劃落成式的相關事宜。連石柱也許多人要認領捐贈寄附。以上報導,說明一般廟宇在重修改建時,信徒皆非常主動熱心贊助。有捐地、捐金者,也有捐石柱、窗花、金爐、桌椅等物,廟宇一般也都會在重建碑記中詳細記載信徒的奉獻。特別是石柱項,多半為文人雅士親自撰述、題書。在澎湖當地的廟宇裡,常會見到知名文士的對聯與書法。像是地方知名文士吳爾聰、吳克文,甚至是(1918年擔任過第二任大總統)的徐世昌、民初文人梁啟超也都曾留下文聯對句於現今的澎湖縣白沙鄉成功村的天軍殿內,更為廟宇增添雅致文采。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1(入廟移日 )

據1911年11月11日《台灣日日新》報導,當時的湖西南寮鄉(現今為湖西鄉南寮村),所在地之神廟因為年久失修,顯得荒廢不堪,於該年七月期間開始重新整理、並且將佛像更新,原本預計要在八月二十四日當天舉行落成式來慶祝完成,但是因為佛像也都一併更新了,希望有藝劇表演,但訓練尚未完全純熟,於是另外挑選改期的吉日,後來決定將於舊曆十月六日入廟安座。目前開始做準備,鄉里人士都相當興高采烈,十分期待。到時候活動與節目一定會很熱鬧有看頭的!文中所指神廟,應為今日之南寮保寧宮(舊名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康熙時期舊稱為「真人廟」),是從白沙鄉後寮村威靈宮分靈而來 。建立時間距今約三百多年前,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7( 上元佛賊 )

此則記事,是根據1911年3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文中提到當地的元宵習俗活動狀況。在元宵節時民眾喜歡到各廟宇去乞求銀圓、粿品等,隔年會加倍的償還。另外婦女則會向註生娘娘乞求紙花或食物,當成是生男的好兆頭。1911年時,據報導媽宮城內的媽祖廟(今之澎湖天后宮),供奉的註生娘娘供桌上準備的紙花,很快就被熱情民眾索取一空,晚來的完全向隅,空無一物。民眾不願空手而回,索幸連大蠟燭都拔走一對。另外,連註生婆姐兩尊,也被偷走。此則報導,呈現了1911年當時澎湖地方的元宵習俗與盛況。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9(演藝祝壽 )

此則記事,是根據1912年3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五版報導。文中提到「北甲北辰宮」(即今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的北辰宮),主祀神朱府王爺的壽誕日為陰曆一月十八日,屆時北甲北辰宮的信徒會相當高興熱情地慶祝。諸如招請去年有排演的子弟班到廟演出等,觀看的信眾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一般主公神明聖誕日,都是各廟宇相當重要也重視的大日子。不僅每年都會慎重慶祝,也都會列在廟宇的年度行事曆,公告與殿內。善男信女也會協助籌備參與盛會,聘請表演劇團或藝陣,以共襄盛舉。節日當天,攜老扶幼,前往觀賞,節目精彩、氣氛熱鬧。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0( 神誕演藝 )

此則記事,是根據1912年6月4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文中提到紅羅罩鄉(今之澎湖縣湖西鄉紅羅村)廟裡的配祀哪吒太子(今之「紅羅北極殿」)生日。鄉里人民興高采烈為其慶祝。還請來菓葉鄉的藝劇團演出以示祝賀。午前九時,請神明出廟安鎮、祈祝平安。此回的慶祝相當盛大,據稱還特製各色縐紗大旗十六竿。費用是由外出工作的人所製作贈送。神像請入廟以後,由法事人員進行安營造橋儀式。隨行觀看者數以千計。越到午夜演藝時,觀眾越多。甚至引起看熱鬧的民眾,來自東衛呂石村的和媽宮(馬公)市區的、東石鄉的,因小事爭吵,差點打起來。此則報導不但呈現出當時地方廟宇的慎重儀式,也凸顯了民眾熱烈參與的盛況,而觀眾間的推擠爭吵插曲,更顯現出民眾生活的生動面貌。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1(演藝酬神)

此則記事是來自1912年7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文中提到當時稱為良文港鄉(戰後改為今之「龍門村」)內的神廟(應為今之龍門村觀音宮)為觀音慶祝聖誕,舉辦演藝活動。逢此盛會,大家都邀請親友來與會,應該會相當熱鬧。至於活動所需費用,多由到外出作事的信徒所提供。此則報導也顯示了當時良文港鄉親就算到了外地討生活、工作,仍然心繫於家鄉的活動、事務。即便無法到場,也會樂意提供贊助,也顯示了人民與信仰的關係,是與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心靈的重要依靠,跟家鄉的土地、家人是永遠聯繫在一起的。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2(入廟賽會)

此則記事,是根據1912年7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文中提到漁翁島小池角鄉(今之澎湖縣西嶼鄉池西村小池角)的廟嶼重修竣工落成狀況。此處所指的廟宇,應指當地的關帝廟,是於當年的舊曆六月二十四日,在全鄉舉辦演藝慶祝和餘興活動。並且整理好鼓樂旗幟,以備所用。還聽說有人到媽宮(今之馬公)邀請朋友,到場來開唱南管以增慶祝致意。此回的支出費用,都由小池角鄉人樂捐。文中所報導的,是位於澎湖縣西嶼鄉池西村小池角的關帝廟,約為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所創建,先後曾重修整建四次。目前所見廟體為民國62年(1973)破土,至民國68年(1979)落成者。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因此,目前所見廟體為民國62年(1973)破土,至民國68年(1979)落成者。

廟宇文化0013(教演劇藝)

1912年7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當時位於港仔尾鄉的佛寺(應為今之澎湖縣湖西鄉「許家村」港元寺,因港元寺內碑記有提到:「本寺奉祀觀音佛祖並配祀諸神聖…」)重建落成,由保正許朝宗提倡以召集子弟,教習藝劇。於舊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誕日時,參與演出慶祝,慶祝聖壽與佛寺重建落成。並且也將協助鼎灣的神廟(今之「鼎灣開帝殿」、「鼎灣永安宮」都與其為交陪廟關係)落成式,到時一定相當熱鬧可期。此文中所報導的佛寺,應為今日許家村之。鼎灣開帝殿最早建於1755年 (乾隆20年)歷經1912年 (大正1年) 本報導記錄的重建,以及戰後1960年 (民國49年)再次重建,而目前看到的寺廟為1999年 (民國88年)三度重建後之樣貌。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4(藝閣敗興)

本則記錄是1912年8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六版的報導,文中提到漁翁島小池角(今之澎湖縣西嶼鄉池西村小池角)本來預計1912年六月二十日舉辦入廟儀式。事先也洽談好戲劇民藝表演,也安排「詩意閣」數台。(就是根據詩詞、神話、民間故事的情節與內容,將當中的人物、場景布置於平台或是車輛上,就可以移動展示)但當時卻正巧遇到日本明治天皇過世,屬於國喪期間,民間慶祝或藝術活動必須配合低調甚至停辦,否則成為觸犯禁忌。但是考慮到如果這些民藝內容不能按照原來的演出,最後都會變得很掃興。文中所提的小池角神廟為座落於西嶼鄉池西村小池角的關帝廟。該廟是創建於乾隆年間(1736至1795),前後曾重修四次,除了1912年的這次重修之外,目前所見的廟與樣貌為民國62年(1973)破土,民國68年(1979)落成者。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5(普施狀況 )

此則記錄是來自1912年11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文中記錄當時的七月普渡形式是以馬公市的城隍廟為主導。澎湖歷年來七月普渡幽魂時,一定以媽宮城隍廟(今之馬公城隍廟)為先,於舊曆七月初三時,先以公共普渡開始,其他各街各廟以及各館,才依序辦理。凡是普渡時,一定會設壇演出戲劇,互相較勁排場如何。而且活動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如不夜之天。但是在1912這年,這次正好遇上了明治天皇過世事件,人民也都知道懂得要肅穆低調的進行。像是蔬果食物雖稱得上豐富整潔,但滿漢全席的安排則是一律取消。活動的樂音都撤去,燈燭盡量低調黯淡。就連道士上台誦經時,也沒有伴奏音響。大家都認為這樣就能做到普渡的禮節顧及,且能自行恭謹約束低調。如此一來,就不用延期改到下元時才辦。也是一種較為方便的變通方式。這則報導不僅呈現1912年當時各廟的普渡狀況,遇到突發事件(天皇過世),所做出的因應調整。也凸顯馬公城隍廟在各廟舉辦普渡時的主導位置。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6(媽宮詩謎)

此則記錄是根據1912年10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文中提到當時媽宮海靈殿(今之南甲海靈殿)於中秋節時辦理猜謎活動到十六、十七晚上的情形。會中應景的提供了有二百多條詩迷讓大眾參與。猜中的民眾很多,提供的獎品也很雅致豐富。中了最大獎的是南町葉姓人家之子,隔年應由他作東出謎。至於這次的謎題,相當風雅,頗值得留傳,暫且記載於紙上,以提供同好參考欣賞,由此也可見當時的活動盛況。如尖字打左傳一句:小加大。妝字打西廂句:美人應在粉牆東。電報打四書一句:速於置郵而傳命。呂后打四書:邦君之妻。霸王寵姬打詞闕名一:虞美人蕭史相思同打:憶秦娥武伯背叛。魯無問罪之師。打四書句:孟之反不伐。息媯嫁楚。終身緘口。打夫人不言。國士無双。打何謂信。關張趙馬黃。收川建大功。打小説冊名:五虎平西。直至今日,澎湖地區的許多廟宇仍然保持有在節日舉辦猜燈謎活動。附圖中為位於馬公的北辰宮、觀音亭於2020年元宵節,舉辦的猜燈謎活動。謎題設計的相當有深度也兼具趣味,參與的民眾無不絞盡腦汁,增添了節日的趣味。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7(賽會狀況)

此則記事是根據1912年12月29日《臺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文中提到湖西區的七個鄉訂於是日九點集合在北寮鄉廟口(今之北寮保安宮)。報導內容如下:列隊出發,隊伍前神轎已經到達南寮鄉內了,而隊伍後面還擁擠在ㄧ起尚未出發。可以想見當時隊伍之長、人數之多。還有各種鮮豔色彩的新製四方大旗共有121竿、神轎22檯、龍船一艘、後頭跟著藝隊11個陣頭、詩意閣棚13臺。還有蜈蚣陣、以及歷史演義中的「十八反王」角色演出者。當中最出色的藝隊,是紅羅罩鄉某曲司所教導的。但是當天,少了「清曲郎君會」、獅陣,算是缺點。而且參與和旁觀的眾人,都認為隊伍中少了乩童,就減少很多樂趣。(當時執筆的記者認為)群眾們不知道在文明世界裡已經不容許這種看似散髮露體的狂漢。會跟著神轎到婦女眾多之處,光著腳轉圓圈(俗稱為發輦)的狀況。也有裝扮成士兵者,則到處驅趕婦女退後迴避。以為是神在發怒,卻不知這是最煞風景的。最後,若以數十天的精神心力準備,只為了這兩三天的遊行活動,並沒有什麼收穫,明眼人一定能分辨。此報導中對於地方這些民間活動狀況,呈現批評的負面看法。但這些廟會活動,卻是當時民間信仰裡很重要的傳承文化之一。文中提到的北寮廟(今之北寮保安宮)與南寮廟(今之南寮保寧宮),至今仍然情誼良好,互動關係緊密。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8(南町尚神)

此則記錄,是根據1913年5月8日《台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文中提到當時海靈殿廟方對於請迎送王活動要如何進行的討論。報導是這樣記錄:南町蘇王爺宮(今之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南甲海靈殿)已經在之前討論好,請來巡狩王爺三府千歲,到宮廟裡早晚誠心敬拜。有經驗者認為神明不會長久停留,預計幾個月後要辦筵席餞別、敬送物資等等迎王經費可以節省。但是一般年輕的人,卻是態度敷衍行事。雖然有請王卻好像沒有。這樣會讓其他地方的人笑我們很吝嗇,捨不得花錢。因為附和同意這意見的人很多,之後有討論決議要演出故事來恭敬送王,這樣可以增加活動光彩,想必屆時可以五光十色,相當熱鬧有看頭。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19(清理水溝)

此則記錄是根據1913年3月21日《台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文中記錄1913年當時因大雨容易淤積髒水,於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的海靈殿前,對衛生影響甚劇,所以官方發包水溝工程來改善。文中報導:該年蘇府王爺廟(今之南甲海靈殿)前,因為沒有水溝,所以下雨時會出現雨水到處亂流,導致行人無法通行。而且積水髒汙有礙衛生。因此官方以一千圓發包工程給楊純氏來施工,以最近趕工進度來看,不用多久可以順利完成。文中提及的蘇府王爺廟,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的海靈殿,根據廟中的碑記,蘇府王爺在清道光17年(1837),從金門分香而來。但是是在同治3年(1864)才興建海靈殿,歷經大正8年(1919)海靈殿曾經重修,到民國60年(1971)再度重修,目前所建廟體為三度修建,民國106年(2017)入火安座。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0(南町迎王)

本則記錄,是來自1913年11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澎湖媽宮南町蘇王爺宮(即今日之馬公南甲海靈殿),從1912年起,請了三府王爺入殿奉祀,並且造了彩船(即王船)一艘。近日裡董事和耆老在廟裡討論議定迎王的相關事務,以及送王之事。廟內的董事和耆老們,決定舊曆十月二十五日起,先在城內外遶行;二十六日則出城到西衛鄉(今馬公市西衛里)以及大案山、文澳等處。並且南町打算出動藝陣,分別為晴春園、綠牡丹兩隊。詩意閣也有一些參加。但尚未擬定東町(即東甲)會演出「五女興唐」劇藝一隊。臨時還增加藝閣戲棚來助興。北町(今北甲)也興高彩烈,製作各色的彩旗以外,來協助迎王演出。並且教會演出「慈雲走國」此劇藝。來贊助迎王演出。城外西衛鄉(即今之西衛里),則是練習舞獅陣一隊,以及旗幟鑼鼓雜劇等等共襄盛舉。聽說此回的旗幟服裝等大多採用五色縐紗以及各款綢料製作,花費不少錢。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2(落成狀況)

此則記錄,是來自1918年9月25日《台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文中記錄了當時的漁翁島內垵鄉(今之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王爺廟(今之內塹宮),於去年底進行上樑儀式。為今年五六月間進行工事。此期間所有的土木工程都於上月初完成。另外,也於十三日時完成落成式。各鄉各界來祝賀者很多,遠如合界頭鄉(今之西嶼鄉合界村)也贈送了木製的匾額,金色底黑色字體,是由工匠師傅藍木氏所製作,相當精緻。其他人則是贊助了各式供品,以及鉦鼓、旗幟等物品,都相當興高采烈。另外鄉里內的五町也有學成子弟劇五檯,同日日夜開演,觀者眾多萬頭攢動,可說是最近廟宇落成的活動盛況。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4(請神護佑)

此則記錄為1918年12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版六之報導,文中描述到在1918年當時的「媽宮」(澎湖縣馬公市)傳染病大流行蔓延,於是民眾恭請代天巡狩的王爺來幫忙驅除疫情。文中如此描述:媽宮南町(今之馬公市南甲)於1918年流行病猖獗之時,召集民眾開會,依照舊例恭請代天巡狩的各王爺來驅逐疫情,保佑健康。眾人皆無異議於是擬定好日期,在港邊恭請王爺入廟供奉安位。果然請王之後各戶都回報平安,境內有損失生命的減少到只有一兩人而已。文中提到的1918年流行病猖獗,根據《續修澎湖縣志》記錄,1918至1919 年間曾為東亞霍亂大流行期間。另外大正元年至大正七年(1912-1918)年間也為瘧疾盛行期間。澎湖雖地理獨立,但也因人口、船舶流動關係難逃傳染與病毒肆虐。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6(迎神定期)

此則記錄,是來自1920年5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六報導,文中描述1918年流行感冒猖獗,民眾商請媽宮(今之澎湖縣馬公市)的蘇王爺宮(海靈殿的主祀神)讓王爺繞境出巡,以消除疫情一事。文中這樣描述:媽宮城內南町蘇王爺宮(即今之馬公市南甲海靈殿)在1918年流行感冒盛行時,參議討論請王爺遶境出巡,以使境內平安。並以爆竹宣報平安。各個爐下信眾都相當感謝,也因之王爺留任至今。後來依循舊例,先舉行恭迎王爺,再接著致敬歡送王爺相關日期已經訂在五月六日,也就是舊曆三月十八日。現在全體都興高采烈的準備相關事宜,到時候一定會有精彩的繞鬧可以觀賞。王爺廟宇之請迎送王程序,有標準流程,並且相關事務也會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管理,有關費用收支與事務管理,皆與廟方原本運作系統不同。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8(修天后宮廟)

此則記錄,是依據1922年1月24日《台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內文主要是介紹「媽宮」地名的由來、以及說明媽宮當地的重要寺廟都因年久頹圮,迫切需要修繕的狀況。其文描述內容如下:媽宮之名是由於建祀了天后廟(今之天后宮)而得到的。該廟是自前清時就與文石書院(即今之孔子廟內)、五里亭、水仙宮、觀音亭、城隍廟都稱為祭典廟,乾隆年間重修一次,至今年代久遠,外觀以及內面都呈現坍塌頹圮面貌。近年多次提議重修,但因工程費用可能龐大,一直未成。幸虧近來由各行各戶抽收費用,得到款項頗多。此外還得到以前到南洋發展者提供棟樑木材原料十幾根,還有幾年前買的存放在海壇館拆卸下來的很多材料。於是在近日推舉董事各項樂捐,並提請督府許可施工,已經於日前辦理出火儀式(即廟宇重修前,將神明請出建築戶外的儀式)。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9(迷信者鑑)

據1925年7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這一年各個村落因為暑氣過盛溫度太高,導致發生熱病以及兒童出疹子等症狀相當多。有較靈巧的人就趁機謠言傳佈,聲稱有王爺的千秋船停在下社港邊,應該準備柴、鹽、油、米等物資給王船添載。因此迷信觀念到處流傳,民眾聽從這種說法紛紛準備給王船添載的東西焚化,後來被當局聽到,馬上進行告誡。按:此新聞呈現出當時民間對流行疫病的擔憂,但因為日本殖民時對本地的風俗習慣與其不同,特別排斥,常常批評本地信仰與傳統風俗。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0(西瀛特訊普渡改良)

此則記錄是依據1925年9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四版的報導,是針對日據時期,官方對於民間的傳統習俗不夠理解,而心生排斥。甚至斥責為迷信、浪費、不文明進步。此篇報導內文描述為:澎湖郡在清朝舊時代即在七月的盂藍盆會將展現爭奇鬥豔的習俗。有的是以煙火表現,有的是以排場或者是宰殺祭祀的豬隻數量來較勁。甚至以活動的物品、或是肉品等來較量。直到成為(日本)帝國領土後,才漸漸改掉奢華方式,不以有用的金錢,做出無必要的較勁。而且祭品有妨害衛生的疑慮也覺悟改良了。至於那些頑固迷信要多燒化金銀紙錢者,也能同樣節制點。像是本年的演劇活動被刪去,也是因為景氣不佳,不增加花費的考量。另一個理由是舊劇不斷重演,沒什麼趣味可言,總而言之,選擇正確的事跟隨著,這就是文明的進步。當然以上的看法,是偏向以日本殖民者的角度來看待本地的風俗舊習,忽略了傳統文化與信仰生活在民眾心中的價值與重要性。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1(澎湖商紳迎節孝牌)

此則記錄,是依據1926年5月10日《臺灣日日新報》四版的報導,此文呈現了在馬公(市)天后宮裡的節孝牌坊,自古以來是很受到官方與地方重視的。此文報導描述以下狀況:馬公天后宮裡,從以前就有奉祀節孝牌坊,前清時期地方官員都會來上香致祭。但自從法艦攻打澎湖之後,程補分府來籌備善後,再聘請林山長(按:「山長」為古代書院的負責人,主持教學與行政 。此處所指即文石書院山長:林豪)續修《澎湖廳誌》。委託地方仕紳重新採錄節孝事蹟以補上缺漏。這麼做也足以安慰貞魂。經由仕紳商界協議,決定就將誌書上所有的節婦烈女名單一律登錄到節孝牌坊上。也已經於上個月由陳采蕊氏準備神轎一座,並且用鉦鑼鼓樂、旗幟,恭迎入天后廟西偏的節孝祠安奉。仕紳商界幾十人都穿戴整齊歡迎致祭,可見盛況。城內外各家各戶都準備香案恭迎,當時認為這很能夠鼓勵良俗。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3(重修古廟)

此記錄是根據1926年8月8日《台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文中主要是敘述觀音亭自清代創建,歷經年月已損壞,極需要修繕與經費。內文描述概要如下:澎湖觀音亭是自清朝所建,至今歷經多年在風雨中損壞不少,仍然香火很盛,莊嚴氣氛絲毫不減。當地的富商鍾紅樟、葉淵、許波、許來等人有鑑於此,主動邀集有志者一起討論修繕事宜,也得到普遍的贊同,所以具備好文件向當局申請並準備籌募款項,聽說這筆修繕所需經費要一萬五千元。以此則報導的觀音亭,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中興里介壽路14鄰7號。據悉觀音亭是由澎湖右營游擊薛奎在清康熙35年(1696)倡建,以供奉南海觀音菩薩。創廟以來,歷時多年,亦經多次重修後為今日面貌。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4(西瀛 上樑舉式)

本條記錄是依據1927年5月21日《台灣日日新報》六版的報導,文中提到澎湖馬公的觀音亭是重要古蹟,香火很盛,雖一度因年久失修而顯凋蔽,但日前以提議整修並陸續進行募款。此文描述為:澎湖廳城外北門之處觀音亭依山傍水最為名勝。也是本廳的古蹟之一。寺內主祀觀音大士,相當靈驗,香火很盛,但是因為年久失修牆壁、池塘都顯陳舊有失雅觀。近來得到信士林介仁、鍾章、許長康、吳位、陳賓、謝得、許波等人發起提議整修,自由提供捐款金額,得到當局批准。於之前十五日上午十時,舉行上棟儀式。當時的澎湖增永廳長(增永吉次郎)、飯田海軍司令官(飯田延太郎)、陸軍參謀副官、街庄長以及各官衙長、董事、有志人士都一起出席依序進行。但是唯有建築費用尚為不足,接著繼續捐贈的,也有很多是各鄉的信徒做為後援支持。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5(澎湖觀音亭來 廿四日落成式)

此記錄是依據1927年10月7日《台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描述觀音亭的改建進度與過程。其內文描述為:觀音亭自從改建以來,工程相當順利,左右的鐘鼓樓也都完成,內外灰壁及香油等都即將完成,現在訂於十月二十四日要舉行落成儀式。此則報導,應是繼《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18日的後續報導,持續追蹤觀音亭的修建事宜與進度。此度重修,主要是未受到清日澎湖之役的戰爭波及毀損,也是觀音亭數度重整修建。1898年(明治30)12月由日本政府所登記的「設寺廟宇所屬表」中登記的觀音亭資料如下:設寺廟宇名稱為「澎湖山觀音亭」、設寺廟宇建物為「百三坪三合」、設寺廟宇敷地為「五百一坪二合三勺」、附屬財產為「家屋四十九坪四合四勺」、田園「六千百三十一坪七合一勺」,廟宇建立年度為「康熙三十五年」所建。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6(澎湖官民議修聖廟)

此記錄是依據1929年5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而來,報導文中提到澎湖孔子廟中進的明倫堂,近來被風雨和白蟻蛀蝕,損壞不堪。明倫堂是大眾最容易觀看到的,也是祭祀完畢時宴請陸海軍官及各官衙長的場所。而且東偏的休憩室和廚師使用的建築有都已經傾倒損壞。現在澎湖本廳人士討論要重新修整,預計請政府補助費用。由廳長上呈報給總督,並且感謝上回官方提供的香料、金額等,接下來就會開始動手重修孔子廟。文中所指孔廟,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新生路104-7號的孔子廟(文石書院)。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7(澎湖威靈殿到高雄重修募款)

本則記錄,是依據1931年4月11日《台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文中介紹了位於今天白沙鄉的後寮村威靈宮,1931當年因為廟體老舊,而想要重建的籌備過程。文中的描述如下:澎湖的白沙庄後寮(即今之白沙鄉後寮村)威靈宮主祀保生大帝,香火鼎盛地方鄉民大多非常信仰。但此廟建於道光年間,近來因為廟宇歷經長年累月,已顯得外觀凋零老舊不甚雅觀。此時鄉人建議重修整建,也向當局提出申請。日前還派了許揚樹和宋注一起到高雄向本鄉到臺灣發展的鄉人募集款項金額。報導中的「後寮威靈宮」,根據蔣志《臺灣府志》(1685年)記載:「真人廟,在奎璧港」,可以確切是指建於17世紀後寮的此座保生大帝廟。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38(馬公城隍廟落成誌盛)

本則記錄,是根據1933年10月4日《臺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文中主要描述澎湖馬公的城隍廟,因重修工事順利完成,由地方首長與廟中總董主持落成儀式。文中描述:澎湖馬公城隍廟,自從去年承蒙鍾總董以及各方善社、街庄善士提供捐贈鉅款重修工事已經完成。上月三十日舉行落成儀式。海陸軍官司令、參謀副官、各個官長等都服儀整齊出席開會。由戶田僧侶讀經,總董主持典禮、張西全報告工事進行狀況、畢淺生庶務科長代理廳長發表祝詞。三浦街長也發表祝詞後由總董燒香,參加的人員依次敬禮完畢後,開始宴會。城隍廟這次重修是以堅石精緻雕刻最為出色,其他部分也都金碧輝煌,成果亮眼。城隍廟向來與官署有分理陰陽的習俗傳說,所以只要有官署就有城隍廟。另外 城隍廟也有著消災補運與逞惡的作用,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香火向來很盛。在澎湖地馬公市,有兩座城隍廟,一座建立年代較早,位於文澳(馬公市西文里25號),稱為「閤澎文澳城隍廟」。另一座即位於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8鄰20號的「財團法人澎湖馬公城隍廟」。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2(澎湖湖西庄迎神誌盛)

本則記錄,是依據1934年12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澎湖廳湖西庄紅羅罩(今之澎湖縣湖西鄉紅羅村)輪值舉行迎王的活動。文中報導:上月十八日上午十時,六鄉內的神輿,共計二十二座都齊聚廣場前。發號炮響之後,隊伍依序出發。王爺千秋船為前導,進香的人很多來自白猿坑(今之許家村)御前清客一隊,最吸引注意。並且增加喇叭和雙音(又稱「雙鐘、雙鈴」,在樂曲中只打撩不打拍)等演奏,雅中有俗,不如蕭絃的雅緻。村下鑼鼓也很多見。小法沿途唱誦咒語,沿路有三個藝陣,到了白猿坑廟前,因為某些原因不能開演,相當掃興。當中最出色者,為南寮、湖西、紅羅罩(今之紅羅村)三鄉。各自以女將軍執舉色彩豔麗的旗幟,穿戴整齊,當天駐駕行臺在北寮廟夜宿則在湖東宮。回鑾日即散席。連續五天作醮完成,最後送駕為結束。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53「落成狀況」

此則記錄,是根據《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10月12日(六版)的報導,說明了1912年在漁翁島小池角鄉正好有神廟落成(應指的是今之小池角關帝廟),本來要在八月中旬辦理落成儀式,但剛好遇上天皇過世(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去世 )且尚未安置靈柩。所以民間只好盡量低調的進行慶祝活動。文中提及,因慶祝活動正好遇到「國喪」,所以一般官員或民眾都恭敬的避免製造喧鬧、音樂聲響等等。也因此協議延後活動日期。直到上個月二十八日才舉行落成式。進行時,抬出神像到處巡遊,然後入廟。當天氣候良好,儀式所用的旗幟、鉦鼓、儀隊等都很整齊。來共襄盛舉的劇團、藝陣也很整齊熱鬧。但是詩意臺閣,則一概捨去不用。並且預定在本月四日,將會在廟口設壇普渡幽魂,應當會很忙碌等等。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8(演劇競爭)

此記錄,是根據1911年10月19日《台灣日日新》的報導,文中描述了過去在1911年時,澎湖縣馬公市的幾個甲頭廟(位於今天的啟明里北極殿、復興里海靈殿、長安里北辰宮),在廟會活動時的會互相較勁的熱鬧狀況。文中描述如下:馬公三甲廟(今之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北甲北辰宮)演三藝劇時,會互相競爭較量。無論是服飾衣裙的華麗程度或特殊樣式,或是以裝飾的金玉來相比較。也有以言語較量的,甚至還有想用力氣較量的。幸虧公家聽聞消息,嚴格禁止,所以沒有釀禍生事。但大多數的旁觀者,還是有所謂的評價想法。比方說提到某町雖然衣裙勝出,但他們這些其實是跟老婆借來的。有的町雖然以金玉勝出,但卻是出自借貸的很多。終究不像某町衣冠看起來嫻靜優雅、唱腔、音樂、對白自然合適相當可取。以上哪種形式較好或不好?其細緻處,需要善於觀察者才能體會瞭解。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3(神廟重新)

本則記錄,是根據1913年4月15日《台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而來。文中報導了有關當時的宅腳嶼,地方的廟宇因年久損耗,需要修繕維護,因而由地方募款完成的經過。文章描述為:第二管區內的宅腳嶼鄉(今之安宅里)有座神廟年久失修、多處坍塌。且因為廟的方位座向跟民宅相反,此年鄉裡的耆老討論提議想要將廟更新,順便轉向,好與民宅同向。現在已經協議拆卸完畢,訂於農曆四月七日,支付建築的費用。雖然不多,但有捐出的寄附金一千多圓,是保正謝耀亭所募集的,他自己也拿出二百多金。因為鄉里的信眾居民合力出資,順利將此神廟座向轉向,圓滿完成。文中所提之安宅神廟,應指今之「周王廟」。(據昭和30年12月記錄的社寺廟與所屬表顯示,記錄當時,周王廟已經具有起碼兩百三十一年的歷史。)在周王廟「重建落成碑記」裡有提到,周府大王爺此廟坐何為壬丙額曰『周王廟』,後來於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由本鄉名人謝輝煌出而發起第三次重修之舉,並延請堪輿家鑑定後,將原地基字向改為「壬丙兼巳亥」(按: 指坐北朝南 )自是以後鄉中人口頻增神興人旺良有以也 。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21(南町演法)

此則記錄,是來自1913年7月9日《台灣日日新》六版報導,描述了位於馬公市的海靈殿承續傳統,訓練完成了一批小法師,以後科儀祭典可以登場演示。文中報導:媽宮城內南町(今之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的蘇王爺廟(今之「南甲海靈殿」)虔誠恭請三府王爺於宮中早晚祭祀。另有教成小法師六人,都是十一二歲左右。穿著整齊,上身穿的背心有五個顏色來區分搭配五個營頭。手上拿的令旗也一樣有搭配顏色以區分代表。每當王爺壽誕時,小法就在廟外操演科儀,鼓樂音響喧天、行止步驟都符合規矩。也搭配音樂節奏,交錯的變化。所呈現演出的形式陣頭五花八門。當中一位失明的法師,手上拿著樂器,閉著眼睛張口高聲助唱。觀眾都覺得很有興致,當天往來民眾很多,甚至有人爬到樓上撐著傘看,也得到幾個小時的悠閒興致。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41(澎湖祭聖竝文衡聖帝)

本則記錄,是依據1934年9月18日《台灣日日新報》四版報導,文中主要報導了孔廟的秋季祭孔聖典禮,由在地文人吳爾聰主持,進行順利完成。內文描述為:澎湖孔子廟於日前十三日時由管理人吳爾聰主要提醒秋季祭孔聖的例行祭典。十點多時憲兵隊長、海軍司令、小公校長等帶領著男女生徒到來。接著大磬廳長、三浦街長、淺生水野各課長各官衙長,準時來到。三嚴鼓(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畢,在廣場整理隊列,音樂重奏,幫助禮儀進行等,也嚴肅的站立。視學吉良貞雄領頭朗唱、大磬廳長代替總督晉獻幣帛,朗讀祝禱文、捻香參拜等。文武官員、民間代表、信徒代表等等依次參拜文衡聖帝、奎星夫子。五位先賢與韓胡蔣等建立文化特殊勳功者(指澎湖通判胡建偉、韓蜚聲、蔣鏞等建立文石書院有功者)、廳長也一同致敬。大磬廳長及來賓一行人,以事關檢閱球磨艦艇為由,先行告退,陳梅峰、吳爾聰等以禮儀相送。也與小公校長與首席教員等在明倫堂接受福酒,行三鞠躬後復位,氣氛和睦,相當熱鬧。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廟宇文化0002(神廟移向)

此則記錄是根據1912年6月19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而來,文中指出當時位於湖西區西溪鄉(今之湖西鄉西溪村69號)的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因為年久失修,建築已現毀壞,由鄉親們協議進行整修。當時選出富商高軒為總董,負責管理此事。在整修之際,最重要的一項事務是因為該廟原本屬於「座北向南」,但在風水地理上認為不宜,所以趁著此次整修,順便移轉為「座西向東」。另外廟裡石柱上的對聯,特商請名士來撰寫,並且將姓氏都刻上去,以誌記不忘,也更顯得雅致。由此報導可知,現在看到的西溪北極殿殿內的石柱對聯為當時所設置,以及現在所見的廟宇座向,並非當初原始的方向,而是1912年整修時順便改向後的方向。主圖為西溪北極殿於2018年時拍攝的正面外觀。(主圖為陳英豪所拍攝提供)

廟宇文化0040(澎湖祭典熱誠 - 下)

本則記錄,是依據1934年6月22日《台灣日日新報》八版報導,文中描述了在澎湖當年廟會的盛況(下):…(續前文)另外詩意閣鑿以南町水淹金山、北町龍鳳閣、魚菜市場演出西遊記,以上粧扮均極優秀。也最合乎情景。另外以第一樓龍船閣一臺,裡面有十四個美女各自手持蘭,目光與水波互相映射相當讓人銷魂。而以具趣味者來看,則是以新月樓的肥胖男子裝扮成小新娘最有趣。還有扮演成新郎、媒婆伴嫁等,沿路笑談,觀眾擁簇著。其它像是東興樓以九美女扮演九魚化龍。海壇館以七爺八爺大搖大擺出行、文澳則是電動車、窄腳嶼(即今之安宅里)雙頭掛(即今之興仁里)表演犁歌,雖然土氣但保有農村傳統氣息,雖然有拼鬥的精神,但遠遠比不上馬公的郎君會更合乎節慶情境,也最受到溫文爾雅的讚賞。觀眾都認為這就是這兩天的全部表演。像是十六日中午,進行龍舟爭鬥戰,一決勝負,優勝旗被蒔裡團隊所得。湖西庄的執事等人穿戴整齊旗幟鮮明,小法很整齊,鄉老不戴暖帽,舉止大方人氣最高。十七日的觀眾比例年來都多,至於內地人(日本人)拿雨■抬神轎以及對祭典的嚴肅態度,最能表現敬神的觀念。(圖:為現今廟會,藝陣會也以各種節目來慶祝與表演)

2019年重光里威靈殿重建動土大典

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因為距民國六十二年上一次的重建落成,廟體已年久斑駁,後殿屋頂剝落。故訂於民國108年(2019)農曆十月初九午時進行重建動土典禮,並由法師長陳俊宇進行祭煞儀式。動土日期的挑選是經由請示神意確定,訂於2019年農曆十月初九午時進行。是日天清日朗,儀式順利進行。因舉凡工程動工一定會驚動五方煞神,為了尊重與告知天地與五方煞神,也為了要確保之後的拆建工程進行順利,相關工作人員執行任務過程平安無事,是由法師長帶領眾委員、執事、鄉老等進行祈福、除煞儀式,以示尊重各方神明與敬告天地,即將拆除舊廟本體,興建全新廟體。

西衛宸威殿落成入火大典繞境路線圖

本處之照片是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的宸威殿,慶祝落成入火大典繞境路線圖、三天活動內容與遶境隊伍以及負責的鑼鼓陣頭順序。宸威殿此次為第六回重建落成。籌辦過程中,會組成「西衛宸威殿落成暨入火大典籌備委員會」臨時組織,專責負責典禮活動,待活動結束完成,會計經費帳目結帳移交給西衛宸威殿管理委員會完整清點,即自然解散。此臨時組織,分工相當完整嚴密,包括了十七個組:行政組、財務組、會計組、總務組、法務組、募捐組、典儀組、接待組、遊行組、轎班組、旗班組、醫護組、隨香組、鑼鼓組、娘傘組、環保組、報馬組。都顯示了廟方委員與眾執事,大家分工合作、齊心向力,對此儀式的重視與用心。(資料提供:西衛宸威殿)

2013年馬公西衛宸威殿送王遶境路線

此則記錄,是呈現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於2013年舉行送王相關儀式,恭送張劉周三府升天繳旨。歲次癸巳年(2013),遶境日期為:9月20日、9月21日、9月22日共三天。(路線參見附圖)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舉行送王:恭送張、劉、周三府千歲起駕。送王起駕昇天繳旨前,依例會組織成立「籌備委員會」來負責全程活動。全稱為「西衛宸威殿恭送張、劉、周三府千歲起駕籌備委員會」的臨時組織,等恭送三府千歲起駕大典結束,會計經費帳目結帳移交西衛宸威殿管理委員會完清後,自然解散。西衛里宸威殿對此任務特地詳細編組,分派任務。會內分工組織為:募捐組、法務組、總務組、公關組、設備組、千秋寶艦組、典儀組、文獻組、財務組、會計組、轎班組、接待組、行政組、環保組、旗班組、陣頭組、四行八班組、隨香組、供應組、醫護組、報馬組、交通指揮管制組、道路清潔組。顯現編組相當用心周到、考慮完善。

西衛宸威殿2019丁口錢性別、姓氏狀況

此圖為宸威殿2019年丁口錢繳交的姓氏統計,在統計表中,可以看出社區中參與姓氏的比例,也凸顯出該社區的主要姓氏,以王吳陳鄭人數最多。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社區內,向來以王姓世居居多,里內即有一間王氏宗祠,宗族各家大多居住於附近。有關「丁口組織」向來是民間祭祀最基本的組織運作型態,其字義「丁」為男性、「口」為女性,是以家戶為基本單位來算。過去祭祀活動是以庄社為主要單位,理論上每家每戶都算在內,便於一起分擔祭祀事宜的工作或費用。在心理上,也包含在祭祀圈的庇佑。所以即便有些青壯輩,可能當下因為工作或求學因素離鄉在外,未居住於老家,但家中的長輩依然會於廟方收取丁口錢時,一一將兒孫男女都計算在內,一併繳交丁口錢。既是一種遵循傳統信仰文化的庇佑習俗,也是老人家對家人呈現的關愛心意。統計表中,複姓者多為「冠夫性」的老人家,也可看出該戶較長壽者為女性。

2019年澎湖城隍廟遶境路線與時間

此則記錄為2019年境主靈應侯出巡環島活動記錄內容。包括了三天來的活動時間、路線、參與的包括台澎友廟參與的各宮廟名單等。(白沙、西嶼地區)第一天遶境順序時間表,是在民國108年5月3日(農曆3月29)星期五,上午6點30開始報到,8點出發。陸續行經1.一新社、2.祖師廟、3.文澳城隍廟、4.西文聖真寶殿、5.東衛天后宮、6.安宅周王廟、7.許家村真靈殿、8.潭邊真靈宮、9.鼎灣開帝廟、10.講美龍德宮、11.鎮海福安宮、12.港子保安宮、13.岐頭鳳儀宮、14.小次崁蜩鳴宮、15.赤崁龍德宮。第一天下午1:30分出發。16.後寮威靈宮、17.合界威揚宮、18.小門震義宮、19.大池治安宮、20.池西聖帝廟、21.赤馬赤樊桃殿、22.外垵溫王宮、23.內垵內塹宮、24.二崁二興宮、25.竹灣大義宮。(湖西鄉、澎南地區)第二天遶境順序時間表。第二天為民國108年5月04日(農曆3月30日)星期六上午8時出發1.橫礁五天宮2.通樑保安宮3.瓦硐武聖廟4.城前明新宮5.中屯永安宮6.中西代天宮7.沙港廣聖帝8.沙港天后宮9.沙港北極殿10.東石泰靈殿11.成功天軍殿12.大城北北極殿13.隘門三聖殿14.太武玄靈殿15.西溪北極殿16.紅羅北極殿17.青螺真武殿18.白坑玉聖殿19.湖西天后宮20.湖東聖帝廟21.北寮保安宮22.南寮保寧宮23.菓葉聖帝殿(行台)第二天民國108年5月04日(農曆3月30日)星期六下午13:30分出發24.龍門觀音殿25.龍門安良廟26.林投鳳凰殿27.烏崁靖海宮28.東文溫極殿29.案山北極殿30.前寮朱王廟31.石泉朱王廟32.菜園東安宮33.興仁懋靈殿34.鐵線清水宮35.鎖港紫微宮36.鎖港北極殿37.山水上帝廟38.五德威靈宮39.井垵北極殿40.嵵裡水仙宮41.風櫃金王殿42.風櫃三官廟43.風櫃溫王殿。由此安排可見在澎湖地區,眾廟宇間關係是互動密切。(馬公市區域)第三天繞境順序時間表,是在民國108年5月5日(農曆3月31日)星期日上午八點出發。1.西衛宸威殿、2.重光威靈殿、3.光榮靈光殿、4.神玄堂、5.西吉廟、6.武聖廟、7.澎湖三官殿(行館)。第三天民國108年5月5日(農曆3月31日)星期日下午1:30出發。8.澎湖觀音亭、9.銅山館、10.澎湖天后宮、11.陰陽堂(只由城隍爺神轎一頂代表行禮,其他神轎、車隊、陣頭等不進入)、12.南甲海靈殿、13.水仙宮、14.提標館、15.北甲北辰宮、16.馬公東甲北極殿、17.澎湖城隍廟。

店仔口普渡(觀音佛祖、大士爺)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附近上的巷弄裡,舊名為「店仔口」處,固定於陰曆七月底會進行之「囝仔普」(普渡)。每年陰曆七月店仔口普渡時,所敬拜的是紙糊的神祇,而非木雕的神明金身。根據威靈殿現任法師長陳振宇說明,重光里威靈殿向來沒有進行所謂的「廟普」(廟方歷來沒有舉辦普渡),早期的原因是怎麼演變的已經不可考。但他認為店仔口所普渡的神祇,是屬於大士爺,所謂「蓮花生大士,大士生百相」,觀音可以幻化太多種形態,依判斷應該祂是大士。台灣一般廟宇普渡會出現的、管理孤魂野鬼者,都是「大士爺」。所以若是掌管陰府,神像其實就可不用開光,而依靠道士誦經,用他的法去驅使祂開啟。店仔口的普渡形式則是每年會在祭祀棚子裡,由有意願請神尊的信眾分別擲筊,由聖杯最眾者得以請新神尊回家供奉。前一年的紙糊神尊則予以燒化,隔年眾人復擲筊請新神。(2019.10.田野訪談重光里威靈殿法師長陳俊宇)

西衛宸威殿諸神誕辰日期表

此則記錄,為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的宸威殿所張貼年度諸神誕辰日期表。代表每年固定時間裡,要與其他廟宇互動的慣例。此列表,不僅顯現了廟宇間的關係,也包括友廟的主祀神或王爺千雖誕辰之日,西衛里宸威殿廟方委員或執事,都將前往泡茶或祝壽以表共襄盛舉。像是北甲北辰宮(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朱府王爺誕辰、東甲北極殿(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啟明里)真武大帝誕辰、南甲海靈殿(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蘇王爺誕辰、威靈殿(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池府王爺壽誕,都需前往泡茶。而鄰近的靈光殿(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光榮里)朱王殿,觀音亭、神玄宮(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光明里)也需前往泡茶。還有部分飛昇日、成道日、出家日等等,也都需前往致意。(資料來源:西衛宸威殿提供)

廟宇文化0001(石塔與烟墩)

根據1906年(明治39年)《臺灣日日新》曾報導,澎湖地區很多海邊沿岸都有以石堆砌成的塔形物像是東衛的東北邊或青螺的虎頭山等處。至於這些塔形建造物的功能與作用為何?詢問一些當地耆老,似乎也不明白。也有些人說那是該地有「煞氣」,以石建置塔型是為了鎮煞。不過這些說法多為猜測未獲得證實。像是在高處築立石塔,就稱之為「煙墩」。是為了防止盜賊來犯,掠奪財物;一旦發生,就在煙墩上放火為信號,通知大家。只知道這些石塔年代久遠,可能是在(明代)鄭成功之時或是(清代)施琅那年代,但正確時間沒有得到確切的證實。(本圖所示石塔,位於西衛里安檢所附近堤防外,退潮時可見完整共有九層之全貌)

馬公城隍廟

根據1908年8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導,當年馬公城隍廟進行普渡,每年是由三町(即今日北甲,南甲,東甲)輪流當董事辦理,該年正逢南甲輪值負責,辦理得相當華麗熱鬧。壇場的佈置陳設相當整齊有條理,還有在廟口設置一個劇台,方便演出,台子架設得很高。當準備工作完備時,已近晚間八點。演出成員是町內選出的梨園子弟。表演的是所學的整齣《八美圖》戲。上台表演時,衣冠服飾皆嶄新華麗。一班成員十幾人,有上妝演出者有九人之多。當晚觀眾相當多,擁擠攢動、熱鬧非凡,眾人皆曰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另外,預計在九月十三日時,還會在各町的本廟廟口繼續演出,也就是: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以及北甲北辰宮,屆時一定精彩可期。

安宅將軍廟

1913年4月15日“台灣日日新報”六版報導:第二管區內的宅腳嶼鄉(今之安宅里)有座神廟年久失修,多處坍塌。且因為廟的方位座向跟民宅相反,此年鄉里的耆老討論提議想要將廟更新,順便轉向,好與民宅同向。當時耆老與居民已經協議拆卸完畢,就訂於農曆四月七日,支付建築的費用。雖然金額不多,但有捐出的寄附金(募集捐款)一千多圓,是由當時擔任保正的謝耀亭所募集的,他自己也捐出二百多金。照片所示將軍廟,為2019年所拍攝之現狀。此最新廟體為2011年10月改建完成。

南甲海靈殿

「海靈殿」位於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屬於馬公甲頭之一的南甲廟,早年俗稱南甲宮,主祀神為蘇府王爺,此廟前身為一個神明會。根據參考資料:馬公市各里人文叢書-第三輯(宗教建築)所示、廟中碑文亦有記載,關於殿中主祀的蘇府王爺,為道光17年(1837)由金門分香而來。原先是附祀在「地藏王廟」前殿,同治三年(1864)才另外興建了海靈殿。也因為原先的地藏王廟頹傾,未再建新廟,蘇府王爺反而成為附祀在海靈殿中。目前殿內有鎮殿王船一艘長期保存與展示(並非為送王所用),海靈殿之門神繪製為澎湖縣在地人、亦為知名國寶級匠師-黃友謙師傅所繪製。另外,殿中設有善堂濟世,定期舉行至今日仍不衰。

東衛天后宮

東衛天后宮最初時期,舊名本來被稱「同公宮仔」,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據稱是當時居民在海邊撿到的一尊神像,本來是建一座小廟來供奉,當時因為「同公」是小神,文武官員經過廟前都不予行禮,乾隆37年(1772),才改奉媽祖為主神,也改稱為「天后宮」,並增祀城隍爺來提高位階。到了道光13年(1833)又增祀巧聖先師、周府王爺、姜太真君等神尊,逐漸形成地方公廟。該廟體,曾與民國56年(1967)及民國93年(2004)改建。目前所見為改建後最新面貌。

重光里威靈殿

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所在位置,早年舊名為「後窟潭」,戰後才改為「重光里」。所以當地人仍習慣稱呼「後窟潭」。威靈殿的主祀神為池府王爺。為一黑臉神尊,根據信徒所言,王爺相當威嚴顯赫與靈驗。根據廟方資料記載,曾於1963年辦理送王(邱、趙、蘇、赫、錢五王)。傳說中的邱元帥為地理師出身,所以特別能看風水與地理。目前(2019年)威靈殿正將進行廟體的重建工程,諸神明皆已請移駕至旁邊重光里活動中心處,原立於門口石獅亦已退神移置。然後舊廟體將於吉日動工拆卸。原舊廟中可見保留多幅明清古匾:如「萬古瞻依」、「承先啟後」等,是極珍貴的廟宇文物。

西衛宸威殿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95號的宸威殿,為當地公廟及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據稱最早只是先民在明末清初約康熙38年(1699)8月,從福建、金門移民來西衛該處定居,為隨身攜帶護衛的劉府元帥所建的一座小廟。 乾隆25年(1760)第一次重建時,增祀池府王爺等神像,才改稱為宸威廟;乾隆56年(1791)又新雕真武大帝軟身神像,奉為鎮殿主神,也更廟名為宸威殿。後來曾在嘉慶10年(1805)第二次重建,並雕刻軟身真武大帝奉為鎮殿主神。到同治3年(1864)為第三次重建。光緒27年塑真武二帝金身,應於外請之變。宣統元年(1909)為第四次重建廟體。宸威殿過去的送王活動紀錄:民國初曾送王五府千歲,1924年雕白大王金身。1949年送三府溫、朱、蕭三王;1978年送五府千歲(康、蕭、趙、劉、李),雕康府金身留祀,2013年送三府千歲(張、劉、周)並雕張千歲金身留殿奉祀。(資料參考殿內重建殿碑記)

西衛金龍殿

金龍殿(福善堂)為馬公(市)一新社的分支,原本殿內供奉的主神是孚佑帝祖又稱呂仙祖(呂洞賓)。此福善堂於光緒27年(1901年)由吳氏先祖吳品分在西衛住宅開堂,用以宣講善書勸善,取名為「極妙社新善堂」。他的兒子吳萬益、孫子吳有德都在堂內協助效勞,里民也會自動前來禮佛行善,太平洋戰爭期間,堂務被迫暫停。到了民國34年(1945年),才由吳萬益、吳克文祖孫2人重整鸞堂,於當年9月改名為「妙新社福善堂」。民國79年後重新翻修,但吳克文過世(1995年)後,鸞務就暫停了,目前信徒只在有祭祀時才前往。(資料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第六輯 )

大案山北極殿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案山里的案山北極殿,主祀神為玄天大帝。相傳創建於乾隆初年(1736),本來位置在以前的大案山(今海軍軍區東半部),大正8年(1919)遷到現址。但在明治30年(1897),日人登錄的「設寺廟宇所屬表」中記錄,大案山玄天上帝廟之建立年度為二百三十一年前(約康熙三年,1664)。大案山北極殿也成立一個「至善社學禮堂」的鸞堂。戰後曾於民國53年(1964)、民國73年(1984)重建或修建。最近一次重建於民國93年(2004)。北極殿目前供奉的康、朱、溫三府王爺,據說是歷次恭送王爺後雕塑留祀的金身。民國63年(1974)曾送韓、岳、嚴、何、成五王,民國78(1989)曾送路、趙、馮三王。但皆未雕金身或留令旗供奉。民國83年(1994)請樂、姚、席、符、湯五府王爺。

隘門三聖殿

三聖殿座落於隘門村,地處澎湖縣204號縣道東側,廟宇坐北朝南。目前廟貌是民國八十八(1999)年所重建落成的。三聖殿主祀神為中壇元帥,從祀神有萬千歲、金千歲、水仙王、上帝公、關聖帝君等。根據明治三十年(1897)日人所登錄的「社寺廟與所屬表」記錄,位於隘門的三聖殿,以前舊名為「大巡狩宮」,登記的設寺廟宇建物為二十四坪,社寺廟宇敷地為五百十五坪。舊廟名『大巡狩宮』,表示該廟以前有請「客神」,即有「紙王爺」鎮境,因而為廟名由來。

大赤崁龍德宮

大赤崁龍德宮廟宇佔地260餘坪,計正殿二樓,偏殿四樓採華南重簷式建築,五門格局閩南式規模,氣魄雄偉奉祀神旨。廟宇創建年代,根據日人於明治三十年所載的「設寺廟與所屬表」登錄為百七十年前,約在雍正年間(1727)。 大赤崁龍德宮一樓正殿主祀神明為「中壇元帥」,左偏殿「注生娘娘」,右偏殿「福德正神」,二樓正殿「水仙尊王」,「關聖帝君」,「岳府元帥」,左偏殿「注生娘娘」 ,右偏殿「福德正神」。根據廟方資料記載,相傳是由漁民在海邊釣魚,一連數日都吊起一段木柴,帶回置於空地,地上雜亂,但此木柴始終保持乾淨。甚至入夜後,光芒四射,漁民甚感神奇。後來太子爺透過夢來諭知當地,將永鎮赤崁,請莊民將該木柴送至台南雕刻神像。還一度發生佛像店因覬覦該樟木質佳,欲暗中調換,卻被三太子下旨提醒廟方注意「樟木神像置於櫥櫃中,鼻頭三點汗」之記號,以為辨識。才打消佛具店的圖謀偷換,後來還自動奉送頭旗一支與小尊太子爺來謝罪。建廟之際,太子爺化身老者,親往唐山選木購石料。施法由海流自行運送至大赤崁。(資料來源:龍德宮沿革簡介提供)

重光里威靈殿之五營(北營)

重光里威靈殿五營之北營營頭,北方由連元帥所鎮。原設於港口巡檢所西邊,後來遷移至凌霄寶塔附近。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漆葫蘆型香爐。北營擁有五千五萬兵。重光里威靈殿的五營保留相當完整,共有五座營頭。歷年來雖因地發發展或人口住家的增多等因素,略有移動,但各營頭仍都有保存維護。加上社區內的一座凌宵寶塔、三座鎮煞石敢當、一座短碑石敢當的連線保護,也是居民心中的安定力量。

重光里威靈殿之五營(西營)

重光里威靈殿之西營營頭,西方由劉元帥安鎮。原來位置在重光里96-1號附近,因為聚落範圍擴大,改遷到現在的「黑妞黑糖糕」廠房大門口對面空地。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漆葫蘆型香爐。西營擁有六千六萬兵。 重光里威靈殿的五營保留相當完整,共有五座營頭。歷年來雖因地發發展或人口住家的增多等因素,略有移動,但各營頭仍都有保存維護、威靈殿小法科儀也會定期進行。加上社區內的一座凌宵寶塔、三座鎮煞石敢當、一座短碑石敢當的連線保護,都是居民心中的安定力量。

重光里威靈殿之五營(東營)

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之五營東營頭,東方由張元帥所安鎮。原位置在東北角海岸邊,但因海浪沖刷,後來往內移,現於福德宮東北外側處。拍攝照片時為2019年7月,已經是移動後位置。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漆葫蘆型香爐。東營擁有九千九萬兵。重光里威靈殿的五營保留相當完整,仍保有五座營頭。歷年來雖因地方發展或人口住家的增多等因素,略有移動,但各營頭仍都有保存維護、威靈殿小法科儀也會定期進行。加上社區內的一座凌宵寶塔、三座鎮煞石敢當、一座短碑石敢當的連線保護,都是居民心中的安定力量。

西衛宸威殿之五營(東營)

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的五營之東營頭,由張元帥所鎮。營頭位置在西衛冰淇淋廠北側的防波堤旁(位置隱蔽,較不容易發現)。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火爐,營頭旁邊有一座紅色葫蘆型香爐。宸威殿的東營位置,歷來沒有移動過。在澎湖,廟宇建築的五方都有五營頭的把守,村落的五大方位也都由五營頭把守。廟裡的小法要作法施儀時,得先召請五營頭的兵馬來護持。諸如:「召營、放營、犒軍」等儀式。早年西衛宸威殿曾在聚落周圍的聯外路口設有6個營頭,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里民都會去祭拜住家附近的營頭,但現在較少看到此景象。

西衛宸威殿之五營(西營)

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的五營之西營頭,由劉元帥所鎮。但現在位置與原始位置不太一樣,目前位置是在五福路86號北側。其營頭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色葫蘆型香爐。在澎湖,廟宇建築的五方都有五營頭的把守,村落的五大方位也都由五營頭把守。廟裡的小法要作法科儀時,得先召請五營頭的兵馬來護持,諸如:「召營、放營、犒軍」等儀式。早年西衛宸威殿即在聚落周圍的聯外路口設有6個營頭,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里民都會去祭拜住家附近的營頭,但現在較少看到此景象。

西衛宸威殿五營之(南營)

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其五營頭的南營,由蕭元帥所鎮。位置設在西衛里83-12號南側的上坡路旁,位置很隱密不太容易注意到,藏在住宅區的角落裡。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頭旁邊有一座紅色葫蘆型香爐。在澎湖,廟宇建築的五方都有五營頭的把守,村落的五大方位也都由五營頭把守。廟裡的小法要作法科儀時,得先召請五營頭的兵馬來護持,諸如:「召營、放營、犒軍」等儀式。早年西衛宸威殿即在聚落周圍的聯外路口設有6個營頭,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里民都會去祭拜住家附近的營頭,但現在較少看到此景象。

西衛宸威殿五營之(北營)

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五營頭之北營地點,有稍微移動過位置,目前是在自來水公司西衛里42號水井北側旁,由連元帥主鎮。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色葫蘆型香爐。在澎湖,廟宇建築的五方都有五營頭的把守,村落的五大方位也都由五營頭把守。廟裡的小法要作法科儀時,得先召請五營頭的兵馬來護持,諸如:「召營、放營、犒軍」等儀式。早年西衛宸威殿即在聚落周圍的聯外路口設有6個營頭,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里民都會去祭拜住家附近的營頭,但現在較少看到此景象。

西衛宸威殿五營之(中營)

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五營頭的中營之一,座落在五福路、光復路與六合路交叉口南側的丘地上(7-11超商「澎技門市」光復路408號旁的小丘上),中營為李元帥所鎮。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頭旁邊有一座紅色葫蘆型香爐。早年西衛宸威殿曾在聚落周圍的聯外路口設有6個營頭,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里民都會去祭拜住家附近的營頭,但現在較少看到此景象。宸威殿的中營位置,目前有兩座,剛好分別都位於便利商店旁邊或附近,正好都是人來人往或進入社區必經之地。(訪談宸威殿吳文相主委記錄)

西衛宸威殿五營之(中)外營

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五營頭的中營之二,又稱為「外營」,座落在三多路234號北側,中營為李元帥所鎮。(也就是7-11超商的「西衛門市」光復路297號與三多路交會十字路口對面處)。宸威殿的五營頭,共有六座,分別為東、西、南、北營四座與中營兩座。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色葫蘆型香爐。早年西衛宸威殿曾在聚落周圍的聯外路口設有6個營頭,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里民都會去祭拜住家附近的營頭,但現在較少看到此景象。宸威殿的兩座中營位置,目前剛好都位於便利商店旁邊或附近,正好是人來人來必經之地。

火燒坪靈光殿(一)

火燒坪靈光殿從觀音亭現行的行事曆中所交陪的廟宇,很清楚地可以看出清代時期媽宮地區「三甲七保」的說法。「三甲七保」,顧名思義是是保甲制度的運作,三甲為媽宮社的東甲、南甲與北甲;七保則為三甲再加上紅木埕、火燒坪社、後窟潭社與西衛社,合為七保。三甲七保含蓋十座宮廟,包括闔澎宮廟有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媽宮社三甲的甲頭廟: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和北甲北辰宮,以及火燒坪社的靈光殿、後窟潭社的威靈殿與西衛社的宸威殿, 紅木埕武聖廟等。上述寺廟,有兩座為日治時期才建立,分別為北甲北辰宮與火燒坪社的靈光殿。馬公北甲北辰宮肇建於1899年,其前身為一神明會組織。庚子年(1900) <北辰宮落成碑記>言「……塑余像者僅只二十二家享爾,祀者不覺四十餘載。時未有廟堂,年年過家越宅……。」1899年(己亥),在北甲居民、媽宮郊商等合力下,於總鎮署西側卜地建廟,1900年完工。同年8月20日,獲得澎湖廳長高津慎的<廟宇建設許可報告>,該報告明確記載北辰宮主神為朱府王爺。

火燒坪靈光殿(二)

火燒坪社的靈光殿從其碑記記載更遲至昭和7年(1932)才興建。然而,從碑記中不難看出幾個疑點。首先,碑記云:「……迨民國廿一年壬申正月十五日,在本社「化新社一善堂」降鸞始明底蘊蓋諸靈公之由來也者,係自三百餘年前金門有朱、邱、全姓等三位學子上京赴試得中舉人,後在是年六月十三日將回鄉祭祖,不幸中途遇風遭難,三屍同飄流至本社海邊,受社民瘞玉於此,自是輒顯靈跡,濟物佑人,故受社民尊為諸靈公……」,當時處於日治時期,豈有稱民國廿一年之說法?此碑明顯為二次戰後之產物。其次,諸靈公之由來為三百餘年前金門有朱、邱、全姓等三位學子上京赴試得中舉人,返鄉祭祖遭難,此為當時扶鸞之說法,僅能供參考。然而,火燒棚靈光殿來自有應公信仰不容置疑。第三,碑記亦云:「……而邀嘉貺遂商議建廟之舉,仍卜築乎此間,於歲次壬申年十一月初二日開工至同年十二月初九日告竣,計費一千六百餘圓,……」。一座寺廟之興建竟然費時一個月左右即可完成,令人匪夷所思。

火燒坪靈光殿(三)

從吳克文先生手稿〈石碑文記〉中記載,此碑記為民國52年(1963)靈光殿重修時,重建委員委託吳克文先生事後回溯昭和年間改建事蹟所撰,故而吳克文先生準做昭和7年壬申(1932)所建。靈光殿現存的匾額有昭和7年(1932)北甲弟子所敬獻的「美哉初基」,以及火燒坪社中八家弟子所敬獻之「八方垂庇」。由此觀之,靈光殿於昭和壬申年所建似乎無誤。目前廟中的頂下桌,落款年代為「昭和八年歲次癸酉季秋之月 吉置」,比之昭和7年,又晚了一年。昭和8年(1933)1月6日,火燒坪社陳全岩、徐道榮、邱生三人聯名向澎湖廳提出興建火燒坪社寺廟之申請,寺廟名為真宇殿,募集資金期間至昭和8年6月30日止。爾後,南瀛佛教會於昭和12年(1937)所做的調查,已確定當時的廟名稱為靈光殿。日治時代公文書與現存廟方文物互相矛盾的現象,是否受制於流年座向之故,先行於昭和7年入火,再於昭和8年申請興建完工,故而有昭和8年季秋寄附之頂下桌,有待進一步的確定。

馬公東甲北極殿的石燈籠(一)

馬公東甲北極殿後方的甘露池有一座石燈籠,材質為花崗岩,有斷裂修補痕跡;另外水池中間有一六角形的石座洗手台為玄武雕鑿,一面陰刻「奉獻」二字,一面刻有「明治三十八年(1905)十二月肥前國蓮池齋藤貞吉」。石燈籠向為日本神社或佛寺常見的建築構件之一。何以東甲北極殿會出現日本神社的石燈籠?位於今日天后宮後方的高地上的台灣神社遙拜所,昭和3年(1928)11月11日完工的澎湖神社則在今體育場一帶 ,不僅距離北極殿有一段距離搬運不便,時間也不相符。其次,洗手台奉獻者為日人齋藤貞吉,肥前國(ひぜんのくに )為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領域大約包含現在的佐賀及扣除壹岐島和對馬島後的長崎縣。蓮池為佐賀的一部份。奉獻器物於神明宮廟,常為信仰虔誠者或有求於神明靈驗者。齋藤貞吉或許有感於北極殿諸神祗庇佑而奉獻此物。更有甚者,上述石燈籠與洗手台原非東甲北極殿之物,而是原位於北極殿左前方的妙廣寺所有。

小門村震義宮的歷史(一)

小門村震義宮的歷史小門震義宮位昔日村莊舊道路的入口一側,依據小門震義宮碑記:「嘉慶元年各地戰亂四起,聞有一老者恐神像被刼,乘亂藏溫主公寶像歷盡千山萬水渡澎湖謀生。其時地方尚未繁榮,唯有在自家朝夕焚香膜拜。未知經幾多時,島上漁民有感神佑,每出海下網均滿載而歸,於是經濟富裕,地方長者商議建廟奉祀,就擇地竹彎村建大義宮安座奉祀。至丁巳年,小門村村民受神靈指示,乃溫主公擬分靈至現址。」今震義宮廟貌為民國67年(1978)年破土,民國73年(1984)完工。

小門村震義宮的歷史(二)

從碑記可知,小門震義宮溫府王爺是由竹灣大義宮分祀而來。清末小門雖然成為澎湖的澳社之一,但是小門長久以來隸屬於竹灣,日治時期亦然。從《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32年(1899)的<社寺廟宇調>,此項資料係明治30年(1897)12月底的調查,其中並無小門宮廟的記載。竹灣的大義宮當時則稱為關帝廟,從廟名可知清末日治初期大義宮的主神已從溫王改易為關聖帝君。其次,《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37年(1904)<澎湖廳西嶼澳竹篙灣鄉小門嶼土名垵坪宅庄主公宮建立許可同廳長報告>顯示,小門鄉民早於明治32年(1899)申請建廟,經府令第59號許可。當時廟宇基地48坪,建物有16坪,主神為溫王,廟宇名稱為主公宮,從明治37年10月許可動工,預計明治38年1月完工。明治37年為甲辰年(1904),明治38年為乙巳年(1905),故而小門震義宮是在乙巳年(1905)完工,而非丁巳年(1917)。乙與丁形似,顯係後人抄錄辨認錯誤所致。

小門村震義宮的歷史(三)

大正6年(1917年6月8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308號公告的漁業免許,居住於小門2番戶的章江有一口石滬係位於成硐宮口。小門村的小地名宮口,係位於社區活動中心西南,成硐宮可能是當時小門震義宮的前身。昭和12年(1937) ,南瀛佛教會出版之<澎湖寺廟調查>登載,當時已稱為震義宮。準此,小門震義宮在1905至1937年之間應有一次改建,並改名為震義宮。小門的村廟從最初申請的主公宮,或許更名為成硐宮,建廟是在乙巳年(1905)而非丁巳年(1917)。爾後,有鑑於竹灣關帝廟改名為大「義」宮,昭和年間小門廟也定名為震「義」宮於今。從1905年至1984年之間,震義宮應歷經三次修建。至於廟碑所謂嘉慶元年(1796)建竹灣大義宮的歷史,僅止於傳說。竹灣大義宮從上述<社寺廟宇調>的史料而言,早於康熙24年(1685)已建廟奉祀溫王,而非遲至清同治年間才與鄰近的合界頭、橫礁、小門合建「四合宮」。

大赤崁龍德宮之神像雕刻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大赤崁村的龍德宮,在民國八十年曾經舉行「送王」儀式,至八十三年才又請王第二次。也因為龍德宮廟體算比較大,祭祀的千歲有分五府、三府、單府,有些神的官位升到頂無法再升了,就會雕金身。至於雕金身的模樣該如何決定?大赤崁龍德宮主委鄭進豐表示:「是靠雕刻師的靈感雕,或是神會讓他(雕刻師)看見。」鄭主委的表弟,亦擔任五府千歲二千歲的爐主,有次蓋了房子要雕神明。但神明要放在家裡雕的方式和放在廟裡雕的方式是不一樣,家裡雕的金身是比較文身(斯文)。另外像是龍德宮本身,108年花好幾百萬幫神明剃面、換衣、整理,一尊花八十幾萬,千歲和王爺需雕刻要怎麼弄?就同前述這樣。還有個例子是,供奉在龍德宮樓上的土地公,雛身已經雕刻出來,然後祂託夢說要再雕刻兩個白鷺鷥,雕刻師就又再雕兩隻白鷺鷥。(2019.10.田野訪談龍德宮主委鄭進豐)

馬公天后宮神龕對聯

天后宮神龕對聯: 湄島顯神功華袞封旒三錫命 澎瀛崇祀典馨香俎豆萬斯年該聯原文為大正12年(1923)天后宮改建時全台徵聯,台北陳子教先生所做,原文與現存楹聯文字略有更易。陳子教,生平待考。茲抄錄原文如下: 湄島顯神功華袞圭旒三錫命 媽宮崇祀典馨香俎豆萬斯年

港仔尾真靈殿石柱聯(一)

港仔尾真靈殿石柱聯民國60年(1971),港仔尾真靈殿諸神明出火於港元寺,展開重建。民國62年(1973),重建落成。其時,寺廟石柱聯透過許保富先生引薦西瀛詩社與澎湖各地諸位碩儒協助撰聯嶼揮毫。舉其要者,如莊東、紀雙抱、高有忠等。然而,亦有港仔尾漢文仙許保富、已故村長許文永業師歐天錫之聯文傑作。許禮義與許天從,亦是當時港仔尾書法之佼佼者。聯文內容,不僅說明神明信仰之特色與淵源,更有港仔尾地名與傳說故事涵蓋之中。「慈令宰旌陽學道愛民咸稱善政 濟人臨海嶠施恩佈惠共仰真君」,為歌頌真靈殿主神許遜,然許遜之信仰卻與清末澎湖鸞堂供奉慈濟真君無關,純粹因許遜與港仔尾許氏族人同姓之故。又如,「許地迴環佛火爭輝山伯月 家村坐鎮鐘聲響答水湄潮」,此為描寫許氏第三代許山葬於真靈殿對岸之荒野,許氏族人乃稱此地為山伯公。而主公許遜係先賢許建發經商貿易自湄洲攜回,遂有鐘聲響答水湄潮之語。此聯為潭邊歐天錫先生所作,中屯永安宮亦有類似文字,可能也出自其手。案山高有忠所作之「致雨騰雲前面靈山成錦綉 經霜傲雪後方寶樹喜長春」,頌讚山伯公一帶之靈秀,「後方寶樹喜長春」之語則為港仔尾村民種植林投樹於真靈殿之後方,剋制虎頭山之傳說。

港仔尾真靈殿石柱聯(二)

民國108年(2019)11月2日,真靈殿諸神明再次出火於港元寺,預定展開重建。謹將昔日採訪紀錄之聯文作者與書者於后: (一)神龕位置 慈令宰旌陽學道愛民咸稱善政 濟人臨海嶠施恩佈惠共仰真君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總董許東木率男丕八 丕謀 丕額 丕言 丕武 扣献 ※西瀛詩社莊東撰文與書寫神護一村千載盛 恩覃四境萬民安 ※西瀛詩社莊東撰文與書寫(二)正殿位置 聖德長存萬古忠心昭日月 帝威永著千秋義勇壯山河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正董許明祿率男文和 清海 侄文行 敬獻 ※西瀛詩社某外省人寫作玄法無邊斬怪驅魔司北極 天心有道安良除暴護西瀛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副董許奎璧 玉廳 保安 慎己 馬超 保富 同敬獻 ※馬公陳有明作 東衛呂英偉寫中統四方律令森嚴行法力 壇分五部聲靈赫耀顯神威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重建委員 許萬成 有世 慎己 保安 重華 江活 重興 添福 丕言 文誨 文永 同扣献 ※西瀛詩社莊東撰文與書寫

港仔尾真靈殿石柱聯(三)

(三)山川門位置 煙樹晴嵐淑氣呈祥生殿後 彩雲華蓋氳氤聳翠映門前 橫批:山明水秀呈加色 ※案山高有忠撰文 莊東書寫許地迴環佛火爭輝山伯月 家村坐鎮鐘聲響答水湄潮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本村弟子許江活率子兩成 兩發 兩財 兩志 敬獻 ※潭邊歐天錫撰文 紀雙抱書寫真心率直懍危微峻德迄今留世上 靈道昭明懷惻隱鴻恩終古霈人間 ※西瀛詩社某外省人寫作致雨騰雲前面靈山成錦綉 經霜傲雪後方寶樹喜長春 橫批:風調雨順兆休徵 ※案山高有忠撰文 文澳莊東書寫真道靈通萬古神醫傳海外 君恩大化千秋厚福惠家民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本村弟子許慎己率子許明福 明珠 明敏 扣献 ※潭邊陳永教撰文 許家許禮義書寫真神詩妙藥普濟人生行仁錫福 君德叩靈丹旁通醫理保境安民 上款:歲次辛亥年孟冬月吉旦 下款:本村弟子許保安率子金田 玉田 文進 扣献 ※許家許保富撰文 許家許天從書寫(四)其他 真靈撣道循因理果化陰陽 巡狩代天賞善罰惡斷是非 上款:歲次己丑年陽月吉旦 下款:鼎灣村眾善信一同敬獻 ※此木楹聯為民國98年真靈殿增祀三府千歲鼎灣村眾善信一同敬獻#本文為十餘年前採訪已故老村長許文永先生之紀錄 #感謝周宏松老師聯文判讀之指導

天軍殿楹聯

天軍殿楹聯港月通宵生異彩兼西溪水媚東石嵐明萬境廻環窟子底 天風盡日滿靈旗看定海珠騰混元斗擴群魔爭避趙家軍此聯為昭和3年(1928)戊辰孟春天軍殿改建落成,港底信士李黃海所撰寫之對聯。此上下聯以港底天軍為題,窟仔底位於成功水庫壩頂西側以南,風騷橋以北的海岸,現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份。#感謝成功村長蕭文瑞

鎮海福安宮的歷史(一)

鎮海福安宮的歷史鎮海福安宮的歷史,依據廟宇碑記係創建於1598年由先民攜帶三太子香火並塑神像建廟,然並無佐證的相關文物或文獻。依據明治30年(1897)澎湖的社寺調查,鎮海福安宮建於250年前,依此類推約為1647年前後。福安宮改建〈記史〉碑記:「咸豐伍年乙卯,董事陳傳組織眾人共同重修。明治四拾三年庚戌,董事丁勝組織眾人共同重修。昭和六年辛未,發起人丁山組織眾人共重修。昭和拾四年己卯創立」二次戰後,則有民國39年(1950)、民國74年(1985)與民國97(2008)重修。民國39年(1950)的重修,由陳三餘倡首,此外陳壹亦慨捐伍佰元。民國74年(1985)的重修則以鄭天築為首,民國97(2008)再次發起重修,仍以鄭天築為正總董,均留有碑記。

鎮海福安宮的歷史(二)

依據《白沙鄉志》記載,尚有民國59年(1970)重修。此次重修,卻不見於廟碑之記載。然而,1970年6月29日《建國日報》報導:白沙鄉鎮海村社區建設於1969年展開,並於1970年春天完成,此次建設是由旅高鎮海人士慨捐30餘萬元而成其事。鎮海旅高同鄉會並藉由此次鎮海宮廟落成,組團百餘人返鄉慶賀,再捐款聘請野台戲表演,熱鬧非凡。同年7月1日,《建國日報》亦有鎮海連唱數日的野台戲,鎮海公廟值年頭家家中屋頂升起了數面的蜈蚣旗,整個村莊喜氣洋洋、熱鬧非凡之報導。鎮海福安宮自日治時期以來,明治30年(1897)、昭和6年(1931)、民國39年(1950)、民國59年(1970)、民國74年(1985)與民國97(2008),平均20年內即重修一次,重修次數如此頻繁,令人咤舌,究竟是局部整修或是全部拆除重建,尚待田野進一步的釐清。

馬公東甲北極殿的石燈籠(二)

妙廣寺的前身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派,其在澎湖傳教始於明治29年(1896)4月,布教所所在地位於東甲北極殿左前方。此外,另有而在真宗本派(本院寺派)方面,則始於同年8月。然而,截至1898年12月底,真宗本派在媽宮仍未有信徒一人。臨濟宗妙心寺派頗有成績,信徒包括媽宮城內本地人73人與內地人25人,佈教領域僅限於媽宮城內。 明治42年(1909)12月,由上瀧宇太郎等人為信徒總代提出建廟申請,興建地為媽宮東町28番戶,寺廟名改為大智山妙廣寺,當時住持為釋惠柱。 昭和15年(1940)臨濟宗大本山妙心寺派經營的臨濟學院專門部學生所組成的傳道部,派遣了部員法輪好道、堀尾正寬、多多良孝宣一行三名到台灣來,帶著電影到全島去傳道,8月14日來到馬公街妙廣寺。 妙廣寺在二次大戰末期盟軍轟炸中嚴重受損,二次戰後拆除改建民宅。東甲北極殿的石燈籠與洗手台,極可能為妙廣寺拆除後就近移入廟後方陳列使用。北極殿內東廂另有奉祀準提菩薩,與準提菩薩同龕者尚有觀音佛祖與齊天大聖,觀音佛祖傳為伊東正成醫生所留。

石泉朱王廟

澎湖縣馬公市石泉里朱王廟,位於聚落南側偏東處(石泉里33號),主祀朱府王爺。創建於清道光15年(1835)。相傳原廟位在聚落東南端,本來由石泉、前寮、菜園三社共祀,後來才各自分靈興建宮廟。石泉里的朱王廟,是於大正8年(1919)遷到原廟後方約200公尺處重建,民國60年(1971)再次遷建到現址,民國88年(1999)重建成現在的廟貌。廟中主祀朱府王爺。根據明治30年(1897)登錄的「設寺廟宇所屬表」所見,石泉朱王廟建立於道光十五年(1835),當時廟體為十七坪八合八勺,敷地為八十八坪四合二勺。(資料來源: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1輯)

湖西天后宮

位於澎湖縣湖西鄉8851號的湖西天后公,相傳其前身為土地公廟,主神福德正神,爾後陸續增祀三太子(與白沙赤崁龍德宮有淵源),今主祀天上聖母由湄洲分靈「大媽」又稱湄洲媽,會奉祀天上聖母應與先賢辛天緯、辛齊光父子有相當淵源。當年辛天緯經商及辛齊光來往福建科考,均須搭帆船橫渡海峽,常理推判,崇祀海神媽祖護佑行船安全是必然的。何況當時辛齊光在政商學界與鄉里都有相當影響力,目前廟內仍珍藏辛天緯、辛齊光父子敬獻的匾額。雖無直接文獻佐證,但耆老口耳相傳印證匾額頗讓人信服。辛天緯於乾隆34年(1769)敬獻匾額;辛齊光於清乾隆51年(1786)敬獻匾額及對聯,廟中供奉的岳府王爺為鳥嶼福德宮岳府王爺之分靈,相傳曾指示善信整治湖西水患之苦,開鑿東湖(路)溝。守府王爺多次顯靈勸戒鴉片,相當膾炙人口。(資料來源:澎湖文化知識管理平台)

文澳城隍廟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的文澳城隍廟,在明治30年(1897)日人所登記的「社寺廟宇所屬表」中,當時登記為,社寺廟宇建物:二十五坪二合、社寺廟宇敷地:三十二坪八合三勺。附屬財產(家屋):十一坪六合。廟宇建立的年度,距離登記的當時為232年前。估約康熙四年(1665)。廟宇結構為兩進夾拜亭的三開間建築,廟中刻著「嘉慶24年(1819)荔月辛懷潘敬獻之物」的香爐,是所存最早的文物。神龕上方有「功存捍衛」匾,左右並無落款,只在上邊正中刻有「光緒御筆之寶」,是否真蹟無法判定。正殿兩邊的木質對聯:「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必滅」,前落進門東西有謝、范二將軍神像與四官將佛像,正殿中奉祀城隍爺,壇前有文武二判,東室祀註生娘娘,西室祀土地公。(資料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第七輯 )

重光里威靈殿之五營(中營)

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的五營之中營位置,座落於重光里社區內日潭南邊,中央營頭由李元帥所安鎮。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前方置有一小紅爐。營旁邊有一座紅漆葫蘆型香爐。中營有三千三萬兵,是最大的主帥。雖因地方發展或是人口住家的增多、遷移等因素,或許五營傳統位置略有移動,但各營頭仍都有保存維護、威靈殿小法科儀也會定期進行。重光社區內的一座凌霄寶塔、三座鎮煞石敢當、一座短碑石敢當的連線保護,都是居民心中的穩定力量。

重光里威靈殿之五營(南營)

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的五營之南營,位於重光里19-7 號旁,歷來都沒有移動位置。南方為蕭元帥所安鎮。重光里威靈殿的五營也保留相當完整,共有五座營頭。其形式為「交椅座式」,石質大簽在後,三支小竹符在前,最前面有小紅爐,營座旁有紅漆葫蘆型金爐。南營象徵有八千八萬兵。根據老法師長葉甲寅,受訪時這樣表示:「南營那個邱千歲指定移位的。不然會屈到人(指影響到他人),所以叫南營要移。邱千歲的乩身進駕,拿個箭一射,箭插土,就是那個位置。包括南營旁邊那個石敢當、新廟動土等等,還有打地坪、落基礎、安符令,全都是請邱千歲定的。(2019年田野訪談威靈殿老法師長葉甲寅先生)

白沙鄉姑婆嶼之龍德宮漁權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的姑婆嶼漁權,歷來即是屬於赤崁龍德宮。(照片上的日期為民國50年上島去抪種的記錄)擁有漁權是在每年的十月一號到隔年三月三一號,平時則會固定派人巡查。目前擔任巡查的人員有重聽,2019年10月13日當天,廟方的巡視人員發現有觀光船帶著遊客,登上姑婆嶼釣魚,想跟對方告知漁權問題,但怕自己溝通音量會被誤會口氣不好,所以立刻打電話給龍德宮鄭進豐主委報告此事。主委聽聞趕快就出發前往處理,中午十二點多才返回赤崁。當時狀況根據登島的遊客們講法,說是澎湖籍一艘名為「**海」的觀光船載過去的。載出去的部份人員知道這個規矩(指龍德宮擁有漁權),當時有十七個人登島。鄭主委的作法,是跟對方以情理說服告知。因為這些是從台灣過來的遊客,也不想打擾他們的遊興;但這確實是屬於龍德宮的漁權,所以必須做說明,希望隔天大家就不要再上。當作此回是無意犯規登島,既知道規矩後就不要上去,其實這些外地遊客是澎湖當地旅遊業者帶上去的。他們應該知道要遵守這個規矩。現在就是澎湖起風季,紫菜苞要發展出來之時,更不要登島去影響紫菜生長才好。(原始老照片由大赤崁龍德宮鄭進豐主委提供)

赤崁龍德宮送王靈驗事蹟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的大赤崁龍德宮,俗稱「大赤崁三太子爺廟」殿中主祀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但歷來也有請迎王活動。目前已建造千秋寶艦,預計2020年送王。 2019年10月,大赤崁龍德宮主委鄭進豐受訪時提到:「送王時,熱鬧的最後一天,要遶境,千歲船遶到那邊去就準備火化了,在當地人稱「後壁宮」送王,(該廟的正式全名為「文衡聖帝廟」),一直往西走往北走就到了也是面向大海,坐南朝北。」一般而言,神明回到天堂繳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遊天河」,一種是「遊地河」,地河就是要焚燒王船,天河就是把王船推下水裡,神明會決定自己要到哪邊去,讓其他人接起來拜。現在一般都是以焚燒遊天河方式升天。屆時神明會交代何時要火化與離開。另外,鄭進豐主委談到上一次的送王經驗:「八十年送王那次,時間一到自己就會點火。那一年人家就特別注意觀察,果然時辰一到,火就從千秋寶艦「中桅」那邊(自動)燃起!」時間到了,神明祂會指示,祂會交代祂們什麼時候要起帆,就是要走之時,火就會自己燃燒了。(2019.10.田野訪談大赤崁龍德宮主委鄭進豐)

水手住艙(東西貓籬)

位於船身前半,下方左右分別為水手住艙之東貓籬與西貓籬。距離甲板一段距離以避免潮濕,底下並可飼養牲畜。東貓籬與西貓籬均屬於王船的「十三艙」,其中各艙均有各自用途,裝載物品均相異,因此為了慎重其事,每個船艙都設有一本「艙口簿」,載明各艙所須備齊的物品及數量,另外還有一本「艙簿總冊」,將十三艙的貨物詳列出來,舉凡航行必備、儀仗所需、文案必須、日常穿著、日用工具、煮食用具、食物調味、消遣用品、起居用品、梳洗用品等,應有盡有,鉅細靡遺。然而,古時王船標準長度為7尺~7尺2(台尺),造出來的十三艙,每個艙位將十分狹小,因此王旭輝匠師所造的王船只以五片木板隔成四艙,他也表示澎湖所有的王船其實都沒有十三艙。

民國52年馬公後窟潭威靈殿送王

民國52年歲次癸卯,農曆8月11與12日(國曆9月28與29日),後窟潭威靈殿恭送邱趙蘇錢赫五王啟駕。8月11日當日遊行至靈光殿、北極殿與海靈殿,並以南甲海靈殿為行台。隔日再赴靈光殿,接著返回威靈殿。農曆9月初5日,天氣雖然不佳,千歲船依舊奮勇出海,後窟潭如期完成送王儀式。後窟潭威靈殿與南甲海靈殿交好,交陪歷史地方鄉老認為已逾百年以上。從當年《建國日報》的報導與留下的藝閣照片,龍頭造型活潑可愛,出自後窟潭威靈殿。而為了籌備此次送王活動,自農曆7月威靈殿鄉老並赴東甲北極殿、馬公城隍廟商討向關事宜與商界遊行神轎。威靈殿鄉老也商請海壇館的七爺八爺與八家將參與此次遊行,由此亦可看出馬公宮廟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合作。

保境大將軍

澎湖湖西天后宮大殿神龕前,有一尊神像,其面容迥異於一般神明,手執令旗,濃眉大眼,有澎湖人的風格。蔡福松老師表示,此尊神像為「保境大將軍」,大將軍名為盧清松。盧清松在世時,不僅是湖西醒心社同仁堂的正鸞手,也是武壇岳府王爺的乩身,文武合一,濟世救人數十年,深為里人所敬重。盧清松先生兩年前過世後,神明降旨指示為其雕塑金身奉祀,經由湖西天后宮信徒大會表決通過後,聘請澎湖本地玉鑛彫刻號,依照盧清松先生相片神情雕鑿而成。聰明正直之謂神–盧清松。

城隍王公阿子

澎湖西溪村忠勇侯廟,地方人士咸認為是西溪村與紅羅村最早建立的廟宇,玄天上帝也是於乾隆年間由此分出,另建北極殿。故而尚有少數紅羅村民,來次祭拜。忠勇侯廟廟名以當地玄武岩雕刻,鑲嵌其上,展現西溪村打石工藝的聚落特色。從現存的碑記,曾於民國53年(1964)由鄉老高石硯等發起重建,從廟內保留日治時期的長案桌顯示,或與日治時期西溪北極殿一同重修。忠勇候的神像缺了一隻手,傳說為在征戰中為救援部屬被敵軍所砍,雕刻師依據當時村民的說法而雕刻。每逢北極玄天上帝農曆三月初三的慶讚,忠勇侯則由村民請到北極殿作客。西溪當地有句「城隍王公阿子」的俗諺。王公的形象威武高大,城隍爺相對較小,但是兩尊神明的面貌卻十分相像,一大一小,如父如子,故而有「城隍王公阿子」之說。

營頭

因其石碑上寫著蕭公聖者,所以可知此為合界威揚宮外營頭中的南營營頭。蕭公聖者所帶領的兵力是八萬八千兵力,令旗與其頭鍪的代表顏色是紅色。而營頭上面除了聖者的名字外還會有其隸屬廟宇的主神和附屬神明的名字。再來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發現跟其他營頭比較起來較舊,少了紅布條,下方的竹符都已退色,因這是在安營繞境前拍的。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東衛天后宮的五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八輯馬公東衛里、安宅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35。此文記載馬公市東衛里天后宮五營的所在位置,五營中僅有西營曾遷移,自東衛派出所後方的東衛里16-10號民宅旁,遷移到東衛水庫南側的澎22號鄉道旁,其他營頭皆未更動。東衛天后宮原主祀「同公」,建廟的年代可能是康熙年間,相傳因「同公」為小神,為提高神明位階而於乾隆年間改主祀媽祖,廟名改為天后宮。最近一次重修的竣工年代為民國九十六年(2007)。

東衛天后宮的建廟起源與所供奉的神明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八輯馬公東衛里、安宅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34。此文主要記述澎湖縣東衛里天后宮的建廟起源以及奉祀廟中神明的由來。東衛天后宮原主祀「同公」,是東衛居民在海邊所拾獲的神像,因其為小神,常有被官員輕忽之感,相傳於乾隆年間,改主祀媽祖,而改稱天后宮,並增祀城隍爺來提高神明位階。道光年間,又增祀周府王爺等神祇,此尊周府王爺是分香自安宅里周王廟的周府三王,詳情請見「東衛天后宮周府王爺分香自安宅周王廟(周王廟重建落成碑記所載)」一條。

東衛天后宮的寺廟重修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八輯馬公東衛里、安宅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34-35。主要記述戰後澎湖縣東衛里天后宮的寺廟重修、廟中現存重要古匾,以及與馬公市提標館的交陪關係。另外,文中所說民國九十三年(2004)東衛天后宮正在重修廟身,現已完工,竣工年代為民國九十六年(2007)。另外,文中提到東衛天后宮與馬公提標館的媽祖原是姊妹廟,後因兩廟爭執而關係轉淡,關於兩廟媽祖成為姊妹廟的原因,請見「東衛媽祖與提標館媽祖為姊妹的傳說」一條。

東衛媽祖與提標館媽祖為姊妹的傳說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八輯馬公東衛里、安宅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34。相傳澎湖縣東衛里天后宮與馬公市提標館所主祀神媽祖有姊妹關係,此文提供三個說法。三則傳說的情節雖不盡相同,但皆提到提標館的媽祖與東衛天后宮的媽祖出自同源,一說為兩位媽祖是由同一塊木頭雕刻而成,另外兩個傳說皆說提標館媽祖是分靈自東衛天后宮。因上述傳說,兩廟媽祖結為姊妹關係,兩廟因而曾交流密切,後來因爭執才逐漸冷淡。

北甲宮(北辰宮)簡介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一輯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40。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是古媽宮城內的三座甲頭廟之一,因是北甲的甲頭廟,故本地人多以北甲宮(閩南語)稱之,「北辰宮」反而較少人使用。此文後半引用余光弘的《媽宮的寺廟》簡述民國七○年代北辰宮寺廟管理組織的發展,目前北辰宮配合政府政策,以信徒大會所票選出來的委員會成員,取代過去的十二頭家。

南甲宮(海靈殿)簡介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一輯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36。澎湖縣復興里海靈殿主祀蘇府王爺,澎湖人常稱之為「南甲宮」,是古媽宮城內的三座甲頭廟之一,是南甲居民的信仰中心。創廟於同治三年(1864),於大正八年(1919)年與民國六十年(1971)兩度重建。海靈殿於民國一○六年(2017)重修竣工,根據廟中的《南甲海靈殿重修碑記 民國一○六年》,因考量海靈殿上一次重建,已是四十多年前,故於民國一○四年(2015)動工重修。

案山北極殿的五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輯馬公案山里、光華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2。此文先記述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從前五營的所在地,後因社區發展需要,民國72年(1983)後改為集中放置,將五營都安置於北極殿殿後。案山里北極殿創於乾隆年間,位於今日海軍基地內,日治時期因興建海軍基地而遷建於現址。主祀玄天上帝,配祀的康、朱、溫三府王爺,於民國一百年(2011)恭請客神王爺趙、狄、彪三府千歲駐蹕殿中,由此可見案山北極殿與王爺信仰之密切關係。

案山北極殿所奉祀的王爺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輯馬公案山里、光華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2。根據此文的說法,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殿內所配祀的康、朱、溫三府王爺是歷次送王後所留祀的金身。戰後案山北極殿曾於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與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舉行送王,而自民國八十三年(1994)所恭請的五府千歲供奉至此文成書之時。民國八十三年所恭請的五府千歲已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送王,並於民國一百年(2011)恭請趙、狄、彪三府千歲駐蹕殿中。案山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配祀康、朱、溫三府王爺,且持續舉辦請送迎王儀式,由此可見案山北極殿與王爺信仰之密切關係。

案山北極殿的鸞堂與善書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輯馬公案山里、光華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2-43。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鸞堂「至善社學禮堂」創於日治時期,民國三十九年(1950)北極案山殿的鸞堂發展曾歷經南北派的甲頭之爭,北派成員出走另立「友善堂」。所幸民國六十九年(1980),主神玄天上帝降乩指示合併,成功整合兩派勢力併入「友善堂」,案山北極殿的鸞堂成為澎湖地區重要的鸞堂之一,所著善書多達二十部,至民國106年(2017),仍有善書著畢繳旨。

《大案山北極殿重建落成碑記 民國五十三年》

此碑為民國五十三年(1964)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重修碑記,原碑已未見於廟內,所幸尚載錄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輯馬公案山里、光華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81-82。碑中先記述案山北極殿口傳的歷史沿革,相傳創廟於乾隆年間,因日治時期增建海軍基地,而於大正八年(1919)年遷移至今日廟址所在。在歷經四十多年後,民丁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倡議集資重修,並於民國五十三年竣工。而民國五十三年所建之廟身現已拆除,今日案山北極殿廟身是民國九十五年(2006)重建而成。

東衞天后宮之源起及重建碑記

此為澎湖縣東衛天后宮民國五十八年(1969)重建落成碑記之內容,此碑目前未見於東衛天后宮殿內,而摘錄自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八輯馬公東衛里、安宅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6),頁75-76。文中先記述東衛天后宮主祀神明之奉祀先後,開基時原祭祀社神:下田仔同公,到乾隆年間始改奉祀天上聖母,才將廟名改稱為天后宮,道光年間又增祀周府王爺。接著記述現今所知歷次重修廟身的年代與董事,最後說明此次重修之過程始末。今日東衛天后宮的廟身是民國九十六年(2007)重建翻新之貌。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安龍骨儀式— 入神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安龍骨儀式。安龍骨儀式之「入神」進財寶,即「入寶」,由造王船師傅預先在王爺乩示打洞的地方分別置入五穀、生鐵、五金、龍銀(錢幣)等吉祥物,同時口唸吉祥話,並以象徵五府千歲的五條色繩及紅布封存,經此儀式後,此龍骨即成為神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竹灣村大義宮落成碑記〉

本圖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大義宮的〈竹灣村大義宮落成碑記〉,本碑記錄大義宮之創建歷史,該碑為民國72年(1983)大義宮重建落成時所立。此碑文現在置於大殿左側樓梯前。而碑文沿革為 : 本村有大義宮,原名四合宮,建造約自四百年前,斯時在本村碼頭附近之地帶,稱謂納宮,係先民作疏散之所。斯時由橫礁、竹篙灣、合界、小門四村共同合建一宮以祀神,故稱四合宮,嗣後由於各村發展迅速,來往路途覺遠,諸多不便,逐由各村個別開發新地,各建廟宇一座,奉祀神明以朝拜,祈佑平安,而本宮亦隨機獨立。於民國前二年遷建現有原地,建築後殿,奉祀溫府千歲,至民國十一年自原地階下興建第一座廟宇並增祀聖帝,故號大義宮,乃取關帝一生精忠大義之意也。當時佔地只有五十坪,而今再開拓全面,佔地已達百餘坪之大,使將來再加發展有望。宮中又有鸞堂一所,系自民前八年光緒三十年,由爐下十餘名弟子,為感神聖威靈顯赫,乃發起創設得善堂,扶鸞濟世救民,至今已有八十餘年之史蹟矣,現擁有鸞生百餘人,按每月三、十六、二十九日濟世,感化村民向善,專為人群服務,果然得期善道而行也。

〈大池北極殿興建落成簡誌〉

圖為大池村治安宮〈大池北極殿興建落成簡誌,該宮廟現址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27號,主祀玄天上帝,以下為其碑文內容:益聞建廟與以祀聖神,為我國古來崇道之良風,立碑以誌沿革,乃不使湮沒修建之年代,本村僻處海陬,端顂先人抱有披蓁斬棘開拓之精神,肩挑背負,不斷辛勞,胼手胝足,於此風沙島上締造今日大池村之遠景,緬懷先輩前賢,如是堅忍不拔之意志,竟油然而興追思與效法之念,考其本村北極殿經始之由來,乃於光緒己丑年,亦即民前卄三年秋,有帆船難破,村民洪忠幸運於海灘拾到現所供奉之主神 玄天上帝,捧之歸,虔祀於其家,甚感有靈,傳播於閭里,咸稱奇蹟,僉議於是年冬興建北極殿做為奉祀聖地,迨至民國十八年歲次己巳,有陳貫洪必禎顏華顏珍顏方洪賞等,倡議重建,歷經七載,始於民國卄四年歲次乙害告成,經四十餘載風雨之侵襲,斑駁不堪,復於民國六十六年歲次丁己,承蒙旅臺鄉親之熱情,在住善信之挚意,各地人士之襄舉又復興建,民國七十年歲次辛酉葭月,厥功告竣,廟貌煥然一新,聖跡昭垂百世,值茲落成佳節,爰立碑誌以資永恆紀念,但願後人共勉之,是為記。

瓦硐張氏祖廟

瓦硐村張氏祖廟,位於澎湖縣白沙鄉瓦硐31號,瓦硐村舊名為瓦硐港,而張姓於瓦硐村總人數不到10%,據蔡光庭老師調查張姓始遷祖祖張阮(啓璋),係大赤嵌社張氏開澎祖張隱次男張遠英次子。 張姓祖廟據《瓦硐張氏族譜澎島肇基始祖張隱公派沿革》載:雍正元年(1723)落地,遂由大赤嵌社遷徙瓦硐港新居,從別派別爲八房頭;同時興建祠堂,張氏家廟;廟成,雍正皇帝御賜「誥封懷遠將軍」牌匾,而今存家廟內,故得知雍正元年即有家廟存在。(蔡光庭著,《揚帆棹槳-古厝聚落姓氏圖鑑》,2016) 資料來源:瓦硐港社9世張兆麟,《瓦硐張氏祖譜‧澎島肇基始祖張隱公派沿革》(1985),頁14-15。

烏崁靖海宮五營的副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二輯馬公興仁里、烏崁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4。主要記錄澎湖縣烏崁里靖海宮的營頭位置,靖海宮共有九個營頭,其中有五個主營以及四個副營,副營有東、西、南、北等四營。文中記載副營的位置,若有遷移,則說明遷移原因與遷移後的位置。除了副北營與副東營從未移動過,其餘兩個副營皆曾因聚落發展而遷移。靖海宮於乾隆年間首度興建寺廟,嘉慶年間先後雕祀朱府王爺、蘇府王爺與溫府王爺,而以王爺作為主神,至光緒十五年(1899)年南天文文衡聖帝屢蒞鸞堂,而改祀文衡聖帝為主神。

西衛宸威殿重建碑記

此為澎湖縣西衛里宸威殿民國五十八年重建碑記,原碑目前未見於宸威殿中,此摘錄自蔡平立,《馬公市志》(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1984),頁776-777。碑文內容是廟方考究各方資料而成,可視為廟方所提供之詳細寺廟沿革。碑文主旨有三:廟中各神明的奉祀由來、歷次廟身修建之記載,以及民國五十八年重建集資之經過。從碑文所載,可看出宸威殿與王爺信仰關係密切:首先,宸威殿的主神曾是池府王爺,乾隆十五年(1760)改為主祀池府元帥,亦又稱為池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才改為主祀今日主神─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二則是宸威殿在民國初年即有請送迎王的紀錄,今日廟中的白王即當時所請的客神王爺五府千歲之首。

風櫃溫王殿之香火起源與建廟重修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五輯 馬公風櫃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24-25。文中提及澎湖縣風櫃里溫王殿的香火起源於先民攜帶原鄉神明而來,溫王殿的廟身位置曾幾度遷移,相傳溫王殿創廟於風櫃里「北崎」山麓,雍正年間溫府王爺神威顯現替官府找回遺失的庫銀後,遷移到今日風櫃三官殿的位置,居民以「舊廟」稱之。後來,廟身幾經修建,亦在日治時間被官府占用,才民國五十四年(1965)在今日溫王殿地點新建廟宇。舊廟只留祀三尊三官大帝神像,因而更名為「流水亨通三官殿」。

風櫃溫王殿寺廟重修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五輯 馬公風櫃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25-26。澎湖縣風櫃里溫王殿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遷入現址(風櫃里9鄰60-3號),在民國九十年(2001)寺廟重建落成。溫王殿的廟身位置曾幾度遷移,相傳溫王殿創廟於風櫃里「北崎」山麓,雍正年間遷移到今日風櫃三官殿的位置,民國五十四年在今日溫王殿地點新建廟宇。溫府王爺遷入新址後,舊廟留祀三尊三官大帝,因而更名為「流水亨通三官殿」,居民仍習慣以「舊廟」稱之,以區別後來所興建的溫王殿。

風櫃溫王殿的五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五輯 馬公風櫃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27-28。根據書中所載,民國五十四年(1965)以前,風櫃溫王殿的廟址是位於今日的三官殿,當時有五座營頭。遷到現址後,請示溫府王爺重新安置五營,後又因聚落擴張而遷至今日的位置。傳統的營頭是在半圓形的基座內安置竹符,民國八十年(1991),風櫃溫王殿決議興建小廟以安置營頭,並將廟身漆上各營頭的代表顏色,為風櫃溫王殿五營的一項特色。

桶盤福海宮之香火起源與建廟修建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六輯 馬公虎井里、桶盤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2。根據書中所載,桶盤里福海宮為風櫃溫王殿之分靈廟,顏姓鄉民在光緒年間自風櫃遷居桶盤,恭請風櫃溫府王爺分身在家奉祀,後來信徒於西元1906年集資建廟。福海宮廟身幾經重修,分別於1935年、1959年、1971年與1982年,進行重建或重修。目前(2019年),福海宮廟身已拆除,正在進行重建工程中。桶盤福海宮重修時間較其他廟宇密集,或與地處小離島,廟身受海風侵蝕較為嚴重有關。

桶盤福海宮所祭祀神明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六輯 馬公虎井里、桶盤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2-43。此文記載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的主祀神明與配祀神明,福海宮的配祀神明中最特殊的是大聖爺,即齊天大聖。相傳福海宮創廟後不久有鳥精作怪,溫府王爺請來齊天大聖下凡收妖,溫府王爺也因此配有雙刀。關於桶盤福海宮主祀溫府王爺與其他配祀神明的傳說,仍普遍流傳於桶盤里居民的記憶中,如想進一步了解,請見以下詞條:「福海宮鳥精篡殿的傳說」、「福海宮溫王的香火起源傳說」、「福海宮李王襄助主神溫王找尋廟地的傳說」以及「桶盤福海宮的配祀神明」。

桶盤福海宮的五營

此文主要紀錄桶盤里福海宮的五營位置,文章出處為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六輯 馬公虎井里、桶盤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3。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主祀溫府王爺,相傳顏姓鄉民在光緒年間自風櫃遷居桶盤,恭請風櫃溫府王爺分身在家奉祀,後來信徒於西元1906年集資建廟,成為桶盤居民的信仰中心。今日桶盤居民多遷居馬公本島港區一帶,平時桶盤島上所剩居民不多,但每逢福海宮重要祭祀節日,居民便搭乘交通船回桶盤祭祀,信仰凝聚力仍強。目前(2019年),福海宮廟身已拆除,正在進行重建工程中。

鎖港北極殿的香火起源傳說:井垵五方間

本文出自於 楊金燕,《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馬公:澎縣文化,1998),頁151-152。這則傳說主要是澎湖縣井垵里上帝廟對於其廟名又被稱為「五方間」的解釋,相傳幾百年前五尊神明飄到井垵海邊,澎南地區各村里居民大為驚奇,嵵裡、山水、鎖港與鐵線等四村村民便到井垵表達想「請神」之意,便以擲茭方式決定各村可請回的神明。此傳說可視為井垵人對於鄰近五廟的起源傳說,另外,鎖港北極殿現今主神原是池府王爺,後因鎮受地方有功而升職為今日的玄天上帝;鐵線里的清水宮主神原為朱府王爺,後升職為清水祖師,山水上帝廟主神原為太子爺,後升職玄天上帝。故五方間傳說中的五個村廟,不僅在起源傳說有相關性,在信仰理念上亦相互影響。

鎖港北極殿的五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二輯馬公鐵線里、鎖港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5。此主要記述澎湖縣鎖港里北極殿現今五營的位置,鎖港北極殿的五營曾隨社區擴展而遷移兩次以上。鎖港北極殿被鎖港居民稱為「前廟」,相傳創建於康熙年間,原名「池王廟,奉祀從井垵請來的池府王爺,後來因為王爺鎮守有功升格為玄天上帝,才更名為「北極殿」。據說在民國五Ο、六Ο年代,鎖港里曾經是澎湖「小法」最多的一個村里,號稱「鎖港小法卡濟(多於)鐵線尾弟子」,為鎖港里的一大特色。

鎖港北極殿的鸞堂與善書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二輯馬公鐵線里、鎖港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5。澎湖縣鎖港里北極殿所設鸞堂是日治時期嵵裡澳(約今日澎南區)第一座,名為「心意社訓善堂」,並著有數部善書。戰後曾兩度改名,著有一部善書。鎖港北極殿被鎖港居民稱為「前廟」,相傳創建於康熙年間,原名「池王廟,奉祀從井垵請來的池府王爺,後來因為王爺鎮守有功升格為玄天上帝,才更名為「北極殿」。據說在民國五Ο、六Ο年代,鎖港里曾經是澎湖「小法」最多的一個村里,號稱「鎖港小法卡濟(多於)鐵線尾弟子」,為鎖港里的一大特色。

烏崁靖海宮的寺廟興建與鸞堂活動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二輯馬公興仁里、烏崁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2-33。主要記錄澎湖縣烏崁里靖海宮之沿革,包含創廟與重修時間、祭祀神明、所設鸞堂以及所著善書。烏崁靖海宮創建於乾隆二年(1737),先後於嘉慶六年(1802)、同治六年(1867)、民國四十二年(1953)、民國七十七年(1988)進行修建。靖海宮自同治年間即由廟中三位王爺創設鸞堂,而至今尚知堂名並有善書傳世的是大正十二年(1923)所創的「清心社專善堂」。靖海宮目前主祀文衡聖帝,亦是受到鸞堂活動活躍的影響,根據《靖海宮重建碑記 民國八十一年》所記,光緒十五年(1899)靖海宮才將主祀神由王爺改為主掌鸞堂的南天文衡聖帝。

「文石書院」門額

本圖為「文石書院」門額,上款:「嘉慶己未秋月」,自清乾隆32年(1767)四月落成後,曾屢經修葺;至嘉慶4年(1799),澎湖通判韓輩聲特重文教,捐廉重修,本件門額即出自其手筆,以其自奉的江西「鵝湖書院」為齋館(位於江西省上饒鉛山縣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落款「鵝湖」為其別號。根據〈古蹟保存所記〉,文石書院山門上的「文石書院」石匾在日治時期即已拆下,珍重保存於室內。光復後,「文石書院」石匾重新嵌於山門上。民國52年之重修改建,又將石匾拆下,改嵌於孔子廟前院西邊的圍牆上。書院門額字型均為陰刻楷書。

桶盤魁星廟重建捐獻芳名錄

根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魁星爺廟位於桶盤嶼「頂寮」西側,創建於民國34年(1945)左右,主祀魁星爺。相傳早年桶盤西岸在夏天時有王船靠近,里民顏秋皇的弟弟曾在附近落海罹難,居民謠傳這一帶海域不乾淨,因此由公廟福海宮主神溫府王爺下旨,請魁星爺前來此地鎮守。目前廟貌為民國95年(2006)重建而成;此桶盤魁星廟重建捐獻芳名錄碑落款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樂捐金額參拾玖萬伍仟元整,工程金額參拾參萬元整,總支出參拾玖萬伍仟元整,為本次重建之捐獻紀錄。

北辰宮寺廟外觀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原是神明會之祀神,西元1860年代由信徒輪流置於家中供奉,後於1900年前後首次建廟,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民國七十年(1981)第二次重修。目前北辰宮外觀即第二次重修之廟身,擴建為兩層樓,並建有地下室。北辰宮是古媽宮城內的北甲地區角頭廟,今日在座落在中正路旁,中正路沿線是澎湖最大的商圈,廟方將廟埕前空地分租給攤販或小吃店,馬路益燒肉飯、嘉嘉碳烤等皆是知名美食,吸引在地人與觀光客造訪,夜晚廟埕前人潮總是絡繹不絕。

北辰宮落成碑記

《北辰宮落成碑記》立碑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殿外,是北辰宮首次建廟落成之碑記,由主神朱府王爺以扶鸞降筆之文字而成,碑記落款時間於庚子年六月,故寺廟落成時間約在1900年或稍早幾年。碑記中對於北辰宮興廟前祭祀情形有相關記載:朱府王爺原由二十二家戶奉祀,神明金身每年輪流放置於各家,時間長達四十年,故北辰宮朱府王爺的祭祀活動約始於1860年代,1900年甲民集資建廟,北辰宮之歷史長達百年之久。另外,此碑記為朱府王爺降筆文字而成,可知北辰宮在1900年已有扶鸞活動,且扶鸞是當時北辰宮內頗為重要的宗教活動。

北辰宮四垂亭增築及油漆捐金寄附芳名錄

《北辰宮四垂亭增築及油漆捐金寄附芳名錄》共有兩碑,立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廟前,與旁邊的《北辰宮重建落成碑記》皆是北辰宮第一次重修所立。根據《北辰宮重建落成碑記》,於民國三十六年(1937)倡議重修,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提議增建四垂亭及油漆,同年農曆三月動工,農曆十一月竣工,並於民國四十年(1951)立碑紀念。每位捐款者所捐金額介於五十萬元到四千兩百萬元不等,此為舊台幣,民國三十八年之際正值戰後初期,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以至於捐款金額乍看令人咋舌。

鼎灣村中元節紙糊水燈

鼎灣村開帝殿暨永安宮歷年來於陰曆7月15日辦理「中元節水燈施放法會」,洪村長良利表示,此項習俗已有十餘年之歷史。開帝殿現貌是由葉根壯司所設計,民國87年(1998)重建完竣。民國92年(2003)澎湖爆發SARS疫情,開帝殿曾呈請主攻轉呈疏文於玉帝,冀求玉帝就萬民於水火恐懼之中。或許開帝殿暨永安宮放水燈及起始於SARS疫情平息之後。 開帝殿自陰曆7月初1日凌晨鬼門開伊始,即點燃七盞明燈供奉,此七盞明燈依序代表開帝殿開天仙帝、永安宮真武大帝、鎮守東西南北中之五方將軍。今年真武大帝降旨指示增加兩盞明燈祈福,分別代表臨水夫人與宮廟眾執事,藉以答謝兩座宮廟信女與諸位執事長年來的努力與護持。此外,也紙糊九座水燈,黃色代表開帝殿神農大帝,黑色代表永安宮真武大帝,五方將軍分別以五色代表,臨水夫人則為蓮花造型,開帝殿眾執事的水燈為五色具備。 為好兄弟添載的物品,除了傳統的柴米油鹽之外,尚有文具包,裝入文房四寶與鞋子。今年再增加代表鼎灣產業特色的番薯籤、高麗菜乾、菜豆干、花生仁、帶殼花生以及玉米,也為好姊妹準備了鏡子、梳子與粉餅。

北辰宮寺廟外觀舊照

此舊照懸掛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一樓大殿側邊,根據北辰宮委員孫仲箎與法師歐茂斌的說法,這是之前的舊廟,即民國三十八年(1949)所建的廟身,是北辰宮首次重修的廟身。民國七十(1981)年拆除,以興建今日的廟身。另外,請教孫委員照片底下的年代「舊廟址:光緒二十五年(1899)」,孫委員表示此年代是指北辰宮首次建廟的年代,並非照片中廟身的年代,孫委員小時候便常在照片中的廟身活動,故由此可確認照片中的廟身是民國38-70年的北辰宮。目前廟中的耆老口中所稱「舊廟」即是指此時期的廟身。

北辰宮的五營

此為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五營營頭,目前採取集中放置的方式。根據北辰宮委員孫仲箎先生口述,原本中營是廟外的金爐旁,東營在中正國小正門前方(今一龍汽車旁),南營是在天后宮後面、氣象站旁邊,西營是在合作金庫,北營就是公車站旁、憲兵隊前面,現在五營改採集中放置於原本北營的位置。關於北辰宮的五營,請見「北辰宮過往的五營與祭祀圈範圍(北辰宮孫仲箎口述)」一條。長安里北辰宮是古媽宮城內的三座甲頭廟之一,因是北甲的甲頭廟,故本地人多以北甲宮(閩南語)稱之。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原是神明會之祀神,西元1860年代由信徒輪流置於家中供奉,後於1899年前後首次建廟,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民國七十年(1981)第二次重修,目前北辰宮外觀即第二次重修之廟身。

北辰宮朱府王爺金身

此為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主祀神朱府王爺之金身,北辰宮殿內共四尊朱府王爺金身,坐鎮一樓大殿的朱府王爺金身年代最久遠,此尊朱府王爺金身面紅帶橘,光澤依舊,彷彿絲毫不受光陰損耗;二樓大殿還有三尊大小不同的朱府王爺金身。北辰宮朱府王爺原為神明會祀神,由古媽宮城內北甲地區二十二家戶每年輪流放置於各家祭祀,長達四十年之久。後來朱府王爺顯現神蹟,請東甲北極殿主神玄天上帝代為踏尋廟地,北甲地區居民因而集資建廟,於西元1900年前後竣工。關於朱府王爺建廟顯聖傳說請見「北辰宮朱府王爺請帝公踏地尋廟地傳說」一條。

北辰宮簡介兩份

此兩張簡介懸掛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一樓大殿側邊:右邊標題為「王爺的由來」;左邊標題為「馬公北甲北辰宮的由來」。「王爺的由來」一文為六種王爺來歷的傳說,皆屬於王爺出身進士的傳說系統,普遍見於王爺信仰傳說書籍中,故不多加討論。左邊的「馬公北甲北辰宮的由來」提到北辰宮起源於南鯤鯓五府千歲,前清時代南鯤鯓出巡澎湖,黃濟時等欲留念並答謝神恩,組成神明會輪流祭祀。值得注意的是,口訪北辰宮的委員孫仲箎與法師歐茂斌皆表示不解怎會有這樣的說法,歐茂斌法師表示幼時接受小法訓練時,當時的老法師曾說過北辰宮是信徒自金門攜帶朱府王爺金身來澎,蓋廟前是在四眼井一帶的民家中祭祀,故北辰宮源於南鯤鯓五府千歲的說法尚有待考證。另外,此文最後提到「至民國十三年始著手建廟」,民國十三年即西元1925年,根據廟前的「北辰宮落成碑記」落款時間為庚子年六月,應為西元1900年。廟前另一個「北辰宮重建碑記」記載首次蓋廟是在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故北辰宮首次建廟約在西元1899年前後,因此「民國十三年」應為誤植,應是指「民前十三年始著手建廟」。

北辰宮李府大千歲金身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李府大千歲安放於北辰宮二樓大殿,與主神朱府王爺的三尊金身同置於神龕之中,不同於紅面的朱府王爺,李府大千歲是金面的,十分容易辨別。李府大千歲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北辰宮請來的客神王爺,與黃、劉、白、蘇為五府千歲,駐蹕北辰宮長達四十多年後表達需回天庭繳旨,遂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辦理送王儀式以恭送客神王爺,但因北辰宮信徒感念李府大千歲恩德,而請求允許雕刻李府王爺木質金身永祀廟中。李府大千歲從紙糊金身的客神王爺成為北辰宮的配祀王爺,永祀於廟中。

北辰宮關都督金身

關都督是澎湖縣馬公市北辰宮民國五十四(1965)年送王後,信徒感念神恩而請留祀大千歲,雕刻木質金身以永祀廟中。因鎮守北甲地區有功,關大千歲升職為關都督,並從紙糊金身的客神王爺成為永祀於北辰宮的配祀王爺。關都督是何時請王,根據北辰宮委員孫仲箎的看法,請王到送王都是四十多年,故他認為關都督是在民國十多年請王,孫委員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孫委員的父親孫嘉禾出生於民國十四年(1925),生前在北辰宮鸞堂擔任正鸞手,故關都督請王時間應在日治時期,可信度頗高。

北辰宮「深叨靈佑」匾

此匾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殿內,上款「歲在癸卯嘉平月恭獻」,下款「沐恩信士葉茂峰敬酬」,中行「深叨靈佑」。根據北辰宮建廟時間推算,癸卯年最可能是1903年。 北辰宮是古媽宮城內的三座甲頭廟之一,因是北甲地區的甲頭廟,故本地人多以北甲宮(閩南語)稱之。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原是神明會之祀神,西元1860年代由信徒輪流置於家中供奉,後於1899年前後首次建廟,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民國七十年(1981)第二次重修,目前北辰宮外觀即第二次重修之廟身。

北辰宮「廣沾厚澤」匾

此匾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殿內,上款「歲在上章閹茂應鐘月吉旦」,下款「本甲弟子許榮顯、蕭作民、吳鴻恩、陳厚德仝敬酬」,中行「廣沾厚澤」。立匾時間為庚戊年,最可能為西元1910年。 北辰宮是古媽宮城內的三座甲頭廟之一,因是北甲地區的甲頭廟,故本地人多以北甲宮(閩南語)稱之。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原是神明會之祀神,西元1860年代由信徒輪流置於家中供奉,後於1899年前後首次建廟,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民國七十年(1981)第二次重修,目前北辰宮外觀即第二次重修之廟身。

北辰宮「覃恩廣披」匾

此匾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殿內,上款「庚戌年季秋之月吉旦」,下款「本甲信士 林松茂 蔡章甫 許元音 黃拱照 劉得聰 吳清江 顏宗顯 郭騰勳 許惟升 黃瑞卿 仝獻」,中行「覃恩廣被」。立匾時間為戊戌年,最可能為1910年。長安里北辰宮是古媽宮城內的三座甲頭廟之一,因是北甲地區的甲頭廟,故本地人多以北甲宮(閩南語)稱之。北辰宮主祀朱府王爺,原是神明會之祀神,西元1860年代由信徒輪流置於家中供奉,後於1899年前後首次建廟,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民國七十年(1981)第二次重修,目前北辰宮外觀即第二次重修之廟身。

北辰宮「明善堂」匾

「明善堂」匾額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內,製匾時間不明。明善堂是北辰宮的鸞堂,全名為化民社明善堂,創立於大正七年(1918)年太和堂(許玉河2004:62),戰後才由太和堂移入北辰宮(許玉河2004:86)。1960年代北辰宮的武壇與文鸞明善堂皆提供信徒濟世問事的服務,卻發生武壇與文鸞對同一問題而有不同的解答,廟方未及時妥善處置而導致信徒流失。1990年代末期在菜園正修社寶善堂鸞生協助下,明善堂重新訓練鸞手而復堂。(許玉河2004:89-90)孫仲箎先生約在此時再度投入北辰宮的管理組織並擔任正鸞手,直到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送王後,因年數漸長體力無法負荷而停止扶鸞,明善堂也未能覓得新鸞手而停止鸞務,目前明善堂的信善仍有誦經的活動。明善堂所著善書有1934年的《明化金篇》、1935年的《明化真經》、1957年的《銘新寶艦》與1965年的《銘新寶艦續集》(許玉河2004:270)。關於更多明善堂的扶鸞活動,請見「北辰宮正鸞手投入鸞務的緣由與經驗(孫仲箎自述)」一條。

北辰宮「重觀修築」楹聯

「重觀修築」木製楹聯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內,上聯「重觀廟宇更新顯赫神威咸拱北」,下聯「修築規模仍舊庭除增廣慶佳辰」;上款「戊子孟春之月重修誌慶」,下款「本甲眾弟子盥沐敬撰」。廟方稱此楹聯為舊廟時期的文物,民國七十年(1981)為了蓋今日的兩層樓式的北辰宮,而將舊廟時期的文物拆下,竣工後移回廟中保存,故此楹聯設置時間應不晚於民國七十年(1981)。北辰宮首次建廟於庚子年(1900)前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竣工,故此楹聯文物設置時間應不早於西元1900年。故此楹聯應是北甲地區居民敬賀北辰宮第一次重修所致贈,故楹聯落款的戊子年,應是指民國三十七年(1948)。

北辰宮「北占辰集」楹聯

「北占辰集」楹聯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內,上聯「北占在坎昔時雕塑金身供自卄二家伊始」,下聯「辰集於房今日創垂玉宇合諸卅六嵨落成」;上款「昭和六年孟春吉旦」,下款「爐下兩會內眾弟子仝敬謝」。廟方稱此楹聯為舊廟時期的文物,民國七十年(1981)為了蓋今日的兩層樓式的北辰宮,而將舊廟時期的文物拆下,竣工後移回廟中保存。北辰宮首次建廟於庚子年(1900)前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民國七十年(1981)二次重修。此楹聯落款時間為昭和六年,故此楹聯應設置於西元1931年。

桶盤福海宮舊照(第三次重修落成)

此照片是以相機翻拍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的老照片,照片中的福海宮應是第三次重修的廟身,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入火,民國六十六年(1977)安宮,拍攝時間約在此期間,照片中廟前正在進行慶祝活動。民國六十年代,桶盤人口僅五百多人,興築如此雄偉之廟身,實屬不易。另外,當時桶盤港口尚未擴建,福海宮前不遠即是沙灘,直到民國七十一年(1983)才興築現代碼頭。另一張彩色的圖片,福海宮前已是廣大水泥地與現代化的碼頭港區。此廟身已於民國一0八年(2019)拆除,目前正準備再次重建。

桶盤福海宮舊照(民國四十八年重修落成)

此為翻拍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的老照片,照片中的福海宮廟身興建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民國六十年(1971)拆除,照片拍攝時間應於這此段期間之內,此為福海宮第二次重修。福海宮主祀溫府王爺,顏姓鄉民在光緒年間自風櫃遷居桶盤,恭請風櫃溫府王爺分身在家奉祀,後來信徒於西元1906年集資建廟,成為桶盤居民的信仰中心。根據耆老口述,在此次之前,福海宮的建築是像「宮仔」,如小土地公廟般大小。目前(2019年),信徒又將民國六十年所建的廟身拆除,正在進行重建工程中。

北辰宮「廣存澤被」楹聯

「廣存澤被」楹聯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內,上聯「廣存公德心攸宜丕顯威靈日」,下聯「澤被萬千眾奚啻恩覃廿八家」;上款「時維戊辰孟春之月吉旦」,下款「廣澤會眾弟子仝敬獻」。廟方稱此楹聯為舊廟時期的文物,民國七十年(1981)為了蓋今日的兩層樓式的北辰宮,而將舊廟時期的文物拆下,竣工後移回廟中保存,故此楹聯設置時間應不晚於民國七十年(1981)。北辰宮首次建廟於庚子年(1900)前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竣工,故此楹聯文物設置時間應不早於西元1900年。此楹聯落款年分為戊辰年,根據「北辰宮落成碑記」,北辰宮起源於1860年代,由二十二家所組織的神明會,此楹聯下聯祭祀家戶擴及「二十八家」,故落款時間應為1928年。

北辰宮「正直威權」楹聯

「正直威權」楹聯為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之文物,上聯「正直不阿如玉如金欽王度」,下聯「威權獨攬有嚴有翼護眾生」;上款「歲在癸丑蒲夏之月吉旦」,下款「董事林崇隆率男 兆昌 兆祥 薰沐敬酬」。廟方稱此楹聯為舊廟時期的文物,民國七十年(1981)為了蓋今日的兩層樓式的北辰宮,而將舊廟時期的文物拆下,竣工後移回廟中保存,故此楹聯設置時間應不晚於民國七十年(1981)。北辰宮首次建廟於庚子年(1900)前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竣工,故此楹聯文物設置時間應不早於西元1900年。此楹聯落款時間為癸丑年,最可能為1913年。

北辰宮「惠澤神功」楹聯

「惠澤神功」楹聯藏於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內,上聯「惠澤巍峨千歲仰」,下聯「神功浩蕩百年興」;上款「太歲庚子仲冬新建落成」,下款「董事劉思義敬酬」。廟方稱此楹聯為舊廟時期的文物,民國七十年(1981)為了蓋今日的兩層樓式的北辰宮,而將舊廟時期的文物拆下,竣工後移回廟中保存,故此楹聯設置時間應不晚於民國七十年(1981)。北辰宮首次建廟於庚子年(1900)前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竣工,故此楹聯文物設置時間應不早於西元1900年。從上款「庚子仲冬新建落成」,可知楹聯設置時間是在寺廟建築落成後不久,對照北辰宮歷次修築寺廟的年代,此楹聯應設置於1900年,是北辰宮創廟時期的文物。

北辰宮「北斗辰樞」楹聯

「北斗辰樞」楹聯為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之文物,上聯「北斗流輝廣(?)生玉案」,下聯「辰樞美奐彩溢珠宮」;上款「昭和丁卯歲季冬之月吉置」,下款「本甲信士林佛惟率男世 昌孝 玉宗 保景 敬酬」。廟方稱此楹聯為舊廟時期的文物,民國七十年(1981)為了蓋今日的兩層樓式的北辰宮,而將舊廟時期的文物拆下,竣工後移回廟中保存。北辰宮首次建廟於庚子年(1900)前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第一次重修竣工,民國七十四年(1985)第二次重修竣工。落款年代為昭和丁卯,此楹聯設置時間應為西元1927年。

鎖港有應廟失祀神位

有應公廟位於鎖港里38號東南邊約30公尺處,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提及本來是早期鎖港漁民為了安置捕魚時所撈到的屍骨而建造的小祠,漁民出海前常會前去拜拜祈求豐收,如果真的大豐收也會前去答謝。民國72年(1983)左右因為鎖港都市計畫的影響,里民翁東財提議將其遷到東營附近,後來由鎖港北極殿、坤元寺財團委員會出錢將有應公遷到現址旁邊,民國75年(1986)因被韋恩颱風毁損之後才在現址重建。此神主牌位於鎖港有應公廟神龕右方,皆為翁姓家族前人神位,年代則於清代。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龍骨綁紅綢

落下三斧後,為龍骨綁上紅綢,並放鞭炮,示意開斧儀式完成。王船開斧儀式,是為了建造王爺代天巡狩的寶艦,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根據傳說,王爺乃是「代天巡狩」,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 入廟向千歲爺稟報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開斧儀式完成後,造船師傅回到北極殿內向王爺稟報儀式順利。開斧儀式,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東貓籬與西貓籬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東貓籬與西貓籬,其位置位於船身前半,為水手住艙之東貓籬與西貓籬,距離甲板有一段距離以避免被風浪打濕,底下則可飼養牲畜。東貓籬與西貓籬均屬於千秋寶艦(王船)的「十三艙」,其中各艙均有各自用途,裝載物品均相異,因此為了慎重其事,每個船艙都設有一本「艙口簿」,載明各艙所須備齊的物品及數量,另外還有一本「艙簿總冊」,將十三艙的貨物詳列出來,舉凡航行必備、儀仗所需、文案必須、日常穿著、日用工具、煮食用具、食物調味、消遣、起居、梳洗用品等,應有盡有,鉅細靡遺。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西嶼鄉合界頭福德廟

澎湖縣西嶼鄉合界頭(村)福德廟位於合界活動中心旁邊、合橫國小前面,坐北朝南,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根據當地85歲耆老講述是因為北風太大,才會選擇這個坐向。其最早建立的時間不詳,根據當地三位耆老(82歲、86歲、80歲)所言,在他們小時候土地廟就已經存在了,只知有翻修過一次,廟內也並未留有重建落成紀念碑記,只有捐款者名單而已,而在這小小一間廟裡面就有著七塊匾額。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合界頭福德廟「神澤廣庇」匾額

這幅匾額位於合界頭福德廟內,7塊匾額中有兩塊和赤樊桃殿有關,而且同年,最老的匾額就是這塊。匾額上文寫著「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陽月吉旦」,可以知道這塊匾額是在民國74年農曆10月贈送,所以這塊匾額比另一塊還早1個月,而下文是寫著「威揚宮鄉耆兼福德廟重建發起人:林頂地、楊扶持、楊順天、楊佛詩仝敬獻」,正文則是「神澤廣被」。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合界西營營頭

因其石碑上寫著劉公聖者,可知此為合界頭威揚宮外營頭中的西營營頭。由小法所唱頌的神咒可知劉公聖者所帶領的兵力是六萬六千人,所執的旗子與其頭鍪的代表顏色是白色。澎湖的五營營頭外型除了石碑造型以外,有些村落則是會建成像是一座小廟,裡面供奉著寫著各個營所代表的聖者名字的竹符及三十六官將的神將竹符,旁邊還會做一個小金爐讓村民能夠燒金、放炮。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福祿壽

這是福、祿、壽三星的磁磚彩繪。福祿壽在中國神話中,是福星、祿星、壽星三位星君的合稱。又稱「財子壽」、「三星」、「三仙」,象徵財富、功名、長壽。在傳統的雕刻和繪畫中,福祿壽三星的排列由左至右依序是壽星、福星、祿星。從造型上分辨:福星為中國古代官員造型,峨冠博帶是重要特徵;祿星主管官祿及送子,手抱孩兒;壽星代表高壽,一手持杖,一手持壽桃。中國有六福之說,指的是名、利、健康、長壽、善終、多子多孫。福星主管「利」,祿星主管「名」、「多子多孫」,壽星主管「健康」、「長壽」、「善終」。福星是傳統占星學中的木星,由於被認為是吉祥的,故又稱福星,福星的星君也是為中國神話中的幸運之神,與祿星、壽星並稱為「福祿壽」的天神,其立於三星之中央,多手持如意、元寶、揮春等吉祥物品。祿星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是文昌宮六星的第六顆星,專掌司祿。壽星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是南天船底座中的老人星。(參考維基百科)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神像

這三尊土地公神像位在后螺的福德廟中,跟合界頭福德廟不同的是,這邊的土地公神像外面並沒有用壓克力罩子罩住,比較能近距離的去觀察祂的金身。從觀察中可以發現這尊土地公的左手拿金元寶,右手則是拿著如意,從這邊可以推測當初建廟的人,可能是一個商人,因為金元寶有著財運的意思,而如意則代表著官位,如果是農業的話可能土地公手上拿的就會變成拐杖或者是葫蘆之類。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合界村民宅-松鶴延年

這張照片為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民宅-松鶴延年,圖中可以看到兩隻鶴和松樹,還有太陽跟河岸與一些花花草草,而下方寫著「松鶴延年」。因松樹樹齡長久,經冬不凋,被用來祝壽,而鶴在道教被引入神仙世界,因此鶴被視為出世之物,也就成了高潔、清雅的象徵,在民間就被視為仙物,仙物自然是長生不死,所以兩者都是長壽的象徵。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葉孟琛所撰,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改建碑誌

這幅改建牌誌「威揚宮雕塑鎮廟大佛暨神殿改建牌誌」位於威揚宮內,其內容寫著:「本宮自創廟迄今歷經幾百歲月,有鑒開基神-池府王爺為一廟之主,而始終未曾雕塑較具規模之神像,以奠後殿,覺得美中不足矣。緣於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之秋,由本廟眾法師發起雕佛之議,並蒙值年鄉老之贊同,配合本地善男信女及旅外鄉之熱烈響應,共同解襄,慷慨樂捐,逐於集思相議,赴臺尋覓高貴神材,經聘請本省著名雕佛師規劃、設計者,其造形美觀大方,相貌尊嚴宏偉,乃一尊眾所崇敬之神像也。為配合神像之安置全面改建後段神殿,共計耗資近新台幣壹佰餘萬元矣。茲為緬懷發起人及捐資者之德澤,特勒此牌誌。」而其他地方則是捐款人芳名錄。

金爐

這個金爐位於合界頭福德廟右前方。金爐的功用就是焚燒金紙的地方,每間宮廟幾乎都會有,外觀也幾乎都大同小異,可能會因宮廟大小而有所不同。從這個金爐外觀可以發現有很多幅的圖,而這些圖不難免就是會有些祝福或是勸世的意思 讓這個原本很單純的金爐不會那麼的單調,更增添了些故事與藝術氣息,可見當時在建造這個金爐的人頗為用心。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炸轎

這張照片是合界威揚宮遶境完成回到廟裡時所拍,當時轎子在拜廟前,就看到村民在地上擺滿了鞭炮,接著就看到轎班站在鞭炮附近,開始旋轉轎子,並且點燃鞭炮,雖然炮的量沒有很多,但當下覺得那煙霧還是很壯觀,而且為了拍照片沒遮住耳朵,聲音大到直接耳鳴。整個過程非常的好玩,非常的瘋,儘管整個廟會沒有說辦到多麼盛大,但整個氣氛卻是既溫馨又熱血,尤其是這一幕,令人印象最深刻。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金爐上的圖

這張圖中可以發現一隻麒麟,牠的腳底下踩著四樣吉祥物,而牠的頭抬起來看著太陽並且嘴巴張開,在澎湖國定古蹟天后宮外面的照壁上也有著類似的圖。麒麟為上古瑞獸,也是送子神獸之王,相傳足不踏草木,所以民間吉祥畫裡的麒麟都是腳踏寶物,此圖中的麒麟腳踏葫蘆、犀角、書畫、蒲扇4種寶物,各代表著福祿、勝利、智慧和善良,而回頭相望則有不忘本與飲水思源的意思。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繞境出發

這次田野調查在農曆6月18號,剛好是合界頭威揚宮主神池府王爺的聖誕千秋日,所以很幸運的可以參與當地社區的信仰活動,也可以順便去觀察比較每個遶境活動不同的地方,在這過程中可以看到村民們不管男女老少,都為著信仰付出的誠心,不管是幫忙扛轎的、拿旗子或者是沿路上雙手合十誠信祈禱的村民,從他們的眼中都能看出他們對信仰那份虔誠的心。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兔耳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所陸續完成的王船船體上的物件,稱為兔耳。兔耳,為船隻前端用以繫碇繩之短木,也是王船構造所具備之十二生肖之一,其餘如「鼠橋」(從船首搭至船尾,供水手行走的便橋)、羊角(安置於船頭橫豎板上的栓棍,便於掛錨使用)等。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勒耳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勒耳」。由於澎湖王船受到閩南傳統帆船(尤其高度相似於同安船)的影響,亦為三桅帆船,以風帆為動力,王船的主桅杆非常沉重,船隻航行時一旦受風航行,主桅杆必然會左右搖晃,因此需要堅固的結構予以穩住。圖中兩片佇立、保護主桅杆兩耳的構件稱作「勒耳」,兩片並非平行線,而是稍向下方緊縮的V型,以確保主桅不會前傾;其方形底座稱為「含壇」,勒耳與含壇以卡榫緊密接合。為利於排水,王旭輝師傅所製作的甲板為中間較高、兩側下斜的弧形,因此含壇也必須製成弧形以緊貼甲板。實際航行時,主桅前方還會有一長弧形「桅堵」斜靠在主桅中段與甲板,以更加穩固主桅。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各博物館。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寺廟建立與重建(歐茂斌口述)

此口述出自於受訪者歐茂斌,男性,出生於民國51年,高職肄業,於海軍馬公後勤支援指揮部退休,曾任北辰宮小法與法師長。根據《北辰宮落成碑記》,北辰宮首次蓋廟於己亥年(1899)動工,庚子年(1900)落成,蓋廟前由二十二家輪流奉祀朱府王爺神像。四眼井為北辰宮傳統祭祀圈的最南界,再往南便是南甲海靈殿的祭祀範圍。而老一輩口傳蓋廟前在四眼井附近祭祀,很可能就是二十二家戶其中之一的所在地。關於北辰宮目前廟身重修之事,廟中二樓牆面刻有碑記可供參考─《北辰宮重建落成碑記》(落款於民國76年)。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朱府王爺的來歷(歐茂斌口述)

此口述出自於受訪者歐茂斌,男性,出生於民國51年(1962),高職肄業,於海軍馬公後勤支援指揮部退休,曾任北辰宮小法與法師長。根據受訪者的口述,北辰宮朱府王爺的香火源於先民自金門攜帶金身而來,朱府王爺與一般王爺信仰的起源一樣,都是與瘟疫有關的神明。另外,北辰宮內擺放的一張簡介提到:北辰宮的朱府王爺源於南鯤鯓的五府千歲,而此說法亦存在於某些文獻之中,但受訪者否定此說法,故關於北辰宮朱府王爺之香火起源,仍待進一步考證。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寺廟經費來源(歐茂斌口述)

此口述出自於受訪者歐茂斌,男性,出生於民國51年,高職肄業,於海軍馬公後勤支援指揮部退休,曾任北辰宮小法與法師長。從北辰宮過往收取丁口錢的範圍,可勾勒出北辰宮的甲頭範圍。另外,此則口述還能看出北辰宮寺廟經費來源的變遷,從甲頭內按丁口數收取丁口錢,民國七十年代改為在甲頭內挨戶拜訪,詢問是否自由樂捐,而近十年已不挨家募集,僅仰賴信徒自由樂捐的香火錢。北辰宮坐落於全澎湖最熱鬧之中正路商圈,聚落內居民流動率較高,是否因此造成北辰宮收取丁口錢的難度,或可與同在馬公市區的南甲海靈殿與東甲北極殿兩廟進行比較,進一步探討。

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李王襄助主神溫王找尋廟地的傳說(桶盤耆老口述)

神明顯聖協助建廟是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傳說類型,此則建廟傳說由桶盤耆老口述。福海宮主神溫府王爺原由村民共同奉祀於民家,後來村民才集資建廟,首次建廟於明治39年 (1906,丙午年)落成。此傳說即福海宮首次建廟時神明的顯聖傳說,傳說中,李王化身為白衣男子,親自為溫王踏地找尋建廟地點,並從山上將雙刀射向其所選定的廟地,雙刀所在的地點即是福海宮廟地的中心。目前(2019)福海宮重建中,信徒仍以傳說中雙刀的所在地作為廟地中心。李王因替主神溫王踏尋廟地而入祀福海宮之中,成為繼主神溫王後第二尊永祀廟中的王爺。

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增祀玄天上帝的由來(桶盤耆老口述)

此則口述主要在記敘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奉祀玄天上帝的由來,以及福海宮與東甲北極殿的交陪關係。奉祀玄天上帝是先因鳥精篡殿問題而請東甲北極殿(俗稱「東甲宮」)玄天上帝產生互動,後因二戰空襲,桶盤居民在東甲北極殿附近拾獲玄天上帝金身而攜回桶盤,開始以香火祭祀玄天上帝。值得注意的是福海宮不僅與市區的東甲宮曾有交陪關係,桶盤居民亦常至南甲宮(馬公南甲海靈殿)尋求蘇府王爺協助(與南甲宮的互動請見「討海人遭遇漂移王船的傳說」)。東甲北極殿與南甲海靈殿是澎湖古媽宮城內的角頭廟,媽宮城內即過去馬公港的腹地,桶盤是馬公市的小離島,位置正對於馬公港,或因此地緣關係而與兩廟有所互動聯繫。

祠壇移轉碑記

溯夫祠壇之設,本自前清康熙二十三年始也,原建媽宮西城海濱,土名西垵仔,高不過尋、寬不及弓,初■其名曰「無祠壇」,後又稱曰「大眾廟」,祠左有大墳,即埋瘞枯骨處也。乾隆十五年,前清澎廳何器仝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廿九年,右營游府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年,協鎮招成萬等復重修,立有碑記。自是之後,屢經地方官憲捐項興修,故雖歷二百餘年之久,而舊制尚存,歲時郊戶每致祭焉。迨至大正二年三月,該地為海軍買收,即給移轉料金貳佰員,因再購是地而重新改建焉,又更其名曰「祠壇」;壇之側仍附以大墓三個、兼備貯骸場壹所,計費工料金參佰貳拾六員,於大正五年八月興工,仝年十一月落成,董其事者媽宮區長陳柱卿等是也。第恐年湮代遠,時事無稽,爰勒石以垂不朽云。大正五年歲次丙辰葭月吉旦

送王儀式從閉門不出到熱鬧圍觀的傳說(桶盤耆老口述)

此由澎湖縣桶盤里耆老所口述。早期送王儀式舉辦期間,信徒多極為戒慎恐懼。客神王爺離境前夕,繞境隊伍經過家門前,信徒多不敢圍觀,甚至閉門不出。近來送王遶境已轉變為熱鬧非凡的廟會活動,此種轉變普遍存在於臺灣本島,澎湖地區亦是如此。此則桶盤福海宮受訪者所口述的傳說,似乎是企圖為此一轉變做出解釋下的產物,透過王爺與媽祖的對話,王爺欽羨媽祖遶境的熱鬧非凡,而接受了媽祖的建議,不再送王期間奪取人命,讓人民放心參與遶境。較為可惜的是此則口述已無法追憶傳說出現的時間,而進一步確認此一轉變的發生時代。

案山里北極殿歷次請送迎王(歐永來提供)

此三頁文件是由歐永來先生提供,歐永來先生自行記錄案山北極殿最近三次請送迎王的重要資訊,包括客神王爺的姓氏以及聖誕、駐蹕時間與重要儀式的舉辦時間。歐永來先生所紀錄的三次請送迎王,分別為民國六十九年(1980)~民國七十八年(1989) 的陸、趙、馮三府千歲、民國八十三年(1994)~民國九十九年(2010)的樂、姚、席、符、湯五府千歲,以及民國一o一年(2012)所恭請駐蹕於殿中的趙、狄、彪三府千歲。(按:文中三千歲為曹府三千歲應為誤植)。根據歐永來先生的說法,案山北極殿所請客神王爺駐蹕時間,約為十年左右。《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一書中還記錄更早的兩次請送迎王,昭和九年(1934)~民國五十三(1964)年的陸、周、施三府王爺,以及民國五十四年(1965)~民國六十三年(1974)的韓、岳、嚴、何、成五府千歲。(甘村吉 2010:70)。由案山北極殿歷次請送迎王的紀錄,可看出請送迎王所舉辦頻率穩定而持續。案山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但開基主神是朱府王爺,由此可知案山北極殿與王爺信仰的關係十分密切。

大案山北極殿年記事(歐永來撰)

此份文件是歐永來先生自行摘錄而成的案山里北極殿大事記。歐永來先生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國中畢業,於海軍馬公計畫處退休,現任案山北極殿當然委員及法師助理,亦曾任鄉老。歐永來先生自民國六十六年(1977)摘錄至民國一○八年(2019),至今仍繼續,記載時間超過三十年,是了解案山北極殿的重要文獻。其中固定記載每年鄉老與頭家的姓名以及廟宇的重要事件,如:歷次請送迎王、歷次修建寺廟、與友廟的交陪繞境,亦記載廟中的重大變革:如民國六十九(1980)年鸞堂「友愛堂」自民家遷入北極殿、民國九十一年(2002)成立大案山北極殿管理委員會等。

《大案山北極殿重建落成碑記 民國九十五年》

此碑立於案山里北極殿殿中,是目前廟身的重建碑記,記述的架構近似於《大案山北極殿重建落成碑記 民國五十三年》,第一段關於案山北極殿在日治時期遷址,第二段記載殿內所有奉祀的神尊之名。碑上所記的客神王爺為樂、姚、席、符、湯五府千歲,此五府千歲已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送王,目前駐蹕於殿內的是民國一○一年(2012)所恭請的趙、狄、彪三府千歲。最後一段則記述此次寺廟重建的籌備經過,較為特殊的是案山北極殿先徵求一百名籌建委員,每名委員分三期奉獻三十萬元,以作為重建寺廟的基本經費,其餘再配合樂捐與丁口錢,顯現出案山里居民的社區團結以及信仰虔誠。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祀神(歐永來與林千發口述)

此由歐永來先生與林千發先生口述,記述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奉祀廟中各尊神明的由來,可以有助了解案山北極殿的信仰內涵與變遷。首先,案山北極殿創廟時原主祀朱府王爺,今日主祀的玄天上帝是後來才改奉為主神,另外,康府王爺相傳原是恭請的客神王爺,送王後請求雕刻金身以永祀廟中,而廟中目前仍持續恭請客神王爺─趙、狄、彪三府千歲。案山北極殿並非主祀王爺的王爺廟,但從其從陪祀王爺與持續恭請客神王爺,可看出案山北極殿與王爺信仰的關係極為密切。另外,案山北極殿的玄天上帝又分為大帝、二帝與三帝,每位玄天上帝的分身各司其職。玄天上帝、朱府王爺與康府王爺偏向武人形象,故多透過乩童降壇。溫府王爺與文衡聖帝主要是透過鸞堂降鸞,形象則偏向文人,不同神明有不同的職掌。根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叢書第十輯 馬公案山里、光華里》,案山北極殿在大正八年(1919)已成立鸞堂─至善社學禮堂。民國39年(1950),部分成員出走另立至善社友善堂。民國69年,兩者合併為至善社友善堂,所著善書超過二十部,可看出案山地區的鸞堂活動曾經十分興盛,近五年因鸞手年邁而無新鸞手接替,已不再扶鸞。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改祀玄天上帝的由來(林千發口述)

朱府王爺作為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開基主神,尚未見於文獻記載,但透過案山居民的世代口耳相傳,普遍存在於信徒的集體記憶中。玄天上帝是後來才改奉為主神,信徒對於改祀的時間已無記憶,根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所載的明治三十一年(1898)澎湖廳所提報的寺廟調查,案山北極殿已提報為「玄天上帝廟」,故改祀的時間非常可能在日治時期以前。另外,提報資料中鎖港北極殿已記載為「北極大帝廟」,鎖港北極殿信徒記憶中有「池王廟」的舊稱,因池府王爺鎮守地方有功而升格玄天上帝,才更名為「北極殿」,故鎖港北極殿的改祀亦在日治時期以前。由王爺廟改為主祀玄天上帝的寺廟還有西衛里的宸威殿,根據《西衛宸威殿改建落成碑記 民國五十八年》所載,宸威殿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因北極真武大帝在本澎顯化,爭先奉祀,本社亦叩庇蔭,宸威殿因此而改奉玄天上帝為鎮殿主神。三廟的改祀是否有關連性,仍需更多史料考證。此外,案山北極殿改祀的契機是因朱府王爺表達自己神格較低,擔心自己的神威不足以鎮守人口日益繁衍的案山地區,故希望請神格較高的玄天上帝作為主神。擔憂寺廟神明神力不足的情形,常出現於澎湖地區的寺廟,信徒或改奉神格更高的神明來鎮守。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寺廟外觀

今日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廟身是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竣工而成(圖一),此次重建的重要儀式日程是由歐永來先生所提供(圖二)。另外,在廟中文物館中掛有1988年所拍攝的小法學成師生合照(圖三),照片即以舊廟為背景,此廟身應是民國五十三年(1964)重建與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重修而成。(圖四)是翻拍自殿內的牆上,為廟方所記載建廟、重建、重修、沿革記載。(附註:歐永來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國中畢業,於海軍馬公計畫處退休,現任案山北極殿當然委員及法師助理,亦曾任鄉老。)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寺廟管理組織(歐永來口述)

此由歐永來先生口述,歐永來先生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國中畢業,於海軍馬公計畫處退休,現任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當然委員及法師助理,亦曾任鄉老。案山社區內分為四個甲頭,北極殿廟務由四甲來共同分擔以及寺廟管理幹部由神明指派的傳統仍沿襲至今,寺廟管理幹部由神明指派,不同於其他寺廟由有志服務者到神明面前擲茭爭取擔任幹部或由信徒相互投票,案山北極殿的廟務對於甲民的義務性較強。除此之外,案山北極殿的寺廟管理組織亦隨時代而有所改變。最明顯的是受到政府宗教管理法規的影響,寺廟管理組織在傳統的鄉老與頭家制度,在加入了委員制。受訪者對於政府推動委員制抱持正面態度,尤其是在廟產管理上,過往廟產即掛在當年廟產保管人名下,除了造成廟產保管人在保管時的心理負擔以及稅務損失外,更嚴重的是若保管人心術不正便能輕易侵吞廟產。另外,為避免雙頭馬車的管理問題,將原先獨立運作的送王委員會取消,改為由當年委員會一同負責,這反映出客神王爺雖是終有一日會離境的客神,但請送迎客神王爺並不被視為是招待外人的工作,而是寺廟的共同事務。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寺廟經費來源(歐永來與林千發口述)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丁口錢與樂捐。丁口錢從早期的二十元,已提高到一百元,以目前物價水準與薪資水平來說,屬一般家庭可負擔的金額。為簡化收取流程,自民國九十五年(2006)新廟落成後,由一年收取三次,改為一年一次收取三百元。如該年有大活動,則依活動所需經費來決定丁口錢收取的金額,如之前蓋新廟,則每口收取丁口錢六千元,分三年繳交;另外,還招募一百名寺廟重建委員,每名委員須分三年樂捐三十萬元。受訪者特別強調收取丁口錢的必要性,尤其是寺廟有活動時,此主要考量到經濟負擔有限甲民,礙於所能樂捐的金額不大,擔心有失面子,但又想為寺廟進一份心力,繳納丁口錢便成為最好的方式。目前案山北極殿丁口錢可收到一千九百多口,根據馬公市網站所公告民國108年(2019)案山里人數為2074人,由此可看出案山北極殿所能收取的人口比例極高,案山里居民對於寺廟參與度高。(附註:歐永來,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國中畢業,於海軍馬公計畫處退休,現任案山北極殿當然委員及法師助理,亦曾任鄉老。林千發,男性,出生於民國六十年,高職畢業,任職於海軍馬公木工廠,現任案山北極殿法師長,亦曾任小法與頭家。)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的交陪關係(歐永來與林千發口述)

澎湖縣案山里北極殿因與安宅里周王廟、重光里威靈殿請求同一艘王船上的客神王爺留祀廟中,而展開三廟的交陪關係。案山北極殿與安宅周王廟仍是至交關係,但與重光威靈殿的交陪則已中斷,雙方因祭祀活動發生誤解,而導致交陪關係破裂。案山北極殿因居民到青螺捕魚而與青螺居民產生聯繫,後來案山居民指導協助青螺居民在宗教法事的技術,而在法事上為師徒相承關係,兩社村廟也產生交陪關係。由案山北極殿的交陪關係與其淵源,可看出寺廟的交陪關係會因神明的因素而結合,亦會因寺廟間信徒的人際互動關係而結合或中斷。寺廟的交陪關係不僅是神明的宗教事務,亦反映出兩廟的居民群體的互動關係。關於過去村莊間互動關係的文獻記載甚少,從兩社村廟交陪關係與其淵源便將此歷史記憶留傳下來。(附註:歐永來,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國中畢業,於海軍馬公計畫處退休,現任案山北極殿當然委員及法師助理,亦曾任鄉老。林千發,男性,出生於民國六十年,高職畢業,任職於海軍馬公木工廠,現任案山北極殿法師長,亦曾任小法與頭家。)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正鸞手投入鸞務的緣由與經驗(孫仲箎自述)

此由孫仲箎先生口述其擔任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鸞堂明善堂正鸞手的經驗。(孫仲箎,男性,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師範學校畢業,國民中學校長退休,現任長安里北辰宮委員,曾長年擔任北辰宮明善堂正鸞手。)孫仲箎先生投入北辰宮的宗教活動是受到父執輩的影響,他父親與叔叔分別為北辰宮文鸞與武壇的核心人物,孫先生亦正鸞手與委員多年,孫先生家族和北辰宮可謂是關係十分密切。另外,孫先生自述擔任正鸞手時的靈感經驗與心得,亦是十分珍貴的資料。最後,提到明善堂的符鸞活動有時會在孫先生家中舉行,一是因日本查緝扶鸞活動,因而在日本晚期移到孫家扶鸞,二則是信善需與亡靈溝通,北辰宮的門神不允許亡靈進入,此而涉及亡靈的扶鸞會在孫家進行。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廟身歷次重修(北辰宮孫仲箎口述)

此由孫仲箎先生口述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創廟與歷次寺廟重修。(孫仲箎,男性,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師範學校畢業,國民中學校長退休,現任長安里北辰宮委員,曾長年擔任北辰宮明善堂正鸞手。)北辰宮自創廟與歷次重修之碑記皆尚存,且立於殿內或殿外,孫仲箎先生親自帶領至碑文前口述,《北辰宮落成碑記》為北辰宮於庚子年(約1899)首次建廟所立,《北辰宮重建碑記(民國四十年)》與《北辰宮重建落成碑記(76年)》則是兩次重建所立之碑記。上述碑記的詳細內容請搜尋碑名,即可見其詞條。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歷次請王(北辰宮孫仲箎口述)

此由孫仲箎先生口述自己在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送王時所見的神蹟。(孫仲箎,男性,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師範學校畢業,國民中學校長退休,現任長安里北辰宮委員,曾長年擔任北辰宮明善堂正鸞手。)孫仲箎先生清楚記得送王當天正值臺灣光復紀念日,晚上親眼所見燈火通明的王船現身,且表示此事轟動全馬公,並提到當時澎湖地方報紙建國日報可能有報導。查閱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的建國日報,未見北辰宮王船現身的報導,內容多是光復紀念特刊的內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孫仲箎先生提到北辰宮的請王時間約四十年左右,而總結北辰宮共請送迎王兩次,第一次請送迎王是在西元1925年至1965年,客神王爺為關、許、馬、朱、魏五府千歲,送王後信徒請求留祀關府大千歲,即廟內所奉祀的關都督;第二次請送迎王是在1965年後至2009年,客神王爺為李、黃、劉、白、蘇五府千歲,送王後信徒請求留祀李府大千歲。而目前(2019)北辰宮尚未請王。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交陪關係(孫仲箎口述)

此由孫仲箎先生口述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交陪關係。(孫仲箎,男性,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師範學校畢業,國民中學校長退休,現任長安里北辰宮委員,曾長年擔任北辰宮明善堂正鸞手。)北辰宮是古媽宮城內北甲地區的甲頭廟,故與古媽宮城城內與鄰近聚落的主廟皆有交陪關係,即媽宮城鄰近地區所形成的「七堡」。「七堡」包括城內的北甲、南甲與東甲,以及城外的後窟潭(今重光里)、活燒坪(今光榮里一帶)、西衛(今西衛里)、紅木埕(今朝陽里一帶)。比較特殊的是北辰宮與菜園東安宮的交陪關係,雙方在地緣上並未相鄰,因北辰宮的北甲居民援助菜園居民共抗西衛居民,北辰宮因此與菜園東安宮結為百年至交。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過往的五營與祭祀圈範圍(孫仲箎口述)

此由孫仲箎先生口述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五營位置。(孫仲箎,男性,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師範學校畢業,國民中學校長退休,現任長安里北辰宮委員,曾長年擔任北辰宮明善堂正鸞手。)今日北辰宮的五營採取集中式放置,請見「北辰宮的五營」一條,此為過去北營的位置所在,孫仲箎先生並提供早年五營的所在位置。根據歐茂斌先生的說法,自民國六十年擔任北辰宮小法以來,北辰宮就沒有設置五營,亦無每年繞境安營的儀式,詳情請見「北辰宮的五營(歐茂斌口述)」一條。綜合兩人所述,北辰宮早年曾在五營位置設置實體營頭,民國六十年以後日漸消逝,近年則是採取集中式放置於北營。究其原因可能與北辰宮位於媽宮古城內,與南甲海靈殿、東甲北極殿合稱為媽宮三座甲頭廟,媽宮城內是澎湖商業發展核心區,發展空間日益侷促,因此影響到五營營頭的設置。

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香火起源與增祀玄天上帝的傳說(歐頂修口述)

此由歐頂修先生口述,歐頂修先生出生於民國三十五年,國小畢業,退休前以捕魚為業,曾任桶盤里福海宮法師長。此則口述主要記述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奉祀主神溫府王爺與玄天上帝的由來。主神溫府王爺原由風櫃里奉祀,風櫃顏姓居民遷居桶盤時攜帶溫府王爺金身,溫府王爺香火因而分香至桶盤,而今日溫府王爺仍是風櫃溫王殿之主神。桶盤玄天上帝因十分靈驗而深受桶盤居民愛戴,增祀玄天上帝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晚期,美軍轟炸馬公市區,桶盤居民行經東甲北極殿時,拾獲一尊小小的玄天上帝金身,因而帶回桶盤奉祀,由此傳說判定增祀玄天上帝的時間約在1940年代左右。

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民國100年送王繞境規劃(蘇文佐口述)

此則由蘇文佐先生口述,蘇文佐先生出生於民國44年,國小畢業,第15-17屆澎湖縣議員,擔任桶盤福海宮民國100年送王主任委員。本文主要談論民國100年(2011)年澎湖縣桶盤里福海宮恭送金、李、宋、文、周五府千歲的活動規劃,送王活動花費動輒千萬,所需前置作業頗為繁複,較常討論的是如何募集如此高額的經費。從此則口述可知除了募資外,送王活動動員人力將近千人,如何調配如此大規模的人員,亦須審慎規劃,還需要與各友廟以及政府機關協調,實為一大挑戰。

店仔口囝仔普普渡器具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渡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渡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渡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渡。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渡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渡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 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然而,從余光弘先生於《媽宮的寺廟》一書中可知,早於1899年媽宮北甲北辰宮建廟之前,已有繼寶伯仔囝仔普的存在。據說繼寶伯仔本是一位清朝兵勇,年老無依以販賣兒童的玩具零食為主。

紅毛城城前公廟神威顯赫匾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一○六年重建,內有此一神威顯赫匾。

鎖港北極殿重建碑記(民國七十年)

此碑立於鎖港里北極殿殿內,文中先記述主神為玄天上帝池府王爺,相傳創廟於康熙年間,並歷經四次重修,分別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光緒二十四年(1898)、民國二十三年(1934),以及本次重修。接著著重於講述本次自民國六十七年(1978)至民國七十年(1981)籌備重修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鎖港北極殿的主神─玄天上帝池府王爺並非指兩位神明,信徒咸信他們的主神是從井垵請來的池府王爺,後因池府王爺鎮守地方有功而升職為玄天上帝,故其主祀神即為玄天上帝池府王爺,廟名也因此從池王廟更名為北極殿。

德安宮舊貌

威武金王殿位於今風櫃里108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創建年代不詳,原稱之「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後因丙寅年重修擴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守,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民國60年(1971)再次重建,民國62年(1973)竣工之後又再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2007)又因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建,民國98年完工;此照片為民國95年時的威武金王殿。出自林文鎮等(2007)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5輯。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1(巡狩臺澎)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巡狩臺澎」。上款:西衛宸威殿惠存 鯤鯓王戌子年出巡澎湖紀念題詞:「巡狩臺澎」落款: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敬贈。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三月初十此為南鯤鯓代天府自開府以來跨海最盛大的出巡活動。緣起於1984年曾拜會澎湖廟聯繫情誼,並受到澎湖廟的熱切邀請,2006年曾請示五王旨意得到應允而逾2008年成行。回顧過去南鯤鯓廟宇曾在1923年到1937年間重建,期間得到澎湖廟的集體捐輸石柱、硓𥑮石等石材,並且明文鐫刻於石柱上。由此可見澎湖廟當時協助南鯤鯓代天府興廟大業,出力甚多,情誼深厚極為重要。但在後來,卻漸漸往來變少,所以規劃此回的出巡澎湖之行。澎湖廟方面參與者眾,包括:案山北極殿、安宅周王廟、中寮代天宮、隘門三聖殿、烏崁靖海宮、興仁茂靈殿、嵵裡水仙宮、港子保定宮、赤崁龍德宮、通梁保安宮、橫礁五天宮、竹灣大義宮、池西關帝廟、赤馬赤樊桃殿、外垵溫王宮、光榮靈光殿、重光威靈殿、西衛宸威殿、馬公觀音亭、南甲海靈殿、臺廈郊水仙宮、北甲北辰宮、馬公城隍廟、東甲北極殿、馬公三官殿、案山北極殿。見黃文博等《鯤鯓王出巡澎湖》,南鯤鯓代天府管委會,民99。

此情此「井」(上)

井,是澎湖人的生活命脈,對於沒有河流的澎湖尤其重要。井水的潔淨更是澎湖人關心的議題,不論是日常生活、民俗文化與宗教活動皆與水井息息相關。光緒10(1884)年甲申夏六月,「澎湖大疫。冬十一月每夜有大聲,發於海澨,蓋地鳴也。又雄雞亂鳴,井水變味,甘鹹相反。」隔年,清法戰役延伸至澎湖,又是瘟疫橫行至夏六月,民間耕牛竟也多死。連法軍將領孤拔與數百名法軍陣亡,也謠傳是瘟神或澎湖人於井中下毒所致。瘟神於井水下毒,形同五福大帝信仰的翻版。《閩雜記》:「相傳五帝皆里中秀才,省試時,夜同至一處,見有群鬼在一井中下藥,相謂曰:此足死城中一半矣。五人叱之,不見。共議守井,勿令人汲。然汲者以為妄也,五人不能自明,有張姓者曰:吾等當捨身救人。乃汲水共飲,果中毒死。闔城感之,塑像以祀云。」瘟神於水井下毒的傳聞,在澎湖也多有流傳。

此情此「井」(中)

1905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便有一則<迷信蓋井>的報導:當年夏季久旱未雨,中寮、西寮、鼎灣、沙港一帶多發為瘧疾、天狗熱等病。中藔鄉乩童乃言本月12日有天神欲下降毒藥於各井中,各民家必於前一日汲水充足,屆日各井必牢蓋謹慎。果人人相傳,爭相牢密緊蓋井口,無敢疎忽。媽宮四孔井內更養著金魚、附近民眾表示,為免有人在水井下毒,乃以金魚的活動做為井水乾淨與否的判斷標準。然而,有秉承玉旨下毒懲罰失德民間的瘟神,自有救苦救難愛護黎庶的神明。1901年,日本政府兩度提高鴉片煙價的影響,鸞堂扶鸞戒煙之風趁機而起,由新竹漸次流傳到苗栗、台北、滬尾、基隆、台中、台南等地,也跨海傳進澎湖。 澎湖扶鸞戒煙之法是由洪基自台南引進, 一新社於該年5月正式展開轟動澎湖的清水解煙毒之「神蹟」,這些清水取自澎湖的井水,再透過宗教儀式的淨化而成為神水,藉以斷除鴉片癮。而西嶼小池角降筆會戒除鴉片煙癮的時間幾乎與一新社同步發生。

此情此「井」(下)

依據當時公醫中島久的觀察:「降筆會興起僅二十多天,小池角鄉的煙癮者約有90人已不吸食鴉片。吸食者雖因吸食量減少而身體不適,但戒煙者每五、六人則相約忍耐痛苦,決心戒除煙癮」。鸞堂信仰的主神之一為關聖帝君,小池角的關帝廟遠自康熙年間已經建立,故鸞堂降筆會的清水解煙毒能在小池角。發揮重大的影響力。依據蔡光庭老師的研究,小池角有五大甲頭,各甲頭各有一口大井,分別為東甲大井頭、西甲西井仔、南甲大路尾、北甲的北井仔和中甲的宮後頭井。昔日每逢農曆6月24日關帝聖君壽旦,小池角的乩童與小法會前往五大井化符舉行「祈求平安去疾甘露水」,再由五大甲善男信女分別以木桶盛裝甘露挑回廟中,社中善男信女在各自裝回家飲用。從小池角過去的習俗,我們看到了鸞堂活動與施瘟解毒的信仰痕跡。於今,小池角關帝廟仍奉祀著一塊木製牌匾「玉敕加十級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牌位」。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8(恩被遐邇、澤被群黎)

上款:歲次己酉年桂月宮祝貴殿落成誌慶題詞:「恩被邇遐」下款:中屯永安宮眾弟子敬叩上款:恭祝西衛宸威殿落成誌慶題詞:「澤被群黎」下款:後窟潭威靈殿眾弟子敬叩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末年 陽月 吉旦中屯永安宮與西衛宸威殿為結盟/結拜的廟宇,所以西衛與中屯村莊,村裡的人都彼此間稱呼「表ㄟ」,比較親近。己酉年(1969年)所送匾額。此匾額較老舊,現今樣貌是已經過重新修整。宸威殿與後窟潭威靈殿則算友廟關係。此「澤被群黎」匾額為祝賀宸威殿於民國92年(2003年)重建完成入火落成之祝賀。(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小門土地公廟

小門福德宮原位於今日碼頭對岸舊橋旁,創建於民國17年,早期小門村民往來漁翁島皆須仰賴擺渡,交通十分不便,有感於此,村民便胼手胝足共同以石塊填砌出一座漲潮時仍須涉水的便橋,為守護往來行人安全,便在對岸橋頭旁興建了一座土地公廟,民國69年(1980)現今小門橋開始興建,福德公恰巧位於興建路線上,為配合此項工程,原廟拆除,神像移請至震義宮,民國75年新橋完工,村民起義重建福德宮於小門橋頭山丘上,便集眾之力,於76年6月開工,同年8月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通梁村保安宮外觀

本圖為白沙鄉通梁村「保安宮」外觀之照片,通梁村的保安宮建於順治2年(1645),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據廟宇重建碑記:主神原奉黑府千歲,後因迎王留任,才遵神示改以康府三位王爺為鎮殿主神,聖誕祭祀時間為農曆4月24日、農曆5月27日。 澎湖縣有多座保安宮,除了白沙鄉的講美村和通梁村之外,湖西鄉的南寮村、北寮村也有。通梁村保安宮與西嶼鄉赤馬村的赤樊桃殿有交陪關係,在赤馬赤樊桃殿有遶境活動時,會有交誼之儀式進行。

觀音亭「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一)

無獨有偶,舊奎壁澳六村於陰曆3月28日「請聖賢公」,又稱「過爐日」,也有一塊類似牌位「制字先師倉沮聖帝仝神位」。湖東村原本與奎壁澳六村保有聯合迎王活動,但日治時期暫停。明治35年(1902)湖西設立公學校後,六村藉由勉勵學子念書應禮拜聖賢公,因此明治38年(1905)由湖東村倡議,另辦六村聯合請聖賢公過爐,六座宮廟初茲雕塑「制字先師倉沮聖帝仝神位」,訂於陰曆3月28日「請聖賢公」,又稱「過爐日」。 爾後,北寮村又另行製作一塊「制字先師倉頡聖帝仝位神」牌位祭祀,但仍參與此相迎聖賢公牌位活動。倉沮為倉頡與沮誦之合稱,中國上古神話人物,任黃帝史官,傳說倉頡發明文字,沮誦為其助手。劉知幾《史通》曰:「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淮南子》:「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奉迎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於清代、日治時代猶仍盛行於臺、澎。例如,彰化崇文社於大正6年(1917)10月重立倉沮二聖神位并舉行恭迎聖駕活動,參與活動者有井野邊支廳長、長井彰化公學校長代理鈴木敎諭、林茂才熾昌、吳茂才錦卿、徐茂才昇平等人。

花宅五府千歲廟重建碑記(一)

1945 年 8 月15日,昭和天皇的《終戰詔書》透過日本放送協會(NHK)正式對外「玉音放送」,結束了二次大戰。臺灣人民歡欣鼓舞的以為迎來一個全新的時局,然而卻是另外一個殖民統治的政權。隨著二戰的終結,中國國共內戰的烽火也一路由東北向南蔓延。一向被中國視為邊陲的臺灣,此時成為國民黨政府米糧物資的供應地。蘇瑤崇的研究指出:當時省政府雖然掌握臺灣糧食資源,卻是大量「移出」至中國,以及作為軍(眷)及公教糧,而非留在臺灣供民自用,顯示了政府接管臺灣之後,臺灣成為統治者不斷榨取糧食資源的對象。兼以管制措施失當,造成了1946 年至1947 年臺灣的「米荒」。政府對臺灣的掠奪造成社會失序,爾後演變而生的二二八事變,更帶來悲慘傷亡。

南寮冬至祭祖

本圖為湖西鄉南寮村趙氏家廟祭祖之照片,南寮村趙氏家族每年冬至都會舉辦祭祖儀式,活動從早上10點開始,趙家子孫早早著裝準備完畢。首先祭拜福德正神,再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而後恭讀祝文、焚祝文、紙帛、送神,最後全體與祭孫向列祖列宗行禮,整個過程簡單隆重。冬至祭祖的每一樣流程都馬虎不得,每一樣獻禮都按照流程進行,可以看出對於祖先慎終追遠的敬畏之心。每年一次的祭祖儀式,讓趙氏子孫凝聚向心力及情感交流,也藉祭祀活動找回對土地與家鄉的認同感。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降駕點指龍骨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與安龍骨儀式中,鎖港千歲降駕乩童以硃砂筆指示安龍骨的位置,硃砂筆所點的位置就是要入神(即入寶,安放寶物)的地方,以進行安龍骨儀式。安龍骨儀式可由造船師父或村廟的法師主持,不論是否由造船師父主持,安龍骨儀式中最主要的是「入寶」,造船師傅預先在千歲在龍骨所指示的位置各鑿一直徑約3公分的圓洞,上香作法後放入針、錢幣等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安龍骨儀式 (1)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安龍骨儀式。此時,造船師傅王旭輝匠師赤腳,手持清香拜拜,稟報神明準備開始安龍骨儀式。這是一項重要的王船科儀,可由造船師父或村廟的法師主持。不論是否由造船師父主持,安龍骨儀式中最主要的是「入寶」,必須由造王船師傅預先在龍骨前、後適當位置各鑿一直徑約3公分的圓洞,上香作法後放入針、錢幣、五穀等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安銅錢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安龍骨儀式。安龍骨儀式在「入寶」後「安銅錢」。「入寶」是由造王船師傅預先在王爺乩示打洞的地方分別置入五穀、生鐵、五金、龍銀(錢幣)等吉祥物,同時口唸吉祥話,並以象徵五府千歲的五條色繩及紅布封存,經此儀式後,此龍骨即成為神物。入寶後「安銅錢」,則是在千歲爺所指示的龍骨位置安上銅錢形成七星狀。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安龍骨儀式—龍銀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安龍骨儀式。安龍骨儀式中所安置的龍銀。造王船師傅會在龍骨的頭、中、尾段均安上龍銀,為安龍骨儀式中「入寶」儀式的重點。經過安龍骨儀式後,龍骨即成為神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安龍骨儀式—三獻酒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安龍骨儀式。安龍骨儀式完成後,由出資建造千歲王船的董事於龍骨頭、中、尾分別獻上清酒,稱三獻酒。經過安龍骨儀式後的龍骨,即轉為神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斗燈

圖片中的物件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後,特別在造王船場地所置放的斗燈。斗燈為道教禮斗或醮祭時儀式用物,前置一小米斗盛米點燭為燈,斗內放置寶劍、剪刀、秤、尺、鏡、籤、燭火缽、涼傘及南北斗形象等物,各自蘊含消災解厄、祈福之涵義。本斗燈為鎖港北極殿建醮時道士禮斗儀式用物,為了新造王船而特置一斗燈於船廠,以期求建造王船過程都能平安順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安龍骨儀式—紅圓祭拜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與安龍骨儀式完成後,村民於廟埕準備紅圓祭拜,象徵圓滿。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硬穩

照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千歲爺的千秋寶艦,從民國107年7月4日開斧儀式後,開始建造的王船工序部件,照片上方較寬者稱為硬穩(烏穩),除了標示吃水線,作為上下的分隔線外,主要是維繫王船結構穩固,並可防止碰撞。下方較窄之三束稱為軟穩,在水線以下,兼具美觀(因王船為彩船,軟穩可供製作者隨意彩繪)與維持結構穩定功能。硬穩與軟穩最大的功用,則都在於防止風浪引起的側滑。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各博物館。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龍骨前段突出(雞胸)

照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千歲爺的千秋寶艦(王船),從民國107年7月4日開斧儀式後,開始建造的王船工序部件,是龍骨前段突出,叫做雞胸,位於船底,用以保護龍骨免受撞擊。此外「雞胸」同時代表著王船構造所具備之十二生肖之一,其餘舉例如「鼠橋」(從船首搭至船尾,供水手行走的便橋)、牛擔(橫架在船上,用來支撐船舵的重量)…等。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各博物館。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羊角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羊角。羊角是安置於船頭橫豎板上的栓棍,便於掛錨使用。此外「羊角」同時代表著王船構造所具備之十二生肖之一,其餘舉例如「鼠橋」(從船首搭至船尾,供水手行走的便橋)、牛擔(橫架在船上,用來支撐船舵的重量)等。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虎牙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虎牙,位於船頭下方,民俗上的說法與作用,是作為王船乘風破浪時開路之用,請水下神聖鬼魅迴避,但實際上在澎湖與臺南還有作為繩索固定的結構用途。此外「虎牙」同時代表著王船構造所具備之十二生肖之一,其餘如「鼠橋」(從船首搭至船尾,供水手行走的便橋)、牛擔(橫架在船上,用來支撐船舵的重量)…等。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各博物館。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工具

圖片中的物件,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時,開斧儀式所使用的工具,盛盤內有斧頭、墨斗、魯班尺及紅綢等。本項儀式由負責建造本艘王船的王旭輝師傅執行王船開斧儀式,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五府千歲董事焚香祭拜王船龍骨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前,由主要捐資建造王船的五府千歲董事一起焚香祭拜王船龍骨,祈佑儀式順利。開斧儀式則由負責建造本艘王船的王旭輝師傅執行,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造船師傅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造船師傅由五府千歲指定,是由王旭輝師傅負責建造,此次儀式,王師傅身披紅綾,向五府千歲上香並稟告將進行開斧,祈求儀式順利。開斧儀式則由負責建造本艘王船的王旭輝師傅執行,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測繪龍骨中心點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時,造船師傅王旭輝以尺規測繪龍骨中心點,以作為稍後開斧儀式之用。開斧儀式,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澎湖的王船主要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中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 20120182千秋寶艦龍骨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建造王船時,這艘五府千歲千秋寶艦的龍骨。龍骨又被稱為「舟參」,是王船底部的骨架主幹;《康熙字典》對「舟參」一字解釋為:「戰艦內貫以大木曰底舟參」。「舟參」的選擇是王船建造過程的開始。照片中的「舟參」長度為10尺6吋,材料為寮國柚木,柚木特色是材質堅韌又帶有油性,本身不易吸水相對不易膨脹變形,很適合做為造船木材。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是王爺祭祀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博物館內。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2)

本圖為位於馬公市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過程紀錄。王船開斧儀式,是為了建造王爺代天巡狩的寶艦,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開斧前向王爺稟告龍骨來源及材質,此龍骨材料為寮國柚木,質地堅韌,本身帶有油性,具防水不膨脹變形特性。王船開斧這項儀式通常是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後桅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後桅杆」。由於澎湖王船受到閩南傳統帆船(尤其高度相似於同安船)的影響,亦建造為三桅帆船,以風帆為動力。傳統三桅帆船的後桅杆都位於後方正中央,然而現在澎湖的千秋寶艦(王船)結構中,為了要在後面設置旗幟之類的物件,多將後桅置於右舷的後方;就功能來說,後桅無法幫助船隻前進,而主司控制方向、保持船向,等於是風舵的作用。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各博物館。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豬槽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勒耳與含壇以卡榫緊密接合。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含壇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含壇」,屬於王船上用以固定主桅杆的物件。由於澎湖王船受到閩南傳統帆船(尤其高度相似於同安船)的影響,亦為三桅帆船,以風帆為動力。但是王船的主桅杆非常沉重,船隻航行時一旦受風航行,主桅杆也會左右搖晃,因此需要堅固的結構予以穩住。主桅杆需要兩片佇立、保護主桅杆兩耳的構件稱作「勒耳」,兩片並非平行線,而是稍向下方緊縮的V型,以確保主桅不會前傾;用以固定的方形底座就稱為「含壇」,勒耳與含壇以卡榫緊密接合。為利於排水,王旭輝師傅所製作的甲板為中間較高、兩側下斜的弧形,因此含壇也必須製成弧形以緊貼甲板。實際航行時,主桅前方還會有一長弧形「桅堵」斜靠在主桅中段與甲板,以更加穩固主桅。王爺,又稱千歲爺、王宮或大人,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送王」即是返天繳旨王爺信仰中最盛大、最受注目的祭典,意旨焚燒王船,象徵把瘟神燒掉並送回天庭。本艘王船由獲得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身份的王旭輝師傅建造。王旭輝師傅為家族內第三代手藝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王船建築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等過程全部獨力完成,其成品主要保存於各博物館。

西嶼鄉合界村-遶境活動

在我們田野實習調查的第二天,恰巧碰到西嶼鄉合界村威揚宮的神明遶境活動,讓平常寂靜的漁村聚落,頓時熱鬧非凡起來。神明遶境所到之處,村民莫不家家戶戶擺設香案桌供奉祭拜,鞭炮鳴放不絕於耳,以虔誠迎接遶境隊伍的蒞臨,帶來對家戶平安的祝福。這種民俗與信仰活動,可說是村落宗教信仰精神的重要指標。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蔡玉樹,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合界神轎衝海儀式

在這次的合界村田野調查實習過程中,正巧遇到池府王爺神誕日的遶境活動,讓我們所有學員親自目睹神轎衝海的特殊活動。據說,目前有關西嶼鄉神轎衝海的活動,經本計畫清查整理相關資料文獻顯示,在赤馬漁村較為常見而且名聞四方。據說此一衝海活動的緣起與目的,主要是為了威嚇海盜、顯示神威,以及保境安民。合界村此次進行的神明遶境活動,也讓我們一睹難得一見的神轎衝海的鏡頭,並因此得以整理記錄這充滿獨特地方色彩的儀式。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南寮元宵節(二)

元宵節晚上活動由武轎班揭開序幕。103年(2014)元宵節,湖東與南寮共同武轎夜巡遶境,巡行隊伍走繞整個村落,隊伍所經沿途中,家戶會在家門口設置香案,擺上水果或供品,並且焚香,等到武轎經過時,便會燃放鞭炮以示歡迎。同時間,保寧宮也熱鬧的進行專屬元宵節的乞龜、擲筊比賽、猜燈謎活動。乞龜,是澎湖特有的元宵節活動,有乞求整年平安順利的意涵,保寧宮103年(2014)特地做了500份平安麵包龜,讓擲筊擲到聖杯的民眾帶回家,象徵著把平安及好運帶回家,同時也舉辦擲筊比賽,提供腳踏車當作獎品,讓大家可以試試手氣,除了這兩樣老少皆宜的活動外,人氣也很高的則是猜燈謎活動,參加的民眾絞盡腦汁和出題老師鬪智,也增加了元宵節的趣味性。每年的米龜都是由前一年擲筊擲回的村民捐贈,象徵著將財富與好運帶回,隔年再用千斤米龜答謝過去一年的保佑。

武轎遶境祈福(一)

本文為深耕文化工作坊所撰,為一深入地方、根植社區之單位。每年農曆正月15-17日元宵節期間,南寮保寧宮會舉辦猜燈謎、乞龜、武轎夜巡遶境等活動。「驅顯轎(chhi -hian -kio )」為元宵節活動項目之一,元宵節當天夜裡村內小孩恭請虎爺上椅轎,遶巡境內各家戶,以驅邪鎮煞、祈求合境平安。村民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以示歡迎致敬,直至繞完全村各家戶再返回宮中。(資料來源:澎湖深耕文化工作坊「107年澎湖縣推動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專輯」)

奎壁澳聯合請王迎王送王(一)

奎璧澳六村聯合請王、迎王、送王傳統祭祀文化,起緣於採紫菜糾紛,早期有管轄雞善嶼與錠鉤嶼上岸採收紫菜權利的湖西村,因漁民及船隻較少,無力前往阻止他人上岸採紫菜,因而聯合南寮、北寮、湖東、白坑、紅羅五個村共同協助處理越界採紫菜的糾紛,此乃六村聯誼的開端,湖西村為了答謝其他五村共同出力協助處理紫菜的糾紛,乃與其共享採紫菜的權利;後來採紫菜的糾紛經過官廳的裁決而獲得解決,規定雞善嶼五年一輪(南寮二、菓葉二、紅羅一);錠鉤嶼四年一輪(湖東、湖西、白坑、北寮各1年)。紫菜之盛產期大多是在冬季,但是冬天的氣候變化異常,出海作業時常有遭遇不測風災之危險。村民為了祈求採紫菜之時候,在心靈上有所寄託,因此南寮聯合其他五村辦理「請王」、「迎王」、「送王」的祭祀活動。六村聯合辦「祭王」活動是由南寮村發起,所以稱南寮村為「澳兄」,其餘五村為「澳弟」。當時候各村都是以務農為主,所舉行之「祭王」活動也是依據當年豐收程度而定,年度豐收,則由當年度負責主辦「祭王」村莊公廟的執事人員主動通知各村公廟鄉老,討論「祭王」活動事誼,若是當年度歉收則暫不舉辦。

奎壁澳聯合請王迎王送王(二)

辦理事項活動分成三組:南寮、北寮二村為一組;湖西、湖東二村為一組;紅羅、白坑二村為一組,南寮、湖西、紅羅人口較多,北寮、湖東、白坑人口較少,逢小村主辦時該組大村須支援小村。南寮村為奎壁澳之首,迎王事宜經各村廟(鄉老執事)商議後辦理,由南寮村起頭辦理聯合請王迎王送王。王爺請來駐驆南寮村保寧宮代天巡狩,期間各村輪流朝拜送菜,王爺任期屆滿後,迎王送王為期三天,每半天遶境一村莊,第三天再回保寧宮駐驆,開始建醮演外台戲普度,最後送王火化王船返回天庭繳旨,完成送王儀式。主辦「祭王」村莊的順序為南寮、北寮、湖東、湖西、紅羅、白坑村,只是舉辦年間並不固定。民國元年(1912)由北寮村主辦,民國9年(1920)由湖東村主辦,民國17年(1928)由湖西村主辦,民國23年(1934)由紅羅村主辦。

奎壁澳聯合請王迎王送王(三)

又紅羅、白坑村辦理「祭王」活動相隔了27年,其原因有可能是受到日治時期日本人對宗教等各民間活動控制較為嚴格的影響。又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白坑村村莊小、人口少無法準備「散筵」所須大量餐具所致,因而六村商議決定廢止主辦村設宴招待六村民丁之「散筵」習俗後,於民國50年(1961)由白坑村主辦「祭王」活動,是該屆最後輪辦之村莊。在民國65年(1976)由「澳兄」南寮村邀請各村協商後,輪辦「祭王」活動又開始。約定每三年由一村主辦,通常是在農曆4月「請王」,當年農曆10月「送王」。民國65年(1976)由南寮村主辦,民國68年(1979)由北寮村主辦,民國71年(1982)由湖東村主辦,民國74年(1985)由湖西村主辦,民國77年(1988)由紅羅村主辦,民國80年(1991)由白坑村主辦完後即停辦。直到今日,村民對於祭祀活動的參與度也逐年降低,民國103年(2014)2月21日六村宮廟代表又再次共聚一堂,共同討論六村聯合祭祀的相關事宜,六村代表都表示相當有意願繼續舉辦此活動,不過許多細節仍需後續討論研商。

花宅五府千歲廟重建碑記(三)

望安鄉花宅五府千歲廟,在臺灣發生慘烈的二二八事件之後改建,自民國36年(1947)7月起興工至民國38年(1949)8月竣工。改建過程經歷了臺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代,以及新台幣換舊台幣的關鍵時刻。在民國36年(1947)7月起興工之前,花宅五府千歲廟以展開建廟資金的募集,在此期間五府千歲廟石碑共記載5次寄付金額:「第一次寄附金者弍佰肆拾陸人,計柒拾壹萬玖仟參佰元計參拾玖萬伍仟元整(米每乙包價值伍仟元至柒仟元);第二次寄附金者壹佰陸拾玖人,計壹佰參拾參萬弍仟陸佰元正(米每乙包價值柒仟元至伍萬元);第參次寄附金者壹陸壹人,計壹仟肆佰參拾壹萬柒佰柒拾伍元整 (米每乙包價值伍萬至壹佰參拾萬元);第五次寄附金者參拾玖人,計新台幣陸仟壹佰肆拾參元參角正(米每乙包價值新台幣肆拾元至陸拾柒元);外鄉信士寄附者,計舊台幣弍佰玖拾陸萬玖仟陸佰元整,新台幣弍拾伍元整。船艭寄附金,計參拾玖萬伍仟元整,柒壹柒人。總計舊台幣柒仟肆佰零陸萬捌仟伍佰玖拾柒元整,新台幣陸仟壹佰陸拾捌元參角整。」

花宅五府千歲廟重建碑記(四)

建廟資金無法一次到位,雖然是興建廟宇過程中常見的情況,然而分5次募集資金,也反映當時的經濟狀況不佳,經費籌募困難的困境。其次,此石碑特地以附註米價的波動,亦可見舊台幣已不受人民的信任,米穀成為當時社會衡量物價的標準之一。第三,此碑列出船艭寄附金,「計參拾玖萬伍仟元整,柒壹柒人」。船艭,小型船隻,花宅於大正4年(1915)的水產調查報告中有鯛延繩業2艘、一本釣的漁船9艘;昭和5年(1930)的水產調查報告,從事延繩釣的船隻已達11艘,61人;一本釣的業者有35人,兼業者10人,在這15年間,花宅漁業已有長足的進步。二次戰後初期,花宅的漁船數應不下20艘。

花宅五府千歲廟重建碑記(五)

民國35年(1946)6月,媽宮東甲里人發起勸募重建北極殿,以郭石頭為正總董,許志、藍鋠西為副總董,高慶義等人為正董,以上諸人之捐款已逾台幣一千萬以上。花宅五府千歲廟於民國36年(1947)7月至民國38年(1949)8月改建,涵蓋新舊台幣時期,既有舊台幣74,068,597元,新台幣6,168.3元。媽宮北辰宮於民國38年增建四棰亭,改建所立的捐款題名碑,金額更高達580,000,000。此三塊石碑都見證了當時通貨膨脹嚴重,紙鈔形同廢紙的時代,花宅五府千歲廟的碑記,更反映了米穀是當時衡量物價的準貨幣之一。

民國七十年〈大池北極殿興建落成簡誌〉

大理石碑,字皆陰刻填金,碑題名「大池治安宮興建落成簡誌」,碑文如下:益聞建廟與以祀聖神,為我國古來崇道之良風,立碑以誌沿革,乃不使湮沒修建之年代,本村僻處海陬,端賴先人抱有披蓁斬棘開拓之精神,肩挑背負,不斷辛勞,胼手胝足,於此風沙島上締造今日大池村之遠景,緬懷先輩前賢,如是堅忍不拔之意志,竟油然而興追思與效法之念,考其本村北極殿經始之由來,乃於光緒己丑年,亦即民前卄三年秋,有帆船難破,村民洪忠幸運於海灘拾到現所供奉之主神玄天上帝,捧之歸,虔祀於其家,甚感有靈,傳播於閭里,咸稱奇蹟,僉議於是年冬興建北極殿做為奉祀聖地,迨至民國十八年歲次己巳,有陳貫、洪必禎、顏華、顏珍、顏方、洪賞等,倡議重建,歷經七載,始於民國廿四年歲次乙亥告成,經四十餘載風雨之侵襲,斑駁不堪,復於民國六十六年歲次丁己,承蒙旅臺鄉親之熱情,在住善信之挚意,各地人士之襄舉又復興建,民國七十年歲次辛酉葭月,厥功告竣,廟貌煥然一新,聖跡昭垂百世,值茲落成佳節,爰立碑誌以資永恆紀念,但願後人共勉之,是為記。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二、南澳館(一)

南澳島位處於閩廣交界之處,清代分由廣東和福建分管。明清之際,澎湖、海壇、南澳被譽為海上三山,誠天設之險。清康熙24年(1685年),清廷移廈門總兵於南澳,並派遣班兵駐防臺灣、澎湖,三年一換。康熙60年(1721)南澳鎮標撥掉澎湖者有137名。乾隆47年(1782),奉裁142名。又將金門標兵移戍安平,另撥海壇、南澳、銅山各標兵以補其數。其中,澎湖左營有南澳左營戰兵59名,守兵142名。澎湖右營則有南澳左營戰兵183名,守兵89名。澎湖左營、右營合計有南澳鎮標軍士473人。同治7年(1868),因舉行裁兵加餉,澎湖左營餘南澳左營戰兵23名,守兵62名;澎湖右營有南澳左營戰兵66名,守兵36名。澎湖左營、右營合計餘南澳鎮標軍士187人。光緒13年冬,總兵吳宏洛興建澎湖城,就南澳館拆建總鎮衙門,並改建於舊協署西轅門外,光緒14年(1888)8月完工。此次改建,由吳宏洛代表官方出資千元,在澎之南澳潮州人共捐六百元,合計1,600元完成。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二、南澳館(二)

1895年臺澎改隸,馬關條約第五條規定:「中日兩國換文之後兩年內,台人得自由決定去留」。依清日合約,1897年5月8日為台灣住民去就決定日,離台灣而回大陸祖籍者台北縣1,574人、台中縣301人、台南縣4,500人,澎湖81人。在此人心不安之際,南澳館所奉祀之天上聖母,也因避兵時請回故里,部分南澳人也可能跟著返回家鄉。留住在澎湖的南澳人士,城內各伙房居住者及為商者約有四十餘人。於外鄉居住者,約有十餘人,分掌各伙房之事,合計約60人。清末,南澳館因官方興建澎湖城而被迫拆遷,導致勢力下滑。照片為現今的南澳館,建築多處毀損,只殘餘一角斷垣殘壁。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二、南澳館(三)

清末,南澳館因官方興建澎湖城而被迫拆遷,導致勢力下滑。日治初期又被占用作為「媽宮警察署」,南澳館董事王順、李燕雖然聯合其它三館試圖振衰起敝,但以時不我予。明治34年(1901),南澳館所陳列之家屋建物,並無香油店掌管生息。雖有數軒伙房,只為伙房之人於內居住,奉祀伙房神像之香火耳。現今的南澳館,更僅剩下一角斷垣殘壁。茲將日治初期南澳館名下之產業臚列如左:新伙房:前媽宮辦務署用鹿耳門伙房:元借賃借民屋,金質典北町一丁目劉川水之家屋,以奉祀該伙房香火也。文倉後伙房:西町二丁目今郵便電信局後。所內伙房:西町二丁目葉春連現住屋前東側,所內、安吉二軒聯絡。安吉伙房:仝上。大館伙房:光緒十四年,因建鎮署時被用無資再置,故廢置至今 (元南澳館後進)。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三、海山館(五)

「寰海皆春匾」為海壇伙館內匾額,清道光15年(1835)由澎湖水師副總兵官詹功顯(1779-1854)敬獻,匾額以木頭為雕塑媒材。詹功顯為福州府閩縣人,曾任任海壇鎮標左營額外外委、福建及臺灣水師武官、浙江提督等。根據民國107年澎湖縣政府公告內容顯示,「寰海皆春匾」為一般古物,現保存於施功祠內。海山館即是海壇館,清法戰爭海壇館遭受重創而逐漸衰敗。日治初期,伙館更被徵用而成為澎湖醫院之醫務室。也因後裔凋零僅餘40人,當新式澎湖醫院興建後,舊海壇館甚至被官方拍賣,媽祖等神像與昭忠祠之牌位一併被遷移至施公祠內。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四、銅山館(一)

本圖為銅山館正面舊照。康熙23年(1684年),清帝國於澎湖設水師協,軍士來自水師提標、南澳標、銅山標與閩安標水師整編而成。康熙60年(1721)臺灣發生朱一貴之亂之後,始定以內地水師營分兵丁輪班戍守,三年一換,以均勞逸,而兵制定焉。銅山營應撥班兵戰兵54名、守兵58名,撥換澎協左營操防戍守;銅山營撥戰兵10名、守兵13名,調防澎協右營操防戍守。乾隆47年(1782),銅山營戰兵128名,守兵149名,撥戍澎湖左營。銅山營戰兵52名,守兵102名撥戍澎湖右營。同治7年(1868),銅山營戰兵49名,守兵75名,撥戍澎湖左營;銅山營戰兵19名,守兵52名 ,換戍澎湖右營。銅山館起建於何時無可考,然從嘉慶24年(1819)<與周守備買東坑伙房厝契爐業明書>記載,澎湖水師協標左營中軍周萬清調補來澎,因乏署辦公,自行置買瓦庴併建蓋參座計大小貳拾間,又挖鑿水井壹口,及週圍墻壁,坐在澎湖協署傍箭道場後。嘉慶24年6月,周萬清奉調內地,乃將所存瓦庴貳拾間、水井壹口恭送銅山館關聖帝君,以為殿前香油資費。銅山館諸人乃回贈紋銀參佰貳拾兩作為周萬清程儀之費。由此觀之,周萬清清為銅山附近之人,銅山館也因此獲得龐大的不動產。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四、銅山館(二)

附依據《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4年(1901)的調查資料,言及銅山館起建年月為道光丙申16年(1836),此時間點應為銅山館改建年代而非創建年代時期。清法戰爭後,澎湖築城,銅山被徵收店屋一座,經由龍景惇轉呈巡撫劉銘傳後,由布政使沈應奎發給銅山館執照補償損失,准其以地易地,另覓地點興建。其次,一般所熟知提標館、南澳館、海山館均奉祀天上聖母媽祖,銅山館則奉祀武聖關公。然而,銅山人興建館廟之初也是奉祀天上聖母,後別建會館崇祀武聖,乃將最初興建之銅山伙館改稱媽祖館,又名銅陵別館。因此,銅山館本來是奉祀媽祖,爾後(1836)館廟重建後改奉銅山關聖帝君,乃將舊館稱為媽祖館。媽祖館即是銅山舊館,而非銅山人另行創建媽祖館。因此,《馬公市各里人文叢書》記載之內容:「媽祖館的所有人在清代就已離開澎湖,並在離開澎湖之前,將媽祖館和廟產都交給銅山館管理」,則為誤解。至於余光弘稱:「二次戰後,銅山館正式和媽祖館合併,並且在民國37年(1948)擴建,改稱為銅山武聖殿」,也只是銅山館本身產業之整併。換言之:媽祖館即是銅山館,銅山館即是媽祖館,媽祖館為銅山舊館之另名。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四、銅山館(三)

日治初期,舊銅山籍人在媽宮為商有十六人,並專以輪流管理館廟諸事。其餘在城內居住者四、五十人,協助料裡。而在鄉居住亦有二百餘人。1895年,銅山館雖被徵用為澎湖島郵便局,神像暫奉媽祖館。然而其資產雄厚,祭祀排場幾為媽宮寺廟之冠。明治40年(1907年)中元節《臺灣日日新報》<普度狀況>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四館為最排場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然四館中以銅山館為巨擘。提標館次之。海山館南澚館又次之。其餘如東町之北極殿。南町北町之海靈殿、北辰宮等……。」清末日治初期,銅山館為媽宮墟市之最,館內多住集銅山人。設有大枰壹支,以為看守人用費。外鄉菜蔬及薪草聚集館前賣買之人,由銅山館以大秤依重量抽取工費三、四厘。茲將銅山館清末日治初期之油香店與伙房爐列於下:一看油店六軒宮內町一丁目十二番戶一軒:今香川亭住所仝 町一丁目九番戶一軒:今謝鵠住所仝 町一丁目十五番戶一軒:今林武修繕鐘錶店仝 町一丁目十六番戶一軒:今肉舖營業人陳壬貴住宅西町一丁目二軒:今上瀧支店。為了使讀者能知曉銅山館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過去報導搭配現今廟貌之方式呈現。

重光里威靈殿普庵咒

此為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所有,用於小法訓練科儀所用普庵咒咒語簿。是為用以訓練小法熟悉各種科儀所需的咒語,首先練習學習的即唱咒。此為普庵派的咒語本。內容共有71頁。分為各類內容如下:本壇咒、神兵火急如律令、請神咒、咒白乩身進乩用、進香咒、抄營咒法、結界咒法、召營咒法、召營咒、織布咒、賣布咒、臨水夫人咒、佛公能樹王咒、鐵公咒、康公咒、下壇爺咒。內容頁有七言或五言形式之詩句,文白夾雜。因此為威靈殿所持有的咒語簿,因殿中主祀池府王爺,所以書中有「奉請池府大王爺」與「奉請李府大王爺」等字樣。

大赤崁龍德宮匾額(綏及萬方)

此牌匾為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之大赤崁龍德宮所有,題詞「綏及萬方」。匾額上款:福德澎湖水師右營游擊軍功四等邱有章敬獻題詞:「綏及萬方」下款:乾隆元年孟夏荔月穀旦立此牌匾為赤崁龍德宮殿內收藏展示珍貴牌匾,因下款所題的乾隆元年即1736年,距今久遠。另外牌匾其特殊處:「獻」字放在牌匾正中央題詞之上方位置。據《澎湖廳志》所記,上款所書的邱有章為福建晉江人,行伍出身,時擔任澎湖水師右營游擊。重修《臺灣省通志》裡也有記載邱有章:「字有鳳,號鳴崗。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邱有章於1748年(乾隆13年)奉旨接替鄭李嘉,於台灣地區擔任澎湖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職等為正二品,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扼守台灣海峽的重要武將,並統帥兩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七美頂隙港福德祠來源

七美頂隙港福德祠位於頂隙東北角山涯下,鄰近雙心石滬。福德祠最早興建於大正癸亥年(1923),係漁民為求出入平安海利豐碩所建造。《澎湖的石滬》一書記載:雙心石滬最早委請吉貝石滬師傅所建造。後因颱風倒塌,顏恭先生乃再委請吉貝石滬師傅重修,於昭和12年(1937)完成。準此,最早的雙心石滬可能與福德祠廟同時建於1923年左右,爾後再重建於1937年。今日的福德祠內有兩方石碑與對聯,茲抄錄於後。<東湖村頂隙港土地公廟興建沿革>大正癸亥年,東湖村民於頂隙港圍魚,漁民雕刻一尊硓𥑮石土地公供奉。民國六十八年,朱清滾先生在頂港設修船廠,發現土地公風吹雨淋,遂請入工竂朝拜。民國九十五年七月,該寮被雨水沖走土地公消失無踪。後於民國九十七年,承包雙心石滬工程澎湖白沙陳清實先生,尋獲挖出,由善心人士朱清滾蓋一小廟(現址)供善男信女朝拜。歲次戊子年十一月初九日立

<七美鄉頂隙土地公廟捐款芳名錄>

<七美鄉頂隙土地公廟捐款芳名錄>夏晨榮98000元 許明合30000元 許文化30000元 鐘清福20000元 朱煌寶14000元 陳清實12000元 許阿文10000元 陳榮華10000元顏清炎10000元 陳順天8000元 陳文仁7000元 張長庚6000元 朱芳宜6000元 邵樹目5000元 陳進丁5000元 呂啟俊5000元陳呂美葉5000 陳友波3000元 葉長茂3000元 陳家輝3000元呂罔2000元 陳清隆2000元 朱萬陸2000元興建人:朱清滾對聯大理石贊助人陳文仁歲次戊子年十一月初九立福德廟對聯 福祉神祇祐頂隙 德徽征徇衛東湖消災救難和平世 賜福延年福德王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9(威鎮武當)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威震武當」。上款:祝澎湖西衛宸威殿落成誌慶題詞:「威鎮武當」下款:高雄市宸威殿眾弟子一同敬獻歲次乙酉年桂月吉置歲次乙酉(2004年)致贈牌匾的「高雄市宸威殿」,是由西衛的弟子到高雄發展,雕一尊真武大帝,在西衛宸威殿這邊開光,請去高雄那邊奉祀。分靈廟的意思,又稱「子廟」。就像高雄市吉貝武聖殿一樣,是在這裡(澎湖)開光,再把他請到高雄去,開始建廟、祭祀,算是子廟。就是從吉貝分過去的。(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0(德被蒼生、威鎮澎瀛)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德被蒼生」、「威震澎瀛」兩座。上款:祝西衛宸威殿入火落成誌慶題詞:「德被蒼生」下款:馬公東甲北極殿爐下眾弟子敬獻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陽月吉旦上款:恭祝西衛宸威殿入火落成誌慶題詞:「威鎮澎瀛」下款:澎湖三官廟管理人高清石暨眾弟子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陽月吉旦東甲北極殿算是友廟、澎湖三官殿也算是友廟。在宸威殿重建完成時,都有致贈牌匾致意。東甲北極殿是主祀真武大帝,創建自1690年。馬公三官殿主祀為三官大帝,創建自1739年。(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1(玄天著德)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玄天著德」。上款:祝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誌慶題詞:「玄天著德」下款:開台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國夫副主任委員 許輝星委員 曾堅一黃如樂 高敏雄葉先黨 林財傳廖振友 項茂源蔡光明常務監察委員 許輝煌監察委員 項茂林吳國精 項宗信王金城一同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陽月吉旦澎湖天后宮與宸威殿為交陪廟關係,關係友好,無論是入火大典或是送王活動、神明生日等,都會派宮廟委員或代表準備供品前來祝賀參與儀典,可見廟際間的交情深厚歷久不衰。(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2(威鎮海疆)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威鎮海疆」。上款: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題詞:「威鎮海疆」下款:宋楚瑜 敬題此牌匾未落款日期,但根據上款「重建落成」可以推估為民國92年(2003)時,為第六次重建落成所贈。當時宋楚瑜為副總統候選人。(當時為國親兩黨合作)。雖本人未親至,但仍託人致贈匾額致意。「宸威殿」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95號,創建於康熙38年(1699)歲次己卯年,原為小廟,主祀劉府元帥。乾隆25年(1760)歲次庚辰年,時已更名宸威廟,增祀池府王爺。乾隆56年(1791)歲次辛亥年,彼時更名為北極殿,增祀北極真武大帝。因此廟宇歷時久遠,自創建至2019年期間重修或重建共達六次。(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3(帝德長昭)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帝德長昭」。上款:祝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入火安座大典誌慶題詞:「帝德長昭」下款:立法委員林炳坤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吉旦此「帝德長昭」匾額為澎湖本地人,曾經連任五屆(第三屆~第七屆)的澎湖選區立法委員林炳坤,原為國民黨黨員,現任無黨團結聯盟主席,人稱「澎湖王」所贈。一般祭祀儀典中,若廟宇需要整修或重建時,都會將神明(像)暫時請出原殿,稱為「出火」儀式。在重建完工後,都會請神明重新「入火」回殿安座奉祀。是相當重要且受到重視的儀式。(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4(弘慈惠群)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弘慈惠群」。題詞:「弘慈惠群」下款: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敬獻中華民國一0二年三月吉時「弘慈惠群」此匾為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時,由時任(第22任為2010-2016年)臺灣省省主席的林政則所祝賀。林政則為教育學者,中國國民黨籍,曾任新竹縣議員、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新竹市市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等。 任新竹市市長期間,施政滿意度曾連續三年蟬聯縣市長滿意度第一名。(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5(宸極靈威)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宸極靈威」。上款:恭祝 西衛宸威殿 入火安座落成 誌慶題詞:「宸極靈威」下款:高雄宸威殿爐下眾弟子一全敬獻歲次癸未年 陽月 吉旦此「宸極靈威」為癸末年(2003)高雄宸威殿所祝賀贈與。高雄宸威殿是宸威殿的子廟,位在高雄市南華路上。由本地弟子到高雄發展時,自澎湖西衛宸威殿分靈過去奉祀。其緣由據稱是搬到高雄的澎湖西衛里民陳祐於民國37年時,因家中所奉祀的文衡聖帝發爐三次,經擲筊詢問,原來是澎湖西衛宸威殿真武大帝駕臨高雄,希望由西衛人陳祐來奉祀。(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6(護國佑民)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護國佑民」。上款:恭祝西衛里宸威殿重建落成入火誌慶題詞:「護國佑民」下款:馬公市長王乾發 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吉旦民國92年(2003)的重建落成,是宸威殿自舊廟創建於清康熙38年(1699)至今,目前為第六次重建落成。所以相當受到地方重視、熱烈參與並贈送牌匾祝賀。王乾發市長本身出身西衛里王姓望族,也擔任過第15、16屆澎湖縣縣長,其兄為前澎湖縣長王乾同。此「護國佑民」匾額即為時任馬公市市長王乾發所賀。(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7(普濟群生)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普濟群生」。上款:祝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暨入火大典誌慶題詞:「普濟群生」下款:馬公市公所機要秘書鄭福生民政課課長解連城社會課課長周富民兵役課課長謝文強工務課課長蔡有忠財經課課長曾志賢主計室課長高錦煇人事室主任吳明達政風室主任莊英敏秘書室主任薛丁貴托兒所所長高應任市場管理所吳澄川清潔隊隊長吳明任 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民國92年(2003)的重建落成,是宸威殿自舊廟創建於清康熙38年(1699)至今,目前為第六次重建落成。所以相當受到地方重視、熱烈參與以及贈送牌匾祝賀。次牌匾為馬公市公所各單位代表聯合祝賀。(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8(神庥廣被)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神庥廣被」。上款:祝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暨入火大典誌慶題詞:「神庥廣被」下款:馬公市里長聯誼會會長石泉里陳天后副會長重慶里黃順承副會長重光里葉竹林副會長山水里陳永吉長安里呂美鳳復興里紀招治新復里王光祿中央里項宗信啟明里許陽滿月中興里許玉堂光復里黃敏惠光明里陳黃淑媛光榮里劉重德朝陽里陳清江陽明里葉瑞成西文里李石川東文里莊仲瑜案山里蔡德榮光華里李大同 前寮里陳有用菜園里黃如芳東衛里蔡順天 安宅里胡明忠興仁里張秋武烏崁里葉文德鐵線里王文水鎖港里翁逢五德里歐華生井垵里邵文雄蒔裡里鍾晚得風櫃里顏永陸虎井里陳大川桶盤里蘇文弘總幹事西衛里蔡聰智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吉旦此牌匾為民國92年(2003)的重建落成,是宸威殿自舊廟創建於清康熙38年(1699)至今,目前為第六次重建落成。所以相當受到地方重視、熱烈參與以及贈送牌匾祝賀。

西衛宸威殿牌匾0019(宸威顯赫)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宸威顯赫」。上款:祝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暨入火大典誌慶題詞:「宸威顯赫」下款:馬公市民代表會主席呂永泰副主席陳永和代表許國政吳仁祥王天戶黃春燕陳建財呂春茶歐銀花蔡明智李豫花陳永澎秘書鄭坤滿敬獻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民國92年(2003)的重建落成,是宸威殿自舊廟創建於清康熙38年(1699)至今,目前為第六次重建落成。所以相當受到地方重視、熱烈參與以及贈送牌匾祝賀。此牌匾為馬公市市民代表會所贈與祝賀。(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2(宸慈佑民)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上題詞「巡宸慈佑民」。上款:恭祝西衛宸威殿癸巳年■王圓滿誌慶題詞:「宸慈佑民」下款:屏東竹田慈后宮管理委員會敬贈中華民國一0二年■月十六日竹田慈后宮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與宸威殿關係是於一百零一年時結盟。當時慈后宮主祀神稱是澎湖天后宮的三媽(媽祖),但尚未取得認證。於是到宸威殿請示要參加「送王」活動。故於一零二年參與西衛宸威殿三府千歲(張、劉、周)送駕大典。並於宸威殿重建十五週年時,與之合辦活動,互贈匾額留念。(資料來源:108年訪談吳文相主委)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3(聖德顯揚)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聖德顯揚」。上款:澎湖西衛宸威殿惠存題詞:「聖德顯揚」下款:高雄市吉貝武聖殿法定管理人莊吉旅敬獻歲次乙未年十月吉旦高雄吉貝武聖殿是吉貝武聖殿分靈廟,主祀神是文衡聖帝(關聖帝君)。與西衛宸威殿是友廟關係。一百零二年,高雄市吉貝武聖殿管理人,來參加西衛宸威殿的「三府千歲送駕大典」。一百零四年,西衛宸威殿則去參加位於建國路上,高雄市吉貝武聖殿的八十週年遶境活動,此為對方所致贈的匾額。(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4(威靈顯赫)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威靈顯赫」。上款:西衛宸威殿惠存望安鄉將軍村永安宮甲五年入火落成紀念題詞:「威靈顯赫」下款:望安鄉將軍村永安宮管理委員會暨家弟子 敬獻中華民國一0五年《重修台灣省通志》裡,聲稱望安鄉將軍村的永安宮,是創建於乾隆17年(1752)。後來歷經多次包括民國46年民國68年等都曾整修。於102年望安鄉將軍村永安宮落成時,有邀請西衛宸威殿管理委員會與小法組前往參加儀式。當時是因為主祀赫府王爺的永安宮本身沒有小法,所以邀請宸威殿小法組前往協助執行「入火落成大典」之科儀事宜,所以是因為小法而結緣,成為友廟。(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5(玄法參天)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玄法參天」。上款:民國五十六年丁未桐月吉旦題詞:「玄法參天」下款:本社眾弟子敬叩此匾額為「本社弟子」,即馬公市西衛里在地信眾所敬製。此1967年的匾額為目前殿內收藏較為早期的匾額。原本宸威殿於民國92年(2003)重建後,並沒有繼續懸掛於殿內大廳,但主委擔心牌匾文物會遺失,故特地將之懸掛起來。在澎湖地區的廟宇,往往因為歷時久遠,環境氣候種的海風、鹽分因素,往往影響廟體的堅固耐用性,多半都會一再整修改建。但廟宇中的古老文資物件,若無特別用心留意保存,也很容易因之而被忽視、遺失、被竊。(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6(霖雨蒼生)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霖雨蒼生」。上款:祝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誌慶題詞:「霖雨蒼生」下款:澎湖觀音亭敬賀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君旦根據慣例,澎湖的廟宇所謂「馬公七保」是指: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北甲北辰宮以及光榮靈光殿、重光威靈殿、西衛宸威殿、紅木埕武聖殿。與三大公廟:馬公城隍廟、澎湖天后宮、澎湖觀音亭彼此皆為友廟關係。故互有贈匾。平時這些廟宇之間有活動都會互相支援、分擔事務與互相慶賀參與。(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碑記(手稿)

此重建落成碑記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重建落成碑記全文如下:西衛宸威殿重建落成碑記肅肅者廟,敬之咸也;雍雍者宮,崇之至也。蓋宮廟得神,固將靈顯,而神無宮廟,無以壯瞻觀也。神與宮廟,豈可忽哉。溯自明末清初,先民由福建金門一帶移民至本社奠居,即奉劉府元帥金身為護衛憑依。康熙卅八年己卯八月,因建小廟安奉,並雕二元帥配祀,鄉人尊稱劉爺公。自此俎豆馨香,禱祀不絕。至乾隆廿五年庚辰,風雨星霜,竟逾一甲子矣。因感神恩日隆,而廟宇陋獈,漸已不堪,乃議重修。於是擴之充之,並增祀池府王爺,配祀池府元帥,池夫人媽神像,同時表號「宸威廟」。宸者,帝居也。蓋當時聖上曾勅封神明以護國佑民,而池王列焉。故廟號宸威,此之謂也。每災變時疫之際,神蹟輒著,遐邇蒙庥焉。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北極真武大帝本澎各鄉顯化,本社亦叼庇蔭,復新雕真武大帝軟身神像,奉為鎮殿主神,遂升號「宸威殿」。自斯神興社旺,凡有禱而皆應者,奚只一方之庇哉。其後嘉慶十年乙丑春,第二次重修廟宇,至臘月完成。同治三年甲子,第三次重修,至翌年乙丑孟春落成。又光緒廿七年辛丑,馬公一新社聖帝真君鸞壇大啟清水,救治煙毒並療疾病,轟動全澎。本廟因雕聖帝以薦馨香。嗣又塑真武二帝金身,用應外請之便。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7(德蔭羣黎、神威遠播)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恩被遐邇」、「澤被黎群」兩座。上款:歲次己酉年桂月宮祝貴殿落成誌慶題詞:「恩被邇遐」下款:中屯永安宮眾弟子敬叩上款:恭祝西衛宸威殿落成誌慶題詞:「澤被群黎」下款:後窟潭威靈殿眾弟子敬叩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末年 陽月 吉旦中屯永安宮與西衛宸威殿為結盟/結拜的廟宇,所以西衛與中屯村莊,村裡的人都彼此間稱呼「表ㄟ」,比較親近。己酉年(1969年)所送匾額。此匾額較老舊,現今樣貌是已經過重新修整。宸威殿與後窟潭威靈殿則算友廟關係。此「澤被群黎」匾額為祝賀宸威殿於民國92年(2003年)重建完成入火落成之祝賀。(資料來源:2019年8月21日,訪談宸威殿主委吳文相)

馬公紅毛城城前公廟「德澤廣被」匾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106年(2017)重建。此圖為廟內之「德澤廣被」匾,落款的己亥年為民國108年(2019),乃管理委員會為慶祝城前公廟重建落成週誌慶。

囝仔普普渡符文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陰曆七月囝仔普:道士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澎湖陰曆七月囝仔普化符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童子普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然而,從余光弘先生於《媽宮的寺廟》一書中可知,早於1899年媽宮北甲北辰宮建廟之前,已有繼寶伯仔囝仔普的存在。據說繼寶伯仔本是一位清朝兵勇,年老無依以販賣兒童的玩具零食為主。繼寶伯仔常裸身任兒童踢打。因其有深厚的拳術基礎,故毫無損傷。某日有一唐山遊方郎中經過,見到他們的遊戲,乃暗中召來數名孩童,告訴他們再和繼寶伯玩時,先用一桶冷水出其不意的潑他,然後攻打某一部位。兒童無知,隔日依計而行,想不到繼寶伯因之受到重傷,從此纏綿病榻後亡故。繼寶伯死後不久,他昔時的小玩伴常染恙難癒。父母向乩童求問後,得知繼寶伯還逗留於其玩伴身旁。家長們乃向繼寶伯請求,由眾人為其立一牌位,每年陰曆7月28日由他的小玩伴來主持一個普度儀式,請繼寶伯監壇普度,並擲筶選擇小頭家數人及小爐主一人,負責明年之祭事。牌位即奉於爐主之家一年,至翌年普度時,再行交接。此後繼寶伯即不再作祟於孩童,反而每年卜中爐主者,家中都會添丁,於是北甲的居民爭相加入競卜,以期得中爐主添丁發財。在北甲宮建立之前,每年囝仔普均設壇於舊銅山館前,1899年北辰宮建成後則改於廟前普度,繼寶伯之牌位則奉祀於廟門東側之供桌上。 由於參加普度的人越來越少,北辰宮將囝仔普與廟普合併在7月9日舉行。後窟潭也有「店仔口囝仔普」,辦理的地點在後窟潭西甲的店仔口。後窟潭分為三甲,即東甲、中甲、西甲。此三個領域是以重光里聚落南邊三叉路口為中心,往北走的兩條三叉路,東路到威靈殿為界,以東為東甲,以葉姓居民為主,陳、胡姓居民次之;東路與西路之間為中甲,以陳姓居民為多,另有葉、胡兩姓居民;西路以西為西甲,以呂姓居民為最。「店仔口囝仔普」時間為陰曆7月29日或30日,以該年7月的最後一天為普度。「店仔口囝仔普」的由來,傳說後窟潭海岸漂來一尊觀音菩薩,為當年經營雜貨店人家的小孩子拾得,於是就奉祀在他家。昔日,後窟潭地區如果小孩不好養,就會給這尊觀音當「契子」,但是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有靈驗後,久而久之,村莊的男丁大多成為觀音的「契子」。爾後,諸人商議組成囝仔會,每年於陰曆7月的最後一天,製作一尊紙雕的觀音大士辦一個普度法會,後窟潭人俗稱「店仔口囝仔普」。「店仔口囝仔普」是後窟潭人七月最盛大也是唯一的公共普度活動,威靈宮並無辦理任何的中元普渡。「店仔口囝仔普」採取會員制,參加者以男性為主。不論是內孫或外孫都可以參加,但是女婿不得參加。家中若添男丁,就由男丁頂替父母的名字,成為會員,然而父祖輩的名字還是會留在名冊內,方便聯絡事務。如果後代都沒有男丁,就由這為男性一直掛名下去,直到過世除名。後窟潭囝仔普當日,照名冊唱名「博杯」,由擲最多杯者任會首,次多的為副會首。副會首協助收取會員之會費,交由會首辦理隔年普度事宜。以今年普度為例,繳交會費的會員有118人,每人繳交400元。費用支出概分如下:觀音媽金身(紙糊);牲禮部分為豬肉、小管乾、魚乾、皮蛋、豆干;花糕仔、鮮花、四果、素菜、餅乾、蛋捲、碗麵;由於觀音大士是女性,也特地準備了胭脂水粉等化妝品;道士上表疏文的花紅更不可少;其他包括金銀紙帛、花燭、米酒,電費、等支出卡拉OK等雜支,並有為十方好兄弟準備的10副飲食用具。 普度儀式約在下午六時開始,後窟潭里人準備的祭品陸續送達會場,會首為呂振宇先生。「店仔口囝仔普」每年交接的項目包括紙糊的觀音大士,由於觀音媽堅持不刻金身,要紙糊身。因此,紙糊觀音菩薩神像每年換一次。其次,有兩本簿冊,一本為會員名冊、另一本登載的除了會員資本資料外,最重要的為收支帳簿與財產清冊。道士首先為會場洗淨、上表「慶祝中元淨筵普渡」疏文,焚表以達天聽。在會首燒香三巡之後,博杯活動正式開始。博杯通常由司儀依序唱名,並由會員中有名望或資歷者擔任:「觀音大士您若要給○○○做會首,請您出聖杯」,博得聖杯則繼續祝唸:「請大士再出聖杯」。若是會員本人有意願,亦可下場博筊。博得最多杯的會首與副會首出爐後,新舊會首辦理交接,首先從去年的觀音大士身上取下各項小巧可愛的金飾飾物,裝扮在新製的觀音大士身上。新舊會首手捧大士神像互相tshíng-hiā三次後新舊易位,接著將去年的觀音大士陳放在金銀紙帛之上火化升天。在熱心的里人協助切豬肉、剁魚乾分完普度物品後,結束一年一度的「店仔口囝仔普」。 昔日的「店仔口囝仔普」祭祀規模至少是今日的三倍以上,兩座糕仔塔堆疊的高高的,十分壯觀,祭品之豐盛甚至於得出動牛車載運。演出的戲劇都是由後窟潭人訓練自家「子弟」後親自擔綱演出。子弟戲登檯演出,這是日治時期七月澎湖普度的熱鬧的景場。二次戰後,子弟戲逐漸式微,改放露天電影,現在則是變唱卡拉OK。「店仔口囝仔普」,父母親與孩子手牽手來到會場,在觀音大士前祈求平安健康順遂,不論在鄉里或出外的遊子,心中常住著佛祖的祝福,也有了一份安定的力量。「里仁為美」,是後窟潭「店仔口囝仔普」我的註解。

合昌商行呂戊辰

呂戊辰(1880-1930),生於清代港仔鄉。呂戊辰本姓蕭,父親蕭鍬,係港仔南蕭三房9世裔孫,早亡;母再嫁呂各日,蕭戊辰乃從繼父姓,改姓呂。呂戊辰爾後移居媽宮東門朝陽門城外「埔仔尾」89番號(今馬公市新生路14號),創建合昌號,從昭和2年的(1927) 《臺灣商工名錄》之登載,合昌以販售材木、煉瓦為主,也經營貸家(かしや:出租房子)。呂戊辰善於經營,妻陳玉又善於理財,因而商行的生意蒸蒸日上。經過數年,累積的財富便有餘裕在埔仔尾一帶購地擴張,當地人稱「埔仔尾三大地主」之一。鼎盛時的合昌商行不僅在馬公街享有聲譽,甚至在打狗鹽埕埔亦設有出張所,事務主要由呂山等人執掌。呂戊辰過世後,合昌由其次子呂安德經營。呂安德,1915年(大正4年)誕生於合昌,呂安德自馬公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日本內地讀書,進入京都同志社中學就讀,爾後畢業於日本大學專門部工科建築科。昭和12年至15年(1937-1940)任職澎湖廳庶務課,二次戰後出任馬公鎮副鎮長,之後歷任馬公要塞司令部技正、澎湖縣建設科長、省府建設廳簡任技正及省議員要職,1973年更當選澎湖縣第七任的民選縣長,為第一位澎湖籍的地方首長。大正12年(1923)天后宮改築,從<謹將天后宮重新改築諸董事捐金芳名開列於左>碑記,呂戊辰以蕭戊辰之名任改築董事捐「金百七十元」。大正11年至昭和2年(1922年-1927年),港仔保定宮發起重建,呂戊辰亦以蕭戊辰之名任董事之職。大正15年(1926) 觀音亭改築,呂戊辰為12位發起改築董事之一,並捐金貳百円。1930年9月1日,呂戊辰因病去世,《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合昌材木商行呂戊辰在澎湖醫院治療疾病,不幸藥石罔效。其赤手空拳奮鬥20餘年,累積十餘萬家財,為事業成功之楷模。其為人溫良、富人情味,熱心於公共事務之寄附」。 合昌商行現址為現今「傻愛莊」。

澎湖陰曆七月囝仔普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後窟潭也有「店仔口囝仔普」,辦理的地點在後窟潭西甲的店仔口,時間為陰曆7月29日或30日,以該年7月的最後一天為普渡。普渡儀式約在下午六時開始,在會首燒香三巡之後,博杯活動正式開始。博杯通常由司儀依序唱名,並由會員中有名望或資歷者擔任。最後,在熱心的里人協助切豬肉、剁魚乾分完普度物品後,結束一年一度的「店仔口囝仔普」。

農曆七月囝仔普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童子普的牲禮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祭祀意涵有二:一為普渡祭祀亡故的小孩,另一為組織者為孩子辦理的普渡。根據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內容,澎湖島七月普渡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童子普」則出現於1906年的農曆7月。「店仔口囝仔普」採取會員制,以今年普渡為例,繳交會費的會員有118人,每人繳交400元。費用支出概分如下:觀音媽金身(紙糊),牲禮部分為豬肉、小管乾、魚乾、皮蛋、豆干、花糕仔、鮮花、四果、素菜、餅乾、蛋捲、碗麵等,照片中為部分的普渡牲禮供品。為了使本文讀者能知曉廟宇過去相關事件,在原報導不支援無償閱讀的前提之下,本文以引用報導部分內文並搭配現今廟宇外貌照片的形式來撰寫資料。

神的仲裁:公道秤特寫

昔日,家中養幾頭豬,是澎湖聚落裡普遍的現象。豬不僅是澎湖家戶經濟的收入來源之一,舉凡宮廟宗祠等民間祭典上,豬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故而豬隻買賣衍生的秤重問題,遂為重要的課題。五德威靈宮因此設有公秤,公秤又名「公道秤」,材質為鐵鑄。蘇春柳(86歲)先生表示,公道秤源於雞母塢早期家戶多有飼豬,買賣豬隻時為了消弭重量上的爭議,乃於威靈宮設置公秤。當有豬隻買賣時,由廟公以威靈宮之公秤秤重,買賣雙方均無異議,彷彿神的仲裁。日治時期,威靈宮擔任此職者為歐金印先生。爾後,豬隻交易進入肉品市場,公道秤才逐漸卸下其公正無私的角色。其次,廟公也常由公正無私的人士擔任,早期廟公也要為信徒解籤詩,故為為社里人士所敬重。二崁文物館亦保存了乾隆23年(1758)的「二崁公陀」,重100觔,材質為玄武岩所造。

合界頭採石示禁碑

  「合界頭採石示禁碑」,位於合界頭威揚宮廣場。此碑本無題名,原來鑲嵌於威揚宮正面牆堵,威揚宮改建時被棄置於他處。故而何培夫於民國82年(1993)清查澎湖縣碑碣時,認為此碑已經佚失。 爾後,威揚宮於民國83年(1994)重修入火,村民發現此碑,乃重新立於寺廟左前方廣場圍牆旁。此碑為花崗岩材質,本碑較早見於1901年1月9日伊能嘉矩到合界頭鄉踏查時所記錄,並抄錄該碑碑文與尺寸:高4尺4寸、寬2尺1寸、厚4寸3分, 筆者實際丈量為132 cm *64 cm *15cm,兩者數值大約相等。  在澎湖通判何器豎立「合界頭採石示禁碑」之前,通樑鄭學聖家族已因祖先墳墓風水與合界頭的打石業者產生衝突,進而透過官府協調「出示演戲公禁」。然而,經濟產業發展與日常生活器具所需,合界頭的打石業者依舊於大礁頭採石以謀生路。不只通樑鄭學聖控官,合界頭當地人對採石導致「里居風水有傷地脈」的破壞,亦有所不滿。故而透過官府與地方自治的力量,由澎湖廳通判何器、合界頭澳甲與鄉老、通樑鄭學聖三面研議勒石示禁,「只許各姓塟埋耕牧」,不得在此採石。此碑所反映的正是地方產業發展與風水地脈之間的衝突與妥協。

古厝屋瓦上的貓

照片拍攝於108年7月20日在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的北極殿前涼亭。這是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團隊所主辦的「澎湖島嶼生活記憶田野工作坊」的學員,正在大池北極殿(治安宮)的涼亭上,聚精會神聆聽王國華老村長興高采烈講述著大池傳奇典故。當時,就從涼亭上看到這隻黑白喵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跑到古厝屋頂瓦片上撒野,留下這驚人的一幕。只是從沒有想過的是,這撒野在屋瓦上的喵嗯嗯,卻是村里耆老口中的靈丹妙方。據說從小只要一感冒,耆老們的母親就會去屋頂尋找乾燥的喵嗯嗯,取回來煮茶當藥喝!「撒野在一般草地上的喵嗯嗯,可就沒有功效啊!」耆老們還口徑一致地叮嚀在廟公家閒聊的幾位耆老,手足舞蹈地述說著童年生活裡的尋常,在那個醫藥衛生條件不佳的年代,是個一切得要自己想辦法的年代。

小村蓋大廟─澎湖縣馬公市桶盤里福海宮人神共創建廟奇蹟(桶盤耆老口述)

神明顯聖協助建廟是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傳說類型,此則口述是桶盤福海宮於民國六十年代重修廟宇之傳說,從封面照片清楚可見當時落成廟身之雄偉。此次重修之契機源於民國57年(1968)金府大千歲等五府千歲駐蹕桶盤後,表達此任期的任務即重修廟宇。客神王爺表明重修、擴建廟身為任內重要任務,此現象不只福海宮,亦流傳於澎湖其他宮廟,值得注意。另外,李王為小小的桶盤村設計了如此雄偉的廟身,寺廟的落成除了神蹟,也仰賴桶盤全村齊心戮力才能共創此一奇蹟。漁船抽分是籌集建廟宇資金的重要來源,文中有詳細漁船抽分的描述,廟方所抽的資金所佔份量不少,反應出桶盤居民強大的凝聚力以及信仰的虔誠。

澎湖縣馬公市桶盤里福海宮的寺廟管理組織(桶盤耆老口述)

桶盤福海宮的寺廟管理組織隨著時代而改變:首先,因應政府法規成立管理委員會,取代傳統的頭家制度,成為主導廟宇核心事務的管理組織。除此之外,原本其他傳統管理組織仍並存,如千歲董事、老大與小頭家,呈現新舊寺廟管理組織並行的情況。另外,今日桶盤居民多搬至馬公本島居住,散居於朝陽里與西文里一帶,僅在重大節日與祭祀活動,村民才返回桶盤島上,此居住型態在地理分布的改變,增加了小頭家聯繫各家戶的難度,使得以往十六歲男丁踴躍爭取擔任小頭家的情景已不復存。

澎湖縣馬公市桶盤里福海宮的寺廟經費來源(桶盤耆老口述)

桶盤福海宮的寺廟經費來源因著時代變遷而產生改變:首先,過去桶盤地區有「漁船抽分」的習俗,規定每船漁獲收入皆須撥出一定比例作為寺廟祭祀經費,但隨著桶盤漁業人口遞減,「漁船抽分」已無法持續進行。目前採取自由樂捐為主,信徒可衡量其收入的多寡,按心意捐獻。另外,雖然桶盤人多搬遷至馬公本島市區居住,仍持續收取丁口錢,不同於祭祀圈的概念,居民已離開原祭祀圈,仍依過去人際網絡收取丁口錢,顯示桶盤福海宮的凝聚力並不隨移居而消逝。

澎湖縣馬公市桶盤里福海宮的配祀神明(桶盤耆老口述)

此則口述清楚說明了福海宮配祀神明增祀先後與由來。福海宮主祀溫府王爺,配祀神亦以王爺數量最多,包括鎮殿的配祀王爺李王與羅王;三府王爺(朱、李、池)相傳原是客神王爺,送王後請求雕木質金身以永祀廟中,自客神王爺轉變為鎮殿配祀王爺;還有目前所請的客神王爺:李、黃、呂三府千歲,由此可知王爺信仰於福海宮影響之深。福海宮為主祀王爺之王爺廟,亦有請送迎客神王爺的習俗。另外,非常值得慶幸的是桶盤福海宮的祀神由來仍詳細保存於信徒間的口傳記憶之中,得以採集以文字化。

澎湖縣馬公市桶盤里福海宮鳥精篡殿的傳說(桶盤耆老口述)

從此則口述之中,可看出鳥精篡殿的傳說與福海宮的祭祀神明有密切關係,是福海宮最重要的傳說之一。福海宮曾被鳥精竄殿,主神溫府王爺為收服鳥精而到天庭學習雙刀,為防鳥精乘其不在廟中時再次篡殿,請東甲玄天上帝來協助鎮殿,福海宮因此與東甲玄天上帝產生聯繫。收服鳥精後,為防止竄殿之事再度發生而增祀觀音佛祖與齊天大聖。澎湖地區奉祀齊天大聖,除提標館外,便是福海宮,成為福海宮的特色。另外,雙刀亦是福海宮神明傳說的要素,溫王、李王與齊天大聖皆使用雙刀。

澎湖縣馬公市桶盤里福海宮溫王的香火起源傳說(桶盤耆老口述)

此口述資料可清楚看出桶盤福海宮的香火起源及建廟過程。福海宮的香火來自風櫃里溫王殿,風櫃里顏姓居民前往桶盤島開墾時,隨身攜帶風櫃主神香火,原於家中奉祀溫府王爺,後因溫府王爺屢次顯聖,桶盤其他居民亦前來祭祀,並倡議建廟,溫府王爺便從顏姓居民的家內神,成為桶盤村的共同祭祀神明。此則傳說清楚記載了福海宮創建時的過程,此種創廟過程常見於臺灣寺廟,神明隨移民的腳步而擴展香火,透過顯聖事蹟凝聚村內不同的族群,而成為全村共同祭祀的神明。

澎湖縣長安里北辰宮的五營(歐茂斌口述)

此口述出自於受訪者歐茂斌,男性,出生於民國51年(1962),高職肄業,於海軍馬公後勤支援指揮部退休,曾任北辰宮小法與法師長。目前北辰宮的五營採集中放置,受訪者提到因有印象以來,北辰宮就沒有放置於甲頭四方入口的營頭,可能與媽宮古城內即有三座甲頭廟,各甲頭廟相互緊連,因此沒有設置營頭。受訪者雖表示沒有四方營頭,但卻能明確說出過去丁口錢的地理範圍,故北辰宮過去有明確的甲頭範圍。(丁口錢範圍請見「北辰宮的寺廟經費來源」條目。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 灶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灶」。王船作為王爺代天巡狩的交通工具,需供應王爺與船上所有人員餐食。因此一般王船在船尾多會設置廚房一所,或至少會用灶來作為象徵,成為王船煮食空間。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牛欄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牛欄。牛欄即船尾夾板周遭之欄杆,也是王船構造所具備之十二生肖之一,其餘如「鼠橋」(從船首搭至船尾,供水手行走的便橋)、羊角(安置於船頭橫豎板上的栓棍,便於掛錨使用)等。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警告牌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後,於造船場外張貼的公告。開斧儀式完成後,開始建造王船,為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千歲爺降駕指示,建造寶艦期間,閒雜人等不得進入,並張貼公告於造船場外,諭示造船場為神聖的地方。此外,傳統觀念也禁止女性進入造船場。造船師傅回到北極殿內向王爺稟報儀式順利。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

桶盤魁星廟神像

根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記載,魁星爺廟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桶盤嶼「頂寮」西側,該廟創建於民國34年(1945)左右,主祀神祇為魁星爺。魁星,又名魁星爺、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相傳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在建廟前,該處海岸附近曾有王船靠近與里民落海罹難的紀錄,居民便認為那附近不乾淨,之後由桶盤福海宮的溫府王爺下旨請魁星爺前去鎮守。照片中為魁星爺的神像,肩上披著「澎湖桶盤福海宮溫府王爺/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的字句,說明了神明鎮守一方的由來及其所肩負的任務。

案山柳星廟〈重建樂捐芳名〉

柳星廟位於案山聚落東南205號縣道旁,距北極殿約50公尺,原為紀念里民林德全而建的小祠。林德全是清光緒年間案山北極殿三壇(即武壇)貢獻最大的法師,在當時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村內居民的疑難雜症常藉由他的高超法力和精湛配藥得以治癒。林德全因死後無子,居民感其恩德,決定建祠來供奉他的神主牌,後也供奉一些無主神像,直到北極殿的玄天上帝派柳星君來鎮殿之後,方改名為「柳星廟」。民國81年(1992)道路拓寬時,由歐謝桂蘭捐獻廟地,於農曆4月10日動土重建,同年農曆7月中旬竣工。此為柳星廟重建樂捐芳名錄。

馬公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神像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106年(2017)重建。此為重建後廟的城前公神像。

馬公紅毛城城前公廟「施及靈應」碑位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106年(2017)重建。此為廟內「施及靈應」碑位,石刻,位於神龕下方,前方有香爐。

馬公紅毛城城前公廟籤筒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106年(2017)重建。此為廟內籤筒,位於重建期間的臨時行館內。

馬公紅毛城城前公廟大門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106年(2017)重建。此為紅毛城城前公廟大門。

靈光殿壬申年廟貌(昭和7年)

位於光榮里之靈光殿,俗稱「火燒坪宮」,其創立有過一則傳說,約在明末清初,火燒坪人在海邊發現三具溺水之屍首,將其埋葬在今靈光殿廟址處,此後凡居民有事求告皆十分靈驗,於是被尊稱為「諸靈公」。日治時期曾有村民8人商議替諸靈公雕塑金身後未果。昭和4年(1929)保正陳江成在家中成立鸞堂「化新社一善堂」,待諸靈公經玉帝一再擢升為王爺後,於昭和7年(1932)神明指示興廟時候已到,因此里民奔走集資,新廟以「紫稜」為名,主祀朱府王爺,並有關聖帝君並肩鎮殿。至昭和9年(1934),廟方有感「紫稜殿」之名與其他角頭廟略顯突兀,便改為「靈光殿」,沿用迄今。此圖為火燒坪靈光殿1932年(昭和7年,歲次壬申農曆12月26日)落成時的廟貌。影像翻拍自靈光殿文物,由靈光殿管理委員會總幹事林錦鑾小姐提供。

中元普度習俗與政府限制

《澎湖紀略》中記載「澎人最喜祀鬼祭孤」,又載「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不等。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打鬼門之名,總謂之普度」澎湖人對於鬼神之崇敬與普渡規模可見一斑。然而,日治和二戰後卻接連受到政府限制或改變習俗之要求。日治時代,澎湖七月普渡有煙火、有排壇、有以宰豚為勝或肉林造景,爭奇鬥艷。從殖民者的角度而言不僅鋪張浪費,露天祭品也是有礙衛生,焚化金銀紙帛亦是,日人乃謀求改善,節制普度之辦理。1925年,遭逢景氣不佳,日人乃禁止中元普度演劇。 然而,昭和初年中元普度仍盛,民間習俗難以禁絕。二次戰後初期,政府便透過政策督導謀求改變中元普度之習俗,澎湖縣政府擬定十項中元普度準則,包括:組織督導小組、勸導會、活動時間規定、公教人員不請客不赴宴、禁止演戲、祭品簡便、放水燈禁止、……等,禁止居民切勿因為農、漁業有收穫而鋪張浪費。

中元普度禁不禁--開帝殿神像

《澎湖紀略》曾載: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不等。顯示澎湖人對鬼神的崇敬,過去中元普渡熱鬧非凡,日治後受到官方限制,才逐漸縮減規模。照片中的是開帝殿殿內神像,開帝殿位於澎湖縣湖西鄉鼎灣村33號,主祀神祇為開天仙帝,並無文獻記載其創建年代。雖無文獻可稽,然据耆老之傳說,以及一、二史料遺物之推索,尚可得其梗概之來由。蓋該廟現存最富歷史意義之扁額有三,其年間皆在乾隆乙己年,推估建廟後應有百餘年。又傳該廟與許家村真君殿之友好關係與神祉分祀,以及數起神靈顯赫事蹟,然皆為耆老口傳與推考,缺乏確鑿之史料佐證。

中元普度法師

《澎湖紀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不等。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打鬼門之名,總謂之普度;會中人各書生年月日時於道士疏內焉。其陳設餅粿時果諸品,約有十數色不等;堆在盤中壘起高三、四尺,誇奇競富。又有豬羊牲醴各色,先將方桌搭起高臺約有丈餘,置祭品於其上。祭畢,任人攘攫搶奪以為戲樂。其強而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於相爭相敺,在臺上跌下地來傷人者亦有之,實為惡風。媽宮一澳,兵民錯處,尤為特甚。余抵任即訪聞其弊,屆期出示嚴禁,並親身前往阻止;飭令祭品論人分派,不許仍前攘奪,此風遂息。然普度祭孤,例所不禁,仍准其照舊做道場,亦不許其做破地獄、打鬼門之事。道場畢後一、二日,各會請戲演唱為樂,謂之壓醮尾。如是者,必月盡方止。 18世紀中期,胡建偉描述澎湖的中元節熱鬧吵雜的場面,神靈活現。胡建偉當時已有嚴禁搶奪祭品的諭示。

中元普度祭祀習俗

《澎湖紀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不等。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打鬼門之名,總謂之普度;會中人各書生年月日時於道士疏內焉。其陳設餅粿時果諸品,約有十數色不等;堆在盤中壘起高三、四尺,誇奇競富。又有豬羊牲醴各色,先將方桌搭起高臺約有丈餘,置祭品於其上。祭畢,任人攘攫搶奪以為戲樂。其強而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於相爭相敺,在臺上跌下地來傷人者亦有之,實為惡風。媽宮一澳,兵民錯處,尤為特甚。余抵任即訪聞其弊,屆期出示嚴禁,並親身前往阻止;飭令祭品論人分派,不許仍前攘奪,此風遂息。然普度祭孤,例所不禁,仍准其照舊做道場,亦不許其做破地獄、打鬼門之事。道場畢後一、二日,各會請戲演唱為樂,謂之壓醮尾。如是者,必月盡方止。

五德威靈宮-澎湖文化的承繼者與傳播者

早上近10點左右,五德威靈宮放送:「希望大家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廟裡幫忙。其次,威靈宮將在10月10日入火,希望大家能自願吃素三天,但是不強迫。」十分鐘過後,幾位老人家來到廟前,從貨車上卸下一頂又一頂沉重的轎子。另一位身形瘦小,身軀佝僂的阿婆將廟前的廣場由北而南打掃,一直到打掃到11點半左右才結束。過去能為神明付出,大多數人認為是一種榮譽,今日卻成為一種生活的負擔。然而,仍有一群無怨無悔的真誠者,持續履行人與神之間的約定。他們沒有任何響亮的桂冠,卻是澎湖文化的承繼者與傳播者。

公道秤:神的仲裁

昔日,家中養幾頭豬,是澎湖聚落裡普遍的現象。豬不僅是澎湖家戶經濟的收入來源之一,舉凡宮廟宗祠等民間祭典上,豬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故而豬隻買賣衍生的秤重問題,遂為重要的課題。公秤又名「公道秤」,此秤以鐵鑄成。廟宇為澎湖社區的重要地標,在廟中設置公道秤,提供豬肉買賣雙方一個公平、公正的衡量方式,彷彿「神的仲裁」。負責秤重者須由公正無私且受人敬重者擔任,因此由廟公擔任此角,隨著澎湖肉品市場的出現,公道秤便逐漸淡出。

威靈宮設置公秤

昔日,家中養幾頭豬,是澎湖聚落裡普遍的現象。豬不僅是澎湖家戶經濟的收入來源之一,舉凡宮廟宗祠等民間祭典上,豬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故而豬隻買賣衍生的秤重問題,遂為重要的課題。五德威靈宮因此設有公秤,公秤又名「公道秤」,材質為鐵鑄。蘇春柳(86歲)先生表示,公道秤源於雞母塢早期家戶多有飼豬,買賣豬隻時為了消弭重量上的爭議,乃於威靈宮設置公秤。當有豬隻買賣時,由廟公以威靈宮之公秤秤重,買賣雙方均無異議,彷彿神的仲裁。日治時期,威靈宮擔任此職者為歐金印先生。爾後,豬隻交易進入肉品市場,公道秤才逐漸卸下其公正無私的角色。其次,廟公也常由公正無私的人士擔任,早期廟公也要為信徒解籤詩,故為為社里人士所敬重。二崁文物館亦保存了乾隆23年(1758)的「二崁公陀」,重100觔,材質為玄武岩所造。

北辰宮重修碑記

《北辰宮重建落成碑記》立於北辰宮殿外,是北辰宮創建以來第一次重修。文中提及信徒有感北辰宮創建五十年以來,主府王爺神恩庇佑,且廟身因戰亂波及而破損不堪,於民國三十六年(1937)提議重修,民國三十八年(1949)農曆三月動工,同年農曆十一月竣工,並於民國四十年(1951)立碑紀念。碑文中提到北辰宮建廟於光緒二十五年,建廟前主神朱府王爺由鄉紳黃濟時等二十二家戶組神明會,輪流祭祀朱府王爺於家中達四十多年。余光弘考據黃濟時生殂年,認為合組神明會應是黃濟時先人黃步梯,而非黃濟時。(媽宮的寺廟:81-82) 本次重修除重建廟身,亦增建四垂亭,目前廟中有放置一張此時期北辰宮的舊照,廟中的耆老口中的「舊廟」即是此時期。另外,本次重修耗資高達五億八千萬餘萬元,此為舊台幣,民國三十八年之際正值戰後初期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以至於修廟金額乍看令人咋舌。

烏崁靖海宮的五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二輯馬公興仁里、烏崁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3-34。主要記錄澎湖縣烏崁里靖海宮的營頭位置,靖海宮共有九個營頭,其中有五個主營以及四個副營,主營分別為東、西、南、北、中等五營。文中記載五營的位置,若有遷移,則說明遷移原因與遷移後的位置。除了北營從未移動過,其餘四個主營皆曾因聚落發展而遷移。靖海宮於乾隆年間首度興廟,嘉慶年間先後雕祀朱府王爺、蘇府王爺與溫府王爺,而以王爺作為主神,至光緒十五年(1899)年南天文衡聖帝屢蒞鸞堂,而改祀文衡聖帝為主神。

西衛宸威殿 張府大千歲

此照片圖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於民國76年(1987)送王時的張府大千歲。當年宸威殿恭迎三府千歲(張、劉、周)駐蹕,其間皆庇佑地方,履險如夷。直到依據三府千歲的乩示,擇定癸巳年(民國102年,即2013),國曆11月12日,(農曆10月10日),起駕昇天繳旨。至此,此回請王三府千歲駐蹕,已歷經26年。所以宸威殿隆重的辦理了恭送、歡送儀式。在澎湖地區,多半請送王時間不一,未像臺灣許多廟宇是定期三年一科或五年一科,而是由千歲自行下旨決定。亦有說法為進行「送王儀式」舉行科儀等,都需花費鉅資,有時考慮民眾負擔的能力或是地方不平靜,而特別上書請千歲多留一點時間,以便繼續庇佑地方。(資料來源:西衛宸威殿提供)

西衛宸威殿 周府三千歲

此照片圖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於民國76年(1987)送王時的周府三千歲。民國76年(1987),宸威殿恭迎三府千歲(張、劉、周)駐蹕,其間皆庇佑地方,履險如夷。直到依據三府千歲的乩示,擇定癸巳年(民國102年,即2013),國曆11月12日,(農曆10月10日),起駕昇天繳旨。至此,此回請王三府千歲駐蹕,已歷經26年。所以宸威殿隆重的辦理了恭送、歡送儀式。在澎湖地區,多半請送王時間不一,未像臺灣許多廟宇是定期三年一科或五年一科,而是由千歲自行下旨決定。亦有說法為進行「送王儀式」舉行科儀等,都需花費鉅資,有時考慮民眾負擔的能力或是地方不平靜,而特別上書請千歲多留一點時間,以便繼續庇佑地方。(資料來源:西衛宸威殿提供)

西衛宸威殿 劉府二千歲

此照片圖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於民國76年(1987)送王時的劉府二千歲。民國76年(1987),宸威殿恭迎三府千歲(張、劉、周)駐蹕,其間皆庇佑地方,履險如夷。直到依據三府千歲的乩示,擇定癸巳年(民國102年,即2013),國曆11月12日,(農曆10月10日),起駕昇天繳旨。至此,此回請王三府千歲駐蹕,已歷經26年。所以宸威殿隆重的辦理了恭送、歡送儀式。在澎湖地區,多半請送王時間不一,未像臺灣許多廟宇是定期三年一科或五年一科,而是由千歲自行下旨決定。亦有說法為進行「送王儀式」舉行科儀等,都需花費鉅資,有時考慮民眾負擔的能力或是地方不平靜,而特別上書請千歲多留一點時間,以便繼續庇佑地方。(資料來源:西衛宸威殿提供)

清末日治初期媽宮班兵的伙館廟:四、銅山館(四)

一伙房浦源伙房:北町二丁目,今當廳署後。初在當署之界內,因建築鎮署又出資擇地移建,銅山浦源人共置。康美伙房:與浦源伙房隔壁,建築理由仝上,銅山康美人共置。懸鐘伙房:在西町,今葉春蓮住屋之正前面,銅山懸鐘人共置。美山伙房:在媽祖館後,今妙心寺後進,銅山美山人共置。銅砵伙房:在媽祖館邊西偶,銅山銅砵人共置。銅坑伙房:仝上,銅山銅坑人共置。又媽祖館:銅山人起建,年月無考。先為銅山館奉祀天上聖母,後別建會館崇祀武聖,乃改稱之曰媽祖館,即銅陵別館也。

南寮保寧宮

南寮村的信仰中心保寧宮,位於澎14鄉道東側,坐落在南寮村的入口位置,建於明崇禎12年(1639),主祭祀保生大帝,據傳是白沙鄉後寮威靈宮分靈而來,因此與白沙鄉後寮威靈宮有兄弟廟之稱,每逢舉辦廟會,雙方會號召村民一起協助參與。澎湖縣湖西鄉的居民,大多來自大陸泉州或金門,先民渡海來澎時,除了心懷追尋新生地的嚮往外,也帶著更多飄洋過海的不安與恐懼,因此多隨身攜帶著家鄉的守護神祇。初期多供奉在簡單的寮棚中,等到聚居成村後,再由村人共同出資建廟,來奉祀神祇,以求平安。早期出海捕魚必須面對瞬息萬變的海象、土壤貧脊、雨水少,農作不易,因此為求平安,多半將心靈寄託於宗教信仰,藉由宗教信仰與大自然萬物達到一個共存和諧的關係,因此,只要是關於宮廟大小事情或是有任何祭祀活動,村民便會積極的參與。

南寮元宵節(一)

本文為深耕文化工作坊所撰,為一深入地方、根植社區之單位。元宵將至,意味著年節已近尾聲。「鬧元宵」是澎湖相當著名的節慶總稱,各廟宇更是拿出看家本領,製作由各種材質所組成的烏龜、辦理各式活動吸引人潮,可說是全澎湖一同參與之盛事,南寮村亦是。村內很重視元宵節,盛大的程度就如同過年一般熱鬧,保寧宮會舉辦猜燈謎、乞龜、擲筊比賽、摸彩活動和武轎夜巡。下午3點左右家家戶戶開始準備三牲水果祭拜神及祖先,另外還要準備米飯、供品到宮廟前祭祀神明及犒軍(俗稱「號宮口」)。(資料來源:澎湖深耕文化工作坊「107年澎湖縣推動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專輯」)

武轎遶境祈福(二)

本文為深耕文化工作坊所撰,為一深入地方、根植社區之單位。民國82年(1993)南寮村民吳建賢先生發起籌資,為保寧宮太子爺製作武轎一頂,加以裝飾燈光、霓虹燈、統帥旗、音響等更顯神威,並訓練抬轎走腳步武轎班成員。自此元宵節增加武轎夜巡,這是澎湖武轎的先驅。後來湖東聖帝廟、成功天軍殿陸續加入聯合夜巡,近年澎湖縣政府也開始舉辦全縣武轎踩街活動。(資料來源:澎湖深耕文化工作坊「107年澎湖縣推動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專輯」)

營頭(一)

營頭是村里信仰中心,為安定民心,派出五營兵將鎮煞,營建營頭屋駐守,於外圍村里主要道路出入口,宣示廟宇管理疆域,鬼、神不得隨意冒犯。南寮村共有六座營頭,座落於南寮村居住範圍的外圍區域,鎮守東、西、南、北四方邊境及村落中央,負責保境安寧及護衛主神的工作。透過主神在村境的五營兵將和石敢當的部屬過程,在聚落實質空間上,集體創造一個有內、外的同心圓結構空間。此空間的內部有廟神與人居的家屋,象徵神聖、光明、安全,空間外有墳墓、荒野、大海,象徵邪氣、渾沌、不安全。

營頭(二)

五營信仰在澎湖民間非常普遍,其意義是透過分布在聚落外圍的五營與遶境鎮符的儀式行為,以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五營的設置融合了四方、五行的觀念與兵將系統,並以營頭來代表兵馬駐守的防區,以護衛五方界域,可以從碑石所刻寫的文字或顏色來判斷其方位的屬性。在澎湖的村落中,因為法師系統的不同,營頭的形式大致可歸納4種形式:1.簡單形式,用竹符插立於地上作為其象徵物。2.基座形式,以水泥製程基座,除了均插有竹符外,有時會豎立一座石碑,可分為墳塋狀基座、圓筒狀基座、立方體基座。3.遮蔽形式,此種營頭狀似小祀,大小不一,簡單的僅以四塊石板組合而成,其中插立竹符,有的外觀有如土地公廟,內常奉有神像或豎立石碑之類。4.混合形式,為結合基座形式與遮蔽形式。不論營頭是屬於何種形式,竹符在任何一種營頭中是必備的最主要構件,通常以3根或5根組合而成,頂端以紅布包紮,上面書寫著「○○勒令○○方元帥安鎮」,這是神力的象徵。

西衛宸威殿牌匾00022(同沐帝庥)

此牌匾為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宸威殿所有,題詞「同沐帝庥」。上款:民國五十八年歲次己酉孟夏之月吉旦恭祝貴殿落成誌慶題詞:同沐帝庥下款:光明里靈光殿眾弟子 敬叩此匾額為己酉年(1969年)西衛宸威殿第五次重修落成時,由友廟光明里靈光殿所贈賀。靈光殿與宸威殿都同屬清朝時期馬公地區的保甲制度「三甲七保」關係。此處光明里靈光殿在行政區域上,曾於戰後初期稱為「光復里」,1951年才改為光明里。而靈光殿俗稱為「火燒坪宮」,是火燒坪的信仰中心,主祀神為朱王爺。該廟沿革相傳是早年撿拾三具海溺漂流屍安葬後祭祀,後經歷成立善堂施方濟世等,根據廟方的碑記記載,到了昭和七年(1932)靈光殿才興建。

大赤崁龍德宮牌匾(承乾宣化)

此牌匾為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大赤崁龍德宮所有,題詞「承乾宣化」。上款:嘉慶二十年歲次乙亥花月題詞:承乾宣化下款:湖西弟子辛齊光敬獻此牌匾為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湖西弟子辛齊光所書。題詞之意為:宣佈恩德,承受風教。 指官員奉君命教化百姓。 語出自《漢書·董仲舒傳》究其緣由,是因為辛齊光其母親為大赤崁人,後來嫁到湖西鄉。當時她常往來兩地間省親作客,也曾自龍德宮分靈至湖西天后宮,故兩廟宇的關係密切,為兄弟廟關係。辛齊光:字愧賢,奎璧澳湖西社人(今湖西村);生於乾隆11年(1746),卒於道光元年(1821),享年76歲。(資料參考來源: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赤崁村崁仔頂東側的石敢當-「雷令魑魅魍魎 捉縛枷鎖」

赤崁村崁仔頂東側海岸有一座狗頭石像,相傳數村民稱此為狗頭穴。《赤崁漁業文化掠影》一書提及:相傳數十年前有一艘販賣番薯籤的西嶼帆船駛近赤崁港做生意,船主「凸喜」的兒子閒來無事與村民打賭,可以一腳踢倒石像,果真以雙腳踹倒了石像。可是,第三天忽傳村莊德高望重的鄉老一病不起,村民想到事態嚴重,追根究底乃因踹倒石像之故,肇事者誠心悔過並接受處罰。村民公議罰他準備牲禮清酒祭拜,於龍德宮添「油香」,並用水泥修復附近坍塌處。龍德宮神明也降乩指示在狗頭下方建立一座石敢當押制煞氣。石敢當碑文為「雷令魑魅魍魎 捉縛枷鎖」,魑魅魍魎四字左側尚有圈紋。

赤崁村崁仔頂的三方石敢當

澎湖的石敢當型式多變,碑文內容涵蓋道教、佛教元素與傳統小說人物等。不論村莊公設或是私人設置的石敢當,在在體現澎湖人面對四周環境所做的因應與努力。三方石敢當中間為「雷令魑魅魍魎祭剎 捉縛元帥 枷鎖元帥」;左側為「雷令姜太公收邪魔 五雷押剎 七星墜地」,石碑兩旁飾以北斗七星圖案;右邊為「雷令喃無呵彌陀佛 三十六天罡 七十二地剎」。「雷令魑魅魍魎 捉縛枷鎖」石敢當與後寮村設於道光年間的「魑魅魍魎」碑極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後寮的「魑魅魍魎」四字各加上「雨」字,象徵以「雨漸耳」鎮鬼。伊能嘉矩於1901年踏查大赤崁鄉石,來到東側此地發現數座明代墳墓與「公界」碑,但並未記錄有石敢當。準此,赤崁村的石碑或許參考後寮村的石敢當文而設立。

赤崁村四海龍王押杀碑

白沙鄉赤崁村文衡聖帝廟(後壁宮)南邊有一方石敢當,此方石敢當內文共有52字。後寮「魑魅魍魎」碑若是全台最大型的石敢當,此方「四海龍王押杀」碑當為臺全文字之最。此方石敢當豎立於何時?從石碑內文無法得知。楊仁江的《澎湖的石敢當》與陳耀郎的《澎湖石敢當信仰之調查研究》均未登錄。1996年出版的《赤崁漁業文化掠影》記載:石碑設立的原由,係因此地正對著近處海邊的一條水流溝與遠方吉貝的沙尾。水流溝因潮流帶來不淨之煞氣,影響村民的平安,所以需安鎮止煞;另一種傳說是:吉貝沙尾的沙洲越堆越長,威脅到赤崁風水,因而秉承神明乩示,建立石敢當壓制煞氣。時間推移至1901年1月,伊能嘉矩來到大赤崁鄉踏查,紀錄了此方石碑:相傳距今四十年前冬天,狂風橫掃,海沙飛散,將大赤嵌鄉的每戶家屋蓋滿四、五尺厚度。鄉民很憂心,而問神意。於是依照神明指示:建立這一座石碑。從此,以後不再有海沙飛散的禍患。對照《澎湖廳志》記載,咸豐9年(1859)冬10月下鹹雨;咸豐10年(1860) 8月16日風颱大作,港口船隻皆碎;咸豐11年(1861)秋8月,暴風鹹雨為災。伊能嘉矩踏查日記中所指稱的40年前,或許為此三年中所發生的災害之一,此方石敢當距今已逾150年。而其設立原由與道光年間作怪於後寮的沙魔,如出一轍。

宫廟聯誼海上來

澎湖湖西天后宮、鳥嶼福德宮、赤崁龍德宮三間廟宇,自古就已結盟擁有百年的情誼,三廟為了永續交流,倡議每5年舉辦一次的廟會活動、由三間廟宇輪流主辦,於主祀生日一起舉行聯誼交流,2018年這年聯誼由湖西村主辦。由於每5年才舉行一輪的廟會活動、各廟都極為重視;離島鳥嶼福德宮為參加廟會,天還未亮凌晨4點就在境內舉行繞境活動,直到清晨6時左右數百村民就搭乘數十艘船艇,前往湖西鄉的南寮漁港,在海上浩浩蕩蕩形成壯觀的宗教船隊,形成澎湖特殊的宫廟文化。 赤崁龍德宮為了5年一次的廟會,宮內執事人員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籌備,出動數頂神轎多位乩童及鑼鼓隊、抬轎班、持旗隊等數百人,浩浩蕩蕩的前往湖西參加盛會。主辦的湖西天后宮一大早即出動大陣仗先趕往南寮碼頭、迎接鳥嶼福德宮貴客,再一起前往迎接赤崁貴客,開始展開神轎、陣頭繞境活動,龐大的轎隊延伸長遠,沿途家家戶戶門口也擺設香案、燃放鞭炮、施放煙火,雖然人車難以通行但是當地難得的盛況。 近中午時結束遶境,三地乩童涼傘陣頭表演團體分別在主辦廟前尬舞交流,最後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完成,當然也要設宴款待辛苦的友廟貴客,下午就歡送海上船隊,結束這海上壯觀特殊的宫廟文化(王有森)。

中元普度:昨日中元節民眾未舖張遵照規定節約祭典

《澎湖紀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不等。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打鬼門之名,總謂之普度;會中人各書生年月日時於道士疏內焉。其陳設餅粿時果諸品,約有十數色不等;堆在盤中壘起高三、四尺,誇奇競富。又有豬羊牲醴各色,先將方桌搭起高臺約有丈餘,置祭品於其上。祭畢,任人攘攫搶奪以為戲樂。其強而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於相爭相敺,在臺上跌下地來傷人者亦有之,實為惡風。媽宮一澳,兵民錯處,尤為特甚。余抵任即訪聞其弊,屆期出示嚴禁,並親身前往阻止;飭令祭品論人分派,不許仍前攘奪,此風遂息。然普度祭孤,例所不禁,仍准其照舊做道場,亦不許其做破地獄、打鬼門之事。道場畢後一、二日,各會請戲演唱為樂,謂之壓醮尾。如是者,必月盡方止。 18世紀中期,胡建偉描述澎湖的中元節熱鬧吵雜的場面,神靈活現。胡建偉當時已有嚴禁搶奪祭品的諭示。

威靈殿老法師長葉甲寅談「乩身與桌頭」

此則訪談內容,對象為澎湖縣馬公市重光里威靈殿的資深法師長葉甲寅所提供。葉甲寅法師長表示:神明乩身是用講的,司儀在旁邊記、聽、(翻譯)講出來。文壇才是用寫的,用筆寫,武壇用說的。武壇有外出察巡,文壇沒有在出去。心若不正,法用不起來。使用前要發誓,不能亂講。做神的乩主,文壇拿筆在寫的那個,神如果交代什麼,切忌不能拿出來講。他代書都知道,但是不能講出來,「神機不可漏洩」。要發誓。作法師或作乩童都要發誓,現在要發落神蹟也是要發誓。有時神在交代,如果講出來了就會「破功」。現在也是不可洩漏。(2019.09.田野訪談法師長葉甲寅)

湖西鄉隘門村福德祠

隘門村鯉魚山東南麓有一座福德祠,門前對聯「福民護國四維仰德 正己化人千載尊神」。福德祠坐東朝西,後方為一高起的土堆,土堆東側有一座小祠(23.5568N,119.6360E),小祠內為一石符,村人稱為石敢當或石碑,石碑鐫刻真武大帝、萬府恩主、金府恩主之名。石碑前為三隻竹符,書有蕭元帥鎮安,形似三聖殿南營的分營。在鯉魚山山腰處,有一相似之小祠(23.5559N,119.6345E)內部亦有一座石敢當,型制一致,竹符則為劉元帥鎮安,應是西營之分營。 福德祠所在位置相傳為隘門村最早的廟宇奉祀中壇元帥,爾後於1785年(清乾隆50年)鄉人迎祀薛、金二府王爺,並遷建廟宇新址。 關於福德祠與石敢當之由來,地方有一則傳說。在清朝時,有一次海盜來襲,鄉人組織隊伍準備迎擊,雙方皆有傷亡,最終擊退來犯海盜。鄉人將陣亡的屍體興建小祠奉祀。然此處風聲鶴唳,多有陰魂出沒,有時陰魂甚至入侵莊內,居民燃放炮竹以驅鬼。村民遂在此地興建福德祠並立碑鎮安諸魂。 今福德祠建於2000年(民國89年),位處隘門南隅,從海盜入侵的傳說,於此設有關隘以茲防禦,似有隘門地名的之意。(更多內容詳見全文) 隘門村鯉魚山東南麓有一座福德祠,門前對聯「福民護國四維仰德 正己化人千載尊神」。福德祠坐東朝西,後方為一高起的土堆,土堆東側有一座小祠(23.5568N,119.6360E),小祠內為一石符,村人稱為石敢當或石碑,石碑鐫刻真武大帝、萬府恩主、金府恩主之名。石碑前為三隻竹符,書有蕭元帥鎮安,形似三聖殿南營的分營。在鯉魚山山腰處,有一相似之小祠(23.5559N,119.6345E)內部亦有一座石敢當,型制一致,竹符則為劉元帥鎮安,應是西營之分營。 福德祠所在位置相傳為隘門村最早的廟宇奉祀中壇元帥,爾後於1785年(清乾隆50年)鄉人迎祀薛、金二府王爺,並遷建廟宇新址。 關於福德祠與石敢當之由來,地方有一則傳說。在清朝時,有一次海盜來襲,鄉人組織隊伍準備迎擊,雙方皆有傷亡,最終擊退來犯海盜。鄉人將陣亡的屍體興建小祠奉祀。然此處風聲鶴唳,多有陰魂出沒,有時陰魂甚至入侵莊內,居民燃放炮竹以驅鬼。村民遂在此地興建福德祠並立碑鎮安諸魂。 今福德祠建於2000年(民國89年),位處隘門南隅,從海盜入侵的傳說,於此設有關隘以茲防禦,似有隘門地名的之意。(更多內容詳見全文) 隘門村鯉魚山東南麓有一座福德祠,門前對聯「福民護國四維仰德 正己化人千載尊神」。福德祠坐東朝西,後方為一高起的土堆,土堆東側有一座小祠(23.5568N,119.6360E),小祠內為一石符,村人稱為石敢當或石碑,石碑鐫刻真武大帝、萬府恩主、金府恩主之名。石碑前為三隻竹符,書有蕭元帥鎮安,形似三聖殿南營的分營。在鯉魚山山腰處,有一相似之小祠(23.5559N,119.6345E)內部亦有一座石敢當,型制一致,竹符則為劉元帥鎮安,應是西營之分營。 福德祠所在位置相傳為隘門村最早的廟宇奉祀中壇元帥,爾後於1785年(清乾隆50年)鄉人迎祀薛、金二府王爺,並遷建廟宇新址。 關於福德祠與石敢當之由來,地方有一則傳說。在清朝時,有一次海盜來襲,鄉人組織隊伍準備迎擊,雙方皆有傷亡,最終擊退來犯海盜。鄉人將陣亡的屍體興建小祠奉祀。然此處風聲鶴唳,多有陰魂出沒,有時陰魂甚至入侵莊內,居民燃放炮竹以驅鬼。村民遂在此地興建福德祠並立碑鎮安諸魂。 今福德祠建於2000年(民國89年),位處隘門南隅,從海盜入侵的傳說,於此設有關隘以茲防禦,似有隘門地名的之意。(更多內容詳見全文)

西嶼輪普-竹灣拜海口

照片中是竹灣普度拜海口的場景,一位女士跪拜在竹灣海邊防坡堤上,當時道士正在海岸請孤與放水燈,各家提著菜湯飯、柴米油鹽與紙錢前往海口,讓剛上岸的水中孤魂享用。 農曆七月俗稱鬼門開或慈悲月,澎湖西嶼鄉農曆七月普度日期各村不同,從7月13日小門村開始,到7月24日合界村為止,形成特殊的輪普習俗,各村形式不一,大同中有小異。農曆7月17日由竹灣村接力普度,普度前一天的下午,道士與頭家、老大會先到海邊請孤、放水燈,引導幽幽冥海中的沉魂滯魄,此時村民會準備簡單的祭品放在海堤上祭拜,俗稱「拜海口」,為其特色,讓剛上岸的孤魂先吃個簡單的便餐,休息一番,隨後前往廟前沐浴洗淨,隔天晚上再於大義宮廟口享受豐盛祭品、聽法聞經,展現出海島的人間溫情。

西嶼輪普-竹灣放水燈

這是竹灣農曆七月普度時的放水燈儀式,照片中穿黑色長袍者是竹灣村的值年頭家與老大 ,有的正在沙地插著名稱「暫歸所」的紙糊器具,有的手拿小鐵盆,內裝衛生紙與食用油,點燃後作為水燈使用,通常在普度的前一天下午舉行。 澎湖西嶼鄉農曆七月普度日期各村不同,從7月13日小門村開始,到7月24日合界村為止,形成特殊的輪普習俗,各村形式不一,大同中有小異。水燈,乃為照耀海上幽幽冥路;暫歸所,顧名思義,就是孤魂上岸後的暫居之處,內有一隻點燃的紅色蠟燭,插在沙地後再插一隻香,作為供養與引導用,同時間,海堤上還有村民帶著簡單的供品來「拜海口」,甚為特殊。這是一種慈悲為懷的心態,也是孤魂上岸後人們給予的第一道溫暖,讓孤魂們好好的休息,享用人間饗宴普施。

大池村治安宮中元普渡疏文(2004、甲申年)

照片中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2004年(民國103年)(甲申年)的中元普渡疏文,提供者王國華先生為時任值年鄉老。治安宮是大池村主要的信仰中心,又稱北極殿,主神為玄天上帝。一年當中會有五個重要時刻舉行祭典,分別是元月十五元宵、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誕辰、五月二三太子爺誕辰、七月中元普渡、九月九日中𡊨元帥誕辰日、以及十月的做平安儀式。疏文的目的是與神明溝通,向神明稟報村內事情,並祈求神明的保佑。每逢農曆七月中元普度,西嶼鄉會以各村「輪普」的形式舉行,大池村之普度儀式則多固定於農曆七月十八。   以下為疏文內容: 大池村治安宮 設醮慶祝中元普度疏文     今據   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居住今就治安宮奉道設醮慶祝中元普度保境植福   會首黃清芳 會副陳文芳 (詳見全文)

蔡丙戊擔任大義宮鸞生

此張照片約攝於2000年(民國89年)澎湖西嶼鄉竹灣村的大義宮,當時蔡丙戊雙腳比較可以靈活走動,仍會參與大義宮相關儀式活動。畫面中身著灰色道袍,單膝下跪者就是蔡丙戊,右方深色道袍者為大義宮鸞堂堂主。這項儀式是每年農曆六月十四、六月二十四以及十一月二十,總共三日慶祝大義宮神明聖誕的儀式,其中六月十四為關聖帝君生日,總共三十幾個鸞生要獻上酒、菜,拿著鼓敲擊,堂主念著咒文。而如今在每月農曆三日、十六日、二十九日,大義宮得善堂都會舉行扶鸞儀式,為信徒辦事解惑。 根據1983年(民國72年)竹灣大義宮落成碑記,鸞堂於「民前八年光緒三十年,由爐下十餘名,為感神聖威靈顯赫乃發起創設『得善堂』…現擁有鸞生百餘人」,可見在1980年(民國70年)竹灣大義宮的扶鸞盛況。

竹灣大義宮

這是2020年(民國109年)7月拍攝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的大義宮,供奉溫府王爺、文衡聖帝關公,是竹灣村四甲的信仰中心,設有一鸞堂,每月農曆三日、十六日、二十九日進行扶鸞儀式。地下室設有蓮花珊瑚洞,飼有保育類的綠蠵龜。 大義宮在清朝時建於竹灣村碼頭附近,被稱為納宮,現廟約在1862年(同治元年)創建,又因是由橫礁、合界頭與竹篙灣三村合建,也被稱為三合宮(見《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但根據1983年(民國72年)「竹灣大義宮落成碑記」記載,「…原名為「四合宮」建造約自二百餘年前斯時在本村碼頭附近之地帶稱謂「宮」,係先民作疏散之所,斯時由橫礁、竹篙、合界、小門四村共同合建一宮以祀神故號四合宮…」。根據澎湖知識網,小門村在清朝、日治乃至戰後初期,都屬於竹篙灣/竹篙灣社/竹灣村,直到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後(1950年《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才自竹灣村獨立設村,因此筆者推測四合宮的名稱應該是與小門村自竹灣村獨立有關。無論如何,後來隨著各村獨立發展,因來往竹灣祭拜不便,另外三村便各自建造廟宇至今。

竹灣大義宮廟前周倉、關平、赤兔馬與馬僮

這是2020年(民國109年)7月拍攝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的大義宮廟宇前面。由於大義宮供奉文衡聖帝,也就是關公,廟前分別建立三國故事中的周倉(左圖,面對大義宮左側)和關平(右圖,面對大義宮右側)塑像;再往前還可看見一個馬僮拉著巨大的赤兔馬。根據採集到的竹灣耆老的說法,過去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常常在夜裡會傳來馬匹奔馳的聲響,擾亂村莊安寧,後來直到設立此一雕像後才平復。另一有關於關公的傳說,則是在清法戰爭時,法國軍隊攻打澎湖,也對竹灣村開炮,此時關公顯靈一腳踢開砲彈,保護竹灣村免於受難。即使大義宮主祀溫府王爺,但從這些傳說故事也可以看出關公信仰對於竹灣村村民們的重要性。

竹灣村大義宮本澎樂捐者芳名錄

根據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大義宮1983年(民國72年)落成碑記,開拓竹篙灣(現竹灣村)的先民為陳蔡許吳葉林等氏,而後分別居處村落不同區域(頂寮、下寮、中寮、坑裡),而大義宮作為竹灣村全村四個甲(頂甲、南甲、中甲、北甲)的核心信仰,在廟宇事務上自然是由四甲信徒共同努力承擔。在這張大義宮1983年(民國72年)的本澎樂捐者芳名錄上,就可以看到這些姓氏共同捐獻的情形。 而在全村以下屬於甲頭層級的廟宇,則會以在地甲頭的姓氏家戶為主,例如南甲位處下寮,當地信眾又以謝姓、陳姓、蔡姓為主,尤其陳姓與謝姓為大宗,這種情形也就反映在南甲福德廟的捐獻芳名錄上。

竹灣村五營:北營連元帥

這是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7月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大義宮的北營營頭。澎湖民間認為各村廟主神或護庇村庄的王爺掌有一支神兵,並按照中國古時的營制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守衛村落,各營由一名元帥統領,負責保護村莊周圍不受惡鬼邪魔的侵擾,通常會以公廟為中心之相對位置布置五營,或是鎮守在各村聯外道路;村落公廟的神案上也會放置五營旗,分別為東營青、南營赤、西營白、北營黑、中營黃。不過雖然名為五營,許多村落會隨著聚落的擴張,而跟隨設置更多的營頭,以守護村落的安寧。在澎湖的廟宇及其五營的關係中,多透過澎湖獨有的小法來操作,進行召營、放營、操營、結界等法事(吳永猛,2002)。竹灣大義宮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月十三、和十月某一天也會有「鎮五方」儀式,就是繞境到五營去鎮符犒賞各主帥與眾兵馬的儀式(漁翁草民,2009)。 竹灣村的五營是石質,屬於交椅座式(吳永猛,2002)。根據竹灣大義宮廟方人員以及地圖相對位置之比對,竹灣村的五營均部署在村莊外圍靠近連外道路處,而畫面中的營頭──北營連元帥──是位於竹灣南甲福德廟北方約200公尺處,在聚落的西南方被稱作坳崎之處(漁翁草民,2009)。

竹灣村五營:東營張元帥

這是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大義宮的東營營頭。澎湖民間認為各村廟主神或王爺掌有一支神兵,並按古時營制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各營由一名元帥統領,負責保護村莊周圍不受惡鬼邪魔侵擾。五營以公廟為中心布置,通常鎮守在各村邊緣,多透過澎湖獨有的小法來操作,進行召營、放營、操營、結界等法事(吳永猛,2002)。公廟神案置五營旗,分別為東營青、南營赤、西營白、北營黑、中營黃。雖然名為五營,許多村落會隨著聚落的擴張而設置更多營頭。大義宮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月十三、和十月某一天有「鎮五方」儀式,就是到五營去鎮符犒賞各主帥與眾兵馬的儀式(漁翁草民,2009)。 竹灣村五營是石質,屬於交椅座式(吳永猛,2002)。根據大義宮廟方人員以及地圖位置比對,竹灣村五營均布署在村莊外圍近連外道路,畫面中東營張元帥,位於竹灣村聚落西陲,在澎2與澎203路口往南約130公尺之三岔路口,被稱做兵舍的地方(漁翁草民,2009)。兵舍之名,是因為旁邊曾為國軍繼光營區的所在地,在日治時期到光復後,此地曾是重要的軍營所在地,1949年(民國38年)的山東流亡學生也曾駐守於此地。現已拆除成為繼光休憩園區。

竹灣村五營:西營劉元帥

這是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7月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大義宮的西營營頭。根據澎湖知識網與相關文獻,澎湖民間認為各村廟主神或護庇村庄的王爺掌有一支神兵,並按照中國古時的營制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守衛村落,各營由一名元帥統領,負責保護村莊周圍不受惡鬼邪魔的侵擾,通常會以公廟為中心之相對位置布置五營,或是鎮守在各村聯外道路;村落公廟的神案上也會放置五營旗,分別為東營青、南營赤、西營白、北營黑、中營黃。不過雖然名為五營,許多村落會隨著聚落的擴張,而跟隨設置更多的營頭,以守護村落的安寧。在澎湖的廟宇及其五營的關係中,多透過澎湖獨有的小法來操作,進行召營、放營、操營、結界等法事(吳永猛,2002)。竹灣大義宮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月十三、和十月某一天也會有「鎮五方」儀式,就是繞境到五營去鎮符犒賞各主帥與眾兵馬的儀式(漁翁草民,2009)。 竹灣村的五營是石質,屬於交椅座式(吳永猛,2002)。根據竹灣大義宮廟方人員以及地圖相對位置之比對,竹灣村的五營均部署在村莊外圍靠近連外道路處,而畫面中的營頭──西營劉元帥──是位於竹灣村南方海濱,石頭母的東側。

竹灣村五營:中營中壇元帥李哪吒太子爺

這是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7月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大義宮的中營營頭。根據澎湖知識網與相關文獻,澎湖民間認為各村廟主神或護庇村庄的王爺掌有一支神兵,並按照中國古時的營制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守衛村落,各營由一名元帥統領,負責保護村莊周圍不受惡鬼邪魔的侵擾,通常會以公廟為中心之相對位置布置五營,或是鎮守在各村聯外道路;村落公廟的神案上也會放置五營旗,分別為東營青、南營赤、西營白、北營黑、中營黃。不過雖然名為五營,許多村落會隨著聚落的擴張,而跟隨設置更多的營頭,以守護村落的安寧。在澎湖的廟宇及其五營的關係中,多透過澎湖獨有的小法來操作,進行召營、放營、操營、結界等法事(吳永猛,2002)。竹灣大義宮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月十三、和十月某一天也會有「鎮五方」儀式,就是繞境到五營去鎮符犒賞各主帥與眾兵馬的儀式(漁翁草民,2009)。 竹灣村的五營是石質,屬於交椅座式(吳永猛,2002)。根據竹灣大義宮廟方人員以及地圖相對位置之比對,竹灣村的五營均部署在村莊外圍靠近連外道路處,而畫面中的營頭──中營中壇元帥李哪吒太子爺──是位於竹灣村應善祠西方30公尺處,竹灣漁港旁。

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的安營鎮碑儀式

本圖拍攝時間約為1950年代(民國40年代)年代後期,拍攝者不詳。農曆三月初三,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北極殿主神玄天上帝的聖誕,該日所舉行之遶境為大池村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活動。照片中為小法正在操作施法,更換各營頭中神軍兵馬之象徵物,使其法力得以維持,繼續保衛村里平安的安營儀式,大池村民又稱作「鎮碑」儀式。 根據大池村現任法官頭(法師長)顏志成先生所述,以前因為小法人數充足,安營/鎮碑儀式之後的收兵儀式,會直到農曆三月初四或初五才進行;現今不僅人數稀少,並且大家生活繁忙,因此所有儀式都會在一天內就全數完成,這類民間信仰儀式因社會變遷而改變,已是澎湖各地區的普遍現象。 小法又稱法官、福官,係澎湖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小法的職能與乩童、法師不同,主要負責公廟中有關法事的部分,都是從村里的孩童中由神明親自挑選並培養,為無給職,也是終身職。小法在神明千秋遶境時需要進行各種儀式,諸如請壇、放營、犒軍、操營、結界等,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操營指的是在神明出巡遶境前往五營時,小法恭請神明操練神兵,以強化驅逐邪祟、肅清轄境之防衛能力,操營過後則進行巡營,小法領令依次至各營巡行。

西嶼大池村治安宮遶境上的乩身

本照片拍攝人為王國華,拍攝時間為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拍攝地點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東南方高地菜宅旁的道路,照片左側的菜宅成為後來在2014年(民國103年)建造西林寺的地基。照片拍攝的是盛大的遶境隊伍,也將當時大池村的舊漁港碼頭樣貌盡入眼底。 此圖為大池村治安宮北極殿主祀神玄天上帝於農曆三月初三日聖誕時的遶境情形,該日為大池村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日子,從圖中綿延的人群可見一斑。圖中站立於神轎上者,為大池村前三太子乩身陳朝郎先生,是黃聖絲女士的公公。遶境的目的在神明出巡其所守護的轄區,以庇佑信眾生活領域的平安。遶境的目的主要是要出巡神明在村落四周所安置的五營,路線則由神明決定(擲筊),每年從治安宮出發,通常從前往五營頭中的南營或西營開始,再依序拜祭其餘的四營並環繞村子一圈後回到治安宮。

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旁的雨厝-候厝

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地點位於大池村信仰中心治安宮(照片右側建築)前的廣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治安宮主神玄天上帝聖誕,大池村皆會舉行遶境儀式,此為該村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事,從照片中圍觀的群眾人數可見一斑。照片左側站在神轎上者,為大池村前任太子乩身陳朝郎先生,與圍觀民眾一同參與遶境前的儀式。 照片中間後方的建築物為「大池村集會所」,集會所類似今日的村民活動中心,村民們稱其為「雨(hōo)厝」或是「候厝」,前者說法源自村民避雨之建築;後者源自討海人出海前等候之地。因為在大池漁港尚未建造之前,治安宮前廣場出去就是一片沙灘,也是村內舢舨漁船停泊的舊港。過去以討海為生的時代,漁民出海前就在這個地方等候,因而成為漁民與村民口中的「候厝」,建築上的「大池村集會所」字樣反而被視而不見,或是被這種生活裡的需求所取代。 大池村集會所後來因為治安宮擴大修建需要更大地基而拆除遷移,目前在後來新建的大池漁港邊建造,是一座規模更加宏大的建築,並使用至今。

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小法與太子乩身

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初期,拍攝地點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治安宮主神玄天上帝的聖誕,也是大池村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日子,村子會舉行遶境儀式。照片為大池村前任太子乩身陳朝郎先生(中)與小法陳正忠先生(左)、顏雲旺先生(右一)及顏志成先生(右二),在遶境前的合影。據大池村現任法師長顏志成先生所述,大池村的小法通常由神明欽點後進行訓練,由於早期宮廟影響力較大,多數家長皆會同意家中孩子成為小法,並為此感到光榮。由於小法訓練過程非常嚴格辛苦,許多有頑劣不馴小孩的家庭,甚至會特別請求法師長讓小孩能夠被訓練。現今大池村小法的揀選仍維持傳統,然隨著時代變遷,學習並成為小法的人數日益減少,許多傳統儀式也因應人數變化而不得不做出改變。

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遶境唱咒

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初期,拍攝地點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前。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治安宮主神玄天上帝的聖誕,也是大池村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日子,村子會舉行遶境儀式。照片當中擊鼓的人為大池村前任法師長陳清靜先生,小法在施展咒語時,必會伴隨著大鼓、小鼓等樂器所演奏的節奏來唱咒。在遶境的請壇儀式中,乩身會藉由小法所唱之咒語進入「進駕」狀態,隨著乩身動作越發激烈,曲調也會越發快速,在神明進入乩身後,曲調轉為趨緩最後結束。

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神轎遶境儀式

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初期,拍攝地點為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治安宮主神玄天上帝的聖誕,為大池村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日子,村子會舉行遶境儀式。照片為出境前的上轎儀式,當中有轎頂之神轎,為治安宮所供奉的媽祖所搭乘;另有兩頂無轎頂之神轎,大池村人稱為「獻轎」,為太子爺以及主神玄天上帝所搭乘,遶境時太子爺以及玄天上帝的乩身會站在各自的神轎座位後方。治安宮每次遶境必定會有太子爺、玄天上帝以及媽祖這三頂轎,其餘所供奉王爺的轎子是否一同遶境則經由向神明擲筊請示決定,每年不一。

大池村治安宮前的酬神戲

本張照片攝於1966年(民國55年)農曆3月3日,當天為玄天上帝誕辰,地點在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治安宮前空地,拍攝者是澎湖馬公市統一皮鞋店第二代老闆許清欽。活動為酬神歌仔戲表演,許多村民坐在底下的板凳看熱鬧,也有一些小販在人群中叫賣吆喝。 大池村以前多為當地村民自己組成弟子戲班表演,但當年漁獲大豐收,第一次由村民合資聘請唐山戲班來村莊表演,服裝儀容相較村裡的弟子戲更為華麗,演出期間約五天,戲班人員會借住在洪春芝家。表演時的戲棚由村民以竹子和帆布簡易搭建,帆布是提供給演員更換衣物時遮蔽用。至於絲竹管弦等樂器,則是由戲班自己準備。 根據瞭解,大池村在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之前廟宇慶典時大多是弟子戲,戲班由村民組織弟子戲班擔綱演出,會在中午和黃昏各演一場,故事由私塾老師撰寫,內容多與忠孝節義有關,演技則從竹灣村聘師傅到村指導。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後期因為大池村經濟逐漸轉好,加上具有相關知識的老年人口凋零,所以弟子戲班逐漸沒落,村民轉而請台灣的戲班到村內表演。

竹灣大義宮遶境

此兩張相片拍攝於1980年代(民國70年代)的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照片為竹灣信仰中心竹灣大義宮遶境時的情景,皆為蔡丙戊(照片提供者之公公)站在家門前的平台上所拍攝,第一張為經過家門前時所拍,第二張則為隊伍走至對面山腰時所攝。而從遶境隊伍的穿著來看,當時應該是寒冷的時節。 澎湖宮廟神明遶境時,家家戶戶門前通常會擺設香案祝禱,遶境的路線通常由廟方事先規劃,但是通常從路線可以理解廟宇神明所守護的地域範圍,所謂合境平安的具體守護。 蔡家位於竹灣聚落北側的坑裡一帶,蔡姓宗祠青陽堂斜後方,照片中1980年代(民國70年代)的建築物與今日大致相符,而第二張照片可見到當時竹灣村旁的菜宅仍持續耕作使用,而遠處的山丘植被仍是芒草為主;今日同一角度觀看,農業地景已埋沒在銀合歡為主的雜草之中,幾乎看不出是農地,遠方山丘的植被也悉數為銀合歡所取代,可見數十年內竹灣的農業衰退與植被地景轉變情形。

澎湖乩童

(本文為天主教靈醫會信徒對澎湖傳統廟宇信仰裡的乩童與起乩現象的觀察) 乩童在早期台灣民間信仰是個很特別的又很重要的一部分。傳統宗教相信,廟宇中的神明,有時會通過附身說話和行動,來表現神明的力量和意志,乩童就是神靈附身的一種。起乩分為私人和公開的儀式。私人儀式是民眾去找法師,為了請求開示或如何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例如詢問治療疾病的方法或安撫神靈的行動。到了約定的時間,他們一起到廟裡,乩童被神明附身後呈現「恍惚狀態」後接受請求,神靈透過乩童用無法理解的言語回覆,法師則在旁翻譯。 公開起乩的儀式則在特殊的節慶,為了顯現其神力,乩童常需表演特異的技能。例如劇烈的抖動,弄棍耍劍;以尖銳的刀刃在額頭、或身上砍到流血;用一根長釘子刺進上下顎骨之間的臉頰,從一側穿到另一側;拿一根長釘,刺入喉結下的喉嚨;用一個插滿釘子的大刺球,搥打身體,肉綻血流的景象。這些表演不僅吸引群眾,也讓人群嚇得心驚膽跳,不時出現驚慌失措的表情。

小門震義宮武轎

  照片為澎湖縣西嶼鄉小門村震義宮的武轎,正準備發轎前往馬公市參加花火節遊行的作業。武轎是極具澎湖特色的活動與文化,以「扛神轎」為主概念發展而來,每年元宵節的乞龜與花火節的夜晚,皆可看見澎湖各地的地方代表宮廟,各自請出一尊精心裝飾的武轎,聚集一處盛大遊行。武轎活動現今基本由澎湖縣武轎總會統籌,會長由各地區宮廟領頭共同選出,負責協調與舉辦武轎活動。   本照片拍攝時間為傍晚,震義宮與武轎總會的工作人員正準備將武轎本體、裝飾、遊行音樂一同般上卡車運往馬公。澎湖武轎的另一特色,在於除了保留起轎等傳統神轎儀式外,還十分順應流行文化,比如拍攝當下,筆者發現廟方準備的音樂與霓虹裝飾皆符合時代潮流,可輕易地帶動氣氛活躍。或許澎湖武轎與當地重要活動與節慶,始終密不可分的主要原因,正是那彷彿為熱鬧場合打造的各種配置。

澎湖縣花嶼小土廟信仰

本篇出自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國民小學的鄉土教材《認識花嶼》,花嶼的小土廟共有四十二座(如圖5-8.9.10)是島上一項特殊的信仰。據花嶼村民口述,早期福建沿海一帶,常有船難的屍骨漂流至島上,久而久之被沙土覆蓋。後來居民至此開墾,於其屍骨之上建地搭屋,故亡魂常借託夢或其他方式,向建屋者索討土地,為了安撫死者孤魂,遂於該地為亡者搭建小土屋,内奉土地公神像,逢年過節並得祭拜之。小土廟之多,不僅表示對死者的安撫或畏懼,其背後更代表著先民渡海來澎的篇篇辛酸史,値得加以探討,也成為本島十分特殊的人文景觀之一。

澎湖縣西嶼鄉小門村-五營

小門原屬於竹篙灣聚落的一部份,據信在18世紀中葉,小門才逐漸有居民遷入,但因為人數過少而被視為竹篙灣社下,直到林豪編《澎湖廳志》才將小門社獨立列出。1951年(民國40年)自竹灣村獨立劃出為小門村。小門於1905年(明治38年)自竹灣關帝廟分香溫府王爺建廟,約在1922年-1926年(大正11-15年)左右,配合竹篙灣關帝廟改建更名為「大義宮」,小門震義宮之名才出現。 小門村的五營現況與黃有興先生在《澎湖的避邪祈福塔》所紀錄有所不同,過去為直長玄武岩石碑,除符頭、符膽、符腳等符號外,符令字為「雷西方劉元帥鎮」,如今則改成「玉旨令 如來佛祖/溫府王爺/文衡聖帝 勅令劉元帥安鎮」。東營位於小門港安檢所東側水泥路上方高地之T型路口,西營位於村落西側外環道往小門嶼燈塔路上,北營位於小門地質館東側,往知名景點鯨魚洞路上,南營則在漁港東側山腳下,另外在震義宮廟前海堤,尚有一營頭為李元帥安鎮之中營。

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五營

竹灣村舊稱竹篙灣,其宮廟大義宮主神為文衡聖帝,早年則稱為「關帝廟」,似乎是受到鸞堂活動信仰的影響。不過在竹灣村的五營,從其碑文乃由溫府王爺所勅令,可得知地方所認同的境主實為溫府王爺,因此原屬於竹篙灣下的小門分香建廟,也是以溫府王爺為主神。 竹灣村中營位於應善祠西方約30公尺處,鄰近竹灣漁港。張元帥營頭位於聚落西陲,於澎2與203之路口往南約130公尺之三岔路口處:連元帥位於竹灣南甲福德廟西北方約200公尺處,較偏聚落西南;蕭元帥在竹灣派出所西北方85公尺處,位處村落東北:劉元帥位於石頭母東側不遠處,於村落南方海濱。這樣的營頭元帥與方位的安排,似乎與一般澎湖常見的五營元帥(東營張元帥、西營劉元帥、南營蕭元帥、北營連元帥)有所不同,頗具特殊性。

澎湖縣望安鄉西吉宮-旗杆座

1946年(民國35年)年東吉、西吉合稱雙吉村;1951年(民國40年)年劃分為東吉、西吉二村,後因缺乏現代碼頭又對外聯絡不易,1978年(民國67年)縣政府將西吉村遷村,島上1873年(同治12年癸酉)前所興建的西吉宮也隨之遷廟至馬公市文林街現址。 西吉宮主祀池府王爺,旁祀的金府王爺也相當「興」,根據該廟董事長陳潮興回憶指出,幼時母親曾提及,廟前有兩支旗桿,池府王爺原本其神格僅能立有一支,且僅能安裝一燈斗,後來迎來金府大王,立有兩支旗杆,且皆有兩燈斗。如今隨著遷村逾40年,廟前兩支旗桿已塌毀,僅存旗桿座與旗杆夾石。

澎湖縣馬公市媽宮北甲囝仔普

1907年(明治40年)9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湖七月的普度概況,以四館排場最為熱鬧。四館中以銅山館為第一,提標館次之,海山館、南澚館又次之。四館之外,惟大井街足以與之頡頑。其餘如東町之北極殿、南町北町之海靈殿、北辰宮等,亦各踵事增華。其中又有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諏吉普施,辦滿漢席外演劇一檯。 澎湖廳媽宮公學校設立於1899年(明治32年)11月26日,有畢業生大約是1905年(明治38年)左右。依此報導童子普活動,不過是近一兩年之事。然卻又稱「例年」集資數十圓辦理童子普,彷彿已有一段相當的歷史。推測此童子普,可能為北甲行之有年的囝仔普。

入厝-食用無虞好生活

這是2011年(民國100年)3月13日澎湖縣烏崁里史宅古厝入厝時,由家族親友人手一件貼上紅紙的物品帶進門,置於大廳神桌底下,有鍋蓋、湯匙、筷子、米、油、鹽、糖、碗、瓠仔等,其餘還有南瓜、芋頭、掃帚、木柴、鍋身等,總之全家大小皆不可空手進屋,要帶一件日用品進門。鍋子、湯匙、筷、米、油等喻廚房七寶;瓠仔類似葫蘆,代表福氣;南瓜的閩南語為金瓜,喻金雞母,有生財之意,與其他日用品一起,象徵食與用不虞匱乏。這些親友帶來的日用品要在神桌底下擺三天,以表好運長久。 對每個家庭來說,一個新家得來不易,傳統的入厝儀式細瑣繁複,在在投射了生存需求與人生願景。

合脊-五穀鉎碳好吉兆

這是2011年(民國100年)3月13日馬公市烏崁里史姓古厝民宅合脊時所用的五穀生湠(senn -thuànn),內容物有:米(五穀)、碳、生鐵(鉎)、鐵釘等。 傳統合院民宅建築到厝頂營建階段時,會在中脊中央預留一個小洞,以便日後舉行「合脊」儀式時使用,「合脊」為建築體整個完工後,在入厝之前的一道必要儀式,以作為營建工程最後註腳。合脊需選擇良辰吉時。儀式當天,主人家需準備牲禮、粿品、炸棗、四果、五穀生湠等祭品和匠師用的瓦刀,主人家和匠師一同上香之後,待吉時一到,匠師及助手爬上屋頂,將五穀生湠等物件置於中脊事先預留的小洞內,同時默禱、誦唸佳句,最後壓上磚,以水泥封抹好,匠師與助手再從屋頂上將炸棗往下丟給民眾。 五穀生湠的象徵意義,大多取其用途和諧音,五穀意喻五穀豐收,生湠的閩南語諧音有生殖、繁衍之意,鐵釘意謂「出丁」,在民俗中用途廣泛。

澎湖縣西文文澳城隍廟祀武大典

澎湖有兩座城隍廟,一在馬公,一在文澳。清康熙年間,澎湖的行政中心巡檢司設於暗澳(今文澳),文澳城隍廟確切的設立年代不詳,至遲不晚於1766年(乾隆31年),是澎湖最早的城隍廟。雍正年間,改隸澎湖廳,行政中心移至媽宮城,1779年(乾隆44年),因文澳城隍廟規模狹隘,於媽宮城內另建媽宮城隍廟,即今馬公城隍廟。 文澳城隍爺難得出巡遶境,每逢出巡遶境回廟,例多舉行罕見的「祀武」儀式,類似古時衙門升堂辦案、受理申冤。 文澳城隍爺為官祀城隍,燮理陰陽,神格之高方可舉行「祀武」。本照片為澎湖縣西文里文澳城隍廟為慶祝2017年(民國106年)重修入火大典後,一連三年舉行出巡遶境與祀武儀式,祀武人員有稟生、正唱生、副唱生和皂隸,照片中拿著長棍(神龍棍)的就是皂隸。

祀酒大典-拜師帖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神宴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所需禮生人數眾多。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依神尊數禮生人數約在30-60人之間,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女性禮生團,皆為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 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有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於2003年(民國92年)請王,每逢重要慶典皆由交陪廟馬公市嵵裡水仙宮協助祀酒,2019年(民國108年)決定成立祀酒女性禮生團,由交陪廟嵵裡水仙宮指導,為表慎重,特擇日舉行拜師禮,學員在拜師帖上簽名,正式入團。這些團員多為烏崁地方的媽媽,從今天開始,這些媽媽不再只是清潔、煮飯的志工,而是走出家庭,成為宮廟重要的儀式成員。

祀酒大典-老師開訓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神宴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所需禮生人數眾多,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所需禮生約在30-60人之間,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女性禮生團,皆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 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為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澎湖烏崁里靖海宮於2003年(民國92年)請王,每逢重要慶典皆由交陪廟嵵裡水仙宮協助祀酒。2019年(民國108年)決定成立祀酒女性禮生團,委由交陪廟嵵裡水仙宮指導,本圖為眾人寫完拜師帖與上香稟告眾神後,水仙宮禮儀老師吳德明先生特別訓示,參加禮生團是為了祀神,要拋棄個人恩怨,誠心服務,認真學習,遵守規範,這是一份美麗又神聖的工作,是榮幸也是福氣。

祀酒大典-日常練習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神宴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所需禮生人數眾多,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所需禮生約在30-60人之間,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女性禮生團,皆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 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為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於民國2003年(民國92年)請王,每逢重要慶典皆由交陪廟嵵裡水仙宮協助祀酒,2019年(民國108年)決定自行成立祀酒禮生團,委由水仙宮指導,在招生人數足夠、拜師後,於7月開訓,每週擇兩個晚上練習進呈酒菜。本照片為當時在廟口練習時的場景,成立之初,萬物尚未備齊,以金紙疊代替神尊。由於成員多為地方媽媽,當她們到廟口上課練習,孩子和家務交由家人協助處理,一個宮廟團體的成立,背後是整個家庭與社里的支持。

封門擊點-報馬領令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2019年(民國108年),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成立祀酒禮生團,並辦理祀武。探子馬在查夜前,例由千歲爺頒賜令旗一道,以查探轄境,稟報民情,本圖為2020年(109年)靖海宮祀武大典時探子馬領令的一景,探子馬由道士擔任演出,在領令之後,還會有許多類似京劇裡模仿牽馬的動作。

祀武大典-探子馬查探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舉辦祀武大典中探子馬查夜一景,這是由道長扮演的報馬戲,意謂千歲爺派探子馬三度查察四方轄境,回宮稟報,儀式進行中,道長手持馬鞭跑出廟門,在廟埕繞行一小圈,象徵騎馬查探民情。

祀武大典-封門擊點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2019年(民國108年),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靖海宮成立祀酒禮生團,並辦理祀武。本圖為封門擊點裡的一環,當辦案物品備齊,旗牌官念:「千歲有令!封門擊點!」,兩名禮生將宮門關閉,門外的外班大喊:「威武」,擊鼓三通之後,儀式完成。這是千歲爺正式升堂辦案前的準備,氣氛嚴肅,也是封門擊點名稱的由來。

祀武大典-千歲陞座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靖海宮於民國2003年(民國92年)請王,2019年(民國108年)成立祀酒禮生團,本圖為靖海宮2019年(民國108年)第一次自行辦理祀武,千歲會的五位會首,在探子馬查夜和封門擊點後,誠敬的恭請千歲爺升座,準備正式升堂辦案。

祀武大典-參謁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於民國2003年(民國92年)請王,2019年(民國108年)成立祀酒禮生團,並辦理祀武大典。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靖海宮祀武大典千歲升堂辦案中的「參謁」一景,參謁為升堂辦案之時,讓地方官或執事者依禮進謁、拜見,例由千歲會首代表參謁、跪拜。人們看到的是有形的儀式,而在看不到的世界裡,千歲爺也正如人間一樣,進行司法程序。

祀武大典-張貼平安聯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於民國2003年(民國92年)請王,2019年(民國108年)成立祀酒禮生團,辦理祀武大典。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靖海宮辦理祀武大典千歲爺升堂辦案中的一景,廟方會準備許多平安聯與大門封條,由工作人員張貼平安聯於大門周圍,大門正上方為「合境平安」,兩側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些平安聯和封條都有千歲爺的簽押和用印,一方面顯示千歲爺神威與法力,也蘊含祈祝之意。

祀武大典-放告

「祀武」為神明升堂辦案、為民伸冤之儀式,仿如古代的衙門,舉辦情形主要有二:一是城隍廟,如文澳城隍廟城隍爺出巡遶境回鑾;二是有代天巡狩駐蹕之宮廟,於例行性神誕慶典或王宴前舉辦。澎湖目前以第二種情形居多。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職位有如古代的欽差大臣,舉行祀武大典,代表神明執行其職司。代天巡狩的「祀武」可分為三大儀節:一為探子馬查夜;二為封門擊點(或稱關門擊點);三為千歲爺升堂辦案。 烏崁靖海宮於民國2003年(民國92年)請王,2019年(民國108年)成立祀酒禮生團,辦理祀武大典。本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祀武大典千歲爺升堂辦案中的一景,於廟門置放告牌。 「放告」是千歲爺升堂辦案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主要是針對無形界。民間所謂的「合境平安」關乎該境域的幽冥兩界,若冤魂、孤幽無從申訴,其幽怨之氣必會騷擾地方安寧,需要公正嚴明的千歲爺升堂辦案,給予申冤的管道。

祀酒大典-女性禮生團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神宴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所需禮生人數眾多,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所需禮生約在30-60人之間,能成立者著實不易。 圖為烏崁靖海宮的祀酒女性禮生團,於2019年(民國108年)7月成立,10月26日首度在靖海宮執行祀酒大典,隔天還到興仁懋靈殿支援,這是在懋靈殿一開始預備請神的場景,禮生團跨宮廟支援,亦是一種文化交流與社會服務。澎湖的禮生與昔日鸞堂的興盛有關,祀酒大典表現出祭祀禮儀中的大禮,具有儒家禮儀中宗教性與人文性合為一體的實踐,亦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具有鄉飲酒禮遺風,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諸多女性禮生團,皆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顯示女性在公共事務上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祀酒大典-男性禮生團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這種由主神宴請四方來客的古禮,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所需禮生人數眾多,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所需禮生約在30-60人之間,能成立者著實不易。 圖為澎湖縣馬公市興仁里懋靈殿的祀酒禮生團,於2019年(民國108年)5月26日協助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三聖殿慶祝建廟二十週年執行祀酒大典,這是一開始預備請神安座時的場景。澎湖的禮生與昔日鸞堂的興盛有關,祀酒大典表現出祭祀禮儀中的大禮,具有儒家禮儀中宗教性與人文性合為一體的實踐,亦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具有鄉飲酒禮遺風,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許多女姓禮生團,皆是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禮生團跨宮廟支援,是宮廟往來、人情酬酢,也是一種文化交流與社會服務。

祀酒大典-點座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這種由主神宴請四方來客的古禮,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 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5月26日,澎湖縣馬公市興仁里懋靈殿協助隘門三聖殿慶祝建廟二十週年執行祀酒大典,在神尊就座之前,由中壇元帥擔任司禮官,由巡按官拿起湯匙、筷,向該座神明表示餐具備妥,稱為「點座」。 澎湖的禮生與昔日鸞堂的興盛有關,祀酒大典表現出祭祀禮儀中的大禮,具有儒家禮儀中宗教性與人文性合為一體的實踐,亦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具有鄉飲酒禮遺風,也為「禮失求諸野」這句話下了一個好註腳。

祀酒大典-進菜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這種由主神宴請四方來客的古禮,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所需禮生約在30-60人之間,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女性禮生團,皆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 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為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烏崁靖海宮於2019年(民國108年)成立祀酒女性禮生團,本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靖海宮禮生進菜的場景,菜單有酒、茶、菜和點心,一回六道菜或點心,間有茶、酒,總共六回。 海島一隅,在豐收之年、無災之際,方能舉辦此一神仙盛宴的古禮,伴隨著八音團演奏的大三通、小八達樂曲,天上、人間,一片其樂融融。

祀酒大典-進茶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這種由主神宴請四方來客的古禮,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依澎湖目前所見,祀酒所需禮生約在30-60人之間,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女性禮生團,皆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 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為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此張相片為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於2019年(民國108年)成立祀酒女性禮生團,本圖為靖海宮禮生進茶的場景,禮生小心奕奕的將茶水從神像旁邊繞過置於碗盤旁,再將上次進呈的酒水收走。祀酒的菜單共有六回,分程進菜、酒、茶和點心,順序皆有講究,神明的座位前後亦有學問,好菜配上好酒,點心佐以清茶,還有現代的咖啡,香煙、打火機、紙巾,一應俱全,神仙宴席,一如神在。

祀酒大典-進香皮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這種由主神宴請四方來客的古禮,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早期皆由男性擔任,現亦有女性禮生團,皆社里所屬的義務團體。 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為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烏崁靖海宮禮生團協助興仁懋靈殿舉辦祀酒大典,祀酒的菜單共有六回,分程進菜、酒、茶和點心,第五回的「進燒烤」(或燒割、燒刈),用大塊豬肉烘烤,依皮、脂肪、肉分層切成小片,故一塊豬肉可以分成三道菜:香皮、白玉肉、五福肉,是宴席中的珍品,此為清代宮庭分福胙肉的遺風。照片中為第一層用豬皮排成的「才」字,喻財富之意,讓神明們不僅吃得好,也吃得巧。

祀酒大典-封賞

澎湖宮廟在主神誕辰、建醮普度夜、請王、迎王與送王等重大慶典日,晚間例有神宴,這種由主神宴請四方來客的古禮,又分為「硬宴」和「軟宴」。「硬宴」在席上擺齊山珍海味,眾神共食;「軟宴」又稱「祀酒」或「祀宴(筵)」,一般人多稱「祀酒」,由禮生宣唱,分程進宴菜餚、茶、酒,耗時較久。祀酒大典是一種古時家禮、社禮的宗教實踐,為古時鄉飲酒禮的遺風。 祀酒大典的最後一個步驟為「千歲封賞」,以千歲爺的身份發賞有功人員。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烏崁靖海宮的千歲封賞,念到的單位若為團體,派一人代表受賞,發賞對象有:鄉老頭家、管理委員會、三壇、水手、禮生、八音鑼鼓、駕前掃、廟祝、義工、安更鼓等,本照片為2019年(民國108年)的靖海宮洪姓主任委員代表管理委員會受賞。 一場宴席,有人、神之間的進獻與受賞,有形與無形的關係均在此一宗教性的表演中演出,神明很威嚴,也很親切,也在一次次的禮儀展演之中,拉進了彼此的距離。

澎湖縣馬公市天后宮普渡

陰曆7月11日為澎湖馬公市天后宮行之有年的中元普渡。過往,一般民眾的祭品擺放在天后宮的廟埕,廟方的供桌與諸執事的供品則陳設於廟中的天井。經執事委員建議經改在廟外三川殿前,否則好兄弟怎敢入廟接受施食。廟方的供桌,由諸執事委員每人準備一道菜。天后宮並無大士爺主壇普渡。只在作醮時,才有大士爺與四騎,做醮普渡時,依慣例由廟方至大眾廟祭孤,並在附近放水路燈召告孤魂野鬼,前來享受人間的施食祭典。 今大眾廟門額書有「祀壇」二字,不惟天后宮作醮前往大眾廟祭祀,媽宮各廟宇若舉辦神誕慶典,亦會派廟中執事帶牲禮龜粿等前往祠壇祭祀,係源自清代澎湖祭厲之傳統。此一普渡富含深遠的在地傳統與記憶,相當值得紀錄。

澎湖縣白沙鄉後寮威靈宮普渡

澎湖縣白沙鄉後寮村威靈宮於農曆7月12日普渡,以清水祖師主壇。相傳某年, 三十人公趁威靈殿主公雲遊四海之際,附身於某村民身上企圖竄殿為主,廟中只剩太子爺鎮殿,雙方一陣鬥法,三十人公臣服於威靈宮之下。爾後,廟方以清水祖師曾降伏鬼眾,1586年(萬曆14年)何喬遠在<覺亭記>載有:「祖師生時,靈通神異,山中有魔鬼數十輩,頻出為民害,祖師即約諸鬼,往臨深澗上,展帨如橋,皆滿座,有頃帨斷,鬼墜落澗下多死,不死者走下石穴中,祖師封閉之,悉無得出。」後寮居民特別從高雄雕了一尊清水祖師回來鎮殿,並且主持中元普渡祭典。清水祖師,黑臉,雙眼垂視,僧衣僧帽,脫靴兩腿盤坐。長岸雖然隸屬後寮地界,但因路途遙遠不參與威靈宮之普渡。三十人公廟因納入威靈殿之管理,也不單獨舉辦普渡。此一普渡富含在地傳統與記憶,值得記錄。

澎湖縣湖西鄉林投萬善堂普渡

澎湖縣湖西鄉林投村萬善堂陰曆7月13普渡,萬善堂有1875年(光緒元年)臘月,隘門鄉人洪行健獻「靈應丕昭」匾。萬善堂清代稱為萬善祠,日治時期名為萬善宮。今日所見以萬善堂為號,係重修於1999年(民國88年)。 林投聚落分作三大甲,分別為頂厝甲,中南甲與北甲,此三大甲輪流當頭家主持中元普渡。每一甲再選出兩位鄉老協助廟中諸項事宜。普渡時由頭家負責諸項供品祭祀萬善爺,外面的壇場則由各甲頭家負責,各甲有各甲的旗幟。昔日萬善堂普渡的時候,都有殺豬祭拜,現在已經省略。各家的供品,有生食有熟食。屬於生食的蔬果或白米,還會特地放進或包覆紅紙,增添喜氣。紅紙有的方形,有的特地剪成圓形,代表圓滿吉祥。熟食的供品有豬腳、有全雞、有魚以及各式各項的海鮮;生食部分,有自家種的澎湖絲瓜、釋迦、冬瓜、香蕉、火龍果、木瓜、南瓜,都是澎湖本地產的蔬果。每戶人家總得盡量湊成十全十美的十道菜,以示對十方老大公最大的敬意。

澎湖縣湖西鄉隘門三聖殿中元普渡

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陰曆七月普渡活動頗為多元,2020年(民國109年)農曆7月14日為三聖殿,7月15日拜門口以及劉氏祭祀劉姓家廟, 7月16日有洪姓祭祀洪姓家廟以及土地公廟普渡, 7月21日為將軍公, 7月26日萬善公祠, 7月29日拜門口(拜隔月)。隘門村有五甲,分別為東西甲、東甲、南甲、中甲與頂甲。普渡時也以甲頭為區分,傳統犒軍的祭品菜湯飯則統一置於排壇後方。東甲也稱東寮,普渡時輪值的頭家需準備八大八小總共十六道菜祭祀好兄弟,結束後再舉行「吃丁」的聚餐活動,由值年的頭家宴請東寮的諸位頭家。傳統的社會中,一個人由民丁,進而成為頭家乃至於鄉老,是身分的變遷過程。於中元節吃丁聚餐,是鞏固傳統社會組織的方式之一。

澎湖縣白沙鄉通梁保安宮普渡

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保安宮於陰曆7月15日普渡。通梁分作東西南北四甲頭,普渡的壇場並未依甲頭區分,但是特別標示鏟仔頭tshiám á thâu,以方便鏟仔頭居民擺設祭品,鏟仔頭多為陳姓,鏟仔頭應為《澎湖地名辭書》中的赤崁仔頭,其地名可作進一步釐清。其次,長岸又分為東長岸(tang -tiông-gān)和西長岸(sai -tiông-gān),兩者以馬路為界,皆屬後寮地界。然而,西長岸昔日是參與通梁保安宮的普渡。如今,西長岸大概已人去樓空了。 七月普渡好兄弟也有帶頭大哥,披紅的座椅就是為帶頭大哥所陳設,一般的好兄弟只好站著享用美食了。人有貴賤之別,好兄弟也有身分差異。 除了有面巾水給好兄弟接風洗塵之外,臉盆中放個碗,是給好兄弟漱漱口刷刷牙用。普渡的內壇一般人不能入內走動,才不會和好兄弟相碰(pōng),影響好兄弟的饗宴。 保安宮七月普渡不放水燈也不放路燈,只有作醮時才放路燈。通梁保安宮固定在陰曆10月做平安醮,日期係博杯請示神明後才決定的。

澎湖縣湖西鄉許家村真靈殿普渡

澎湖縣湖西鄉許家村真靈殿陰曆7月16日普渡,因廟宇正處重建,諸神尊出火於港元寺,許家村頂社下社民眾遂一同祭祀於港元寺廟埕。近十年來,許家村外來人口驟增,然外地移入者,極少參與真靈殿或港元寺的普渡,統一電子陳天才先生是其中的例外,且熱心參與,許家鼎灣兩村元宵節過後的合鎮儀式,也常見其身影。往日殺豬祭祀的景象已不復見,寺廟成立管理委員會,頭家的傳統制度也隨之瓦解,僅存鄉老。往年,真靈殿諸執事皆在海邊燒化紙錢,今夜,風靜悄悄,金爐化紙緩不濟急,許達修先生向文生叔公商借菜宅充當露天的金爐,燒化白錢、金紙、銀紙,文生叔公一口答應。年逾八旬的文生叔公,丹田有力,德高望重,待子姪輩視如己出,是許家許氏宗親的公約數。小小的壇場,有小小的溫情。

澎湖縣白沙鄉 講美龍德宮普渡

澎湖縣白沙鄉講美村龍德宮奉祀玉皇三公主為主神,其他尚有玉皇三公主諸位姊妹。陰曆7月15日為玉皇五公主聖誕,然因七月為鬼月,廟中不動更鼓,也就沒有任何的慶祝活動。7月18日,為龍德宮普渡。龍德宮以土地公老成持重,故請土地公主壇,有別於其他寺廟以觀音菩薩或是大士伯等神祇為主。也因土地公並非主神,神格也低於其他神明,故其供桌擺設於廟前偏左處,避開中路。昔日,普渡的祭品都是熟食搭配菜湯飯,隨著時代變遷熟食逐漸減少,多以現成的食品代替。 焚燒給好兄弟的白錢、更衣、銀紙、金紙,廟方認為如同人間的大鈔、小鈔與銅板,幣值不同而已,讓好兄弟於此期間有充裕的零花錢可使。普渡祭拜的鄉老以女性為主,與龍德宮以玉皇三公主為主神的旨趣若符。

澎湖縣馬公市新社、施公祠、景福祠與水仙宮普渡

澎湖縣馬公市陰曆7月18日,媽宮城一帶有一新社、施公祠、景福祠與水仙宮普渡。景福祠與水仙宮為同一個管理委員會,故而一同在景福祠前的街道普渡。媽宮頂下街附近的居民都跟著一起拜門口,水仙宮為清代與日治時期台廈郊所在地,在地商家遂與水仙宮同一天拜門口。景福祠本為二樓的建築,後因道路擴寬而改建成今日樣貌。施公祠今只餘項先生一家準備素果、金銀紙錢與更衣等祭祀。 1907年9月( 明治40年),《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四館為最排場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然四館中以銅山館為巨擘,提標館次之,海山館南澳館又次之。其餘如東町之北極殿,南町北町之海靈殿、北辰宮等,亦各踵事增華,爭奇鬥巧。」百年之後,舊媽宮街區的普渡,已不復當年之盛,南澳館更已走進歷史,海山館雖與施公祠合併,只今零落一兩家。

澎湖縣湖西鄉林投村鳳凰殿普渡

澎湖縣湖西鄉林投村鳳凰殿在陰曆7月23日的普渡,有別於白沙鄉廟宇公普一般「不動更鼓」的方式,鳳凰殿則仍維持著傳統請壇主公進駕的儀式。主公進駕之後,巡視壇場,交代一番後,指示於十點左右結束普渡。接著由小法淨筵,儀式時程與萬善堂大同小異。昔日的普渡,由甲內民丁合資殺一隻豬,另外輪值的頭家也需殺一隻豬,一共準備兩隻豬祭祀好兄弟的場景已不復見。往日由頭家擔任的燒白錢、更衣等雜事,如今鄉老也得自己親自操刀。

澎湖縣望安鄉水垵村-五方土地

水垵村至少有五處土地石碑,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的文化景觀,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之定著地景。在澎湖的特殊地表環境與劇烈東北季風,使得澎湖人對於村落界線,會透過五營、石敢當等方式劃定受保護的範圍,通常這類營頭、石敢當都處於居住村落外圍,或是特殊地理,如墓地、海灣、風口。 水垵的五方土地依序從東北中西南,位在東邊高地上,有「李府王爺勅封土地」碑,該處可眺望水垵村,該碑上款為「光緒甲申年……」(光緒甲申年為光緒10年,1884年),下款僅見「故鄉……」;村西北邊墓區中,則有「李王爺玉旨敕□土地」碑,上款為「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十二月日吉旦」(1949年),下款為「故鄉弟子敬立」;李王廟旁東側空地上則有「李府王爺勅封土地」碑,似以水泥製成,並輔以磨石子,上款為「□□年戊辰瓜月吉旦」,□□為被刻意抹去的「昭和」(昭和戊辰年為昭和3年,1928年;瓜月為農曆7月);西南角則有土地公像與石碑,據高瑞明先生指出,這尊土地公是由老古石疊的,由水垵一位叫趙生的妝佛師作的,他重新用水泥粉刷並上油漆彩妝,神像背後有石碑,上款為「道光戊申年荔月旦」(道光戊申年為道光28年,1848年,荔月為農曆6月),下款為「鎮守地理押...」,中行為「吳/李/池三府王爺勅封土地」;東南處則是「李府王爺勅封山神」碑,上款為「同治柒年梅月吉旦」(1868年農曆4月)。

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溫王宮普渡

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溫王宮陰曆7月20日普渡,魯班廟因祭祀城隍故而在是7月初3日普渡,仙姑娘廟是7月27日。仙姑娘廟和魯班廟大約都是下午5點左右普渡就結束,溫王宮通常入夜七點後才開始,並持續到凌晨四、五點結束。外垵人稱七月鬼門開放好兄弟出來為「出孔(khang)」,七月底鬼門關好兄弟則「入孔」。 外垵概分為東甲、西甲、中甲共三甲,其中以西甲人口最多。普渡的壇場分為三筵,每一甲有一位大頭家負責普度當天的祭典,大頭家由博杯產生,並負責甲內公桌的祭品,並堆成一個高高的塔(tshián)。昔日,每一甲普渡的筵場是由甲內戶丁自己結寮裝飾,書寫對聯,互相比較,形成另類的創意競賽。菜色也十分講究,例如有一道菜是姜太公釣魚:把雞作成姜太公的模樣,雞的身上披上鹹菜就像姜太公身上的蓑衣,再拉一條線,線前面那道菜就是魚。其次,每一甲也要殺兩隻豬普渡祭祀,金額由甲內戶丁平均分擔。收戶丁錢,通知普渡的工作則交給頭家(kè)仔負責,頭家(kè)仔形同公差,以姓氏為區分輪值,頭家與鄉老則負責祭拜。

澎湖縣馬公市媽宮東甲北極殿普渡

澎湖縣馬公市媽宮東甲北極殿又稱東甲宮,陰曆7月26日為溫府王爺聖誕,東甲居民也於此日普渡。東甲概分為頂芸、中芸、海尾芸。中芸位於頂芸與海尾芸之間,即位於今仁愛路與惠民路之間。頂芸又稱紅毛城芸,今武聖殿一帶;惠民路以南之地,舊名「海尾」而得名,也稱下芸。普渡時,以此三芸為區分,影響所及從民權、新生路、中華路等居民商家也於今日拜門口。由外地遷移東甲範疇的,也入境隨俗於7月26日拜門口。妙雲講堂周遭也是在今日普渡,並以觀音大士主普。 由於適逢溫府王爺聖誕,遂由法師率領小法操營結界,接著造橋過限。平安橋的東北安置紙糊的土地公代表為銀,平安橋的西南安置山神為金,故而橋的兩端分別擺設金紙與銀紙。

澎湖縣西嶼鄉合界威揚宮普渡

澎湖縣西嶼鄉中元普渡以「輪普」的方式進行,自陰曆7月13日由小門率先開始,依序為橫礁7月14日 ,二崁為7月15日, 后螺(后螺原屬於合界頭東甲,目前已分立 ,但行政區仍屬合界村)7月16日,竹灣村7月17日, 大池村7月18日, 小池角(今池東與池西村)7月19日, 外垵村7月20日, 內垵村7月21日,赤馬村7月22日,最後於7月24日折回合界,結束中元普渡活動。 合界頭(合界村)共分四甲,普渡時,威揚宮執事人員在鳴炮之後,迎請大士伯仔主壇,在一旁等候多時的婦女老少,陸續向大士伯、寒林所參拜,道士並帶領四甲頭家依序向普度筵場焚香。越子時,再向大士伯請示普渡結束的時間。陰曆7月24日合界頭(合界村)威陽宮普渡,雖然是西嶼輪普的句點,卻是合界頭普渡的起點。7月26日為夫人媽廟普渡,27日為土地公廟普渡,28日聖公廟,29日則拜門口。拜門口插路香的習俗雖不復見,合界頭(合界村)尚有7月28日在沙灘上船普的舊俗,與吉貝村船普有異曲同工之妙。

澎湖縣湖西鄉菓葉顯靈廟普渡

澎湖縣湖西鄉菓葉村顯靈廟於陰曆7月27日普渡,參與的家戶約有40戶之譜,普渡的日期由神明陳靈公指示。菓葉村舉辦普渡的寺廟尚有聖帝廟與靈法寺,聖帝廟於陰曆7月15日普渡,靈法寺則不一。 有關顯靈廟的歷史,1991年(民國80年)〈本廟碑銘〉記載:顯靈廟最早為營頭將軍之類的小廟,由菓葉東南甲許琴創建於1933年(昭和8年) ,今廟內猶奉祀有將軍公神像一尊。二次戰後初期,許誅駕駛澎玉13號漁船於菓葉附近海域從事延繩釣,無意中鉤起骨骸一支,許誅乃將骨骸葬於今聖帝廟前方海岸周遭。 適逢許琴降乩指示此骨骸為陳府秀才,許誅乃為其雕塑金身奉祀。由於陳府秀才頗為靈驗,又號陳靈公,信眾日益增多,乃漸漸一同參與聖帝所舉辦的各種宗教活動。許誅之子許明德,進一步將廟宇由2坪大小擴建為5坪。許明德又請雕佛師鄭玉笥另外雕一尊「坐轎」的陳靈公,轎子則是許明德先生標下聖帝廟轎子的舊料請湖東的「利師」從新組裝。這頂轎子小巧玲瓏,節慶廟會出轎時由國小學童負責抬請,往往成為廟會繞境隊伍中眾人矚目的焦點。爾後許明德之子許財發承繼父親之志,管理顯靈廟。

澎湖縣白沙鄉赤崁龍德宮普渡

澎湖縣白沙鄉大赤崁(今赤崁村)於陰曆七月普渡十分熱鬧, 7月1日鬼門開即拜門口,7月4日適逢木吒二太子聖誕,當日舉行夜普;7月14日於龍德宮宮口夜普,7月27日為後壁宮文衡聖帝殿於下午4點普渡;7月28日又回到龍德宮宮口大普; 7月29日的拜門口則為拜過月。7月27日後壁宮普渡,7月28日龍德宮普渡是兩座廟商議的結果。昔日尚有拜碼頭的習俗,但日期不確定,完全由神明指示,也不一定每年都舉行。 大赤崁概分為北、中、南三甲,普渡時也依甲頭區分。龍德宮廟埕前方,已是海岸,龍德宮左側的道路即是海溝。二次戰後,廟埕前填築海埔新生地,南甲家戶人口也逐漸擴張,故而今日普渡的場景是北甲與中甲合為一邊,南甲獨立為一邊。 龍德宮普渡時並不殺豬,只有延請道士作醮才殺豬祭祀,如同白沙鄉的習俗,陰曆7月龍德宮也是不動更鼓不請壇,只有小法來廟裡燒香祭祀。金紙在金爐火化,更衣、白錢、銀紙則另以活動式的鐵網焚化。先燒更衣、白錢給好兄弟換洗,再燒金紙是不變的順序。

澎湖縣西嶼鄉橫礁村-五天宮

澎湖縣西嶼鄉橫礁村-五天宮,1975年(民國64年)〈五天宮本廟沿革〉碑記提到該廟「粵稽本廟宇闢建於光緒年間,美其名曰昭德宮」,但根據1898年澎湖廳「社寺廟宇調」當時紀錄,橫礁宮廟名昭德宮,建於1747年(乾隆12年),推測當時應有相關碑記或文物才有如此明確之建廟年代資訊。雖已無資料可佐證,但廟內仍然保留有道光二十六年款「惟德唯依」匾,即1846年(道光26年),由本境弟子莊叩謝。從落款者為本境弟子莊,合理可推測該匾為重修建廟宇由村民同立,且橫礁村以莊姓為大姓,本匾也反映此情況。 橫礁村的中營位於203縣道通往米杏背包客棧之自行車道路旁;東營位於該自行車道路,米杏背包客棧東北方約50公尺處;西營位於村落西南方向,通往橫礁海灘路旁的一小丘上;南營於橫礁安檢所外;北營位於橫礁往外垵方向公車站北方約10公尺處。

澎湖縣望安鄉東安村-五營

澎湖縣望安鄉東安村仙史宮境內設有石雕營頭,為望安本島唯一有固定營頭之區域,為水泥施作直長石碑,碑文為「玉皇勅令 黃/伍/盧府王爺勅令□元帥安鎮」,除主神伍府王爺被視作伍子胥外,黃姓為黃玉連,盧為盧碧花。 東營「張」為澎34道路向西進入村前,在一將軍府後;西營「劉」為望安分局前通往海濱之南北向道路邊;南營「蕭」為望安農會超市西南方約120公尺處澎34道路旁;中營「三十三都」位於望安游棧沙灘體驗屋前草地;另有一公營位在村落往東南方墓地之路邊草叢內,沒有固定位置,僅在每次遶境時才插有竹符。北營位於仙史宮西側小路通往山上,被濃密草叢所遮擋無法明確定位。

澎湖縣白沙鄉大倉嶼地名考

澎湖縣白沙鄉大倉嶼位於澎湖本島、西嶼、白沙嶼之間的內海,可能古名又稱「大礵」,見於《澎湖臺灣紀略》:「又自西嶼頭分道至通梁仔、瓦硐港、大礵,各水程二十里」。 清代志書上有關大倉的記錄,僅提及大倉有一金屬礦,被視為藥材,名為空青,《澎湖廳志》物產/雜產(頁348)載有:「空青(產大倉仔嶼海濱。周凱云:搖之中響,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贗物,搏土貯水於中,置海濱月餘即成。按空青圓如雞卵,大小不一,質甚堅緻.澎人多眼疾,然罕有以此治之者)」。 大倉的開墾或許較其他澎湖諸社稍晚,《臺灣府志》:「東則大倉嶼(澎民罕到,只一曠土)」,范學洙的〈澎湖三十六島歌〉則敘述:「東為大倉一曠土,中無人家有平原」,如此看來18世紀初大倉尚無定居人口,不過《澎湖志略》(1743年,乾隆8年):「大倉仔嶼至媽宮水程十五里」,稍後的《澎湖紀略》(1769年,乾隆34年):「大倉社(距廳治陸路一十八里)」,因此從上述文獻推斷18世紀的上半葉,也就是乾隆年間大倉應有一定人口移入、繁衍。 《澎湖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4)》曾採集陳銅(時任村長)的說法,其先祖陳盛自通梁移居大倉,是因為該地漁業資源豐富,所以才取名大倉、大倉仔或大盛仔,不過陳盛活躍時間,遠晚於記載有大倉一名的《臺灣府志》成書時,因此該說法僅能作為參考。

澎湖縣白沙鄉城前明新宮信仰演變

澎湖縣白沙鄉城前村宮廟為明新宮,主祀文衡聖帝,不過1988年(民國77年)〈明新宮重建記〉:「本宮從先祖緣起開城前鄉,奉祀福德正神為保龍宮」,今尚留有一古地名「古宮口」,位於舊城前村活動中心北側的水井處。 由於廟內有一方1911年(明治44年)「萬古英靈」匾,推測明新宮或許也受到一新社清水解鴉片毒帶動的鸞堂信仰影響,於該年增祀文衡聖帝為主神。 明新宮尚有李、池、朱府王爺頗有靈驗,蕭長萬先生口述曾聽先人說,李、池兩位千歲是與別社擲碗不破而請來,1988年(民國77年)〈明新宮重建記〉也如此記載:「民國乙丑年(1925年,大正14年)間代天巡府經遊隘門鄉海岸,本宮三千歲降臨,善士弟子前往與外鄉信士爭祈李府、池府千歲爺,應然所願本宮爭先迎駕」。這段記述所提李、池府王爺,或許就是1922年(大正11年)南鯤鯓出巡澎湖事件,只是神像並未於當時隨即雕刻,而是由蕭亨(村長蕭整煌祖父)於1924年(大正13年)左右發起遷址重建之後才雕刻。

澎湖的農漁產業文化-西嶼鄉與白沙鄉離島篇

  《澎湖的農漁產業文化-西嶼鄉與白沙鄉離島篇》為澎湖縣文化局於2003年(民國92年)二月所出版,主編為陳憲明、林文鎮。由於當時調查人手以及時間的限制,因此著重於西嶼鄉(全鄉)及白沙鄉的吉貝、鳥嶼、員貝、大倉四個離島,一共十四個漁村,作為調查的範圍,探討澎湖漁村文化的生態。在聚落的界域及地理分區方面,參酌歷史傳統與地理特色,做了微幅調整:池東和池西合稱為小池角,恢復聚落的傳統界域;赤馬、內垵、外垵分為西嶼南部,其餘聚落劃分為西嶼中北部。 本書共分成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為探討及研究西嶼鄉與白沙鄉離島的漁村聚落;第二章為聚落的傳統生態,主要為介紹西嶼鄉與白沙鄉離島的生態環境、聚落發展、產業人口結構、社群組織…等;第三章為漁村生活中的農業活動,主要為介紹海島農業的特徵、農作物耕種、牲畜飼養、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第四章為1930年(昭和5年)以前的漁業發展,探討西嶼鄉各村與白沙鄉離島聚落的漁業發展;第五章為1930年(昭和5年)以後漁業的演進,為探討西嶼鄉各村與白沙鄉離島聚落及沿岸採集漁業的演進;第六章為漁村生態的蛻變,為介紹漁村生態傳統維生方式、公共建設與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社會組織功能的變化;第七章為結論。  

香火記-南甲海靈殿出火科儀

  澎湖縣馬公市南甲海靈殿的「出火」科儀,是每當新廟完成或是舊廟拆除時,需恭請眾神出廟,另外設置場所暫時供奉,儀式過程經由多名神職人員進行開火、巡火、過火等步驟。從圖片中,可看出儀式當天,廟前堆疊木柴,「開火」時辰一到,由小法手持令旗、五營旗,口念咒語,腳踏步伐,將柴火點燃,淨化場域;當柴火化為灰燼時,進行「巡火」,二人相對站立於灰燼前,以功夫身段揮舞著手中大刀;請神尊「過火」前,乩童翻過灰燼,小法於一旁護駕,意謂著掃去一切穢氣,妖魔鬼怪不得侵襲。最後,將神尊捧在身前跨過火堆,前往暫時安身的住所,安座後,科儀圓滿完成。 信眾依序跨過灰燼,未能參與的民眾,由家人備妥衣物跨過火堆,獲得心靈層次的寄託,而燃燒後的餘炭,成為信眾保平安之物。 本篇選自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食飽未》第25期於2015年(民國104年)4月1日出版。

澎湖營頭

  澎湖宮廟的營頭,涉及信仰空間領域、信徒參與、及信仰核心。營頭似軍營布設,軍民同心般的關係已深入民心,而澎湖五營信仰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與之不同的是其存在於廟宇的生活信仰,一般根植於居住範圍與居民認同之中。   澎湖五營具有明顯的地域象徵,是居民的依護、守護的力量及神靈的化身;其有形設施的樣式型態各具其獨特的村落特質,而各式營頭的組成須經由人、物、神三者間的配合,方能達到最大效用;而如此與島嶼生活緊密相連的信仰,早已成為在地文化的代表。 本篇〈營頭〉刊載於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食飽未》第28期,頁數為38-39頁,於2016年(民國105年)5月1日出版。

澄源堂

  澎湖縣馬公市澄源堂由鷺江薛詔光倡舉,屬萬全堂派下,建於1879年(光緒5年)的齋教先天道齋堂(亦作菜堂),是由澎湖通判銜黃步梯慷慨捐地、搭建。1895年(明治28年、光緒21年)因乙末戰爭,澄源堂一度被借用於設壇,扶鸞濟世。   日治時期澄源堂仍持續運作,有「澎湖第一才女」之稱的蔡旨禪(1900-1958)在1924年(大正13年)於澄源堂設帳教學,是為澎湖地區首位女性塾師,七個月後又被延攬至彰化福吉堂(今彰化福善寺)平權軒教授漢文,並曾應林烈堂聘為家庭教師。   澄源堂在1945年(民國34年)日本投降後一度被軍人及軍眷暫住,建物遭到破壞,直至1956年(民國45年)蔡旨禪才得以討回,但堂貌早已面目全非,蔡旨禪只得出資重修,並在翌年返回澄源堂擔任住持。無奈好景不常,蔡旨禪於1958年(民國47年)與世長辭,住持由其姪女蔡靜修(蔡陣之女)接任。   澄源堂是澎湖少見仍保有先天道禮儀的齋堂,歷史的意義彌足珍貴,但澄源堂和台灣本島的齋堂皆面臨空門化現象,現今大多數人僅知其為私人佛堂,並不清楚澄源堂與齋教先天派的淵源。

澎湖普濟堂

  澎湖普濟堂是清領時期至日治初期澎湖的社會救濟機構,1826年(道光6年)由澎湖通判蔣鏞倡建籌辦。明末以來民間流傳的概念為「透過善行來累積功德,改變家族與個人的命運。」深植人心,經過袁黃《了凡四訓》的倡導,「功過格」之說廣為科舉人士流傳,促進了善行的「現世化」與「儒家化」。   1902年(明治35年)7月澎湖普濟堂與養濟院、育嬰堂等合併改制為「澎湖普濟院」,原址現闢為澎湖中央老街的街內公園(如圖)。   「澎湖普濟院」在二戰後由臺灣省政府接管,於1949年(民國38年)改名為「臺灣省立澎湖救濟院」,於1976年(民國65年)再改為「省立澎湖仁愛之家」。   由於1997年(民國86年)臺灣省虛級化,因此於1999年(民國88年)7月改由內政部管轄,並更名為「內政部澎湖老人之家」;2013年(民國102年)7月改隸屬衛生福利部,並更名為「衛生福利部澎湖老人之家」至今。

白坑玉聖殿

白坑玉聖殿位於澎湖縣湖西鄉白坑村,現主祀神明為玉皇大帝。廟方自述其建廟時間為1644年(崇禎17年)。最初主祀神明為吳府王爺,係由移民先祖有「金門八戶」之稱,他們帶著吳府王爺的金身從福建金門渡海時一併攜來,到澎湖後闢建一陋廟以供奉。該宮廟稱先前有過三次重修工程,但均無詳細紀錄。 1950年(民國39年),白坑王爺廟供奉的高穹玄大帝蒞臨,信眾結社為「白蓮社」,相應成立鸞堂,堂號「慈善堂」;1964年(民國53年),吳府千歲二度開堂,賜名為「白蓮社養善堂」。1969年(民國58年),吳府千歲出巡駐蹕於高雄的高紅北極殿,返鄉期間,信眾蔡自在見此廟外觀殘破,遂起募款重建之議。1970年(民國59年)11月,白坑王爺廟破土動工,1971年(民國60年)12月20日,上蒼降旨,表達將王爺廟改為主祀玉皇上帝的玉旨,後易名為「玉聖殿」。 ( 更多內容,詳見全文 )

南寮保寧宮

南寮保寧宮,舊名真人廟、保安宮,位於澎湖縣湖西鄉南寮村,主祀保生大帝。南寮保寧宮的確切建立時間不詳,臺灣府知府蔣毓英《臺灣府志》中載「真人廟,在奎璧港」,1685年(康熙24年)已有南寮保寧宮可考的文獻紀錄。 根據南寮保寧宮廟中碑文沿革所述:其建廟淵源可追溯白沙鄉後寮村的威靈宮。威靈宮相傳建於1602年(萬曆30年),當時來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金門和廈門)的移民落腳白沙鄉的後寮村之後,由於瘴癘頻傳,因此在當地起建威靈宮,奉吳本真人-即「保生大帝」為主神,庇佑全境村民。 自後寮威靈宮分靈的南寮保寧宮建立在南寮村境內,由南寮和北寮村民共同祭拜,後在1724年(乾隆11年)間,北寮村民鑒於兩社來往祭拜不便,又從保寧宮分香,另建北寮保安宮,故當地居民對南北寮的保生大帝廟有「兄弟廟」之稱。 南寮保寧宮每月農曆逢初一、十五皆會舉辦「犒軍」等小法儀式,為澎湖縣廟宇之中傳統儀式活動仍保存十分良好的地方公廟。

澎湖小門震義宮

小門震義宮,位於澎湖西嶼鄉小門嶼的小門村,主祀溫府王爺,法師流派為普庵派。相傳清嘉慶年間,西嶼竹篙灣地區有一老者於海濱拾獲溫主公的神像,便帶回自家奉祀,爾後轉為居民共同祭祀的神明,其祭祀圈涵蓋今竹灣村、小門村、橫礁村與合界村,結合四村之力興建地方公廟,該公廟即今「竹灣大義宮」之前身,時稱「納宮」或「四合宮」。 由於小門村與竹灣村(竹篙灣)系出同源,居民多是在明、清之際從泉州同安縣金門遷徙而來,直至日治時期結束,小門村的行政區域皆併入今竹灣村中,直到台灣光復後才被獨立劃分出來,故小門村民早期係隨同竹篙灣地區信仰,一同祭祀溫府王爺。後來小門村日益發展、人口漸眾,小門村因與西嶼本島有一水之隔,居民有感往復竹篙灣公廟殊為不便,適逢1875年(咸豐7年),原竹篙灣溫主公指示分靈,在當地鄉紳多方奔走、籌措經費之下,位在小門嶼的公廟遂於1879年(光緒5年)落成,此即小門震義宮由來。小門震義宮累經三次重建,現貌乃係奠基1978年(民國67年)重建工程,於1984年(民國73年)竣工。 現今小門村人口不多,拜鯨魚洞遊客如織之賜,震義宮香火鼎盛,廟方為回饋鄉里,每逢元宵節舉辦「發財金」發放活動。

澎湖大池治安宮

大池治安宮,又稱大池北極殿、大池角治安宮,西嶼鄉大池村公廟,主祀玄天上帝,法師流派為普庵派。 大池古稱大池角,位在今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約莫自南明永曆年間便有來自福建泉州同安的移民,爾後漸於大池形成聚落,但至日治時期才起建地方公廟。1899年(明治32年),大池有村民洪忠者於海濱撿拾起一尊玄天上帝的神像,便奉回家中安祀,然後因甚有靈感,居民奔相走告,隨提起建廟之議,同年冬季落成,昔稱北極殿,居民敬稱玄天上帝為「上帝公」、「帝爺公」。 1929年(昭和4年),原廟傾圯,村民有陳貫、洪必禎、顏華、顏珍、顏方、洪賞等發起重建,歷經七年奔走,終於在1935年(昭和10年)竣工,後廟身歷經四十載風雨斑駁不堪,村民復於1977年(民國66年)發起重建,蒙旅台鄉親慷慨解囊,捐助重建經費,順利於1981年(民國70年)間落成。2005年(民國94年)再修建工程,翌年完工,即為現貌。 大池治安宮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皆會舉辦村內遶境,恭祝玄天上帝聖誕,場面十分盛大。此外治安宮也以訓練跳涼傘聞名。大池治安宮原本配祀觀音佛祖,2014年(民國103年)間遷祀於大池西林寺之中。

澎湖竹灣大義宮

竹灣大義宮,古稱納宮、四合宮或三合宮,主祀文衡帝君關公,開基溫府王爺、天上聖母,法師流派為「普庵派」。 大義宮歷史最初追溯至明朝末年,當時興建在西嶼鄉東北臨港處,因內灣海水平靜,港灣東北有丘陵做屏障,且竹林叢生、生機盎然,金門的先民稱作「竹篙灣」(Tik-ko-uan,竹灣村舊名)並長久定居。1862年(同治元年)與鄰近村落合蓋廟宇,時稱「納宮」,即大義宮前身,併做橫礁、合界與小門的公廟,稱「四合宮」。後因橫礁、合界、小門居民有感竹篙灣路途遙遠,便於自家村落起建宮廟,竹篙灣公廟也自行獨立,1931年(昭和6年)遷建今址,當時主祀神明為溫府千歲。1944年(昭和19年)擴建廟宇,增祀文衡聖帝關公,奉為主神,改稱「大義宮」。 1973年(民國62年)竹灣大義宮重建廟身,1983年(民國72年)竣工,不僅在大義宮前雕作關公坐騎赤兔馬及其馬伕像,並在門口左右兩側豎立關平、周倉雕像,外觀巍然闕偉。 1986年(民國75年),廟方興建蓮花洞,布滿珊瑚蓮花等奇石、鯨魚骨的裝飾並於殿內地下室飼養綠蠵龜、赤蠵龜、玳瑁等,是全臺灣唯一合法飼養海龜的廟宇,不料卻引起動保團體「虐待動物」的批評。

澎湖內垵內塹宮

內垵內塹宮,又作池王廟、池王宮,內垵村的公廟,主祀池府王爺,是臺灣少數將王爺信仰與觀音佛祖並祀的廟宇。 「內垵」舊稱「內塹」,「垵」、「塹」皆指地勢低窪的坑谷或灣澳之意,此處四周環丘,明末清初便有來自福建沿海的居民移居而來,一併將原鄉宗教信仰(道、佛、儒)引入。內塹宮起建可追溯1701年(康熙40年),據傳主祀的池府王爺係由鄰村外垵溫王宮分香而來,時稱「池王廟」,因當時村落地名為內塹,又名「內塹宮」。 內塹宮現貌乃奠基第五次重建,今總佔地110坪,廟庭面積75坪,多由信徒捐地而成。第一次修建時間於1776年(乾隆41年)、1847年(道光27年)為第二次翻修;1915年(大正4年)則大規模擴建至60坪,增設左右廂房,翌年竣工。 據地方耆老表示,現今廟址原是觀音佛祖選定修行之地,但因正逢內塹宮尋找新地、闢建新廟,卻苦無適宜地點,池府王爺霎時降臨內垵並與觀音佛祖商議:約以池府王爺主理廟中事務,正殿安奉池、李、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神像,內殿安奉觀音佛祖,但凡宗教慶典,另擺素桌禮敬觀音為條件,順利取得廟地。內塹宮於1979年(民國68年)落成,1980年(民國69年)元月1日舉辦入火大典。

澎湖大池西林寺

大池西林寺,或大池角西林寺,位於西嶼鄉大池村,主祀觀音佛祖。 「大池」舊稱「大池角」,西林寺供奉的主神觀音佛祖原本是配祀在大池治安宮中。根據記載,1999年(民國88年),大池治安宮廟祝正自焚香拜禱,當將手中線香放入香爐之時,忽然發爐冒出一股白煙,令廟祝百思不得其解,遂入內請示擲筊未果,復請中壇元帥(三太子)降壇。三太子降壇後指示信眾,乃是宮內的觀音佛祖想搬離治安宮,在外靈修,村民遂將觀音佛祖安奉於村莊東側的土地公祠。 時任大池村長的王國華先生鑒於原土地公祠僅18坪(約60平方公尺),盤算另尋新址,遂與地方人士商議,在2009年(民國98年)向國有財產局購置在大池治安宮前方港灣旁的海埔新生地,以建造寺廟。2010年(民國99年)農曆八月初二破土動工;2011年(民國100年)蒙玄天上帝感應,新廟宇定名為「西林寺」;2014年(民國103年)農曆二月初四,西林寺舉辦入火安座科儀、歷時四載歲月,當年農曆三月初三,西林寺竣工落成。

北寮保安宮

北寮保安宮,位於湖西鄉北寮村,主祀保生大帝,係由鄰村的南寮保寧宮分靈而來。湖西鄉北寮村與南寮村在清領時期稱「北寮社」與「南寮社」,當時的真人廟(南寮保寧宮前身)廟址在南寮村境內,最初由南北寮聚落居民共同祭祀,但北寮居民覺得路途遙遠、來往不便,因此自南寮保寧宮分香、另建新廟,即為北寮保安宮。 北寮保安宮供奉主神為保生大帝,副祀真武大帝、池府王爺等,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及虎爺等,主神乃自南寮村分靈而來。根據〈北寮保安宮重建落成碑記〉記述:廟方曾請示周府千歲降鸞,始知保安宮最早可溯源自1745年(乾隆10年),北寮社民自南寮保寧宮分香祭祀,1746年(乾隆11年)起,另塑保生大帝金身祭拜,又隔11年,北寮社居民自募資金搭建廟宇,故有北寮保安宮係於1757年(乾隆22年)落成之軼聞。 北寮保安宮在1967年(民國56年)與1983年(民國72年)間有修建紀錄,1999年(民國88年)2月15日出火,同年5月3日興工,歷時兩年,於2001年(民國90年)10月26日舉辦落成入火大典。

湖西天后宮

湖西天后宮,位於湖西鄉湖西村,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前身為土地公廟,主祀福德正神,創建年代不詳,推估為清雍正年間。在廟中收藏有「少海恩波」匾與「湖光重耀」匾,落款年代分別為1769年(乾隆34年)與1786年(乾隆51年)。 湖西天后宮媽祖主神乃自福建湄州天后宮的媽祖分香而來,外表特徵為粉面,俗稱「大媽」;另有一尊媽祖像乃由泉州的商賈或水手敬獻,因其經濟能力較佳遂替媽祖鑲金,被稱作金面媽祖或泉州媽,當地信眾多稱「二媽」。今湖西天后宮外觀乃奠基1989年(民國78年)的重建工程,整體設計出自澎湖後窟潭出身的知名匠師謝自南之手。

澎湖廟宇法師流派

  澎湖法師源自福建閩南地區,和道士一樣敬祀鬼神,但普遍而言法師多附屬地方宮廟上;其法術、符令的傳承多倚仗口耳相傳,體系也未如道士流派般具有制度化,所以法師的性質更近似原始宗教,如巫祝或巫醫般存在的民間信仰。   澎湖宮廟的法師與道士雖在政府機關皆登記為道教,但兩者其實有所差異;除卻服飾裝扮和所持法器大相逕庭,精神內涵更是涇渭分明。法師又稱「符官」或「福官」,服務對象是生者,主驅邪、避禍、治病、扶民濟世等;而道士又稱「西公」或「師公」,職責是替亡者招魂、開路,引渡往生者通往西方,早登極樂。   法師流派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為普庵派、九天玄女派、閭山派。普庵派以普庵禪師為宗師,其在幾所普庵流派廟宇中有雕塑普庵祖師的金身來祀奉;九天玄女派原屬普庵派,於1997年(民國86年)改為九天玄女派,又於2002年(民國91年)回歸普庵派。閭山派祀奉許真君(即許遜)為法主,又稱慈濟真君或感天大帝,許遜早年習法修道,傳聞曾以神力符咒治癒疾民,後聲名大噪、追隨者眾,漸成流派。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臺灣話:Phênn-ôo Má-tsóo-keng)位在澎湖縣馬公市,為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確切創建年代不詳。但其設立應與明代萬曆年間的澎湖遊兵有關,最早可考的文獻年代是1604年(萬曆32年),隨「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確立了天后宮於當時便已立廟,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也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 1604年(萬曆32年),當時荷蘭司令官韋麻郎(荷蘭語 Wybrand van Warwijck )抵達澎湖欲前往福建請求貿易,卻被福建當局派船要求撤退,後人在天啟年間給福建巡撫寫信提道:「澎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天妃宮之稱於當時而來。 1624年(天啟4年)福建巡撫南居益派水師前往風櫃城驅逐荷軍,當時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畫有「中國寺廟」,即為媽祖宮。 天后宮早期無定稱,稱其娘娘宮、天妃宮、娘媽宮、媽宮等在所多有,自大清晉天妃為天后後,便改稱「天后宮」,但當地人依舊俗稱「媽祖宮(臺灣話:Má-tsóo-keng)」,馬公市也因為媽祖宮的緣故也稱媽宮,1920年(大正9年)才改為馬公;可隨著用臺語的人口老化凋零,如今俗稱已少見得,僅稱「天后宮」的現象日益普遍,至今仍是澎湖居民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

西溪北極殿

西溪北極殿,古名上帝廟,位於澎湖縣湖西鄉,主祀玄天上帝,法師流派為「普庵派」,是林投澳中地理位置最偏北的村廟。西溪北極殿在日治時期的1898年(明治31年)調查表中,廟名最初被記載作「上帝廟」。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考,根據生於1923年(大正12年)的法師陳根条口述表示:「推估北極殿建於1745年(乾隆10年)前後。」而若以廟中高懸「錫我鴻庥」匾,落款年份為1767年(乾隆32年)為佐證,則可推定西溪北極殿1764年(乾隆29年)之前便已存在。西溪舊廟原坐北朝南,廟身正向太武山,廟埕兩畔種植兩株古榕大樹,常年青翠如茵。重建工程於1913年(大正2年)新廟落成,順利入火安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溪北極殿於1945年(昭和20年)增建的左廊廂屋,被日本政府徵用為「國語(日本語)講習所」。戰後,曾暫作為湖西初級中學(湖西國中前身)校舍,亦被國軍進駐做棲身之地,後遭遇大火損毀,軍方在1968年(民國57年)整建之後便歸還公廟。此次整建是由後窟潭出身知名建築師謝自南(1907年-1990年,明治40年至民國79年 )於1967年(民國56年)所設計,為閩南式風格的建築。

媽宮城隍廟

  媽宮城隍廟(臺灣話:Má-king Sîng-hông-biō),俗稱「城廟(臺灣話:Siông-biō)」,是澎湖縣馬公市縣定古蹟廟宇,主祀城隍爺;1886年(光緒11年)清法戰爭後被光緒皇帝敕封「靈應侯」,為闔澎公廟之一。   早期澎湖地區廳署設在文澳,澎湖廳首任通判王仁於1730年(雍正8年)興建了文澳城隍廟,但因腹地較小、發展有限,使文澳城隍廟規模狹隘,不足展敬;遂於1779年(乾隆44年)闢建媽宮城隍廟於今址,故形成澎湖以一邑有兩座官祀城隍廟的情形;又在1889年(光緒15年)澎湖廳署遷移至媽宮,將媽宮城隍廟的官祀地位鞏固。   1922年(大正11年)因澎湖天后宮大整建,帶起了澎湖古廟整修風潮,後城隍廟也參與了改建;遂今日所見的媽宮城隍廟其風貌基礎奠定於1933年(昭和8年)的改建。   媽宮城隍廟為縣定古蹟,廟內有清代遺存的匾額,數量頗多,極具歷史價值。

澎湖觀音亭

  澎湖觀音亭(臺灣話:Phînn-ôo Kuan-im-tîng)位在馬公市中興里(媽宮北甲),古稱觀音廟,至光緒年後才泛稱觀音亭,為闔澎公廟之一。龍王廟又稱龍神廟,於1826年(道光6年)開基,於日治時期被併祀進澎湖觀音亭,今安奉於觀音亭東廂房。   當地人今稱的「觀音亭」有兩層涵義,廣義泛指涵蓋觀音亭佛寺與整片海景的海水浴場,狹義則單指佛剎觀音亭。而狹義的觀音亭為1696年(康熙35年)澎湖水師所倡建,主祀觀音大士;寺埕隔水近山、煙波浩杳,可遠眺餘暉、美景不可勝收。但因建寺歷史悠久,故在乾隆、嘉慶年間陸續修建過,現今澎湖觀音亭外貌奠基於1925年(大正14年)。

澎湖祠壇

  祠壇於1684年(康熙23年)由澎湖水師捐建,主祀驅魔真君鍾馗,為闔澎公廟之一;澎湖祠壇早期無定名,清代創建以來稱其為「厲壇」,在清代方志中記載為「無祀祠」或「無祀壇」,俗稱石厝仔;日治時期多稱大眾廟,後於1913年(大正2年)定名為「祠壇」。   民間普遍以鍾馗為鬼王,認為其能約束眾鬼、替幽魂引路;可值得一提的是鍾馗並非創壇之初的鎮殿主神,但其被迎來做主神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   後因馬公市人口逐年增加,民宅遂往墓區擴張,漸漸造成人鬼混居的亂象,祠壇遂被迫遷移,並於1975年(民國64年)募款重修增建;然增建後的祠壇由於位置偏僻、人煙罕至,以致名聲不傳、香火不盛。

紅木埕武聖廟

  澎湖縣馬公市紅木埕武聖廟又稱紅毛城武聖廟、紅木埕關帝廟、澎湖關帝廟、朝陽里關帝廟、關夫子廟、關聖廟、武忠廟等,主祀關聖帝君,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周于仁《澎湖紀略》收錄澎湖四大古廟之一,亦屬闔澎公廟性質的官廟。   紅木埕為「紅毛城」的訛音,其確切的立廟年代已不可考,《澎湖紀略》中僅記載於1684年(康熙23年)將澎湖收入版圖之後所建,故有1697年(康熙36年)起建的說法。武聖廟最初設於媽宮澳,1875年(光緒元年)將其遷建至紅木埕,即為今址。 現今廟裡還存有這些文物: 武聖廟大鐘:鐘銘隱可見為1775年(乾隆40年)所製,推測為1774年(乾隆39年)上任的澎湖水師副將林俊所獻。 亘古無雙匾:1835年(道光15年),澎湖通判蔣鏞、福建澎湖水師副總兵官詹功顯仝立。 超群絕倫匾:1875年(光緒元年),儘先補用水師提督福建澎湖副總兵官健勇巴圖魯吳奇勳敬獻。 配義與道匾:1875年(光緒元年),游擊銜澎湖鎮中軍郁文勝、右營蘇桂森仝敬獻。 楹聯:紀雙抱(紀經才)立行書、吳克文(吳藻卿)立隸書、莊東立金文和楷書。 因這些文物的保存,使得武聖廟更具歷史價值意義。

澎湖三官殿

  澎湖三官殿舊稱嘉蔭亭或五里亭,1739年(乾隆4年)澎湖通判廳署在文澳,因至媽宮社渡頭間的道路並無樹林遮蔭,故蓋亭供往來旅客休憩。主祀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雖為公廟,但因地處市區邊陲,故信徒多來自紅木埕地區(頂芸)。   1754年(乾隆29年)澎湖通判題額「古嘉蔭亭」,後於1819年(嘉慶24年)將文武二帝的牌位移廟歸宗,尊奉三官大帝於鎮殿中央,故古嘉蔭亭改為「三官殿」。   清末至日治期間一共重修了四次,三官殿於1969年(民國58年)奉媽宮東甲北極殿降壇神諭指示開辦鸞堂「自新社三善堂」,後以扶乩濟世、解決疑難雜症饒富盛名,每逢神誕廟會,參訪的香客總絡繹不絕。   而廟內建築與裝飾多由臺南名匠陳玉峰之作如「八仙過海」,亦有澎湖本地師傅黃文華、黃友謙父子鑿花木雕、彩繪獨樹一幟,十分具建築以及文物保存價值。

澎湖水仙宮

  澎湖水仙宮在1696年(康熙35年)由澎湖水師倡建,主祀水仙尊王,又祀大禹、伍子胥、屈原等五水仙及天上聖母,屬闔澎宮廟;因1875年(光緒元年)水仙宮的祭祀場所與臺灣、廈門郊商的會所合併,故又稱臺廈郊會館。   位在馬公市中央里的水仙宮歷史悠久,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據《澎湖廳志》記載,水仙宮有過數次修建,在1780年(乾隆45年)和1821年(道光元年)都曾修建過,但現今廟貌為街樓式風格的水仙宮樣貌是基於1929年(昭和4年)所改建的。   光緒年間,為因應澎湖、廈門、泉州等地區貿易熱絡,故將臺廈郊的辦公、仲裁會所和水仙宮宮廟合併;但隨著日治時期澎湖、廈門對航海貿易大量縮減,且清代時期鼎盛的郊商也漸趨沒落後,逐漸走入了歷史。但澎湖水仙宮作為臺灣郊商變遷的見證載體,迄今仍將祭祀功能妥善保存。

澎湖施公祠

  施公祠舊稱施將軍廟,1683年(康熙22年)朝廷為感念施琅戰功無數,授其為靖海將軍、並封靖海侯,由此可推估施將軍廟建祠期間約略在1683年(康熙22年)施琅封侯後至1696年(康熙35年)施琅過世前。   施將軍廟在清代時香火鼎盛,廟宇規模遠大於今日,在1832年(道光12年)為將殉職於張丙之亂的海壇鎮標兵和澎湖水師等人入祠,就此改稱「施公祠」。   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日本統治者因政治因素考量刻意提高鄭成功的地位,而施琅雖曾是鄭成功的手下,但因涉叛鄭降清之舉,連帶影響其施公祠香火逐漸沉寂;後於1914年(大正3年)為因應澎湖病院興建,故將施公祠搬遷至海壇館的伙房處(即今址,位於天后宮東側、中央老街入口處),其格局狹小侷限,使人難以遙想當年施公祠香客八方的盛況。   如今的施公祠內還保有1835年(道光15年)時所立的「寰海皆春」匾及多項澎湖水師相關海壇鎮營文物;如1843年(道光23年)的「道光癸卯年重修碑」和施公祠入口處那於1898年(明治31年)的「福曜海山」匾等,這些文物歷史悠久、十分珍貴,且具文史價值。

澎湖陰陽堂

  陰陽堂古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是闔澎公廟之一,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白無常、七爺公);原址設在文澳城隍廟附近,約莫創建於道光年間。   清代以來,文職官凡在澎湖任職期間逝世且無後代子孫供奉香火者,其牌位便供奉於陰陽堂內;此外,民間百姓若是無後代供奉的失祀者(孤魂野鬼),也能奉於陰陽堂,故陰陽堂兼「無祀壇」性質。   因未在澎湖清代方志紀錄中見得蛛絲馬跡,故陰陽堂確切建廟時間不詳,只能根據1907年(明治40年、光緒33年)重建的落成碑記中推測陰陽堂約莫建於1821年到1850年(道光元年至道光30年間)。   陰陽堂最初無主神鎮殿,時稱「顯靈廟」;直至媽宮南甲某婦女於海邊拾獲一尊毀損的白衣神像,後將其重塑金身供於廟內,始奉尊稱「白衣吉神」的七爺公(白無常)為主神;因其有求必應,遂得「有應公廟」之名且香客絡繹不絕。   二戰結束後,有應公廟執事決議另迎「陰陽公」,便特地從台南的開基陰陽公廟中引渡神像金身,並跨海迎回澎湖入火,故該廟從此定名為「陰陽廟」沿用迄今。

澎湖中屯永安宮

  中屯永安宮,或中墩永安宮,舊稱永孜宮,位於白沙鄉的中屯村,現今永安宮建築外貌出自於台灣傳統廟宇建築大師謝自南的設計,廟宇主祀葉、朱、朝三府千歲(尊稱恩主公)。而中屯地方公廟永安宮確切建立時間不詳,惟廟中懸掛於神明廳入口正上方「代天府」匾,其落款曰:「康熙庚寅年弟子呂懷英立」,可推論永安宮創立於1710年(康熙49年)之前。   中屯永安宮另因設置雙金爐聞名,根據村中耆老提供配置緣由的說法有二:其一為殿中的王爺千歲掌管兵馬達數百萬員,宮內執事未免兵馬爭搶香客供奉的金紙,故而增設;其二為因奉祀的文衡聖帝屢顯神威不斷,乃至香火過旺,故而增建。 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墩嶼村民被日軍徵召遠赴南洋作戰,而村民隨身攜帶恩主公香火護身,縱然槍林彈雨、危機四伏,皆能逢凶化吉、平安歸來,居民盡讚恩主公靈驗,乃至香火鼎盛,絡繹不絕。

澎湖福德祠

  澎湖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舊稱土地公間仔,又名善後祠,屬闔澎公廟的土地公祠。據《澎湖廳志》中記錄可得知福德祠始建於1791年(乾隆56年),是文獻紀錄中最早的馬公市土地公祠,但開基年份僅作參考,未可盡信。   福德祠於嘉慶年間增祀福德夫人(土地婆),於1928年(昭和3年)將原設於福德善後祠對角處的財神廟拆除,信眾將財神移祀於福德祠,自此澎湖福德祠兼任馬公市區的財神廟。後於1976年(民國65年)信徒們重新捐建廟舍,並於同年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信徒皆會舉辦建醮慶生活動,延續迄今。   當時福德祠規制為土地公置於殿內神龕中央,神龕兩側楹聯,上聯曰:「福載壽筵親厚德」、下聯曰:「正褒邪黜仰明神」,並於左右各置財神爺與土地婆。如今福德祠依舊保有1976年(民國65年)丙辰荔月的「福庇金澎」匾,但根據澎湖文史紀錄,福德祠內應尚存有「福庥善德」與「錫茲禮福」二匾,但現已移至遮雨棚外夾縫處,並未置於殿內。

澎湖西溪忠勇侯廟

西溪忠勇侯廟,古名王公宮,位於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主祀忠勇侯,法師流派為「普庵派」。西溪忠勇侯廟座落聚落北端,主祀神明姓王,故昔稱王公宮,王公神尊原型不詳,一說王公乃形仿關聖帝君而來,真實性待考;其建廟時間亦不詳,根據忠勇侯廟內藏的「溥德休徵」牌匾落款年份為乾隆戊申年的文物佐證,西溪忠勇侯廟最遲於1788年(乾隆53年)即已立廟。不過,西溪村法師陳根条咸信忠勇侯廟的立廟時間應早於1767年(乾隆32年)建廟的西溪北極殿,地方人士甚至認為忠勇侯廟的歷史比西溪村和鄰近紅羅村的公廟都來得更為悠久。 根據1965年(民國54年)所立〈忠勇侯廟記〉碑文敘述,忠勇侯建廟之初,香火歷時二百餘年不衰,後於1964年(民國53年)間發起募款重修,擇翌年農曆八月十三日之吉日與西溪將軍公廟一併修建,忠勇侯廟就舊地基處原地築起,增高一尺,立面全換石堵,屋瓦鋪用水泥,順利於同年農曆十二月初十入火安座。1991年(民國80年),西溪忠勇侯廟重新整修,除替換原福杉樑柱,至今形制大致保留原貌。而從忠勇侯廟廟名以當地玄武岩雕刻,鑲嵌其上,展現西溪村打石工藝的聚落特色,忠勇侯廟也承載了西溪村打石業的繁榮至沒落。

澎湖林投鳳凰殿

林投鳳凰殿,昔稱萬府廟、萬薛府廟。位於澎湖縣湖西鄉林投村,主祀「萬府王爺」,副祀薛府王爺與池府王爺,配祀文衡帝君關公。廟址緊鄰縣道204號線,法師流派為「普庵派」。林投鳳凰殿創建年代不詳,其淵源歷史多為口述傳說,無碑記匾額文獻佐證,僅知於1926年(大正15年)有確切的修建紀錄。 根據耆老傳說,池府王爺(池府恩主)於1935年(昭和10年)某月27日夜降壇,始知本廟萬府王爺約莫500年前顯靈於林投社蓮花山上,故建「萬府廟」。又距今200年前,林投村民外出捕魚,因迷失方向漂流於海上,忽見一木柴散發光芒,引領村民歸村,後來木柴自行指示需雕作神像,神像完成後,自言乃「薛恩主公」,村民將之奉祀於村中公廟「萬府廟」,後改稱「萬薛府廟」。約於150年前,因村落漁獲頗豐,重修廟宇,又改作「鳳凰殿」,沿用迄今。 其價值有二,一是現貌出於1982年(民國71年)10月落成的工程,由名設計建築師謝自南師傅負責,二是部分木架構是由澎湖後窟潭(今重光里)大木匠師葉得令製作,現置於二樓東廂房之中,是現今唯二留存的作品。

澎湖隘門三聖殿

隘門三聖殿,全名代天巡狩三聖殿,古名代天巡狩廟、大巡狩宮。位於湖西鄉隘門村。開基之初奉中壇元帥,後主祀金府千歲,今主奉萬府千歲。法師流派為普庵派。廟宇坐落於村內俗稱「七星穴」所在。已故的洪清徙法師長曾推論過三聖殿的歷史,最早能追溯至1736年至1775年(乾隆元年至乾隆40年),但依據廟方所藏的「並受其福」、「聲靈赫濯」兩匾,落款年份為1786年(乾隆51年)、而1785年(乾隆50年),隘門三聖殿有從他處遷建至今址的文獻紀錄,故建廟可考歷史年代仍以1785年(乾隆50年)為主。在1968年修建時,乃委請大木匠師葉根壯施作,並將原「代天巡狩廟」增改作「代天巡狩三聖殿」,順利於1971年(民國60年)落成入火。新廟於1999年(民國88年)農曆十月廿八舉行入火安座,農曆十一月正式告成,即為今貌。 據當地軼聞稱當初雕塑三聖殿神像之時,萬府恩主公(萬府千歲)曾託夢,表示要選擇眼睛旁帶一點紅痣的神像,但之後取神像並非當事人。在挑選之時,以為「目旁紅痣的神像」為瑕疵品,所以挑走另外一尊神像,事後發現請錯,原本那尊已經被大倉嶼(今白沙鄉)的人給攜回。嗣後據稱,但凡隘門三聖殿信眾祭拜萬恩主時,都須面朝村落的西北方。

澎湖大城北北極殿

大城北北極殿,或稱城北北極殿,古名大城北上帝宮,位於澎湖縣湖西鄉,主祀玄天上帝,法師流派為「普庵派」。現今屬於「林投澳角頭廟」之一,但逢林投澳「祭王」活動時,大城北北極殿僅止活動「參與」,卻不列入林投澳諸角頭廟請王活動的「舉辦」輪值。 根據蔡承德撰述於1974年(民國63年)的〈大城北北極殿落成碑〉云;村廟開基於1795年(乾隆60年),在日治時期1898年(明治31年)度的調查報告中,當時廟名作「上帝宮」。1933年(昭和8年)順利遷廟新建,即為今址。1955年(民國44年),受一新社影響,開辦文堂(鸞堂),堂號「啟善堂」,鸞手的結社名稱則為「修身社」。1973年(民國62年)重新改建,翌年落成,即為今貌。1974年(民國63年)竣工的大城北北極殿,座西北朝東南,乃群眾募捐而成,型制為立面寬18.85公尺、縱深長15.3公尺,占地面積87.4坪的單層樓建築。 建築風格為閩南式,左右各設連結式護龍,三川殿屋頂上下兩緣型式置「財、子、壽」三仙,兩端並佐以燕尾及水草點綴,脊堵以「八仙」為剪粘題材,上簷鋪以綠瓦、下簷則鋪黃色琉璃瓦,兩側的鐘、塔樓屋簷皆採綠瓦,亦不乏水草、花卉及垂花等裝飾。現今建築依舊保存良好,極具文史價值。

澎湖龍門安良廟

龍門安良廟,昔稱聖真殿、良文港安良廟,位於湖西鄉龍門村西側,當地人習稱西廟,供奉李、伍、黑三府恩主,主祀李府王爺。法師流派為「普庵派」。 據稱創建於康熙51年(1712年),草創時僅有簡陋的草屋供奉三尊神明的牌位,分別是李府王爺(安南人)、伍府王爺(安徽人)以及黑府王爺(江西人)。1728年(雍正6年),村中供奉的香爐忽然發爐三日,經村民劉必勝擲筊請示後,發起募資建廟,並於1733年(雍正11年)落成,廟宇定名為「聖真殿」。1969年(民國58年),安良廟開辦鸞堂「化善堂」,並開始祭祀慈濟真君,並於1971年(民國60年),正式雕塑金身供奉廟中。 現今廟貌奠定於1991年(民國80年)主體建築完成、1993年(民國82年)陸續進行內部木雕裝飾;1995年(民國84年),廟宇東側建立一三層樓高的金爐亭,農曆七月廟宇內部裝飾完成,並於同年9月16日申時於廟前豎立72尺高之旗桿,正式宣告落成。 其價值為負責主持工程的是知名大木匠師葉根壯,建築整體採用北方宮殿式的風格構造。

澎湖尖山顯濟殿

尖山顯濟殿,位於湖西鄉尖山村,澎湖全境唯一奉「顯濟靈王」謝安為主祀神明的廟宇。法師流派為普庵派的「玉皇勅令雷令支派」。 根據廟中古碑記述,尖山顯濟殿創建於1781年(乾隆46年), 今尖山顯濟殿中仍有一石香爐,1816年(嘉慶21年)「顯濟靈王 嘉慶丙子冬吉置 弟子王太占敬獻」之石刻,係一超過兩百年之古物。尖山顯濟殿受扶鸞信仰影響,約莫於1943、1944年間(昭和18、19年間)成立善堂「簡易堂」,供奉鸞堂主神文衡聖帝,並於1946年(民國35年)雕塑關公金身祭祀。1965年(民國54年),尖山顯濟殿進行重建工程,延請葉根壯擔綱大木匠師,因廟宇外貌為少數尚存之木構與RC混構的建築,代表了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澎湖縣宮廟建築的風格;此外,廟內構件、鑿花(小木作)等木雕,疑似為蔡攑作品(名匠黃良的弟子),門神、磁磚等彩繪出自名繪師黃友謙之手。由於舊尖山顯濟殿保留有多位匠師精湛技藝,工藝的成就珍貴非凡,且保存情況尚稱良好,且舊尖山顯濟殿未拆、予以保留,於是於2017年(民國106年)3月14日,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

澎湖西溪北極殿

西溪北極殿,古名上帝廟,位於澎湖縣湖西鄉,主祀玄天上帝,法師流派為「普庵派」,是林投澳中地理位置最偏北的角頭廟。西溪北極殿在日治時期的1898年度的〈48年調查表〉中,廟名最初被記載作「上帝廟」。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考,根據生於1923年(大正12年)的法師陳根条口述表示:「推估北極殿建於1745年(乾隆十年)前後。」而若以廟中高懸「錫我鴻庥」匾,落款年份為1767年(乾隆32年)為佐證,則可推定西溪北極殿1764年之前便已存在。西溪舊廟原坐北朝南,廟身正向太武山,廟埕兩畔種植兩株古榕大樹,常年青翠如茵。重建工程於1913年新廟落成,順利入火安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溪北極殿於1945年(昭和20年)增建的左廊廂屋,被日本政府徵用為「國語(日本語)講習所」。戰後,曾暫作為湖西初級中學(湖西國中前身)校舍,亦被國軍進駐做棲身之地,後遭遇大火損毀,軍方在1968年(民國57年)整建之後便歸還公廟。 其價值為由後窟潭出身知名建築師謝自南(1907年-1990年)設計於1967年(民國56年),為閩南式風格的建築。

文澳城隍廟

  文澳城隍廟(臺灣話:Bûn-ò Sîng-hông-biō),其正式名稱為閤澎文澳城隍廟,是澎湖縣定古蹟;主祀城隍爺,為澎湖地區最初的城隍廟,其歷史更悠久於市區的媽宮城隍廟。   澎湖行政中心最初位於文澳(舊稱暗澳),1727年(雍正5年)裁撤澎湖巡檢司後,於隔年改制澎湖海防糧捕廳、設通判,文澳城隍廟應建於署衙門旁,其確切設立時間不詳;但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在1730年(雍正8年)便有城隍爺的祭祀活動紀錄,故而推斷其設立時間不會晚於1730年(雍正8年)。   1765年(乾隆30年)的澎湖通判胡建偉於《澎湖紀略》中曾云:「澎湖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這是文澳城隍廟首次出現在文獻的紀載中。因此1777年(乾隆42年)的澎湖通判謝維祺以文澳城隍廟規格狹隘為由提倡新建廟宇於媽宮社(今馬公市)。   文澳城隍廟歷經多次修建,古物所剩無多,目前尚存澎湖唯一皇帝御賜匾額「功存捍衛」;城隍爺主神龕兩側刻有木製楹聯,上聯:「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上必有餘殃,殃盡必昌。」下聯:「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上必有餘德,德盡必滅。」若仔細鑽研,便能理其中所道。

澎湖誠敬堂

  誠敬堂(臺灣話:Sáng-kéng Tông),俗稱港仔菜堂(臺灣話:Káng-á Tshài-tn̂g),位於澎湖縣白沙鄉港子村,創建於1856年(咸豐6年)是澎湖地區可考年份最早的齋堂(菜堂)。   現今誠敬堂的建築為1994年(民國83年)所建,廂房左側為過往住持的居所。誠敬堂又稱港仔菜堂,「港仔」為白沙鄉港子村的舊地名,據稱來源該聚落在離岸不遠處的海中,有一道名作「萬丈港」的海溝行經,故名「港仔」。   根據1994年(民國83年),張三光、張榮能、張國讚所撰述的〈誠敬堂史記〉記錄:1856年(咸豐6年)吉旦,張氏任、張氏鳳長年茹素,潛心禮佛,乃開基誠敬堂,供奉觀世音菩薩。張氏任與張氏鳳擔任住持業務自1856年至1931年(咸豐6年至昭和6年、民國20年),嗣後有張氏珠、呂氏蛋延續誠敬堂香火。1940年(昭和15年、民國29年),張氏珠歸真。綜觀日治時代結束以前,誠敬堂香火皆十分昌旺。

澎湖講美龍德宮

講美龍德宮,或作港尾龍德宮,是澎湖縣白沙鄉講美村的公廟,也是全澎湖唯一主祀玉皇三公主的廟宇。「講美村」在清領時期稱作「港尾社」,日治時期延續其名,作「港尾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民國44年)經村民大會決議,易名「講美」,沿用迄今。 港尾村落公廟龍德宮的建立時間不詳:根據廟中敬獻匾額「僊度蓮胎」中,落款「康熙庚子楊敬脩虔立」窺知,龍德宮約莫在1720年(康熙59年)便已存在。   「玉皇三公主」原先僅為龍德宮陪祀神明之一,今神像前端懸掛一公主梳妝所用的銅鏡,關於三公主信仰緣由,依〈講美龍德宮整建碑記〉記述:相傳有清之際,有村民乘載貨船往來於港尾與唐山之間,航行過程中遭遇颱風,幸賴神明保佑,安抵唐山,船甫上岸,便見玉皇七公主廟,旋即入內膜拜並獲得開示,村民知曉航程乃蒙玉皇三公主顯靈搭救,遂恭請三公主分身至港尾以供奉香火,順利獲得神明應允。玉皇三公主安座於港尾社廟宇後,因其靈驗非常,且有求必應,香客絡繹不絕。

澎湖後寮威靈宮

後寮威靈宮,位於澎湖縣白沙鄉後寮村,主祀保生大帝;相傳建廟時間為1602年(萬曆30年),為澎湖境內首開保生大帝信仰之廟宇。 後寮威靈宮確切建廟時間不詳,根據廟中碑文紀錄,遷居後寮村的居民有感當地瘴癘頻傳,約莫於1602年(萬曆30年)便共商議起建廟宇,共祀保生大帝,庇佑村內全境平安。1685年(康熙24年)編撰的蔣毓英《臺灣府志》中便有南寮保寧宮的信史紀錄,而南寮保寧宮又是由後寮威靈宮分香,故後寮威靈宮建廟歷史最遠可追溯在1685年(康熙24年)之前。1900年(明治33年),日本知名學者伊能嘉矩在澎湖調查時曾拜訪過此廟,留下關於廟中石敢當「魑魅魍魎碑」的口訪文字紀錄。 威靈宮立廟之初,相傳便已有兩枝旗桿立於宮廟兩側,以顯保生大帝之神威,後期經兩次毀損。於1986年(民國75年),後寮村民購置阿里山巨木,在朱府千歲降鸞指示之下復立兩座宮旗,並同時舉辦建醮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境平安。

媽宮風神廟

媽宮風神廟為澎湖縣闔澎公廟之一,主祀風神爺(如照片,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6月),建於1790年(乾隆55年);根據林豪所著的《澎湖廳志》中記述,風神廟於1799年(嘉慶4年)由當時的澎湖通判所拆除,又在1881年(光緒7年)由當時水師都司倡議重建風神廟,並於1882年(光緒8年)農曆四月落成。 1895年(明治28年)臺灣本島與澎湖易幟,風神廟舍也於1898年(明治31年)時被日本官員接收,成為「媽宮辨務署」的替代官舍。後因應「澎湖島國語傳習所」改設為「媽宮公學校」,於1899年(明治32年)將風神廟和程朱祠等公廟悉數拆除,改建學校教室。 風神廟拆除後,風神爺被暫時移祀至媽宮城隍廟中,於1923年(大正12年)澎湖天后宮改建完後,才被移祀天后宮後殿的清風閣,後又供奉於正殿中,與其他神像並列。

澎湖西吉宮行臺

西吉宮行臺,原名池府廟,西吉宮最初奉祀金府王爺,爾後才陸續增祀池府王爺、王府王爺等其他神祇。廟宇創建年代不詳,廟內匾額「王道蕩平」落款上款同治癸酉年桂月置 ,1873年(同治12年)敬獻,下款為閤鄉眾弟子敬立 ,建廟歷史最早能追溯至1873年(同治12年)之前。 西吉嶼位處臺灣水道黑水溝邊陲,腹地狹小,經濟發展謀生不易,居民在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後大量且迅速外移,在1976年(民國65年)7月底西吉嶼上便已無村民居住。1977年(民國66年)7月1日,澎湖縣政府頒布公告,西吉村正式廢村,併入東吉村,成為近代政府利用公權力來施行遷村的案例之一。西吉村民為使西吉嶼西吉宮香火不輟,先於1976年(民國65年)集資購屋,建西吉宮行臺於馬公市朝陽里現址,正式名稱為「西吉村池府千歲宮」。

澎湖涼傘禮儀接禮-烏崁靖海宮

涼傘,又稱娘傘、梁(樑)傘、華蓋,是宮廟神物,原作為神明遮蔽、開路、護衛和趨吉避兇之用,又有和主客迎答、頂禮致敬的禮儀意義,澎湖宮廟密度居全台之冠,常年不斷的廟會慶典,加上昔日武館盛極一時,造就出具武術基底、同時兼具宗教意涵與表演藝術的傳統技藝-踏涼傘,目前已成為澎湖民間祭典儀式中最具特色之傳統民俗技藝。 當廟會中的神轎相會,首先即由涼傘手對踏「接禮」,表示向對方問候致意,若主方未舉手示意,無論踏多久,客方涼傘手必須奉陪到底,主客雙方可藉此炫技、較勁、切磋,是展現涼傘功夫的最佳時刻,也是眾人欣賞涼傘技藝的最好時機,但由於來者是客,主方通常會禮讓客方,才是待客之道。 圖為2016年(民國105年)7月27日烏崁靖海宮廟會隊伍前往嵵裡水仙宮途中,嵵裡水仙宮在聚落入口設案接轎與涼傘手對踏接禮的場景,一把把旋轉飛揚的涼傘,繽紛的動感點綴並豐富了澎湖廟會。

澎湖外垵涼傘師傅-呂慶壽

涼傘,又稱娘傘、梁(樑)傘、華蓋,是宮廟神物,原作為神明遮蔽、開路、護衛和趨吉避兇之用,又有和主客迎答、頂禮致敬的禮儀意義,澎湖宮廟密度居全台之冠,常年不斷的廟會慶典,加上昔日武館盛極一時,造就出具武術基底、同時兼具宗教意涵與表演藝術的傳統技藝-踏涼傘,目前已成為澎湖民間祭典儀式中最具特色之傳統民俗技藝。 圖為西嶼外垵涼傘師傅呂慶壽,於2017年(民國106年)12月9日溫王宮送王時,代表溫府王爺恭送其他神轎出廟的場景。呂慶壽生於1951年(民國40年),人稱壽仔,徒弟們稱壽師,師承自許澎,自1987年(民國76年)起即擔任外垵涼傘教練,所教授過的徒弟遍布西嶼鄉,年餘七十仍能深蹲馬步、上身挺拔正直踩踏涼傘,老當益壯,主要的傳授套路有大小門、八卦、七星、四門、蓮花,其中八卦和七星還有分上下部。 澎湖踏涼傘與澎湖小法一樣,貴在聚落自發性傳承與義務服務,各有套路與特色,並依個人所學與能力創作與變化,是澎湖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澎湖涼傘絕技坐蓮花-吉貝武聖殿

涼傘,又稱娘傘、梁(樑)傘、華蓋,是宮廟神物,原作為神明遮蔽、開路、護衛和趨吉避兇之用,又有和主客迎答、頂禮致敬的禮儀意義,澎湖宮廟密度居全台之冠,常年不斷的廟會慶典,加上昔日武館盛極一時,造就出具武術基底、同時兼具宗教意涵與表演藝術的傳統技藝-踏涼傘,目前已成為澎湖民間祭典儀式中最具特色之傳統民俗技藝。 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7月25日吉貝武聖殿文衡聖帝聖誕千秋遶境活動時,這不是涼傘手腿軟坐在地上,而是涼傘步法裡高難度的「坐蓮花」。 澎湖的涼傘步法因各家各派師承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常見的步法有:馬步、弓箭步、交叉步、梅花步、拖步、拜斗步、金雞獨立、蓮花步等。蓮花步又稱「坐蓮花」,施展時雙腳輕輕躍起而後盤坐地上,起身時,先將涼傘往上撐高,再快速下沉,藉由下沉時的空氣阻力和下盤力量將身體向上彈起,最後雙腳著地,能進行此動作者,腳筋要鬆軟,雙腿肌力要夠,否則容易受傷,屬於高難度動作,每當涼傘手展演坐蓮花,經常贏得在場眾人掌聲喝采。

澎湖涼傘禮儀-歡迎光臨,請進-隘門三聖殿

涼傘,又稱娘傘、梁(樑)傘、華蓋,是宮廟神物,原作為神明遮蔽、開路、護衛和趨吉避兇之用,又有和主客迎答、頂禮致敬的禮儀意義,澎湖宮廟密度居全台之冠,常年不斷的廟會慶典,加上昔日武館盛極一時,造就出具武術基底、同時兼具宗教意涵與表演藝術的傳統技藝-踏涼傘,目前已成為澎湖民間祭典儀式中最具特色之傳統民俗技藝。 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5月25日隘門三聖殿二十週年遶境慶典中,前往交陪廟興仁懋靈殿的路上,懋靈殿在聚落路口接轎,懋靈殿涼傘手在接禮完成後舉手比出「請」的動作,禮貌示意讓客方通過。 澎湖的廟會中,當兩方神明會轎接禮時,先以踏涼傘表達神明相會的禮儀,主方涼傘手面對客方涼傘手先比出「請」的動作,類似拳術的「請拳」,表示正式開始。若主方涼傘手沒有請客方涼傘手通過,客方涼傘手也不能停止,直到主方涼傘手比出如照片中的手勢,表示歡迎光臨,請進,客方涼傘手才能停止。而後,雙方先以傘桿輕觸以示禮貌,客方涼傘手再向主方神明「啟籤」後(敬禮之意),即可繼續前進,小小動作,大大體現出禮人、敬神的文化意蘊。

澎湖涼傘禮儀傘柄不著地-五德威靈宮

涼傘,又稱娘傘、梁(樑)傘、華蓋,是宮廟神物,原作為神明遮蔽、開路、護衛和趨吉避兇之用,又有和主客迎答、頂禮致敬的禮儀意義,澎湖宮廟密度居全台之冠,常年不斷的廟會慶典,加上昔日武館盛極一時,造就出具武術基底、同時兼具宗教意涵與表演藝術的傳統技藝-踏涼傘,目前已成為澎湖民間祭典儀式中最具特色之傳統民俗技藝。 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10月10日五德威靈宮入火大典當天,在馬公港迎接台灣友廟,等待的時刻,涼傘手將傘柄抵在腳背上,這是正確動作。不明所以的人,常問:這樣腳不會痛嗎?為什麼不放地上?當然不行,因為涼傘是宮廟神物,不能隨意放置,持拿時不能著地,更不能作為武器使用,以示尊重,是涼傘禮儀的基本規範。

澎湖赤崁龍德宮-噴火武轎踩街

神明乘坐的神轎一般可分為文轎和武轎,文轎有轎頂,武轎則無,武轎因無轎頂,比起文轎較為輕巧,便於移動與班轎的步法變化。 神明查夜、武轎夜巡原為澎湖元宵的節慶活動之一,早期在元宵夜,許多社里可見到由孩童抬著虎爺或太子爺的小武轎,在大道小巷中東奔西走、橫衝直撞,跑進民宅中祈福。1990年代(民國79年)起,湖西鄉南寮村率先將太子轎裝飾簡易的燈光、音響,漸為人注意;2000年代(民國89年),烏崁靖海宮首先將武轎改裝為電子武轎,搭配燈光、噴火與電音等特效,十分吸睛,此後許多宮廟紛紛成立武轎會,吸引聚落青年的加入,電子武轎一時蔚為風潮,震耳欲聾的電音舞曲、熱力四射的熊熊火焰,點亮了島嶼的夜晚,也點燃了節慶的氣氛。 澎湖縣廟宇武轎涼傘文化推廣協會(簡稱澎湖武轎總會)於2015年(民國104年)成立以後,武轎踩街成為花火節與元宵節觀光活動不可或缺的序曲。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2月17日晚上由澎湖武轎總會辦理的「2019西巡慶元宵武轎踩街」活動,赤崁龍德宮武轎閃亮登場,沖天的火柱突然噴發,兩旁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那一瞬間撲面而來的熱浪,異口同聲發出驚呼。

澎湖外垵魯國大夫廟-女子武轎會

神明查夜、武轎夜巡原為澎湖元宵的節慶活動之一,早期在元宵夜,許多社里可見到由孩童抬著虎爺或太子爺的小武轎,在大道小巷中東奔西走、橫衝直撞,跑進民宅中祈福。2000年代(民國89年)起,武轎被改裝為電子武轎,搭配燈光、噴火與電音等特效,蔚為風潮,許多宮廟紛紛成立武轎會,吸引聚落青年的加入,震耳欲聾的電音舞曲、熱力四射的熊熊火焰,點亮了島嶼的夜晚,也點燃了節慶的氣氛。 武轎會轎班原為男性的世界,2011年(民國100年),西嶼鄉的外垵村一次成立了兩個武轎會,一是聚落公廟溫王宮,一是魯國大夫廟,特別的是魯國大夫廟武轎會轎班成員以女性為主,從國中生到大學生都有,可謂女孩當家,是澎湖第一個女子武轎會,會員利用課餘參與武轎會與宮廟服務,是聚落活動的生力軍。 魯國大夫廟的武轎沒有華麗繁重的特效裝飾,但整轎、步伐,一樣都不馬虎,每每於盛大的武轎夜巡和踩街活動中,清新可愛的女孩們在成排的男性轎班天下裡,更顯獨樹一格,為澎湖民間信仰的女力崛起再添新章。

澎湖隘門三聖殿-武轎夜巡

神明查夜、武轎夜巡原為澎湖元宵的節慶活動之一,早期在元宵夜,許多社里可見到由孩童抬著虎爺或太子爺的小武轎,在大道小巷中東奔西走、橫衝直撞,跑進民宅中祈福。2000年代(民國89年)起,武轎被改裝為電子武轎,搭配燈光、噴火與電音等特效,蔚為風潮,許多宮廟紛紛成立武轎會,吸引聚落青年的加入,震耳欲聾的電音舞曲、熱力四射的熊熊火焰,點亮了島嶼的夜晚,也點燃了節慶的氣氛。 在眾多的武轎會成立之後,目前,澎湖宮廟遇入火、寶艦試帆、送王、重建週年等重大慶典,可透過武轎總會或私人情誼邀請其他武轎會辦理聯合武轎夜巡,而澎湖的廟會中,轎班常在遶境結束與拜廟後,興高采烈的衝向大門,將神轎舉起,除了展現對本廟或友廟的支持與熱情,也象徵神明完成任務凱旋歸來。圖為2019年(民國108年)隘門三聖殿為慶祝重建二十週年,於5月27日晚上辦理武轎夜巡活動,當三聖殿的武轎回到廟口,拜完廟之後,轎班人員很有默契的抬著神轎衝到大門前,將神轎高高舉起,用力搖晃,同時大聲歡呼,為接近尾聲的活動掀起另一波高潮。

澎湖烏崁靖海宮-元宵夜偷採幸福

在台灣,民間相信未婚女子在元宵夜偷採蔥或菜,將來會嫁到好丈夫,俗話說:「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雖然澎湖長輩認為,元宵夜田裡的青蔥被偷採是好事,即使發現了也不可以報警,此項習俗仍因影響農民收成,加上時代變遷而漸漸式微。 圖為2016年 (民國105年)烏崁靖海宮元宵文化季辦理的偷採幸福活動,由於農曆的正月15日常接近西曆的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廟方模仿古俗,特別請農民將青蔥種在大盆子裡,繫上蝴蝶結,放在廟旁沒有燈光的角落,僅以文字公告張貼於廟口,讓未婚女性先到廟內向夫人媽祈求,再自行到廟旁「偷採幸福」。

澎湖龍門安良廟-金莎龜

農曆正月15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俗稱小過年,在澎湖,元宵節熱鬧的程度更甚於農曆新年,「西乞龜」已成為台灣四大元宵活動。澎湖的元宵節不僅可以乞龜,還有過平安橋、躦燈腳、賞花燈、猜燈謎、神明查夜、武轎夜巡、搟(hián)轎祈福、趨轎、求發財金、摸彩……每一間廟宇都會舉辦一日或三日以上的慶典活動,可以說,上元節的「痟元宵」幾乎成為整個澎湖島的全民運動,故俗諺云:「新正耍三工,上元耍三暝」(sin-tsiann-sńg- sann –kang,siōng-guân- sńg- sann- mî)。 在五花八門的元宵活動裡,乞龜是各宮廟必備的項目,因此元宵節又戲稱為烏龜節。各宮廟的鎮殿大龜,基於競秀的心理,龜的造形與材料也越來越多樣化,競相以巨大或富特色取勝,任何可食用、耐保存、易塑形的材料皆可製作造型龜。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元宵龍門安良廟的鎮殿龜為金莎巧克力龜,以金莎巧克力作為材料並非第一次,但此年的造型更加活潑可愛,吸引眾多在地民眾與遊客的觀賞,紛紛在臉書打卡分享。 乞龜,儼然已是澎湖元宵的代名詞,也是全民的龜藝術創作節。

澎湖赤崁龍德宮-元宵肪片龜

農曆正月15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俗稱小過年,在澎湖,元宵節熱鬧的程度更甚於農曆新年,「西乞龜」已成為台灣四大元宵活動。 澎湖的元宵節以乞龜為核心,乞龜有求財、求壽、平安、乞居、安家、歸來的多重意涵,早期的龜材以麵粉、甜糯米或其他五穀雜糧為主,印上龜殼壽紋即可。日治昭和年間,出現肪片材質的龜品,肪片或又寫作紅片、鳳片、芳片、鴻片,是一種以糯米粉、麥芽糖、糖水和香蕉油混合的材料,曾是澎湖乞龜的主要龜品,有超過萬斤的盛況,且美化肪片龜,一筆落下,不可更改,更考驗繪畫者的功力。現代龜材豐富,肪片龜化為古早味的記憶,從早期的競大到現在的競巧,逐漸走向精緻與可愛路線。 照片中表情各異的肪片龜,不到巴掌大,是2014年(民國103年)元宵節赤崁龍德宮訂製給民眾擲筊乞求用。原本,這麼小巧的肪片龜只有點上眼睛,繪者一時興起,畫上了各種表情,老闆覺得有趣,拍照上傳網路後,就打包送貨出去。沒想到隔天有民眾上門,指名要買這批肪片龜,但這批表情豐富的小龜已混入其他肪片龜送出去了,於是該位民眾就前往龍德宮追龜去也。

澎湖烏崁靖海宮-硓古石高麗菜龜

在澎湖,元宵節熱鬧的程度更甚於農曆新年,「西乞龜」已成為台灣四大元宵活動。澎湖的元宵節不僅可以乞龜,還有過平安橋、猜燈謎、神明查夜、武轎夜巡、搟轎祈福、趨轎、求發財金、摸彩....,每一間廟宇都會舉辦一日或三日以上的慶典活動。 乞龜最早起源於泉州,18世紀被傳到澎湖,然後在澎湖發揚光大。龜在中國象徵著長壽、祥瑞,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獸,而國語的"龜"與"歸"的讀音相同,清代學者褚少孫在《補龜策傳》中就說:「能得名龜的,財物歸之,家必大富。」加上臺語龜(ku)的讀音又與「久」(Kú)相近,加上陸龜的腳指頭正好前五後四,天長地久的寓意,加深了閩南沿海居民的乞龜文化。 乞龜在澎湖民間有求財、求壽、平安、乞居、安家、歸來的多重意涵,各宮廟的鎮殿大龜是元宵的要角,從早期的麵粉龜、糯米龜,到日治時期的肪片龜,戰後的米龜、黃金龜,到現在不斷在創意上推陳出新,是一個時代演進、從競大、競貴到競巧的過程。 本圖為2017年(民國106年)烏崁靖海宮的硓𥑮石高麗菜龜,強調土地、信仰與藝術的深入連結,龜背底層舖上泥土,每一顆都是紮紮實實種在土裡、活生生的高麗菜,供民眾乞求,活動的最後一天,憑券領取,新鮮現採。

澎湖文澳祖師廟-元宵平安轎

農曆正月15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俗稱小過年,在澎湖,元宵節熱鬧的程度更甚於農曆新年,「西乞龜」已成為台灣四大元宵活動,每一間廟宇都會舉辦一日或三日以上的慶典活動,可以說,上元節的「瘋元宵」幾乎成為整個澎湖島的全民運動。 上元是個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可以祈福消災,過平安橋就是其中一項重頭戲。澎湖的平安橋依例由小法施作、神明安座加持而成,經過冗長的行法程序,才能從單純的橋體化為一座有法力的平安橋,民眾經由過橋,得以解厄化關,留有古時「走橋」、「走百病」的遺風。由於造橋儀式頗為繁複,需要能力足夠的小法團才能執行,故非每個宮廟都有。 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元宵節文澳祖師廟小法正在進行造橋儀式,周圍火紅燈籠高高掛,萬頭攢動,舞台樂音振耳欲聾,祖師廟正舉辦元宵慶典,嚴肅的儀式和歡樂的氣氛融和交會,神聖與世俗和平共處在同一個空間裡。在這個天官賜福的好日子裡,通過這座具有神聖性的平安之橋,背後蓋上神明的大印,讓神力相隨,祈願厄運、邪穢被阻擋在橋的另一端,過了此橋,就能以煥然一新的身心靈狀態來面對此後的一年。

澎湖東衛天后宮-疊元宵平安米龜

元宵乞龜在澎湖民間有求財、求壽、平安、乞居、安家、歸來的多重意涵,各宮廟的鎮殿大龜是元宵的要角,僅管強調創意與在地特色成為目前鎮殿大龜的主流,以食用米堆疊的米龜仍立於不敗之地,乞得米龜的信徒通常只取回少數的白米,其餘分送親友或捐贈慈善團體,讓神庥更加普及。 圖為2011年(民國100年)當時的馬公城隍廟委員楊哲夫先生帶領徒弟在東衛天后宮門口疊米龜,楊哲夫先生是澎湖的疊龜達人之一,他基於興趣,經常義務協助疊龜,還曾數次受邀至中國福建泉州天后宮傳授疊米龜。疊米龜必須依照斤數、米包大小算出尺寸,再依現場底座調整長度、寬度,龜頭部分則以木架支撐。四方形的米包若要呈現海龜的弧度和比例,沒有速成法,只有「龜速」出細活,邊做邊塑形,至少需要一個工作天,若使用6公斤以上的包裝米,至少需要2個人力,實非易事。 澎湖的乞龜培養出許多像楊哲夫先生這樣的疊龜達人,毋需等到元宵節,農曆新年前,預約疊龜的電話就響個不停。

澎湖南甲海靈殿-元宵蔬果龍

農曆正月15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俗稱小過年,在澎湖,元宵節熱鬧的程度更甚於農曆新年,「西乞龜」已成為台灣四大元宵活動。澎湖的元宵節不僅可以乞龜,還有過平安橋、躦燈腳、賞花燈、猜燈謎、神明查夜、武轎夜巡、搟轎祈福、趨轎、求發財金、摸彩……每一間廟宇都會舉辦一日或三日以上的慶典活動,可以說,上元節的「瘋元宵」幾乎成為整個澎湖島的全民運動。 乞龜是澎湖元宵節最重要的節日核心,許多宮廟會推出特色龜品供信徒乞求,除了鎮殿大龜,馬公南甲海靈殿還別具巧思,從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後期,為了布置廟前階梯,研發出生鮮蔬果串連而成的蔬果龍,每年變化造形和蔬果種類,還有燈光、吐水和噴煙的特效,以雙龍迎賓之姿,意外獲得好評,多年下來,成為該廟的特色。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元宵節海靈殿的蔬果龍,鳳梨龍身、青蒜龍頭、紅蘿蔔龍角、玉米龍腳、辣椒龍腳、白蘿蔔龍嘴,符合現代飲食新鮮健康的概念,經過開光點眼,能吃又能保平安。

澎湖望安四社慶元宵

遠在望安島的舊網垵四社公廟:仙史宮、中宮、天后宮、吳府宮,於元宵節辦理四社聯合遶境祈福,當天晚上四間宮廟的乩童會站上神轎遶行轄境。圖為2020年(民國109年)元宵節期間,網垵四社聯合遶境活動中,眾人聚集在吳府宮前,爭相撿拾由乩童丟灑平安糖、平安餅的趣味畫面。 在澎湖,新船進水、王船出澳、新居落成、上樑、建醮、普度等時刻,皆會舉辦丟炸棗、麻糬、糖果、餅乾、錢幣一類的「擲吉」活動,通常由主家、廟方和道士擲吉,望安的元宵四社聯合遶境活動,則由乩童負責擲吉,彷彿神明親自丟擲,人神同樂無距離。更貼心的是,照片中綁紅綵帶的女乩童,是吳府宮的洪夫人媽,洪夫人媽最後留了一把糖果和餅乾,轉頭親自送給拜亭下行動不便、無法到廣場撿拾的老人家,女神的溫柔,為長者在寒冬裡帶來一絲神聖的暖意。

澎湖烏崁靖海宮-元宵彩券中獎公告

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後期,澎湖的元宵除了乞龜、乞財之外,出現了另一種摸彩券的求乞方式,宮廟準備各式各樣的摸彩品,民眾購買摸彩券,以小博大,中獎者沒有還願的硬性規定,算是另一種以購買代替添油香的形式,獎品也不斷與時俱進。 當民眾購買了摸彩券,最期待的就是開獎號碼,即使網路發達的年代,舉辦摸彩的宮廟還是會將開獎號碼刊登地方報紙,和製作公告張貼廟口,讓許多不會使用網路的長者對獎,如同照片中2016年(民國105年)農曆正月17日烏崁靖海宮的中獎號碼公告。從這些公告可以看到當時的頭獎是休旅車,還有平板電腦、手機和運動手錶等3C用品,其他是電器和家用品,值得注意的是伍獎的冷凍櫃,那是澎湖人家戶儲存海鮮的重要電器,十分符合澎湖人的生活需求。 中獎公告前,幾家歡樂幾家愁,如同擲筊一樣,筊起筊落,扣人心弦。

澎湖烏崁靖海宮-小法淨龜

乞龜是澎湖元宵節最重要的節日核心,有求財、求壽、平安、乞居、安家、歸來的多重意涵,許多宮廟會推出特色龜品供信徒乞求,鎮殿大龜是元宵的要角,從早期的麵粉龜、糯米龜,到日治時期的肪片龜,戰後的米龜、黃金龜,到現在不斷在創意上推陳出新,是一個時代演進、從競大、競貴到競巧的過程。 近年許多宮廟推出富含在地產業特色的鎮殿大龜,例如赤崁龍德宮的紫菜龜、丁香蝦米龜,西衛的麵線龜,但大龜並非製作完成就了事,有的宮廟會請地方長官主持開光,有的由小法執行相關儀式。圖為2016年(民國105年)元宵節烏崁靖海宮的鎮殿大龜-浮球高麗菜龜,活動開始之前,要請小法行法淨龜,賦予靈力,可愛的小法師為可愛的浮球龜洗淨,形成一種澎湖元宵的特有畫面。淨龜的程序大致為開壇請神、調營、洗淨,讓大龜以潔淨神聖之姿得到神明的加持,也讓這些高麗菜被民眾乞回家後,吃了才能保平安。

澎湖內垵村兒童專屬的元宵小武轎

澎湖元宵的夜晚,有的社里可以看到由孩子抬著虎爺或太子爺的小輦轎,又稱小武轎,有人負責敲鑼打鼓,有人負責收紅包,有的幫忙放鞭炮或帶路,在聚落的大道小巷裡東奔西走、橫衝直撞,挨家挨戶衝進民宅中祈福,這是一項專屬於孩子的元宵活動。 圖為2016年(民國105年)西嶼鄉內垵村的元宵夜,孩子們抬著太子爺小神轎在民宅中祈福的場景,小女孩也可以加入扛轎的行列。神轎上裝飾燈光和音響,遠遠的就讓人知道小武轎要來了,孩子們在廳堂一邊搖晃神轎一邊齊聲大喊:「恭喜大發財!平安日日來!」,然後主人家會高興的贈送一個紅包,宛如兒童版的武轎夜巡。待活動結束,神明入廟,孩子們在廟旁平分紅包,一部分當作油香錢,既集體打工,也分工合作。

澎湖山水上帝廟乞龜-千萬黃金龜

乞龜是澎湖元宵節最重要的節日核心,有求財、求壽、平安、乞居、安家、歸來的多重意涵,許多宮廟會推出特色龜品供信徒乞求。民國70年代,有鑑於過大的肪片龜難以處理的問題,出現以等值的黃金製成黃金龜的形式,從早期的1錢黃金龜,隨著信徒還願加碼,到現在餘三百兩的黃金龜,或另製龜蛋、小金龜還願,形成金龜群的場面,目前黃金龜以山水上帝廟和鎖港北極殿最為著名,兩廟社里相鄰,頗有較勁的意味。 圖為2017年(民國106年)山水上帝廟的黃金龜,廟方特別打造可供移動展示的造景台和電動座台,讓黃金龜可沿著造景台四處環繞,由於黃金龜價值超過千萬,非一般人所能乞求得起,澎湖人戲稱這是貴族乞龜,龜落誰家也成為每年元宵的熱門話題。

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遶境

每年農曆元月20日,是西嶼鄉內垵村遶境,又稱踏青草,當天內塹宮福官(小法)會至村莊內各營頭換上新的竹符並進行鎮符儀式,內塹宮主神池府王爺當天率領轄下神兵,在境內掃除邪穢並加強各營頭神兵靈力,確保村內安全。 遶境的隊伍排列並非每年相同,而是由內垵村八個甲頭的鄉老(已婚男性,依年齡輪流擔任)抽籤決定所抬神明,再按照神明的職位大小安排隊伍順序,內塹宮主神池府王爺通常排在隊伍最後方。 每年的元月二十日,內垵村村民皆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漁船置港不出海,全村共同參與一年一度的遶境活動,甚至有許多外出工作的內垵人會專程回村參與,可見內垵遶境在內垵人心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澎湖縣白沙鄉城前村明新宮信仰演變

據陳英豪先生調查,澎湖縣白沙鄉城前村宮廟為明新宮,現今主祀文衡聖帝,但據1988年(民國77年)〈明新宮重建記〉:「本宮從先祖緣起開城前鄉,奉祀福德正神為保龍宮」,則有所衝突。今尚留有一古地名「古宮口」,位於舊城前村活動中心北側有處水井處。而由於廟內有一方1911(明治辛亥)年「萬古英靈」匾,推測明新宮或許也受到一新社清水解鴉片毒帶動的鸞堂信仰影響,於1911年增祀文衡聖帝為主神。(更多內容詳見全文)

澎湖縣西嶼鄉赤馬村的五營

伊能嘉矩於1901年(明治34年)1月10日來到赤馬(昔稱緝馬灣),紀錄該聚落有五方石碑,舉一例為鄉北夫人廟左側路頭,其餘四方形制類似,伊能提及鄉北石碑文為「雷王勒令三十六罡田元帥押煞」,地方相傳,約40年前(約1860年代、同治年間),鄉內有疫病流行,李王廟乩身指示是八魔沖犯所致,而立石於四方押煞,鄉內獲得平安。 按伊能氏所提其敘述應為北營,不過今日北營碑文所見為「雷令勒□三十三都元帥鎮押祭煞」,雷令二字旁有「合境平安」;赤馬西港前的西營為近年重設,碑文為「雷令姜太公在此西方劉元帥鎮押祭煞」,姜太公兩旁為「合境平安」;東營碑文清晰可辨,格式同西營,只是換成「東方張元帥」,位於目前赤馬村的「見見灣海景民宿」旁道路上。 中營格式則與上述皆不同,為「勒令奉旨赤樊桃殿吳/李/溫 王鎮煞中央据將軍押煞」,雖然是該廟主神李府王爺居中,兩旁卻不是朱、柳二王,而是吳王與溫王,反映立碑當時或許是吳王、溫王較為靈顯。南營則在碼頭公廟旁,被銀合歡林所包圍,碑文可判斷並非營頭石符,碑文略可見「光緒十二年」(1886年)、「代天廟印」字樣。

跟施琅沒關係的萬軍井

澎湖天后宮旁有處稱「萬軍井」的老水井,在志書上稱「媽宮社大井」(俗呼施井),也稱「師泉井」,各種觀光指示牌及旅遊書籍都說是施琅攻佔澎湖,因水泉甚少,因此向天妃祝禱而湧泉的史蹟。不過這是後人附會之說以訛傳訛,林文龍先生1980年在〈澎湖師泉井真相〉一文早早呼籲應該正視史實,無奈至今仍積非成是。 《澎湖紀略》:「媽宮社大井,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率師討鄭逆,先克澎湖,駐兵萬餘於此。先時,水泉微弱,不足以供眾師之食;侯虔禱於天后神,甘泉立湧,汲之不竭,兵無竭飲。至今此井水泉亦甚旺焉,但水味略覺有些鹻氣耳」。 不過編撰《澎湖廳志》的林豪就指出《澎湖紀略》把媽宮社大井誤以為就是施琅的師泉井了。 林豪寫道:「......按郡乘錄「師泉井記」,以為禱神得泉之證;不知師泉井固在內地之平海澳也」,林豪深知施琅所提及的天妃顯聖,就是在今日中國福建莆田市的平海鎮平海村。林豪又寫:「蓋施軍惟在八罩虎井,故艱於得泉耳。若既入媽宮澳,則澎地已平,隨處可汲,何必獨恃此一井乎?且從前劉國軒兵守媽宮港者亦多,何以並無患渴,而所汲者又何井乎?以前人所載,姑並存之耳」。 今日平海天后宮是中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留有一碑書「師泉」,廟內也有施琅題的「師泉井記」碑:「......眾駐集平海之澳,而平澳故遷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盡成湮廢。始得一井於天妃廟之前,距海不盈數十武,漬鹵浸潤,厥味鹹苦。予乃殫抒誠愫,祈籲神聰。拜禱之餘,不崇朝而泉流斯溢,昧轉甘和。......因鐫石紀異,名曰“師泉”,昭神貺也」。 《天妃顯聖錄》的資料也指出,施琅舟師到平海,當地原本的天妃廟已經殘破不堪,已經長達數個月的旱季,當地水井往日就已經不夠地方居民使用,因此施琅就派人淘浚,泉水大湧半年都不盡。因此施琅才立師泉井碑,保存至今。 另外傳說施琅攻澎見有天妃於海上顯靈,姑且不論這是為鼓舞軍心的說法,此說施琅稱:「臣在澎湖破敵,將士咸謂恍見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濕,與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知為天妃之助戰致然也」。 施琅的說法明確指出,當時在海上曾見天妃顯現,而遠在平海的人後來也說,當天神像衣袍透濕,因此知道是平海的天妃顯聖,並非是於澎湖天后宮所見。

澎湖縣西嶼鄉小池角的五營

池東、池西兩村為一完整聚落名小池角,地方也慣稱「小角」,宮廟為關帝廟,據稱建於1717年(康熙56年)。 小池角的五營從現存石符的材質與碑文內容來看,至少有三個不同時期的設置,反映聚落規模的變遷,其設置年代值得進一步探討。近年重設的有南營、北營,為大理石打製,北營位於池東加油站對面路旁,碑文為「雷令北方連元帥鎮煞合境平安」,南營則位於小池角石雕公園旁,碑文為「雷令南方蕭元帥鎮煞合境平安」。特別的是尚保留舊石碑,上刻文為「雷令南八閩軍押鎮」,從其風化程度應為較早之型制,且碑文所載五營軍迥異於其他四方。中營與東、西營形式相同,中營位於關帝廟金爐旁,其碑文為「雷令中𡊨李元帥鎮煞合境平安」,西營位於西井腳北方小路約220公尺處,碑文為「雷令西方劉元帥鎮煞合境平安」,東營位於西嶼鄉戶政事務所東南方175公尺,近縣道203之東西向小路旁,碑文為「雷令東方張元帥鎮煞合境平安」。

澎湖縣西嶼鄉大池角的五營

大池村為澎湖少數以「九夷、八蠻、六戎、五狄、三秦」作為五營石符兵馬名的村子。大池治安宮奉祀玄天上帝,據稱先由黑、碧兩府王爺開基。《爾雅》〈釋地〉提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這是在古代中國的中原思維下,對其他部落所框界的地域概念,後成為五營概念中的一種形式,一般認為九夷軍馬代表有九萬九千神兵,八狄為八萬八千,六戎為六萬六千,五狄為五萬五千,而三秦被認為指關中之地,因此以精銳的三萬三千神兵之三秦軍為中營神兵。不過今日大池村所見各營頭竹符及鎮符時所貼符紙,仍是採用相對方位之劉、連、蕭、張、李五姓元帥鎮押煞。

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威定輪與保安宮

澎湖白沙鄉通梁保安宮前古榕鬱鬱,是遊客必造訪的景點,廟內有一古匾「神明顯應」匾,不僅地方流傳著靈驗傳說,更是真實記載於史料的歷史事件。該匾為兩片拚接,中行陰刻金漆「神明顯應」,上下款「光緒戊子季秋吉旦」(1888年,光緒14年)、「總兵銜補用副將臺灣城守營參將信官胡德興/鹽運使銜補用道臺灣府知府信官程起鶚 敬立」。 地方傳說百多年前,清朝的官兵搭乘戰艇途經通梁海域遇颱擱淺,船上百餘人經村內漁船接駁上岸,廟內乩童起乩指示當天凌晨3時必有神助,信徒和總兵等人焚香祈禱,凌晨3時果然風浪大作,擱淺船隻有如神助順利脫離,因此總兵官事後頒贈「神明顯應」匾額答贈。 但事實上,這艘船最後沉沒了。查《光緒朝月摺檔》提到,1888年(光緒戊子年、光緒14年)10月12日威定輪於北磽(吉貝嶼)洋面遇難,由當時澎湖水師都司李培林帶水兵10餘人,雇用漁船8艘前往救援,一共救起50餘人,仍有10多名罹難。生還者中,文武職最高兩位官員,就是本匾贈匾人─臺灣府知府程起鶚與臺灣城守營參將胡德興。 這艘沉沒的威定輪,是劉銘傳請奏於1887年(光緒13年)向德國船商以白銀2萬6千兩所購得。威定輪曾與北洋水師的致遠、靖遠兩艘軍艦組成特遣隊,於1888年(光緒14年)8月於台東彈壓大庄事件(呂家望事件),威定輪作為運兵船,這可能是清帝國的第1次兩棲登陸作戰。戰事結束後,威定輪就在同年10月失事沉沒。 本匾不僅見證地方傳說與史事的相互應證,更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見證劉銘傳於台灣推行新政的歷史,威定輪所參與大庄事件,更是土地清丈、租約改革及開山撫番等政策造成的民變。

七美鄉大正十二年城隍爺勅令石敢當

1919年(大正8年)馬公城隍廟城隍爺出巡至網垵(望安)時,當時大嶼人因受鬼怪侵擾,而迎請城隍至大嶼巡境,後分香增祀龔府城隍香火於玉蓮寺。1921年(大正10年),龔府城隍爺採了乩童許閏,據2003年(民國92年)〈森法殿碑記〉記述,當時龔府城隍就「開始整頓,歷經多次戰役,終使善信免過恐懼生活」。 傳說1923年(大正12年)這年,白馬坡水溝下方有四座小陰廟,其中之一與七美吳府宮吳必力將軍同名同姓,聯合三位陰神試圖篡殿,城隍爺與之作法,並在觀音菩薩相助下大戰三天三夜,並有五雷將軍助陣,最終降服這四位陰神。據傳尚有一座陰祠今日還可見其基座,本文所提石敢當及五雷令碑即是該事件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