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陰陽堂
創作者: 鄭承榆
時間: 2020/1/27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公廟;宮廟文物民俗與生活記憶;馬公市;陰陽堂;澎湖民間信仰;澎湖縣;鄭承榆
陰陽堂古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是闔澎公廟之一,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白無常、七爺公);原址設在文澳城隍廟附近,約莫創建於道光年間。 清代以來,文職官凡在澎湖任職期間逝世且無後代子孫供奉香火者,其牌位便供奉於陰陽堂內;此外,民間百姓若是無後代供奉的失祀者(孤魂野鬼),也能奉於陰陽堂,故陰陽堂兼「無祀壇」性質。 因未在澎湖清代方志紀錄中見得蛛絲馬跡,故陰陽堂確切建廟時間不詳,只能根據1907年(明治40年、光緒33年)重建的落成碑記中推測陰陽堂約莫建於1821年到1850年(道光元年至道光30年間)。 陰陽堂最初無主神鎮殿,時稱「顯靈廟」;直至媽宮南甲某婦女於海邊拾獲一尊毀損的白衣神像,後將其重塑金身供於廟內,始奉尊稱「白衣吉神」的七爺公(白無常)為主神;因其有求必應,遂得「有應公廟」之名且香客絡繹不絕。 二戰結束後,有應公廟執事決議另迎「陰陽公」,便特地從台南的開基陰陽公廟中引渡神像金身,並跨海迎回澎湖入火,故該廟從此定名為「陰陽廟」沿用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