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老照片

1970年澎湖縣美軍招待所聖誕活動

此照片背面記有拍攝日期為1970年(民國59年)12月21日,為聖誕節前夕。地點為澎湖縣湖西鄉美軍招待所的交誼廳空間。提供者楊洋甫先生當時在美軍招待所工作。 畫面中間上方有著MAKUNG “69” CLUB的板子,是招待所內平時作為酒吧使用的空間。左邊數過來第五位戴眼鏡的先生是一位牧師,當時的美軍部隊都會有牧師參與,畫面下方背對鏡頭的是育幼院的學童。背景故事是當時美軍請育幼院的孩子們來參加聖誕活動,由牧師帶領大家唱詩歌或閱讀聖經。畫面右側可以看到一位及肩長髮的女性,據楊先生說,這是一位嫁給美軍的澎湖女性,進而成為美軍眷屬。 楊先生曾經將這張照片上社群軟體,進而和參與過這場活動的人聯絡上。該名人士表示當時他七歲,五歲時就進了孤兒院,也因此被帶來參加這樣的活動。在楊先生社群軟體中的其他對話也時常有人來相認,可見這些活動對當時育幼院的孩童來說,是一段有留在記憶中的故事。

澎湖防區陸軍部隊小型康樂競賽

本照片的提供者是楊明和先生,這兩張照片是他當兵期間的澎湖防區陸軍部隊小型康樂競賽,可以看到舞台上掛有「澎湖防區陸軍部隊小型康樂競賽」紅布條。據楊先生口述當時他在馬公服役,並因此參加這樣的活動。楊先生是負責彈藥庫後勤兵種,圖一是彈藥庫的大家比賽的影像,圖二中拿「在」字的人即為楊先生。 在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以陸軍部隊為首的工作被分為「三民主義文化宣傳」及「軍中康樂活動及服務」兩大類。《續修澎湖縣誌文化誌》提到,雖然是軍事管制區,但軍方會成立文康中心,部分的表演也會開放給民眾參加。這點使軍中這類型的活動成為了當時流行音樂傳播的途徑。這張照片的布條上所寫的防區、陸軍以及康樂競賽可以反映那個時代背景。表演本身展現的是康樂活動與服務,圖二中手上湊成的毋忘在莒則是三民主義宣傳的主要內容。

沒有紅綠燈的馬公街景

本張照片為1968年(民國57年)的馬公市民權路街景,由當時任職於馬公街上的順泰行店鋪的楊洋甫先生所提供。從本張照片來看,雖然馬公已經是當時全澎湖最繁榮的地方,但是整體看來仍相對落後。首先,大部分民眾仍以步行為主,馬路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現代車輛極為稀少,因此也沒有設置紅綠燈。特殊的是,當時馬路上似乎尚未劃設斑馬線以專供行人通過。其次,從當時馬公街景所見的各家店鋪,都是二層樓的洋房,並且屋舍一樓大門也採用日式的拉門,左側可見店面營業時,變將拉門全部拆下重疊放在一旁,可讓整個店面大開,全部都可以利用。此外,當時馬公市街道上仍處處可見電線桿,顯然尚未進行地下化工程。最後,廣告招牌如同今日一般極其多元,並無統一的形制要求。照片右方第一家的吉祥行,根據楊洋甫先生表示,是他所任職順泰行的客戶之一,主要販賣獎盃、紀念品、獎章等,老闆是鄭文音先生,為澎湖的老師,也是一名書法家。

澎湖早期三六九飲食店老闆

這張照片是拍攝於1963年(民國52年)澎湖縣馬公市區仁愛路「三六九飲食店」的孫老闆,拍攝者為楊洋甫先生,已不記得孫老闆名諱。照片拍攝地點在隔壁的大華茶莊,三六九飲食店孫老闆過來茶莊找老闆林諒清喝茶閒聊時所拍攝。三六九飲食店後來遷到馬公市的高雄中小企銀附近,再遷到光復路。 澎湖馬公市的這一家三六九飲食店,不僅當時生意極好,並且後來對於開枝散葉,算是澎湖與台灣許多家餐廳的源頭,知名的餐廳包含馬公市的大來餐廳、台北的同慶樓、高雄的楊寶寶等等,他們開業的老闆或廚師皆與三六九飲食店學藝工作經驗相關。這顯然跟三六九飲食店開業聘用的廚師來自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的楊家有關。孫老闆將外省菜色帶入,顯然與1945-1949年(民國34-38年)期間大量中國大陸移民有關,而在地廚師將之發揚光大,也算是一場意味深濃的文化交流與傳承之旅。

嵵裡海水浴場的美軍

本照片拍攝於澎湖縣馬公市嵵裡里的海水浴場,時間落在1970年(民國59年),畫面中的主角是一位美國士兵。當時因韓戰使美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重啟密切的往來關係,各地也開始成立美軍招待供應越戰美國士兵休閒或做為探詢各地機密的據點,澎湖美軍招待所就是因此設立。 照片提供者楊洋甫先生於1970年(民國59年)因緣際會在澎湖的美軍招待所工作,並且因為跟美軍相處融洽,獲得一位美軍在生日時所贈送的貴重禮物:Olympus相機。這張照片就是以該相機所拍攝。根據楊洋甫先生口述,當時嵵裡沙灘被美軍稱做NT Beach,NT之名意義為何並不清楚,但卻是他們在夏季十分喜歡的海水浴場。楊先生也提到自己曾經在此不小心摔倒,並且這一摔還讓手骨骨折。美國大兵一開始還想怎麼可能這樣就骨折,隨便給他貼個藥膏了事。最後去了海軍醫院檢查才發現真的摔斷手了。楊先生講這段故事的時候笑得開心,想必早已忘記當時如何痛徹心扉,對他來說卻已成為值得回味的趣事。

「澎湖查某,台灣牛」

這是1954年拍攝西嶼婦女採收花生以及協助建造漁港的照片。「澎湖查某,台灣牛」這句俗語反映出澎湖女性吃苦耐勞的特色。因為男人要出海捕魚,所以留在家裡的澎湖女性常常要擔負起粗重的工作,尤其是西嶼地區。她們的體力和耐力令義大利的羅德信(Antonio Crotti)神父嘆為觀止。他在《澎湖:風和沙之島》一書提到兩個有趣的例子:「我看過強壯的女人揮動槌子,和搬運著沉重的物品,看起來跟碼頭的搬運工一樣輕鬆。在西嶼我目睹不可思議的一幕,四位婦女搬運著一塊五百公斤重的大石頭,用兩根有彈性的竹子扛在肩上,大石頭用草繩綁著,我覺得根本支撐不了…。」 另一次是他計劃舉行以工代賑、自立自強的為地方建設工程。目標是在西嶼建漁港。他請村長召募村民參加,要向工人們說明以工代賑和如何建造港口。結果來了好幾百位婦女,身穿花褲,臉上包著方巾蒙面。羅神父心存疑慮,向村長說:「可能我沒有講清楚!」沒想到村長很自豪的回答:「我完全理解,西嶼的女人,只要你看到她們工作的模樣,就會發現沒有男人比得上她們」。

澎湖的牛

澎湖作家顏玉露在《大池的心印》提到,牛是農家重要的工人,較充裕的農家可能自己有一頭牛,貧窮的人家可能幾戶共養一頭牛。這和當時的台灣農村差不多,有趣的是,澎湖農家小孩除了要「放牛吃草」,還要收拾牛糞。顏玉露很詩意的寫下她把晒牛糞當成遊戲的童年生活: 拾回的牛糞乾,可以直接成為大灶裡的燃料,若有濕的牛糞,母親會教我們加入土豆殼,合勻,再將它分顆壓成餅狀,一圓一圓的貼在[硓𥑮石]圍牆上晒太陽。遠遠望去,排排黑色圓圈,點著星亮的海貝白,十分好看。等它晒乾後,再去一一摘下備用。而每次收納時,我總會特別留意那餅上的手掌印子,一面喃喃自語:「小印是我,大印是阿母,小印是我,大印是阿母……」 即使是被視為「落後」的牛糞燃料,也讓有些小孩有甜蜜的回憶。早期農作如花生、高粱、番薯的栽種採收都是以人工為主。有牛是一種相對的幸福,沒有牛的就只好自己下田耕作。牛不僅是耕作的伙伴,也是早期澎湖鄉間重要的運輸工具,許多病人就是用牛車送到醫院。

澎湖的虱目魚、沙丁魚、和魚灶

這是拍攝於西元1956年(民國45年)的澎湖漁村景象。澎湖的春天和夏天呈現不同的樣貌,大約四月開始到九月,島上所有男女老少從清晨到半夜都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夏天是沙丁魚、烏賊和蝦子的產季,也是撈虱目魚苗的時機。 夜晚漁夫成群結隊出海捕撈沙丁魚,捕回來的沙丁魚必需動員村子裡所有的女人,將沙丁魚經過挑選與簡單的清洗後,放在很大的竹籃裡,在魚灶用一鍋充滿鹽的滾水煮過,大約兩分鐘後取出,鋪放在竹蓆上曝曬,之後才裝進木箱裡,寄送到台灣販售。這些工作都是家庭式企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大公司或大工廠。 捕撈虱目魚苗通常從農曆三月開始,為期四十天左右。漁網構造很特別,而且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術,在底部交叉的長竹子展開呈扇形,人站在兩支竹子的中央來操作漁網,而且要非常小心,桶裡的水要一直保持流動跟更換,不然小魚會因為缺氧而死。捕撈虱目魚苗送到台灣本島的養殖場,在澎湖群島算是獲利頗高的工作,漁獲量高的時候,一個人一天可以賺到50元,但通常一天差不多20元,收入算是相當不錯,但這是一份艱苦累人的工作。

澎湖祭祀文化珍稀相片

澎湖每年有許多拜拜,各種拜拜的原因和起源並不相同。有時是為了敬拜眾神,有時是為了討好那些好兄弟,獻上美食,希望它們不要來傷害。有時也是親朋好友聚會的時機。 平常每月初一、十五拜拜的儀式非常簡單:在家裡玄關處擺一張小桌子,上頭放著一些食物(米飯、肉、酒、水果等),中央插上幾柱香。通常拜拜在日落時進行,這樣家中長輩下班回家就可以馬上開飯。然而現代的社會生活步調變得快速複雜,這項傳統逐漸不被重視而式微。尤其在城市,已很少看到這些每月初一、十五的拜拜。而在村莊里,仍保有一點莊嚴的氣氛,因為拜拜通常是在廟前舉行。 大拜拜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農曆一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另外,各村莊在廟慶時擺設盛宴,招待外人。在特殊場合舉行的拜拜有遶境遊行、和其他民俗、戲劇等公開表演的節目。

澎湖美軍招待所的酒矸倘賣嘸

本照片拍攝於西元1970年(民國60年)的澎湖縣馬公市與湖西鄉交界處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照片由當時在招待所任職的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楊洋甫先生所拍攝。照片上是美軍招待所建築物旁混亂散落一地的紙箱紙盒。 根據楊洋甫先生口述,原本這些紙箱紙盒均整齊擺放,是美軍招待所裡面台籍員工平常所收集起來,為了可以變賣一點零用金補貼收入的回收物。楊先生記得當時因為美軍不滿台籍員工堆置這些廢棄物,彼此發生口角衝突,台籍員工憤而將整齊擺置的紙箱紙盒完全打亂散落一地。楊洋甫先生對於這一場衝突受到極大的心靈衝擊,特別用他珍貴的照相機將這幅景象記錄下來。 不論是在西元1970年(民國60年)的澎湖或台灣,都是一個相對貧窮的時代,「酒矸倘賣嘸」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生活象徵,代表勤儉的態度,也是一個大家非常重視回收補貼家用的時代。美軍招待所裡面的美籍人士,卻因為生活富裕而看不起台籍人士的行為,引起了這場衝突。或許背後更重要的是國籍、社會階層、經濟生活水平等重大的差異,以及因而帶來的文化衝突。

為澎湖美軍招待所除草的國軍

本照片拍攝於1970年(民國59年)的澎湖縣馬公市與湖西鄉交界處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由來自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的楊洋甫先生所拍攝。楊洋甫先生當時因緣際會被介紹進入美軍招待所工作,並且因為與美軍相處融洽,曾獲得美軍友人在生日致贈的一部Olympus相機,本照片就是以此一珍貴相機所拍攝。 台灣在本島多處與澎湖設置的美軍招待所,可說是韓戰爆發以後台美合作下的產物。這些招待所的功能雖然主要是做為駐台美軍度假休閒之用,卻也同時兼具軍事機密機構的功能,例如澎湖美軍招待所便設有移動式通訊雷達,顯然具備高度的軍事偵防任務。 根據楊洋甫先生的口述,他記得這張照片是在美軍招待所的園區外圍所拍攝,當時正由國軍的海軍陸戰隊員使用簡陋的工具協助外圍環境的割草與整理等工作。這也反映出當時台美之間的微妙關係。 1972年(民國61年)越戰結束後,美軍招待所的功能逐漸減弱,到1979年(民國68年)中美斷交後隨著全面美軍退出而消失。

美軍招待所庭院

本照片拍攝於西元1969年(民國58年)之前,地點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與湖西鄉交界處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拍攝者是來自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的楊洋甫先生,被拍攝者則是準備接手他所擔任的清潔工職務的陳成功。 楊洋甫先生因緣際會被介紹進入美軍招待所工作,當時他的身分就是清潔工,比較屬於臨時工的性質,但是一個月的薪水約有500元新台幣,若有洗碗的話會另給津貼100元,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待遇。楊先生回憶當時台籍人士被聘僱在美軍招待所裡面的職務,有主任、管理員各一名,廚房兩名,服務生分為房間與餐廳二部分,另有清潔工、以及洗衣部等等。楊先生一開始是清潔工,後來因為負責餐廳的服務員正要離職去當兵,讓他得以升任餐廳服務員的位置,並且另外找了照片裡的陳成功來接任。 這當這作美軍招待所的建築雖然並非美輪美奐,卻也設置了一個擁有小池塘的花園,也算是相當不容易。

美軍招待所的台籍員工

這是拍攝於西元1970年(民國60年)代澎湖美軍招待所大門前的照片,由提供者楊洋甫先生所拍攝。楊洋甫先生當時正在澎湖美軍招待所工作。照片的位置在招待所大門,二位穿著白色襯衫、西裝褲、理著整齊頭髮的先生,是當時被聘請在招待所擔任廚師的先生,負責為所有美軍人員烹煮三餐,左邊是鮑定發先生,右手邊是王光清先生,兩位都是浙江人並且在招待所的廚房工作。二位先生正準備下班,等候專車接送回馬公市區。如果專車碰巧因為公務無法接送,則會叫計程車上山來接送,每一趟的費用是新台幣20元。 本張照片雖然只有局部,卻將當時美軍招待所的位置以及附近的狀況做了忠實的記錄。大門出來有一個簡陋的崗哨,並派駐一名衛兵攜帶武器站崗,以防閒雜人等靠近。招待所位於拱北山上,四周顯得人煙稀少,相當荒涼;做為招待所進出的門面,也並未特別進行的建設。種種跡象似乎顯示,當時美軍招待所並無特別長遠的打算。

美軍招待所 互動

本照片之提供者為楊洋甫先生,是他在西元1970年(民國60年)代前後在澎湖美軍招待所工作所留下的珍貴照片。照片上頭戴斗笠的是楊先生,當時正與美國大兵互動,好像是當時一項表演活動留下的影像。楊洋甫先生是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人,原本在馬公市商號擔任業務,後來因緣際會進入澎湖的美軍招待所工作,並且與招待所的美軍建立濃厚的友誼。本張照片,就是以他生日獲得美軍某位教官贈送的相機所拍攝。 台灣與澎湖各地的美軍招待所大多成立在西元1960年(民國50年)代中期一直到西元1979年(民國68年)美國政府全面撤出為止。美軍招待所的功用是讓當時投入亞洲戰場的美軍,特別是後期的越戰,在他們放假時可以有休閒的場域。這也因此讓許多西方文化與相關的觀光業流入這些招待所所在之處,西式的酒吧等等產業也因而興起。這些娛樂場所所延伸的其實有不少是治安上的問題,近年也有不少文章在討論美軍所帶來社會問題。不僅是在台灣,在沖繩等其他擁有相似歷史經驗的地區也是。不過,因為澎湖美軍招待所位處馬公郊區東衛的山上,並未對澎湖產生類似在台灣其他城市所造成衍生特種產業的影響。

後藤齒科醫院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後藤齒科醫院以及後藤萬七齒科醫師全家福合照,1912年(⼤正元年)後藤萬七先⽣即著眼澎湖無齒科醫師⽽到澎湖開設齒科醫院,其醫院位於現今的寶華飯店,當時對於無牙醫常識的患者,大多是以免費的施療⽅式,努⼒指導⼀般患者理解牙齒的衛⽣,頗受⼀般民眾的信賴,是一位成功的齒科醫師。擔任⾺公街協議會員的後藤醫師,尤對⼀般街⺠⽣活的照顧協助不遺餘⼒、不惜時間成本,是認真服務的⼈物。其公⼦亦曾任海軍病院齒科的囑託醫師。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筒井齒科醫院

本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筒井齒科醫院,筒井勝次先⽣的出⾝地為佐世保市,與⾺公是同為軍事、經濟、交通上關係密切的地方。筒井先⽣著眼於馬公缺乏醫療機關設施,咸認為是⾃⼰可以發揮所長的地⽅,因此在1925年(⼤正14年)5⽉,筒井先生由佐世保市到澎湖創設齒科醫院。在此期間筒井先⽣的優秀治療技術頗受患者的肯定,並曾任陸軍病院的囑託醫師甚久。來澎七年期間,不但努⼒奮鬥,且獲得社會各界的信任,建立了相當堅固的基礎。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文石書院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文石書院。漣漪⽔清,千⿃遊想的文澳灣邊,壯麗的樓閣威容莊重⽽映帶左右,這就是文⽯書院。西元1766年(清乾隆三⼗⼀年)冬天,時任澎湖通判胡建偉,應貢⽣許應元之申請,籌募資⾦創建,以培養地⽅⼈⼠為主要⽬的並寓意⿎舞⼠氣。 竣⼯後,為官立書院,任許應元為⼭⻑(院⻑)負責教導儒⽣(按:修孔孟之學,奉⾏其教義的學者)之責。每⽉⼀次或兩次舉⾏考試,課程分為⼆種,官課是通判⾃⼰指導,師課均由院⻑擔任,優良給與賞品賞狀加以獎勵。⼜每年⼀次招募全島有志者舉⾏考試准許其入學稱為儒生,儒⽣均住在院内的宿舍,並就近受教院⻑。儒生應報名參加臺南之科名考試,書院重視詩文的研讀,且備有許多參考的書籍,惟在清法戰役時,因戰火⽽散失矣。 書院最初是奉祀文昌帝君,領澎之役暫時當作我軍避難病院時,有軍⼈曾問該院董事說是否奉祀「孔⼦」,因為⾔語不通⽽只以點頭回答,嗣因恐神佛罰責,急速在文昌帝君像的右側設置孔⼦神位奉祀,此文⽯書院亦稱呼「孔⼦廟」的由來。現文昌帝君位處中央,孔⼦在左邊,旁邊即奉祀胡建偉等功勞者。

澎湖─海軍三軍艦遭難紀念碑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海軍三軍艦遭難紀念碑。 第⼗六號⽔雷艇遭難記念碑(右邊):西元1895年(明治⼆⼗八年)五⽉⼗⼀⽇領澎之役,執⾏海⾯搜索作業中,在⾺公港外沈沒。為紀念該艦艦員海軍上尉⼤迫市熊時三名殉難⽽立碑。 軍艦廣丙號遭難紀念碑(中央):西元1895年(明治⼆⼗八年)⼗⼆⽉⼆⼗⼀⽇領澎之役,該艦為追擊遁⾛八罩島之敵兵開⾄「倉島」時,因海上忽起颱風⽽擱淺暗礁,為紀念該艦上等兵曹以下三⼗八名全部殉難⽽立碑。 奈良丸遭難紀念碑(左邊):西元1897年(明治三⼗年)⼗⼆⽉⼆⼗四⽇,該輪在北島(按:即⽬⽃嶼)附近海⾯航⾏時,遭遇颱風⽽沉沒,為紀念乘坐該艦之⾺公⽔雷布設隊司令安⽥八東及將⼠八名⽽立碑。

澎湖─松島艦紀念碑及紀念館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松島艦紀念碑及紀念館。 松島紀念館:位於昔時媽宮城内⾺公公園的南側,西元1908年(明治四⼗⼀年)四⽉三⼗⽇上午四時八分⽇本軍艦「松島」在⾺公港碇泊中,不知何故艦内火藥庫突然爆炸⽽沈沒港底。因事出意外無從急救致乘艦⼈員四百六⼗餘⼈中,死難者達⼆百⼆⼗三名,且海軍軍官候補⽣更失去⼤半。 按松島艦是與姊妹艦「嚴島」、「橋立」等由練習艦隊司令吉松茂郎少將率領少尉候補⽣(按:海軍官校應屆畢業⽣)⼀百七⼗餘名分乘三艦於前年⼗⼆⽉⼆⼗五⽇⾃⽇本橫須賀軍港出發,勇姿壯勢前往南洋各地巡航九⼗餘⽇,鵬程九千五百八⼗餘浬,於歸途中在⾺公港遭遇奇禍,⼈艦同遭不幸命運。 ⾄西元1909年(明治四⼗⼆年)利⽤該艦⼆⼗八珊(按:「珊」是セソチ即百分之⼀公尺,通常⽤在火砲⼝徑)的砲⾝建立⾼聳入雲的紀念碑以紀念,其碑銘出⾃當時海軍上將伊東祐亨所親題,其旁邊有「松島紀念館」是⼤正元年以建碑基⾦的餘款加以興建。

澎湖─咖啡店式餐館浦島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咖啡店式餐館浦島。本餐館為有⽥常太郎先⽣所有,日本愛知縣⼈,於1926年(昭和元年)來到澎湖,當時僅僅以⽇幣四⼗圓的資本⾦開業經營餐館,並供應餐食與料理。由於店主非常的刻苦⾃勵,加倍努⼒的精神,於1930年(昭和5年)在原址新建家屋,再改為經營咖啡店式的餐館,店名為「浦島」,以提供美味可⼝的料理與特別親切的服務,在當時是一位頗獲好評的奮鬥家,十分受人敬賞。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丸福喫茶店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丸福喫茶店。本餐館為福田勝三先⽣所開立,日本佐賀縣⼈,1911年(明治44年)3⽉以「原商店」的店員來到澎湖,爾後繼續服務六年,嗣後開始經營榮⽊炭商及洋雜貨商等,後來發現軍隊所在地的⾺公因無「喫茶店」,故⾃1930年(昭和5年)⼗⼀⽉起改為經營「丸福喫茶店」,在當時是⾺公不可缺的喫茶店之⼀。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馬公市及春堂藥房-蔡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及春堂藥房與蔡獎先生。本藥房為蔡獎先生於1914年(⼤正3年)開業,自從開業以來,深受社會百姓的深厚信任,而藥房業務隨著歲⽉繁華發展,且成為陸軍、海軍及各機關醫院指定的藥房商店,是當時⼀流的藥房。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佐藤商店 佐藤トヨ子女士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佐藤商店與佐藤トヨ子女士。佐藤トヨ子女士,日本⻑崎縣⼈ , 1896年(明治29年)來臺,於1907年(明治40年)經營雜貨店,名為佐藤,業務逐⽇繁昌。1930年(昭和5年)新築家屋,正益加發展之時,不幸於當年7⽉20⽇遭遇夫君去世之變,嗣後與義弟⼆⼈經營。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山本清九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山本清九郎先生。山本清九郎先生,日本熊本縣⼈,1912年(明治45年)來臺,為澎湖名產鯛⿂花的⿐祖,他所製造⽣產的鯛⿂鬆、⿂糕等等產品的品質頗具信⽤,在市場內販賣,業務繁榮,使其他業者無法學習跟從。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陸軍指定商店 梅野三六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陸軍指定商店 梅野三六先生。梅野三六先生,日本福岡縣⼈,1905年(明治38年)來臺服務於「商船組」,1914年(⼤正3年)開始獨立經營陸軍指定商店。是商界深獲信⽤的成功者,也是位頗有抱負與遠⾒的奮鬥家。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坂井書店 坂井今太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坂井書店 坂井今太郎先⽣。坂井今太郎先生,日本⻑崎縣⼈,1905年(明治38年)⾃佐世保海軍⼯廠轉任⾺公要港部⼯作部⽽來臺,以組⻑身份繼續服務⼗五年。 1912年(明治45年)轉而經營「坂井書店」,家業⼤為繁榮,在當時是⾺公的成功書店。 - 《澎湖島⼤觀》⼀書原文為⽇文書,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而本書中文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義發商店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義發商店。義發商店,開設於1914年(⼤正3年),在當時作為陸軍、海軍的指定商店,深受⼀般⺠眾及官兵的信任,是為⼀流的蔬菜供應商及雜貨供應商,滿足當時民眾及官兵各⽅⾯的需要,商務益加繁榮。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海軍工作部組長 杉村鐵五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海軍工作部組長 杉村鐵五郎先生。杉村鐵五郎先生,於1916年(⼤正5年)來澎湖,受聘於海軍⼯作部,主持設置海軍⽔源地原動機⼯程,在海軍工作部服務⼗五年,是頗受尊重的技術⼈員。 杉村先⽣認為澎湖是可永久居住的地⽅,將來必定有建造旅館的需要,在當時被視為一位具有遠⾒的⼈物。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北川吳服店主-北川吉藏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北川吳服店主北川吉藏。北川吉藏,日本滋賀縣⼈,1922年(⼤正11年)五⽉來臺,⻑於經商才能的北川吉藏認為⾺公是陸海軍駐在地,對於售貨的品質、種類,均深加考量且以薄利多銷為座右銘經營,為業界成功者。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島大觀》洪榜鐘錶店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洪榜時計店(鐘錶行)。洪榜(1899-1980,明治32年-民國69年) ,於1918年(⼤正7年)開設洪榜時計店,以專⾨修理鐘錶的⼩店起家,深獲軍隊及其他各界的信任。洪榜鐘錶店販售的各種鐘錶及⾳響製品均與⽇本勝利牌總公司訂有合約並出售⼀切附屬零件及裝飾品。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先⽣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海產物宮崎商店 宮崎彌吉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海產物宮崎商店與店主宮崎彌吉。宮崎彌吉,日本⼤分縣⼈,1896年(明治29年)3⽉來臺,1905年(明治38年)抵澎從事⽔產業並以製造澎湖名產⽽成名。嗣後經營南洋⾙的採取事業⽽獲利,使家業益加興盛。⼜輸出鹽⿂、鮮⿂等與⽇本貿易業務,實為⽔產業界的成功者。後來由他的兒子宫崎喜久⾺扶持家業,精勤奮勵,逐步堅固家務,又開了一家「富乃家⽀店」。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木津乙松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一書中的木津乙松先生。木津乙松,日本⼤分縣⼈,1901年(明治34年)以澎湖廳⽔產試驗場漁業教師的⾝份來臺,1912年(⼤正元年)退職,1914年(⼤正3年)建築房屋經營漁業⽤具店鋪。配合⼯作經驗,發揮專⻑,使家業逐⽇繁榮,成為從事漁業者所尊敬的⼈物。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富士田吳服店 富士田富藏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富士田吳服店與店主富士田富藏 。富士田富藏,日本熊本縣⼈,於1897年(明治30年)來臺,並於1899年(明治32年)開業⼩雜貨店,隨後經營「吳服店」,富士田富藏先生當年在⾺公是位成功的事業家。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旅館「勇樂」 池田次郎先生夫妻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經營旅館「勇樂」的 池田次郎先生夫妻。池田次郎,日本廣島縣⼈,1895年(明治28年)七⽉以陸軍運輸通信部職⼯取締(管理)⾝份來臺,因承包領事館建築⼯程⽽獲利 , 就在臺 北經營割烹店 「 ⽩⽔」,1915年(⼤正4年)始來澎。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都築忠平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都築忠平先生。都築忠平,日本愛媛縣⼈,1895年(明治28年)8⽉以總督府的「表具師匠」(裱褙司傅)身份來臺,1901年(明治34年)3⽉抵澎,奮勵努⼒承擔陸海軍及官衙各單位的⼯作,建立堅固的家業基礎。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田殿市松先生夫婦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田殿市松先生夫婦。⽥殿市松先⽣是日本和歌⼭縣⼈,1895年(明治28年)3⽉24⽇搭乘御⽤船「新發⽥丸」來臺,是當時到澎湖島的倖存者之⼀。田殿市松先生夫婦經營頗具出名的食堂料理店,通稱「壽司市」負責澎湖醫院燒飯與販賣物品等職務,頗受病患及⼀般⼈⼠的好評。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冰卸商 高添財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冰卸商(批發商)高添財先生。高添財在 「⽇東製冰會社⾺公出張所」的時代就開始經營冰卸商生意,在當時的時代裡,他被認為是冰卸商的先驅者。高添財先生⾄今仍被認為是⼀位成功的企業家,特別是受⽇本⼈信任的一位商⼈。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大久保百貨店 大久保壽三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大久保百貨店與大久保壽三郎先生。大久保壽三郎,是日本熊本縣⼈,1909年(明治42年)8⽉來臺,1918年(⼤正7年)起經營百貨店,在⾺公是屈指成功者之⼀,廣受⼀般社會的信任。他以性情溫和的名望家⽽擔負⾺公街公⼈的重任,同時家業亦逐⽇興隆,曾擔任⾺公街協議會員、信⽤合作社理事、商⼯會理事等要職。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丸八旅館主 原平雄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丸八旅館主 原平雄先生。原平雄先⽣為日本佐賀縣⼈,⽣⽗原平九郎於1896年(明治29年)來澎經營雜貨食料品經銷店,店號原商店,後來成為海軍御用商人(為海軍採購貨品者)。原平九郎先生退隱後,原平雄先⽣即繼承⽗業,並兼營旅館業,尤應⼤書特書者,他曾在店員中培養出九名成功的業者。原平雄先⽣曾任⾺公街協議會員等要職,為服務地⽅的活躍⼈物。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西室直次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西室直次郎先生。西室直次郎先生,為日本奈良縣⼈,1912年(⼤正初年)任職澎湖廳警察官吏,認識到澎湖的⽔產業將來頗有發展的空間,乃辭去公職進入⽔產會社⼯作。後開設經營吳服雜貨的西室本店與⽀店、以及藥店等,事業有成,並曾擔任⾺公街協議會員,為地⽅服務的活躍⼈物。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土木建築請負業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土木建築包工大渡又次郎先生。大渡又次郎,是日本佐賀縣出⾝的⼠族,1896年(明治29年)11⽉24⽇以海軍軍屬⾝份來臺。⾃1900年(明治33年)起,經營⼟⽊建築包工業務,期間幾次遭受事業的失敗,仍能具有心平氣和、不怕失敗的態度與精神,尤其富有好義助弱的任俠奉獻,實為他⼈莫及者,日治時期澎湖的造船修船所就是他的代表作。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森口友太郎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森口友太郎先生。森口友太郎先生,日本⻑崎縣⼈,1901年(明治43年)來臺,⾄1921年(⼤正10年)⽌任職海軍⼯作部⼯⼿職務,退職後在⾺公開設「當鋪」業。照片中的房屋是他在1925年(大正14年)所建造的。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海軍指定商店 山口信行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海軍指定商店店主山口信行先生。山口信行先生,日本⻑崎縣⼈,先⽣是已故山口增五郎先⽣的⻑男。山口增五郎是⽇本領臺時直接來澎,經營雜貨店起家,奮勵努⼒,終於成為受命「海軍指定商店」的⾺公屈指成功者。1931年(昭和6年)10⽉18⽇山口增五郎逝世後,信⾏先⽣即繼承⽗業並擴大經營項目。 -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島大觀》上瀧利雄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上瀧利雄先生。上瀧利雄,日本福岡縣⼈,1890年(明治23年)10⽉2⽇⽣。出養成為上瀧宇太郎先⽣的養⼦,1924年(⼤正13年)12⽉養⽗歿,上瀧利雄先生繼承其家業。1909年(明治42年)畢業久留米商業學校後暫任⼩學教師,不久即以「⼀年志願兵」服役被任為陸軍步兵中尉。 1912年(明治45年)來臺,凡事勵精圖治,逐步在財界建立堅固的基礎,現在正從事經營各種事業。 上瀧利雄先生對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不遺餘力,除為私立幼稚園、私立商業補習學校的設立者外,亦專⼼於社會教育。 上瀧利雄先生為⼈謙讓圓滿,嫌邪辟,忌虛飾,與⼈交往不設界限,誠⼼相處,⽽對於職務之推⾏熱誠努⼒負責。曾擔任澎湖畜業株式會社常務取締役(經理)、臺灣⽔產株式會社取締役兼澎湖⽀店⻑、⾺公融通信⽤合作社專務理事、⽇本⼤阪商船株式會社澎湖代理店、⾺公街協議會員等要職。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馬公市上瀧組-上瀧柳作先生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上瀧組 上瀧柳作先生。上瀧柳作,日本福岡縣⼈,1902年(明治35年)來臺,1913年(⼤正2年)獨立為⼟⽊建築包工業,並經營⽊材、五⾦⾏。⼜創業「上瀧式⽔泥改良理想⽡」,在臺灣全島設有分⼯廠,事業更為發展。上瀧柳作先⽣在⾺公亦從事漁業,並新造發動機漁船,組織⼟⽊建築業合作社等。努⼒奉獻外,還擔任信⽤合作社理事、商⼯會副會⻑、⽔產會議員、⼟⽊合作社⻑等要職,是地⽅⾄為活躍的⼈⼠。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馬公市吳服商-井手英孝

本篇圖為《澎湖島大觀》中的吳服(日本服)商井手英孝先生。井手英孝先生 是日本佐賀縣⼈,1896年(明治29年)2⽉以現任憲兵來臺,退役後留在澎湖經營⼩店舖,經三⼗六年⻑期的努⼒奮鬥,已成為⾺公⼀流的紳商,是⼤家所認定的⼤吳服商。曾擔任⾺公街協議會員、商⼯會⻑、⾺公融通信⽤合作社理事等要職。擔任馬公街協議會員後,商店業務⼤部份由其⼦主持,他曾是陸軍預備少尉,⼯作能⼒與手腕不比⽣⽗差。 《澎湖島⼤觀》於1932年(昭和7年)發行,作者為井原伊三太郎先生。此處翻譯主要採⽤鄭紹裘於2002年(民國91年)出版《硓𥑮石》季刊第⼆⼗六期⾄三⼗⼆期之刊載內容並稍做修飾。

澎湖馬公市觀音亭「望潮亭」

此張照片約拍攝於1961年(民國50年)初,由劉金聲先生所提供給王惠玲女士。1927年(昭和2年),觀音亭在重建的同時,於南側的放生池上增設一座木造瓦頂涼亭。涼亭當時興建在潮間帶中,涼亭下方就是海水,隨著潮汐漲退的節奏,時而可見烏龜、蝦蟹、小魚等游入池中逗留於此嬉戲。照片中這座「望潮亭」,是在1959年(民國48年)觀音亭再次重修時,於原處所增建的水泥建築。雖保有涼亭下方有座水池的設計理念,但因園區的整體規劃與管理,水池與海水間的聯繫便被阻隔了。當時水池裡有座小白象的雕塑、玄武岩堆砌而成的小山丘、以及幾隻放養的烏龜和小魚,這裡是孩子們觀察生物、自然學習的樂園。登上二樓的觀景台,可遙望對岸的西嶼落霞,在民風保守的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望潮亭」也是情侶約會、朋友出遊的不二之選。

班級合唱比賽

這是拍攝於1974年(民國63年)澎湖縣馬公市的馬公國中司令台,時間大約是10月份學校舉辦合唱比賽時的情景。在當時的社會政治氛圍中,政府暨各級學校在光輝十月都會舉辦許多慶祝活動,以慶祝或紀念包括10月10日國慶日、10月25日台灣光復紀念日、10月31日蔣總統誕辰紀念日、以及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等重大日子,而合唱比賽就是其中之一。從班級選出優勝隊伍再參加全縣比賽,透過合唱比賽強化愛國精神。 這張照片是我們班級參加比賽時的紀念。我當時就讀馬公國中一年級,全部一年級共有十五班,我是一年十二班的學生,當時我們的指導老師就是班導師歐陽蓉老師,指揮則由夏素心同學擔任,全班同學在導師的領導下參加比賽,常利用放學後或自習課練習,個個都為了奪得好成績而非常認真努力。 我還記得當時剛從天真爛漫的小學畢業,沒想到進入國中就讀以後,頓時感覺升學壓力相當沉重,而且規矩又相當嚴格,整體學校環境讓人感到既陌生又有些許不適應。但是有趣的是,經過這次合唱比賽的參與跟努力後,卻也因而慢慢融入,開始能夠適應國中的生活。

打檔機車

這是拍攝於西元1971年(民國60年)在澎湖縣馬公市後窟潭(重光里)自家門口,照片裡是騎著檔車的是我堂哥跟堂弟。 記得那時我堂哥剛好考上駕照,就迫不及待想要騎著機車出去神氣一番。那個年代對於年輕人來說,會騎機車是一件很不得了的大事,如果家裡還有一部機車,那就真的是不曉得屁股會翹到哪裡去了。因為畢竟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買得起機車,有機車還真的是非常令人驕傲的事。 由於機車很少,所以大家對於車子都非常的寶貝,會定期的保養、洗車、擦車、上油,親力親為,把機車保持的乾乾淨淨的。 當時所有的機車幾乎都是檔車,上車起步需要使用離合器,如果離合器跟換檔不順暢,經常免不了會熄火,或是車子會有劇烈跳動、甚至暴衝情形出現,因此學習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碰到上下坡路段,行車更是充滿危險,是許多新手駕駛常需要面對的挑戰。往日的機車,跟今日自動變速機車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選舉愛國歌曲大賽

這是拍攝於1972年(民國61年)澎湖縣馬公市的馬公國中司令台,時間大約是10月份學校舉辦「澎湖縣立馬公國中選舉愛國歌曲競賽大會」時的情景。在當時的社會政治氛圍中,政府暨各級學校在光輝十月都會舉辦許多慶祝活動,以慶祝或紀念包括10月10日國慶日、10月25日台灣光復紀念日、10月31日蔣總統誕辰紀念日、以及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等重大日子,而合唱比賽就是其中之一。從班級選出優勝隊伍再參加全縣比賽,透過合唱比賽強化愛國精神。 這張照片是我堂姐呂黎姿就讀馬公國中一年級參加比賽時的照片,當時導師都帶領學生利用放學後或自習課練習,為了奪得好成績而非常認真努力準備。 那時國中生的儀容規定很嚴格,頭髮長度不能超過耳朵,額頭前面的瀏海需夾好,所以人人都是一頭西瓜皮。服裝則是整齊一致的黑皮鞋、白襪子,領帶也要打得漂亮。當時每天早晚還會舉行升旗與降旗典禮,而星期一朝會都還會進行服裝儀容的檢查,因為大多拖得特別久,幾乎每次都有學生因為體力不支被送回教室休息。除此之外,學校還有一大堆的嚴厲校規,在學習上也分了資優班與放牛班;五十年前的國中教育,真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重光市場裡顧攤位的母女

這是大約拍攝於1966年(民國55年)左右澎湖縣馬公市重光市場一角,由洪薐媛女士(右邊)所提供,左邊是其母親洪高莞女士。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的「重光市場」,在1950-70年代(民國40-60年代)是馬公市的商業重心。在市集範圍內,有兩家極富時尚潮流象徵的電影院(龍宮戲院和建國戲院),很受駐守在澎湖的官兵和當地青少年們的喜愛,是人潮的集聚地,也是大家休閒消遣的好去處。市場的入口處,有一整排的生鮮蔬果攤位,是居民們每日的必到之地。 市場內部空間呈現T字形狀。進入市場之後,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側的服飾店,和販賣民生日用品、玩具雜貨舶來品等的百貨商店。走到中央右轉之後,就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魚貨批發商聚集區。繁盛時期,在這短短100公尺左右的距離裡,就開設了十多家的海產行。 每當駐守的官兵們放假要返台探親前,必定造訪此處,選購土產魚貨等伴手禮。 (市場裡第一家海產行,就是由洪薐媛女士的父親洪明山先生所創立。)

市場攤位的日常

這是大約拍攝於1970年(民國60年)左右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重光市場的一角,由洪薐媛女士所提供。照片裡是重光市場第一家海產行的攤位,由洪薐媛女士的父親洪明山先生與母親洪高莞女士所創立的,特殊的是當時洪薐媛女士正使用鋁製大臉盆幫小孩子洗澡。從穿著跟戶外洗澡判斷,當時應該是夏天天氣炎熱的日子;而照片這一幕,也記錄了以往攤販做生意與過生活往往交織在一起的情景。 洪老先生這個海產行早期主要是販售新鮮漁獲。後來有些老顧客是被派遣到澎湖駐守的軍官。閒聊之餘,得知他們想念家鄉的臘肉美食,於是興起了製作風乾魚的想法,就是照片背後所吊掛的魚乾。 洪老先生一大清早會先到第二漁港,向來自南海的將軍澳漁船直接採購漁獲,帶回家後與太太孩子們一同剖魚、醃製和晾曬。現在被列為名貴高級魚種的加納魚、龍尖魚、紅條等,都是洪老先生製作風魚乾的主要食材。若遇氣候不佳,有時也會直接晾在店裡,讓其持續風乾

仁愛路的海產行

這是大約拍攝於1976年(民國65年)左右澎湖縣馬公市仁愛路的海產行,由洪薐媛女士所提供,照片裡是洪薐媛女士抱著女兒洪慧鈴的留影。 早期的海產行裡沒有充足的冷藏保鮮設備,為了保持食材的鮮度,都會將魚獲製作成乾貨。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是一大清早到第二漁港採購生鮮魚獲後,即刻回家進行清潔處理,緊接著日曬魚乾或醃製罐頭,到後續的包裝及店鋪擺設,都是家人們共同完成的。 為了讓顧客們一覽無遺且方便挑選所有自家製產品,包裝好的魚乾、小管干,就會如同照片中所見,採用曬衣服般的方法,盡可能地在狹小的空間裡展現排列。 醃製罐頭的種類很多樣,有臭肉魚罐、沙丁魚罐、珠螺罐、魚露、蝦醬等。這些曾經是過去經濟不佳年代裡,居民平常製作之後,做為飯桌上的重要配菜,以補充飯菜不足的生活。後來,雖因人們對於衛生及營養觀念的改變,多少改變或減少食用,但是那股回憶裡濃濃的乾貨鹹味和酸漬味,似乎還能從照片中聞得到。

澎湖老照片-生火燒柴的年代

這是拍攝於1972年(民國61年)澎湖縣馬公市,由王國勝先生所提供,是年輕時候跟她的太太洪薐媛、以及兒子在家門前的合照。 王國勝先生說:記得小時候經常看見一家老小、攜家帶眷,在巷弄小道旁,或產業道路邊,邊走路邊撿拾樹枝廢柴,只要一看到銀合歡、木麻黃等枯枝、或是廢棄不用的木材,就會隨手撿回家,然後像照片裡一樣,大捆小捆地整理好放在家門前備用。 在電氣瓦斯尚未普及的年代,生火燒柴是一項必須學會的生活技能。當時的作法,是在家裡的浴室外牆建造一個灶,然後連接著一條長長的熱水管到浴室,還有一根煙囪從浴室窗戶伸出來(王國勝先生背後窗戶可見)。回家的路上,只要看到煙囪飄出陣陣白煙,就知道有人正燒水,大家就能準備輪流洗個舒服的熱水澡。 那時候家裡人多,洗個澡如果沒有持續添加柴火,輪到後面的人洗澡,還可能洗到一半水就變冷,這時裡面的人就會大聲呼喊:「水不夠熱了,誰來幫忙添柴火喔!」

澎湖林雲與陳氏語結婚紀念照

照片時間為1930年(昭和5年)1月28日,照片提供者林麟祥的父親林雲(1906年生)與母親陳氏語(1909年生)經媒妁之言結婚的大喜之日,拍攝地點在馬公民街埔仔尾93番地(今新生路8號)老家大廳前。那時民風保守,鮮有自由戀愛,當時林麟祥的父親任職於日本陸軍要塞司令部工兵築城部技術工員,經常在外監理砲台,火藥庫,兵舍,碼頭等軍事工程。母親為東甲殷商協興隆長女。這張老照片顯示,在閩南式古厝大廳門上貼著喜聯,新婚夫妻都難得西式的紳士淑女打扮,不輸現代莊嚴。當時新娘坐竹椅,右邊還有盆栽點綴,頗有氣氛。

澎湖老照片-五歲春節紀念留影

這張老照片是於1935年(昭和10年)的春節時拍攝,林麟祥於五歲時(右)隨著母親回到海尾的娘家做客時,由其薔薇阿姨(中)帶往病院通的瑞祥寫真館(今中正路7號2樓),由陳紫琳照相師(之後考取刑警,並為國立馬公國民中學薛國忠前校長之岳父)所攝。當時一般民間家中很少有相機,在市區內則另有妙中、有村、中和三家照相館,但是照相的費用昂貴,因此一般人很少拍照,除非是結婚或學校畢業典禮才會到相館照相。圖中左1則是林麟祥的小舅陳春木(左),也打扮得正派又流行。

強國強種響應一人一元捐獻體育館運動

本照片為澎湖青商會為了響應強國強種發起一人一元興建體育館運動,特別邀請世界級奧運巨星楊廣傳與紀政飛臨澎湖指導支援,並於文后大飯店門口合照。於1968年(民國57年)12月05日在地方各界的首長出面相挺之下,並由國立馬公高級中學與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的樂隊進行前導,由楊傳廣和紀政兩位體育巨星帶領之下,與近千名的學童與馬公市市民,於馬公市區進行遊行,帶動興建體育館的捐獻熱潮,並喚起澎湖的體育運動風潮。

日本馬公會奉獻觀音佛像開光典禮

本照片為日本馬公會於觀音亭拍攝,日本馬公會係由日治時期在馬公出生成長、戰後返回日本的日籍人士所組成,是因為懷念當初生活關係緊密的澎湖與鄉親,乃於1968年(民國57年)在京都創立,每年易地開會推廣聯誼。1977年(民國66年)首次組團163名包租華航客機3架,返澎省親做客,轟動全台。惟因戰爭結束30多年,其在澎祖墓多已荒廢無蹤,乃於1986年(民國75年)第三次返澎時,隆重奉獻精緻佛像及普渡眾生大紅匾(均在內殿)。期盼觀音菩薩在極樂世界照護雙方親友。

澎湖縣四十一年主計節慶祝大會攝影紀念

本照片為1952年(民國41年)的全澎湖縣各級以及中央省級的主計人員,於1952年(民國41年)主計節慶祝大會在澎湖縣政府門口的全體拍攝合影。當時正為大陸撤軍時期,戰況非常危急,澎湖縣政府的門窗均貼著X形的防破膠條,作為保護之用,以免戰火將門窗毀損。在照片中可以看到第一屆民選縣長李玉林(前排右八)、胡清主任秘書(前排右九)、顏其碩主計主任(前排右五)、郭石光(前排右六),以上縣府人員如今均已逝世。

馬公第一公學校三年級學生於教室門

本張老照片背景為1933年(昭和8年)時所建的馬公第一公學校(今澎湖縣馬公國民小學)第二棟校舍走廊,相片中的人物為1940年(昭和15年)馬公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生與即將奉召入營從軍的班導師-比嘉繁雄,為日本沖繩人,一同於第二棟教室門前合照留念,當時第二棟的校舍走廊皆以拱門代替支柱所建。當時全班64人,有4人請假,如今已過80年後,相片中的人物已尚存僅不到半數。而照片的提供者-林麟祥先生(前排右八)。

搬運堆肥的澎湖漁村小孩

這是由蔡志仁先生拍攝於1989年(民國78年)的澎湖漁村生活一景,照片裡三位小孩正使用畚箕將家庭堆肥放到牛車上。 澎湖人過去的堆肥以戶外為主,將古厝用作堆肥場所,顯然是經濟條件改變,隨著居住空間增加以後,專門建造一間做為堆肥使用的房舍。 照片裡的牛車,屬於早期二輪牛車,使用二輪鐵框包木輪,跟前一階段的木頭輪子相比,具有更能載重以及行駛崎嶇路面的優勢。不過,由於鐵車輪的輪寬狹窄,在鬆軟或泥濘路面易於陷落。 照片裡的小孩穿著厚重衣物,說明這時應該是冬天;而依據澎湖人的歲時作息,開始將堆肥整理運往菜宅田園施肥,通常是在過完年之後。這是因為經過一個冬天,澎湖田園在毫無遮檔之下,土地上最肥沃的表土通常就被持續不斷的強烈東北季風捲走。為了接下來開春以後的耕種,澎湖人不僅需要堆肥,更需要從海邊載運砂和砂砱以填補消失的表土。過完年的日子,正是澎湖人忙碌的開始。

1951年澎湖慶祝童軍大會

這是由蔡志仁先生協助翻攝的澎湖縣老照片,原始照片拍攝於1951年(民國40年)的澎湖縣光武師部前,當時正在舉辦澎湖縣慶祝童軍節活動。 根據《建國日報》1951年(民國40年)3月5日報導,澎湖縣童軍理事會籌備處在1951年(民國40年)3月5日假馬公市四六五三部隊大操場中正台舉辦「慶祝廿五屆童軍節」大會,全縣各童軍團均集合參加,會後並舉行「反共抗俄大遊行」的活動。因此,照片裡顯示隊伍往外行進,而小童子軍的管樂隊在前領導前行,雖無法得知演奏的歌曲,不過顯得非常熱鬧,而樂隊後面跟隨的隊伍似乎手上持有旗幟,都顯示是此一大遊行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童軍節活動除了在牌樓橫眉書有此次活動名稱之外,左右門柱還有「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的對聯,是當時很典型的政治思想精神的標籤。

1956年澎湖模範母親表揚

這是由顏淑娥女士提供翻攝的澎湖縣政府的老照片,原始照片拍攝於1956年(民國45年)5月13日母親節,是當年澎湖縣政府表揚模範母親的合照。 本張照片是當年表揚模範母親的合照,在前排坐者為模範母親,後排站立者則是他們陪同的家屬;模範母親的穿著有傳統大襟衫、旗袍、以及西式套裝,也呈現那個時代因為結束殖民統治、光復、以及不同族群接觸相處的歷史印記。除此之外,前排並有多位男性官員、且多身著中山裝或軍裝。根據瞭解,當時縣長即為具備軍方背景的李玉林先生,縣府或許也有不少軍方人士擔任,因此在此一場合留下記錄,這也是早期澎湖縣府軍方色彩的記錄。 照片裡的縣府大樓則是建造於日治時期,在1935年(昭和10年)正式啟用,中間雖然有些整修,不過至今仍舊為澎湖縣政府所在地。

陳自鵝先生在馬公第一公學校畢業照

這是由陳自鵝先生所提供的澎湖珍貴老照片,拍攝於1937年(昭和12年)3月,是陳自鵝先生(後一排左6)就讀澎湖馬公第一公學校畢業時的畢業典禮紀念照。 陳自鵝先生為澎湖縣馬公市烏崁人,半歲即被湖西鄉沙港村陳家、父親陳省收為養子,養父在其三歲時不幸死亡後,孤兒寡母的生活甚感辛苦。後來陳自鵝先生於馬公第一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經短暫工作與準備,自行前往日本考取中學,畢業後更考取日本中央大學就讀,後因二戰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返國,再入台大就讀,畢業後因緣際會回澎湖開始經商,頗有成績。婚後二子一女均極為優秀。陳先生並於2006年(民國95年)出版《陳自鵝八十三歲自傳憶往事》一書。 根據陳自鵝先生自傳,他原來在湖西第二公學校就讀,在六年級初轉入馬公第一公學校就讀,這張就是畢業紀念照。照片裡前方5位身穿當時臺灣總督府官服者為校長與老師,5位居中者為校長,左側二位是日本老師,右二為班導師郭雲南老師、右一為鄭暻星老師,特殊的是其中4位並有配劍。

日治時期澎湖馬公第一公學校柔道部合影

這是由陳自鵝先生所提供的澎湖珍貴老照片,拍攝於1938年(昭和13年),是陳自鵝先生(後一排右3)就讀澎湖馬公第一公學校高等科參加柔道部時的留影。 陳自鵝先生為澎湖縣馬公市烏崁人,半歲即被湖西鄉沙港村陳家、父親陳省收為養子,養父在其三歲時不幸死亡後,孤兒寡母的生活甚感辛苦。後來陳自鵝先生於馬公第一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經短暫工作與準備,自行前往日本考取中學,畢業後更考取日本中央大學就讀,後因二戰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返國,再入台大就讀,畢業後因緣際會回澎湖開始經商,頗有成績。婚後二子一女均極為優秀。陳先生並於2006年(民國95年)出版《陳自鵝八十三歲自傳憶往事》一書。 根據陳自鵝先生自傳,他在小學畢業後「自高等科一年至二年皆是運動全能,柔道獲得二級,相撲、棒球、乒乓球、游泳、跳高、跳遠、長跑等加上音樂伴奏、樂隊等」。此外,雖然陳自鵝在自傳中謙稱自己學業成績平平,但是以其自學能勇敢獨自到日本考上中學、大學,誠可謂文武雙全。

日治時期日本老師戰後回澎相聚

這是由陳自鵝先生所提供的澎湖珍貴老照片,是陳自鵝先生(後排右2)就讀馬公第一公學校高等科第14期時的佐佐木文雄老師(前排右4)於1968年(民國57年)從日本返澎聚會在馬公市的餐廳留影。 陳自鵝先生為澎湖縣馬公市烏崁人,半歲即被湖西鄉沙港村陳家、父親陳省收為養子,養父在其三歲時不幸死亡後,孤兒寡母的生活甚感辛苦。後來陳自鵝先生於馬公第一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經短暫工作與準備,自行前往日本考取中學,畢業後更考取日本中央大學就讀,後因二戰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返國,再入台大就讀,畢業後因緣際會回澎湖開始經商,頗有成績。婚後二子一女均極為優秀。陳先生並於2006年(民國95年)出版《陳自鵝八十三歲自傳憶往事》一書。 陳自鵝先生自傳裡特別提及,佐佐木文雄老師對他在高等科的多元學習相當賞識,也對他多所照顧,而本照片為多年後佐佐木文雄老師從日本返澎與同學相聚留影,更可見當時同學與老師之間的深厚情感。

澎湖建森百貨

這是由陳自鵝先生所提供拍攝於1974年(民國63年)秋冬,是陳自鵝先生夫婦(右1、2)與長子陳健一(左一)及其台灣師範大學同學來澎湖遊玩時在自家建森百貨行前的合影。 陳自鵝先生在光復後因為與人合夥利用家族原有瑞源廠房製作花生油,婚後經營文具行生意,逐漸累積資金,後來在澎湖縣馬公市當時最繁華的民權路輾轉購得店面,並於1956年(民國45年)底開設「建森百貨行」,該百貨行有「金馬牌的服飾及奇士美的化妝品連同三槍牌內衣,大大的招牌經營男女兒各種服裝、化妝品、各種禮品還有各種高級鋼筆、日常文具、高級玻璃品、少些外國貨等無所不賣」。可說是當時馬公市的重要百貨商店。

澎湖建森百貨行辦理奇士美化粧品

這是由陳自鵝先生所提供拍攝於1973年(民國62年)澎湖縣馬公市民權路建森百貨行的奇士美化妝品發表會,左一站立者是陳自鵝先生,中間為女兒陳麗貞、白色衣服為奇士美公司派來的化妝師。 陳自鵝先生為澎湖縣馬公市烏崁人,半歲即被湖西鄉沙港村陳家、父親陳省收為養子,養父在其三歲時不幸死亡後,孤兒寡母的生活甚感辛苦。後來陳自鵝先生於馬公第一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經短暫工作與準備,自行前往日本考取中學,畢業後更考取日本中央大學就讀,後因二戰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返國,再入台大就讀,畢業後因緣際會回澎湖開始經商,頗有成績。婚後二子一女均極為優秀。陳先生並於2006年(民國95年)出版《陳自鵝八十三歲自傳憶往事》一書。 「建森百貨行」為陳自鵝先生在澎湖縣馬公市最繁華的民權路於1956年(民國45年)底所開設,自始即代理奇士美化妝品以及三槍牌、金馬牌等百貨,此張照片是奇士美公司在1973年(民國62年)夏天前來辦理化妝品發表會的情形。從照片看來,此次發表會深獲婦女喜愛,店內幾乎擠滿了婦女;而當時店門口也已經擺設花圈,可能是親友為贊助此次發表會而來。

澎湖建森百貨行指導發表會

拍攝於1973年(民國62年)澎湖縣馬公市民權路建森百貨行的奇士美化妝品發表會,奇士美董事長一行與陳自鵝先生(後右一)的合影。 「建森百貨行」為陳自鵝先生在澎湖縣馬公市最繁華的民權路於1956年(民國45年)底所開設,代理奇士美化妝品以及三槍牌、金馬牌等百貨,此張照片是奇士美公司在1973年(民國62年)夏天,由該公司董事長帶領公司幹部與化妝師前來澎湖建森百貨行指導化妝品發表會時的留影。從董事長親自領軍跨海來澎湖辦理發表會來看,顯示奇士美公司非常重視澎湖的化妝品市場,也間接顯示當時澎湖應該經濟條件有明顯改善,婦女對於添購各種化妝品的需求有所成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