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蔡素雲小叔的兒子的畢業證書

  此張照片為1996年(民國85年)陳蔡素雲女士小叔的兒子畢業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的畢業證書。由照片中可見當時的畢業證書與2020年的畢業證書一樣,都會記錄畢業生的名字以及出生年月日。而與現在畢業證書不同的是,當時的畢業證書是橫式的,現在的畢業證書通常是直式的;當時證書上特別印有「禮、義、廉、恥」四個字的浮水印,說明當時我國的教育體制裡,教育當局希望以這四字箴言期許畢業生可以培養這樣的人格特質。另外,當時的證書上還沒有大頭照,用以跟證書裡的名字作直接的連結,顯示那個時代的概念。這似乎也顯示,在民風純樸的過往,容易辨識與防偽的觀念可能並不存在於畢業證書的設計上。

竹灣國小學籍冊

此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1946年(民國35年)與1965年(民國54年)學籍冊,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7月6日。 前二張照片資料都是拍攝自1946年(民國35年)的學籍冊,當時校長為洪灯煌先生,當年登錄的畢業學生資料分為二部分,一份是畢業生個人資料,包含姓名、性別、籍貫等,一份則登錄有每位畢業學生的各科目畢業成績,非常詳細。 經過約20年的時間後,1965年(民國54年)的學籍冊上,校長名字欄位已經移除,也不再登錄畢業學生的畢業成績,僅保留學生個人資料與備註。但是此年份的資料則另外註明隸屬小門分校學生從這樣的變化中可見,學籍冊從當初有關學生的大部份資料皆有記載,改成僅單純記載「學籍」,將學籍冊的資料登錄簡單化,也讓學籍冊更名符其實。

日治時期竹篙灣分教場校舍

這是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的竹灣國小在日治時期的前身歷史面貌。竹灣國小最早為設立於1920年(大正9年)的「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離教室」並以竹篙灣蔡姓宗祠青陽堂為教室 ,再於1922年(大正11年)改稱「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教場」並遷入本照片的新校舍上課,後來在1940年(昭和15年)進一步獨立成為竹篙灣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為配合皇民化政策,遂改稱為「澎湖廳竹篙灣國民學校」。 回顧澎湖西嶼鄉的國民教育歷史,日治時期開始的「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離教室」也就成為西嶼鄉北部地區所設立的第一所現代國民小學教育學校,讓學區底下的竹篙灣、合界、橫礁、小門等四村孩童開始有機會接受新式教育。 本張照片裡的人物左一為洪燈煌教師,帶著當時學童留下的照片。 -- 照片出處為《澎湖島大觀》

1970年的竹灣國小風貌

本圖為1970年(民國59年)左右的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的校舍,圖中央正前方的建築為日治時期舊校舍,右側則為戰後新建之校舍。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在澎湖則由「澎湖廳接管委員會」負責接收事務,1946年(民國35年)澎湖縣政府成立,將日治時期的「澎湖廳竹篙灣國民學校」改制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配合我國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進一步改名為「竹灣國民小學」,也就是照片裡的校名,可以判斷此張照片即為改名後所拍攝。 另外,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右側的新校舍已興建完成,若佐以記錄學校建築完工時期的文獻資料,可以推估這張照片應該拍攝於1968年(民國57年)9月以後,在1971年(民國60年)拆除正前方日治時期舊校舍並興建新校舍之前。 照片裡的趣味是,有一大一小二名少年躲在校門門柱後面偷笑,而一位似乎年紀稍長的青年似乎正在尋找他們蹤跡,宛如一場半世紀前的躲貓貓遊戲。

民國70年代竹灣國小的校園規劃圖

圖為1980年(民國70年)後期陳仁和前校長手繪之竹灣國小的校園規劃圖。 在1980年(民國70年)後期至1990年(民國80年)初期時,竹灣國小曾進行大規模的校舍重建,由於在1960-70年(民國50-60年)所興建的校舍面臨老舊、易生危險的問題,因此由時任校長蔡興階先生開始展開調查規劃,向縣政府申請經費,並分段完工落成。因此在本張校園規劃圖裡,可以看到學校校園整體的平面圖,並且標示各建築建造年代與現況,其中在教室本體右側的一年級與二年級教室,特別註明為「危險教室擬拆除重建」,應該是當時製作本規劃圖主要訴求改建的目標。而許多校舍建築都特別註明是在1988年(民國77年)新建,可推估本圖當繪製於該年之後。

1920年代竹篙灣分教場時期的畢業照

圖為拍攝於1922年(大正11年)以後,位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篙灣的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教場畢業照。 竹篙灣分教場前身為設立於1920年(大正9年)的「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離教室」,使用竹篙灣蔡氏宗祠「青陽堂」上課 ,再於1922年(大正11年)改稱「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教場」並遷入新校舍,後來在1940年(昭和15年)進一步獨立成為竹篙灣公學校,1941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為配合皇民化政策,遂改稱為「澎湖廳竹篙灣國民學校」。光復後,改為竹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配合9年國民義務教育而改為竹灣國小至今。 這張照片就是「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教場」時期拍攝的畢業照,照片後方的建築即為此時落成之校舍,可稱其為竹灣國小的第一代校舍。從這張照片中可以觀察到,竹灣國小的第一代校舍採取的是傳統仰合瓦作方式,為木構式建築。照片左側後方則有一座武士騎馬的雕像,在學校裡如此設置頗為特殊,是否藉此強調尚武精神,其意義不明。

1940年西嶼竹篙灣公學校的畢業照

圖為1940年(昭和15年)位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篙灣的竹篙灣公學校畢業照。 竹篙灣公學校的前身,為設立於1920年(大正9年)的「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離教室」 ,再於1922年(大正11年)改稱「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教場」,後來在1940年(昭和15年)進一步獨立成為竹篙灣公學校,1941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為配合皇民化政策,遂改稱為「澎湖廳竹篙灣國民學校」。 這張照片中的校舍與分教場時代的建築已有所不同,顯見其已經過重建,可稱之為第二代校舍,此棟建築在戰後仍持續被使用,直到1960年(民國50年)後期才拆除重建。 另外從這張照片也可觀察到當時的小學生的制服款式。男學生穿著較深色之學生服,可能是卡其色的襯衫上衣,並著大盤帽,帽上有學校的紋章,是戰前日本常見的學生制服風格,女學生則著白色襯衫及裙子,但卻有不同的款式,是有趣的現象。

竹灣國小民國60年代的畢業照

圖為1972年(民國61年)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的畢業照。當年畢業生總數51人,包含來自竹灣國小的小門分校學生,而校長教職員人數則有15人。 從背景可以看到高掛的中華民國國旗,應該是位於升旗平台。照片後方的校舍是在1960年(民國50年)後期所建,可稱之為第三代校舍,建築的方式是先在日治時期所留下來的舊校舍右半部拆除建造新校舍,再將左半部校舍拆除重建,以便拆建時期仍舊可以上課,最後才完成為一排一層樓的建築。 至於此一時期的學生制服則是不分男女皆著白色的襯衫上衣,配上黑色的長褲或長裙,制服款式一致,呈現了戰後中華民國一種典型的學生制服風格。

竹灣國小民國78年畢業照

圖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在1989年(民國78年)的畢業照。當時原本隸屬於竹灣國小的二所分校,合橫分校在1966年(民國55年)與小門分校在1983年(民國72年)都已經分別獨立設校,因此竹灣國小畢業生的人數大幅減少。因此,本照片裡第44屆畢業生總計14名,男女生各7名。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後方的校舍已經過重建的新校舍。根據建築年代資料,竹灣國小的校舍在1980年(民國70年)後期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先是將西側較晚落成的一層樓校舍拆除,再將東側及中間二層樓的部分拆除重建,重建完成後的校舍為一排二層樓的建築,即為照片裡的竹灣國小樣貌。不過當時這張照片是攝於西側的新校舍落成後,而東側則尚未完成。 另外,由此照片亦可發現,此時期的制服仍承襲自戰後以來的樣式,為白色襯衫搭配黑色褲子或裙子。幾十年的照片,記錄了制服的延續。

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第33屆畢業生合影

  此照片拍攝地點為竹灣國小,於1978年(民國67年)第33屆的畢業生合影。學生中間排右四為許玉芬女士,中間排右五為洪玉娟女士。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學生都需要穿著制服以及白色球鞋。當時小門村民就讀竹灣國小,屬於小門分校,平時在小門上學,然而遇到重要活動如運動會、畢業典禮等等仍然要回到竹灣國小參加。由於當時的學生人數不足,無法每一年成班。村子裡有些年紀差一歲的兄弟姐妹,便因此成為同班同學,成為有趣的關係。   當時學生前往竹灣國小都需要走路越過小門舊橋,在橋旁有公車能夠到竹灣國小。小門新橋建造完成後,公車便能夠直接來到村子。

澎湖縣校園植物快覽手冊(一、二冊)

這是2004年(民國93年)成書印製的《澎湖縣校園植物快覽手冊》(第一、二冊),是受到當時的澎湖縣國中小校長的全體支持下進行。而此手冊的編輯人是當時池東國小校長陳仁和先生(在任2003-2007年,民國92-96年,任滿後轉任竹灣國小校長2年後提前退休),是由他與多位校長、教育局長官、以及全縣的植物種籽生物專業老師共同合作所完成。 《澎湖縣校園植物快覽手冊》的內容是來自全縣各國中小校園植物的調查,總計高達210種植物,手冊裡對於各種植物予以清楚的解說、專業名稱,對於有毒植物也會另外標記以提醒學生。手冊圖文並茂的解釋,配上各種植物的種類及分部位置的說明,不僅讓澎湖縣的學生們,還有社區民眾,都能夠充分認識校園的野生植物。

《竹灣記事--鶴髮童顏話竹灣》

此書《竹灣記事--鶴髮童顏話竹灣》為1999年(民國88年)由當時的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陳仁和校長發起,並與竹灣國小的全體師生歷經三年努力後所共同完成。當時竹灣國小老師們嘗試帶領小學生進入竹灣村的田野,調查他們自己家鄉的長者與其生命經歷和特殊技藝。因為村子裡老少的互動與努力,因此此書之副標題才會以鶴髮童顏命名,也隱含著竹灣的歷史能夠如此代代相傳的希望。本書分為七大章節,涵蓋日常生活、漁、商、農、畜牧、習俗、童玩等生活中的大小事,讓小朋友透過田野口述採訪的方式,能夠整理深化對於自己家鄉竹灣的認識。此書的成立也是配合當時政府相關社區營造之政策,當地文史工作者歐銀釧小姐也給予竹灣師生許多的幫助,共同完成此書。

竹灣國小校慶活動-打寸子

這是拍攝於1998年(民國87年)6月8日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的校慶活動上,照片裡是打寸子的趣味競賽,為澎湖漁翁島(今西嶼鄉)上相當普遍的傳統民俗技藝與童玩,至今已超過百年的歷史。其玩法只需一根木棍(約70~90公分)和一截短木(15~20公分),先用木棍使寸子(短木)飛起,再用木棍打擊,打得越遠就是贏家。打寸子非常重視參與者的專注度、巧勁以及對於力道的拿捏。 由於是西嶼鄉非常普遍的活動,因此經常在西嶼鄉的大型活動中出現,成為當地特色活動。而過去竹灣國小在2000年(民國89年)舉辦八十週年校慶上,「打寸子」就是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而今2020年(民國109年)竹灣國小正逢百年校慶,校方也表示打寸子同樣會出現在今年的校慶活動上。

竹灣國小校慶活動-扛轎

此照片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八十週年校慶活動的其中一項環節,由學生扮演的新娘在師長所抬的轎子中緩緩下轎,其涵義為歡慶校友回娘家。此轎子在竹灣村中所代表著村裡數十載的婚禮記憶,許多新娘都是用這一頂轎子出嫁,因此花轎在難得齊聚眾多校友的八十週年校慶出場,別具意涵。在紀錄片中,由當時的陳仁和校長牽著新娘下轎,並高呼歡迎師長校友回娘家,其場面熱鬧沸騰。 此花轎由竹灣村民蔡佛端設計製作,使用榫卯結構所製成,至今仍是完好如初,並存放於竹灣新活動中心。

竹灣的五音牌子

這是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7月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社區活動中心的五音牌子。根據《澎湖縣誌.文化志》,稱這是澎湖最普遍之音樂,常稱為「鑼鼓」,而在西嶼鄉則稱為「五音」或「排指」(或牌子)。五音的音樂表演方式與台灣本島有所不同,是澎湖獨特的音樂表演,由北鼓、南鼓、大嵌(大鈸)、二鈔(小鈸)以及金(大鑼),外加一到兩把大吹(大嗩吶)所組成。 竹灣的五音牌子是竹灣村的傳統音樂表演,在大型廟宇慶典、宗族祭祖等傳統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讓整個活動有著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因此,例如20年前舉辦的竹灣國小八十週年校慶也有邀請五音的表演。目前各項樂器都存放於竹灣活動中心,仍持續使用中。

1954年竹灣學區民眾補習班畢業生合影

此照片拍攝於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的竹灣國民學校,拍攝時間是1954年(民國43年),拍攝對象是當時來參加民眾補習班的民眾畢業留念。 根據教育部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網頁解釋,國民政府在1949年(民國38年)遷台以後,有鑑於民眾失學比例極高,能夠使用國語的比例極低,「基於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乃決定進行大規模的識字教育運動。由臺灣省教育廳擬定實施計畫,以十三歲到四十五歲的失學民眾為對象。其做法就是在臺灣各地區普遍開設失學民眾補習班,簡稱民教班。 」此處由竹灣國校開辦的民眾補習班,就是配合此一政策而實際推動的產物。 此處二張照片都是42學年度第一學期,但是第一張是穿著厚重衣服且是「竹灣學區橫礁村民眾補習班畢業典禮攝影留念」,第二張則是穿著短袖衣服的「竹灣學區合界村民眾補習班畢業生合影留念」,顯然期別不同、招募民眾的村落也不同。根據許玉河的研究(參見「澎湖知識平台」--民教班),1956年(民國45年)澎湖縣政府表揚辦理民教班有功的校長中,竹灣國校校長顏阿猛就名列其中。

竹灣國小成人教育班

依據2003年(民國92年)公告實施的「教育部補助辦理成人基本教育實施原則 」,各級政府可輔導轄下國小辦理,以培養失學國民、外籍配偶基本教育智能。因此,本張「成人基本教育班」照片應該是在此後依據此一公告經澎湖縣政府輔導推動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民小學所開設。雖然目前此一班別已經停辦,但經過口述訪談竹灣國小前校長,也是竹灣村重要人物陳仁和先生後,得知成人教育班在當時就是在幫助因故無法在正常時間接受教育的成人完成基本教育,是竹灣村配合政府推行的重要教育政策。當時開設班別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學習國語以及其他重要的基本教育科目,在當時幫助許多竹灣失學村民,走出失學、甚至文盲的困境。也因為當時配合政策的開班努力,因此在竹灣國小仍存留許多成人基本教育班的資料與照片,可供校方、村民、以及曾受惠的民眾共同緬懷。

竹灣風情-兒童彩繪社區故事

此繪本是竹灣社區參與文化局主辦的社區營造活動的成果,估計應該是2010年左右,由竹灣國小的高年級小朋友用兒童彩繪的方式來介紹竹灣社區的故事,由竹灣社區總幹事陳仁和先生帶領小朋友經由社區踏查及學習社區相關文史資料,並由社區藝文工作者繪圖示範後自訂主題,進行繪本製作,總共七篇圖文並茂的故事。透過小朋友的創意可以了解竹灣社區的特色,不論是宗教習俗、廟堂活動或環境生態綠蠵龜的保護,以及美食文化:竹灣特產白膜花生,都在此繪本中生動重現。藉此方式,也讓年幼一輩的竹灣孩童,可以跟社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更深的交融與連結。 陳仁和先生,竹灣人,為已退休的前竹灣國小校長,本身也是竹灣人,退休後留在故鄉積極投入社區工作,奉獻於幼童、老年與各項社區事務,是竹灣社區工作上貢獻非常大的人士。

午餐廚房工作日誌 內頁

照片中是澎湖縣竹灣村竹灣國民小學在1997年(民國86年)4月的學生午餐廚房工作日誌內頁,紀錄每日天氣、食譜、供應人數、監廚紀事,附上監廚教師職責,最下方分別蓋上校長、午餐執行秘書與監廚人員簽章,經比對資料發現,當時監廚教師為葉萬全老師,也是目前的合橫國小校長。而從這些資料中也可以了解,竹灣國小在當時的全校人數為68人,學生57人,平均每個年級不到10人,教職員也只有9人,已是規模相當小的學校。而從食譜也可看出當時食材以簡便、易保存為主,甚至會使用罐頭的花生麵筋與黑輪為主要配菜,僅能提供二菜一湯,或許也反映出當時經費條件,特別是位處澎湖偏遠西嶼在辦理營養午餐上的限制。

校史記錄:竹灣國小85學年度學生午餐廚房工作日誌

此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在85學年度的學生午餐廚房工作日誌,記錄整個85學年度從1996年(民國85年)9月2日至1997年(民國86年)6月13日期間的所有學生午餐供餐狀況。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公布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午餐及校園食品工作手冊》中的〈我國學校午餐發展紀要〉(吳仁宇、傅瑋瑋,2013),1951年(民國4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捐贈奶粉,是台灣有學生午餐的濫觴;1991年(民國80年)配合國家建設六年計劃,教育部核定「發展與改進國民小學學校午餐五年計畫」,建立更完善的學校午餐體系,充實軟硬體設備、人力、組織運作並研訂相關法規。這份學生午餐廚房工作日誌,顯然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所建立的系統性記錄,也成為業已有百年歷史竹灣國小的珍貴校史記錄。

校史記錄: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新建教室暨樓梯工程

根據教育部部史網站,這份資料應當屬於1989-1992年(民國78-81年)度教育部推動的〈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第二期計畫〉,而封面標示「第三年」,可推測是本期最後的1992年(民國81年)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所執行的工程。這項計畫主要著重於硬體建設的強化,補強損壞的教室並重新粉刷外牆,內頁也有附上各建物施工前、公告、投標、施工中以及施工後的照片供比對。從圖中可以看出本次施工的重點,是在原來只有一層的教室上,新建第二層共計約六間的教室,並將外牆與欄杆以藍色油漆重新粉刷,成為現今所見的竹灣國小教室結構,並從此固定。這份工程記錄,也成為業已有百年歷史竹灣國小的珍貴校史記錄。

校史記錄:竹灣國小八十四年度六三肅清煙毒宣導週 宣導教育評量

此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竹灣國小在1995年(民國84年)度舉辦「『六三』肅清煙毒宣導週宣導教育評量」的校史記錄文件,封面記載著評量對象中高年級人數共52人,總平均96.7分,成績良好;內頁裝訂有空白試題以及所有填答者的試題卷,上面有批改與成績。這項評量主要來自澎湖縣政府有關六三禁菸節的地方政策。根據澎湖縣政府行政處新聞科1999年(民國88年)的紀錄,澎湖縣政府將每年6月3日前後一週訂為「六三」肅清煙毒宣導週,透過媒體、集會、文藝競賽等活動來宣導反毒觀念。在學校方面,則透過教育宣導與評量等方式,讓學生更明瞭煙毒危害。此處竹灣國小針對中高年級學生施行宣導教育評量,並統計學生作答成績,將當時政府政策與學校如何配合推動反煙毒活動的模式留下忠實的記錄,也成為業已有百年歷史竹灣國小的珍貴校史記錄。

西嶼竹灣的青陽祠堂

這是拍攝於西元2020年(民國109年)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的青陽祠堂,也就是是竹灣村蔡氏家族的宗祠。根據《續修澎湖縣誌》,竹灣村的蔡氏家族約在明末清初自金門來到澎湖竹篙灣。照片中的的祠堂是西元2001年(民國90年)年重建後的模樣。澎湖各村落多建有不同姓氏的宗祠,讓家族成員可以在清明與冬至掃墓祭祖,相當程度反映澎湖社會慎終追遠的濃厚傳統。沒有建立宗祠的姓氏家族,也會以輪祖牌的方式每年定期在清明與冬至祭祖。 值得一提的是,竹灣村的蔡氏青陽祠堂也曾經發揮宗祠之外的功能。西元1920年(大正9年),殖民政府在擴大教育時於竹篙灣成立小池角公學校之分離教室,當時就是使用青陽祠堂做為臨時教室,直到西元1922年(大正11年)升格為「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教場」時,才遷入新校舍。後來於西元1940年(昭和15年)獨立成為「竹篙灣公學校」、隔年改稱「澎湖廳竹篙灣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配合改制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篙灣國民學校,並於西元1968年(民國57年)改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民小學」至今。

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 潮汐圖

本照片拍攝於2020(民國109)年7月3日,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在地上創作的潮汐圖。竹灣國小最早於西元1920(日治時期大正9)年成立的小池角公學校之分離教室,原址在今天的青陽祠堂。後升格為「竹篙灣分教場」,並於1940(昭和15)年獨立成「竹篙灣公學校」,1941(昭和16)年改稱「澎湖廳竹篙灣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配合改制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篙灣國民學校,並於1962(民國51)年遷入現址,1968(民國57)年再改名為「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民小學」至今。回溯整個歷史,從1920至今(2020)年剛好滿100年,因此特別籌北百年校慶活動。 本項潮汐圖的創作,對於竹灣國小深具意義。澎湖做為群島縣,西嶼鄉長期以來也是以海為田的典型漁村。竹灣村不僅以漁業為生,並且村內設有造船廠,是一個與海洋息息相關的漁村,特別受到海洋潮汐變化影響,更是漁民出海捕撈作業必須遵循的關鍵。因此,藉由將潮汐漲退受到農曆日子的演變與每天各小時漲退演變予以圖形化,一方面可以做為教師海洋教育的講解教材,一方面也可以將這種因為潮汐變化與漁民出海作業的作息做出更清楚的連結,相當巧妙的將海洋知識融入在學童的學習環境中。

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第一次籌備會

這是2000年(民國89年)1月23日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為了80週年校慶而進行的第一次籌備會。竹灣國小最早創立於1920年(大正9年)4月,借用竹篙灣蔡姓祠堂開設「小池角公學校竹篙灣分離教室」, 至1940年(昭和15年)年才獨立成為「竹篙灣公學校」。光復後改制,並在1946年(民國35年)校名改稱「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民學校」。 為了籌備該校有史以來如此盛大慶祝的竹灣國小80週年校慶活動,當時校長陳仁和先生(照片中站立者)協同籌備委員會主委蔡英傑先生(坐在陳校長旁邊一同主持會議者)、家長會、以及全體教師同仁,一同在2000年(民國89年)1月23日舉行第一次的籌備會議,可說是竹灣國小80年來的重要時刻,也是值得紀念的歷史記錄。

竹灣國小80年校慶核心人員合影

本張照片是2000年(民國89年)6月11日竹灣國小80年校慶時,幾位核心人物的合影。這張照片最重要的是領導籌備本次校慶活動的陳仁和校長(左二),另外則是整個校慶委員會擔任主任委員的蔡英傑先生(左三),以及將本次校慶活動進行影音記錄的蔡國顯導演(右一)(還有幾位參與同仁)的合照。 蔡國顯導演是由陳仁和校長特別邀請回鄉協助整體校慶活動記錄的核心人物,根據蔡國顯導演在《澎湖日報》2020年(民國109年)6月29日的一篇投書「《竹灣風情》攝製20周年回顧」,當年校慶的五音排子隊和花轎迎親活動,就是由他所建議。而更重要的是,他費盡心思為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所製作的「竹灣風情 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紀錄片」,為當年所有竹灣國小的學子、畢業的校友們、以及參與的鄉親,都留下美好的回憶。該紀錄片後來獲得澎湖縣政府頒發「對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貢獻特別獎」 ,也獲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珍愛臺灣」單元的典藏。

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剝花生活動

本張照片是2000年(民國89年)6月11日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80年校慶中的一項特殊活動:邀請校友「剝花生」比賽。竹灣國小80年校慶是一個值得紀念以及充滿回憶的特別日子,當天除了儀式性的開場以及各項學生的競賽活動外,最獨特、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後續一連串充滿古早味的活動。就像照片裡的「剝花生」活動。 澎湖因為土壤為玄武岩風化的貧瘠土地,並且受到夏季炎熱、冬季強風的作用,相當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再加上澎湖是全台灣年雨量最低的縣市,因此只能種植耐旱的作物,諸如蕃薯、花生、高粱,冬天則在房屋旁的菜宅裡種植一些供自家食用的蔬菜。竹灣國小所在地的竹灣村,不僅是澎湖最重要的花生產地之一,該村所產的白膜花生,更是獨特且搶手的農產品。根據竹灣許進清村長口述,一般市面上食用花生仁的薄膜是紅色的,竹灣特產的白膜花生故名思義就是白色的薄膜。竹灣白膜花生的關鍵,除了土壤因素外,重點是竹灣提早種植提早採收的結果(竹灣再晚一點採收的花生一樣會變成紅色薄膜)。白膜花生通常採收後進行烹煮,再急速冷凍販售。解凍後,是煮茶論酒的搭配好點心。

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打陀螺活動

本張照片是西元2000年(民國89年)6月11日竹灣國小80年校慶中的一項特殊活動:「打陀螺」。竹灣國小80年校慶是一個值得紀念以及充滿回憶的特別日子。當時的陳仁和校長,帶領著所有同仁努力籌備舉辦這次校慶的所有活動。從活動規劃、籌備、聯繫、布置、預演等等……,前後耗時大概近四個半月的時間。 校慶當天除了儀式性的開場,最獨特、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後續一聯串充滿古早味的活動。照片裡這場「打陀螺」比賽,令人驚訝於當時竹灣國小孩童精準的手部控制力。這些國小學童選手必須將陀螺精準地拋擲在約二公尺遠的一塊小鐵盤,並且維持陀螺在鐵盤上旋轉,比賽誰的陀螺可以旋轉最久。旋轉持久度需要的是力道與巧勁,拋擲在鐵盤上需要的是精準度與巧勁,顯然是一場可以讓學童之間發揮手腦並用、鬥智競勁的有趣遊戲。

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吃餅活動

竹灣國小80年校慶是一個值得紀念以及充滿兒童記憶的曾經。當時的校長陳仁和校長,帶帶領著所有同仁一同舉辦這一次校慶的所有活動。整個活動的討論包括前置作業、布置、操演等等……。耗時大概近四個半月的時間。 校慶當天為2000年(民國89年)6月11日,除了儀式性的開頭,最獨特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後續一聯串充滿古早味的活動。這次參與活動的人除了在學的全體學生,還有學生家長,家長會長而且也非常歡迎竹灣的居民一同來參與這次的活動,讓大家體驗童趣,一同回憶熟悉的小時候。圖中的活動是「吃餅」,大家玩的不亦樂乎。

竹灣國小80周年校慶-刺網活動

本張照片是2000年(民國89年)6月11日竹灣國小80年校慶中的一項特殊活動:「刺網」(織網)。竹灣國小80年校慶是一個值得紀念以及充滿回憶的特別日子。當時的陳仁和校長,帶領著所有同仁努力籌備舉辦這次校慶的所有活動。從活動規劃、籌備、聯繫、布置、預演等等……,前後耗時大概近四個半月的時間。 校慶當天為除了儀式性的開場,最獨特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後續一聯串充滿古早味的活動。本張照片中的活動為「刺網」(織網),讓民眾體驗早期漁民們是怎麼自己編織他們的生計工具。這次的刺網活動是使用一層或多層塑膠線去織成長方形的網片。在以前,一般會將多張網片結合在一起,上緣端會繫多個海綿塑膠所製的浮子,下端則配附鉛製沉子。漁民就會拿著他們織好的漁網出海捕魚。 讓村落漁民生活成為教育的一環是這次80周年校慶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指標。

竹灣國小80年校慶-抬花轎活動

這是2000年(民國89年)年拍攝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80週年校慶的活動,當天是一個值得紀念以及充滿記憶的日子。當時的陳仁和校長,帶領所有學校同仁一同籌備舉辦這次校慶的所有活動,前後大概耗費將近四個半月的時間。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張花轎迎親照片。 澎湖早期的婚嫁仰賴人力扛花轎、迎新娘。這座花轎原本是竹灣蔡佛瑞先生為小舅子迎娶而特別設計打造的。由於這頂花轎做工細緻喜氣,所以成了街訪鄰居結婚是必借物品之一,經常在竹灣村以及鄰近村落的結婚場合扮演要角。當時校慶活動特別安排花轎迎親活動,就是要讓老一輩校友重溫往日歷史,也讓新一代學童能了解前人過往的重大生活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並且全程由蔡佛瑞先生的二兒子蔡國顯導演,拍攝完成的《竹灣風情》影片,不僅榮獲時任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對保存地方文化資產卓著貢獻特別獎」,也獲得國家電影中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

1955年澎湖縣竹灣民眾補習班畢業合照

本張照片是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當時為「竹灣國校」)所保存的珍貴照片,是本校43學年度第一學期協助政府舉辦民眾補習班,學員在學期結束時的畢業合照(拍攝日期1955年2月28日)。 根據教育部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網頁解釋,國民政府在1949年(民國38年)遷台以後,有鑑於民眾失學比例極高,能夠使用國語的比例極低,「基於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乃決定進行大規模的識字教育運動。由臺灣省教育廳擬定實施計畫,以十三歲到四十五歲的失學民眾為對象。其做法就是在臺灣各地區普遍開設失學民眾補習班,簡稱民教班。 」由竹灣國校開辦的民眾補習班,就是配合此一政策而實際推動的產物。根據許玉河的研究(參見「澎湖知識平台」--民教班),1956年(民國45年)澎湖縣政府表揚辦理民教班有功的校長中,竹灣國校校長顏阿猛就名列其中。 本張照片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所有合照畢業的學員全部到齊。根據日治時期留下的拍照慣例,位居第一排並且有座位者為尊位,應該是國校校長與教師,其餘站立者則是民眾學員。這總計51名民眾學員,竟然男性只有7名,女性高達44名。何以如此?猜想可能因素是男性漁民需要出海捕魚,難以配合民教班的上課使然。

竹灣國小的媽媽教室活動

這是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小的媽媽教室活動在1997年(民國86年)記錄。當時曾經舉辦過諸如戶外參訪廟宇民俗信仰的「民間信仰的採訪」、緬懷重要民俗節慶且應景的「包粽子活動」、倡導如何惜物愛物與資源再利用的「親子跳蚤市場」以及親自動手體驗種植與園藝工作的「親子園藝活動」等等。 以大家所熟悉的認知來看,目前這些活動主要是由社區發展協會所舉辦,當時卻是由國小的媽媽教室來負責辦理。這相當程度顯示西嶼竹灣國小與社區之間的緊密關係,但是也說明當時屬於我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剛起步階段,許多屬於社區活動事務仍然由國小肩負重要角色的階段性特色。

《竹灣記事》擔肥

本篇出自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國民小學的鄉土教材《竹灣記事》,主要為介紹擔肥。"肥"是用來澆菜、澆番薯栽母的,家家戶戶都會用肥桶和扁擔來挑肥,其中的肥桶是用木板加鐵絲箍成的。以前的肥料有兩種,一種是肥窟裡的肥,另一種是堆肥坑裡的火灰。而其中的"火灰"是以廚房的大灶來燒牛糞、甘草或是銀合歡等的根莖葉的灰。每當灶底的灰冷了、太多了,主人就會把火灰挖出來,倒進火灰坑裡。另外、火灰坑裡也會有豬屎、豬尿、枯枝敗葉、魚的內臟等會腐爛的東西,最後也會加上海邊挑的沙子以及鹹水。經過長期發酵後,在冬天,家家戶戶就會把火灰挑到空的土豆田,外層用土蓋上,以免風大被吹走。到了春天種土豆時,就把火灰平均撒到田裡,這樣土豆才能長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