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 許玉河
時間: 2019/8/30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囝仔普;陰曆七月;童子普;澎湖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然而,從余光弘先生於《媽宮的寺廟》一書中可知,早於1899年媽宮北甲北辰宮建廟之前,已有繼寶伯仔囝仔普的存在。據說繼寶伯仔本是一位清朝兵勇,年老無依以販賣兒童的玩具零食為主。繼寶伯仔常裸身任兒童踢打。因其有深厚的拳術基礎,故毫無損傷。某日有一唐山遊方郎中經過,見到他們的遊戲,乃暗中召來數名孩童,告訴他們再和繼寶伯玩時,先用一桶冷水出其不意的潑他,然後攻打某一部位。兒童無知,隔日依計而行,想不到繼寶伯因之受到重傷,從此纏綿病榻後亡故。繼寶伯死後不久,他昔時的小玩伴常染恙難癒。父母向乩童求問後,得知繼寶伯還逗留於其玩伴身旁。家長們乃向繼寶伯請求,由眾人為其立一牌位,每年陰曆7月28日由他的小玩伴來主持一個普度儀式,請繼寶伯監壇普度,並擲筶選擇小頭家數人及小爐主一人,負責明年之祭事。牌位即奉於爐主之家一年,至翌年普度時,再行交接。此後繼寶伯即不再作祟於孩童,反而每年卜中爐主者,家中都會添丁,於是北甲的居民爭相加入競卜,以期得中爐主添丁發財。在北甲宮建立之前,每年囝仔普均設壇於舊銅山館前,1899年北辰宮建成後則改於廟前普度,繼寶伯之牌位則奉祀於廟門東側之供桌上。 由於參加普度的人越來越少,北辰宮將囝仔普與廟普合併在7月9日舉行。後窟潭也有「店仔口囝仔普」,辦理的地點在後窟潭西甲的店仔口。後窟潭分為三甲,即東甲、中甲、西甲。此三個領域是以重光里聚落南邊三叉路口為中心,往北走的兩條三叉路,東路到威靈殿為界,以東為東甲,以葉姓居民為主,陳、胡姓居民次之;東路與西路之間為中甲,以陳姓居民為多,另有葉、胡兩姓居民;西路以西為西甲,以呂姓居民為最。「店仔口囝仔普」時間為陰曆7月29日或30日,以該年7月的最後一天為普度。「店仔口囝仔普」的由來,傳說後窟潭海岸漂來一尊觀音菩薩,為當年經營雜貨店人家的小孩子拾得,於是就奉祀在他家。昔日,後窟潭地區如果小孩不好養,就會給這尊觀音當「契子」,但是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有靈驗後,久而久之,村莊的男丁大多成為觀音的「契子」。爾後,諸人商議組成囝仔會,每年於陰曆7月的最後一天,製作一尊紙雕的觀音大士辦一個普度法會,後窟潭人俗稱「店仔口囝仔普」。「店仔口囝仔普」是後窟潭人七月最盛大也是唯一的公共普度活動,威靈宮並無辦理任何的中元普渡。「店仔口囝仔普」採取會員制,參加者以男性為主。不論是內孫或外孫都可以參加,但是女婿不得參加。家中若添男丁,就由男丁頂替父母的名字,成為會員,然而父祖輩的名字還是會留在名冊內,方便聯絡事務。如果後代都沒有男丁,就由這為男性一直掛名下去,直到過世除名。後窟潭囝仔普當日,照名冊唱名「博杯」,由擲最多杯者任會首,次多的為副會首。副會首協助收取會員之會費,交由會首辦理隔年普度事宜。以今年普度為例,繳交會費的會員有118人,每人繳交400元。費用支出概分如下:觀音媽金身(紙糊);牲禮部分為豬肉、小管乾、魚乾、皮蛋、豆干;花糕仔、鮮花、四果、素菜、餅乾、蛋捲、碗麵;由於觀音大士是女性,也特地準備了胭脂水粉等化妝品;道士上表疏文的花紅更不可少;其他包括金銀紙帛、花燭、米酒,電費、等支出卡拉OK等雜支,並有為十方好兄弟準備的10副飲食用具。 普度儀式約在下午六時開始,後窟潭里人準備的祭品陸續送達會場,會首為呂振宇先生。「店仔口囝仔普」每年交接的項目包括紙糊的觀音大士,由於觀音媽堅持不刻金身,要紙糊身。因此,紙糊觀音菩薩神像每年換一次。其次,有兩本簿冊,一本為會員名冊、另一本登載的除了會員資本資料外,最重要的為收支帳簿與財產清冊。道士首先為會場洗淨、上表「慶祝中元淨筵普渡」疏文,焚表以達天聽。在會首燒香三巡之後,博杯活動正式開始。博杯通常由司儀依序唱名,並由會員中有名望或資歷者擔任:「觀音大士您若要給○○○做會首,請您出聖杯」,博得聖杯則繼續祝唸:「請大士再出聖杯」。若是會員本人有意願,亦可下場博筊。博得最多杯的會首與副會首出爐後,新舊會首辦理交接,首先從去年的觀音大士身上取下各項小巧可愛的金飾飾物,裝扮在新製的觀音大士身上。新舊會首手捧大士神像互相tshíng-hiā三次後新舊易位,接著將去年的觀音大士陳放在金銀紙帛之上火化升天。在熱心的里人協助切豬肉、剁魚乾分完普度物品後,結束一年一度的「店仔口囝仔普」。 昔日的「店仔口囝仔普」祭祀規模至少是今日的三倍以上,兩座糕仔塔堆疊的高高的,十分壯觀,祭品之豐盛甚至於得出動牛車載運。演出的戲劇都是由後窟潭人訓練自家「子弟」後親自擔綱演出。子弟戲登檯演出,這是日治時期七月澎湖普度的熱鬧的景場。二次戰後,子弟戲逐漸式微,改放露天電影,現在則是變唱卡拉OK。「店仔口囝仔普」,父母親與孩子手牽手來到會場,在觀音大士前祈求平安健康順遂,不論在鄉里或出外的遊子,心中常住著佛祖的祝福,也有了一份安定的力量。「里仁為美」,是後窟潭「店仔口囝仔普」我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