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廟信仰與祭拜行為
2019山水萬善廟出火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至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戊戍年丁已月己酉日)上午舉行出火儀式,將廟內供奉的神明移駕至廟旁的行館暫行安置。本廟的法師長為陳火旺先生,其亦身兼山水上帝廟(北極殿)的法師長一職。根據訪談廟中委員陳永吉先生得知,廟方預計在完成修繕之後,就於今年盡速重新入火,將萬善爺等神明請回廟裡。照片提供:郭筱葳(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
朝陽祠洪先生公誕辰祀酒01
位於重慶里的朝陽祠,供奉洪先生公(洪真君)。每年農曆三月廿九,為洪先生公的聖誕;廟方會在當天上午11點準備五牲與壽桃供奉,下午3點則進行祀酒。此為當天下午祀酒時的供桌情形。朝陽祠其他的年度重要行事尚包括:農曆二月二日福德正神誕辰,上午11點準備壽桃與五牲供奉;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佛誕;農曆七月廿七,向外普渡,各頭家需準備四碗菜作為供品。
2019山水萬善廟福德正神神像開光點眼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至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出火,先將廟宇神像移祀至一旁山水萬善老人長青會,並進行剃面修整。整修完畢後,則於國曆7月31日(農曆6月30日)重新開光,此為三開之法開為小法為福德正神進行開光儀式。照片拍攝:郭筱葳(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
2019山水萬善廟眾神明開光點眼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至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出火,先將廟宇神像移祀至一旁山水萬善老人長青會,並進行剃面修整。整修完畢後,則於國曆7月31日(農曆6月30日)重新開光。此為開光安金大典開始時的科儀。照片提供:郭筱葳(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
朝陽祠洪先生公誕辰祀酒02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的朝陽祠,地址為馬公市重慶里88號之2 ,朝陽祀原本建在朝陽門右側,主祀洪先生公。據說洪先生公本名洪鑑堂,是清代的兵勇,頗知醫理,經常免費為民眾配藥治病;死後居民感念他的恩德,樂捐建祠朝拜,因為祠廟位於朝陽門,所以取名為「朝陽祠」。其建立年代,從舊祠依城牆而建的情形來看,應該不會早於光緒15年(1889),最遲在大正初年就已存在。 上圖為今年2019年5月3日,農曆三月廿九日,為洪先生公的聖誕;廟方會於當天上午11點準備五牲與壽桃供奉,下午3點則進行祀酒。此為當天下午祀酒時的供桌情形。朝陽祠其他的年度重要行事尚包括:農曆二月二日福德正神誕辰,上午11點準備壽桃與五牲供奉;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佛誕;農曆七月廿七,向外普渡,各頭家需準備四碗菜作為供品。
2019山水萬善廟出火01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至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出火,預計翻修整建,廟內神明則暫時移祀到一旁的山水萬善廟老人會。此為出火儀式錄影。影片提供:郭筱葳
2019山水萬善廟萬善爺神像開光點眼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至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出火,先將廟宇神像移祀至一旁山水萬善老人長青會,並進行剃面修整。整修完畢後,則於國曆7月31日(農曆6月30日)重新開光,此為三開之法開為小法為萬善爺神像開光。影像提供:郭筱葳(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
2019山水萬善廟武財神神像開光點眼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至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出火,先將廟宇神像移祀至一旁山水萬善老人長青會,並進行剃面修整。整修完畢後,則於國曆7月31日(農曆6月30日)重新開光,此為三開之法開為小法武財神(趙公明)開光儀式。照片拍攝:郭筱葳(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
祀壇
祀壇,原名無祀壇,起源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克澎湖後,上表向康熙皇帝請求為陣亡將士設立小祠,以告慰漂泊的孤魂英烈。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此廟於清代重修五次。日治時期,此廟又被稱為大眾廟,於大正五年(1916)廟址遷移至當時觀音亭北方鬼仔山一帶,鄰近火燒坪的海灘附近。民國六十四年(1975)曾整修一次。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永豐石店後,廟身低矮,,廟中處處可見永豐石店捐獻寄附的物品,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
洪先生公朝陽祠
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考量媽宮城於光緒15年(1889)完工,因此可能介於光緒15年(1889)至民國初年(1912)之間。此祠興建後,輾轉遷徙,於日據末期遷徙一次、光復早期一度暫居民宅,之後終於遷回原址二樓迄今。目前,神龕正中央設有木質牌位,燙金字陽刻「英靈顯化護佑先生公牌位」,年代不詳。牌位後方為神像,以玻璃罩住;正中央為先生公神像、右側(虎邊)則為福德正神神像,左側(龍邊)為觀世音菩薩。如今,朝陽祠廟中設有靈籤(二十八張籤詩),可供信徒求籤。來此的信眾,以祈求身體健康與學業功名為主,每逢考季前,神桌上總擺有考生祈求好運。
東衛雙壙公
東衛里有一處地名稱為「雙壙山」。相傳明末清初,大陸與台灣之貿易往來頻繁,然海上風險、海難常有。崇禎末年,先民自大陸遷至東衛定居時,臨近海岸處漂來大體一具,先民心生惻隱,即搬就近之雙壙山洞內。嗣後,其家人探知其骨骸所在欲移回鄉里。斯時經延聘地理師勘察,知其良穴吉地,即決留存不移。其後裔多出顯官高爵,俗傳出十三支涼傘,就是說獲高官者有十三位。村民獲悉此事,為求後裔飛黃騰達,競將祖先骸骨放藏該洞。為使能多存骨骸,鄉民即發動捐建,將洞內擴大用磚疊造如現況。洞口約三尺四方,洞內深、寬各六尺,長一丈二尺。人可走動其上,用土砂覆蓋如墓型,洞前造置一灰磚石桌桌約三尺四方,以供排置祭品。蔡平立先生於1984年採訪,當時的呂萬孔先生表示:雙壙山位於東衛水庫西南方水庫事務所之南,約一百公尺處。在山之下坡處有一個墳墓型之洞穴,稱為「虎頭山穴」或稱「虎口」。雖經三百餘年風霜外貌仍完整,洞前有一灰磚桌,亦有人奉拜上香之跡。
馬公陰陽堂
陰陽堂舊稱「顯靈廟」,座落於復興里惠安路56號,主祀陰陽公、配祀白衣吉神(七爺)。雖然草創時低矮破落、面積不大,卻是馬公市內香火最興旺的寺廟之一。陰陽堂的歷史在志書中並沒有記載,根據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推測,約建於清道光年間,本來位於文澳海防廳右側,以入祀歷任在職亡故而無後嗣者的文職廳官,如饒廷錫、唐世永等,而民間無祀男女孤魂的牌位也在其中共同受祀。光緒15年(1889),因為澎湖廳署移治媽宮(原協鎮署),而跟著遷建到廳署南隅。日據時期,陰陽堂緊鄰日本憲兵隊隊部,據傳憲兵隊長官屢次想將此祠拆遷,最後卻因神蹟而不得不作罷,於是陰陽堂白衣吉神顯靈事蹟不脛而走,信眾日多。光復後,陰陽堂再從臺南請來陰陽公作為主祀,乃至今日。此祠曾於民國五十八年與一百零二年重修。目前廟貌一新,寬闊宏偉,已非昔日低矮狹隘陰濕的小祠矣。
山水萬善廟
山水萬善廟又稱作周克順祠堂。興建年代不詳,據說本來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民國49年(1960)因為年久失修,由陳傳位、黃進金及值年鄉老陳水能、鮑才教、陳海豬等人發起遷建,經北極殿恩主公降鸞指示廟址後,由里民籌款以石重建,於同年農曆7月初1日萬善爺聖誕時舉行落成慶典。民國84年(1995)管理委員會又倡議重建,由旅台同鄉及信眾樂捐,經北極殿秦大千歲指示「重建依原地,字向不移,地基可稍偏東,增建尺寸由眾弟子自決」後,於同年的農曆11月10日奠基,改在原廟東側興建一座寬5.46公尺、深9.7公尺的新廟,於民國86年(1997)農曆7月2日落成。山水里萬善廟今貌內有供信眾問卜的靈籤,每年節慶也都有祭拜;早年由公廟的3個甲頭值年老大,輪流負責每天早晚的祭祀(每人輪值一個月),近年來才改由山水北極殿的廟公負責燒香。_________________林文鎮(2007).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案山萬善廟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
風櫃鎮南宮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提及早年風櫃還有4間小廟,其中位在風櫃里54-2號西邊和北邊(鎮安祠)的兩間土地公廟已傾毀,目前剩下2間。其中一間稱為「鎮南宮」,本來位在今風櫃洞的觀海亭現址,民國54年(1965)因為沖犯到新建的溫王殿廟門,遷建到西營的東北方(照片3-17);廟內除了主神土地公之外,還寄放有一些村民不再祀奉的神像共計有17尊之多,村民經過時常常會拜一拜,順便稍做整理。此為鎮南宮2019年現狀,影像由廖品玟提供。
烏崁水流公祠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烏崁水流公祖廟是早年一位唐山流浪漢到烏崁做長工,幾年後帶著存積的工錢準備返鄉過年時,卻被不懷好心的洪姓主人害死在海上。事隔幾十年後,洪姓主人的孫子突身染重病而四處求醫,後經臺灣的神明指示,說是以前的長工死不瞑目,要求雕塑金身祭祀,於是由洪家後人洪文足與洪姓宗親們共同鳩資,並邀集烏崁里東甲的部分居民參與,因此在民國60年(1971)興建「水流公祠」來奉祀長工的冤魂。目前的廟舍於民國86年(1997)重修,面積很小,只有1坪半大,高約1公尺,其後於民國106年(2017)又重修一次。
虎井十二客官廟
虎井十二客官廟;據說有漁船發生海難,12具屍體漂流到寮仔口岸邊,被居民發現之後就把屍體埋葬在現址附近,用一塊硓古石當墓碑,上面刻著「拾貳兄弟」,推測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早期居民如果家中有豬隻生病,都會去墳前求取香灰給豬吃,據說病豬就會康復;若雞鴨豬走失,向十二兄弟祈求,也能迅速找到;要下海撿拾螺類前也常會去擲筊祈求豐收。附近的居民非常相信義塚的神跡。十二客官廟大約在昭和2年(1927)由居民蔡有進發起興建一間很小的陰祠。民國80年(1991)以後虎井里83-1號的陳春長生病不良於行,據說也是到義塚祭拜之後才慢慢復元,里民因此更加虔誠,每天早晚都有人會去燒香,各年節也都有人準備供品去祭拜,也有里民事業飛黃騰達後請戲班到廟前連唱三天三夜的案例。民國79年(1990)寮仔口興建海堤之後,小祠附近在下雨天常會積水,里民陳進益又發起重建新廟,拜託當時里長陳生宇發動里民自由捐獻,不足部份則由陳生宇負責。當時原本想把廟蓋大一點,但到大音宮擲筊請示沒有獲允,觀音娘娘只同意十二兄弟升格為神,因此規模有限。重建時忘了申請用電,只好從附近民宅拉電線來供電。目前廟中也有信眾捐獻贊助(寄附)電費的明細。
火燒坪靈光殿
位於光榮里之靈光殿,俗稱「火燒坪宮」,其創立有過一則傳說,約在明末清初,火燒坪人在海邊發現三具溺水之屍首,將其埋葬在今靈光殿廟址處,此後凡居民有事求告皆十分靈驗,於是被尊稱為「諸靈公」。日治時期曾有村民八人商議替諸靈公雕塑金身後未果,至昭和七年(歲次壬申,1932)神明指示興廟時候已到,因此里民奔走集資,同年十一月初二動土,十二月初九落成,新廟以「紫稜」為名,主祀朱府王爺,並有關聖帝君並肩鎮殿;至昭和九年(1934),廟方有感「紫稜殿」之名與其他角頭廟略顯突兀,便改為「靈光殿」,沿用迄今。廟中供奉主神諸靈公,並透過鸞堂扶鸞提升其仙界地位,終封為朱府王爺。本廟歷史可見廟中沿革碑記。現有廟貌為民國58年(1969)建造,民國107年(2018)修復。
桶盤三十人公廟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三十人公廟位於桶盤嶼「大宅後」西側、「寮仔後」的東邊,最早是一座土地公廟,後來土地公不知下落,才改祭祀三十人公。三十人公本是後寮「三十人公廟」(南埔廟)的神祇,相傳是有信徒在賭博前到廟中祈求三十人公保佑他贏錢,卻因賭輸了,憤而將其中的3尊神像丟入海中,漂到桶盤而被村民顏秋皇、蘇斤乾、蘇文興等人分別在垵口的「覓仔內」及「寮仔後」拾獲後,幾經風波後將其置於土地公廟裡,成為桶盤的三十人公廟。目前此廟已無人供奉參拜,香煙破落,恐將隨時光湮沒矣。
桶盤魁星廟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魁星爺廟位於桶盤嶼「頂寮」西側,創建於民國34年(1945)左右,主祀魁星爺。相傳早年桶盤西岸在夏天時有王船靠近,里民顏秋皇的弟弟曾在附近落海罹難,居民謠傳這一帶海域不乾淨,因此由公廟主神溫府王爺下旨,請魁星爺前去鎮守。目前廟貌為民國95年(2006)重建而成。
風櫃威武金王殿
風櫃威武金王殿,早年名為德安宮,村民則稱為萬善府宮。此廟創建年代不詳,建立起源則是因為風櫃半島三面環海,早年據聞常有鬼魂英烈出沒,因此村民在主廟主神溫府王爺指示下,於村落東側入口處興建小廟,請來萬善爺鎮壓鬼魅,時間推論可能在19世紀中葉。到了日據時代大正11年(1922年,歲次丙寅),風櫃里民已增至六百餘人,村民倡議重修溫王殿,於是請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來本廟駐守,以金府王爺為主神,萬善爺順勢退居為陪祀。之後,德安宮又迎入開天先帝供奉,主神仍為金府王爺,副祀則包括開天先帝、邱府王爺、羅府王爺,以及萬善爺。1973年本廟重修落成時,廟名已改名為金王殿;2009年再次重修落成,再度更名為威武金王殿。
鎖港有應公廟
有應公廟位於鎖港里38號東南邊約30公尺處,本來是早期鎖港漁民為了安置出海捕魚時所撈到的屍骨而建造的小祠(在今紫微宮南面),漁民出海前常會去拜拜祈求豐收,如果真的大豐收也會前去答謝。民國72年(1983)左右因為鎖港都市計畫的影響,里民翁東財提議將它遷到東營附近,後來由鎖港北極殿、坤元寺財團委員會出錢將有應公遷到現址旁邊(北面),民國75年(1986)被韋恩颱風毀損之後才在現址重建。林文鎮(2007).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嵵裡萬善宮
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由於附近是嵵裡里、井垵里的傳統墓葬區,從清領時期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旁是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到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來漁工新村的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為屋頂受到白蟻侵蝕,而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總經費約209,800元,由嵵裡水仙宮出資100,000元,居民也捐獻來配合。早期居民在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去祭拜,現在則每天由陳進玉負責燒香。引述自:林文鎮(2007).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嵵裡姑婆宮
姑婆宮位於嵵裡海水浴場對面(無門牌號碼),屬於嵵裡西甲和北甲的甲頭廟。主祀的姑婆媽相傳是清朝時期嵵裡一位未過門的媳婦,因為丈夫外出失蹤而守活寡,年老之後被社里的人稱為姑婆媽;姑婆媽死後,因為是未出嫁的女子神主牌不能供奉在自己家,才由居民興建小祠來祭祀。姑婆宮的創建年代及重修次數都已無可查考,目前只知道從日治時期以來姑婆宮就位在「營盤頂」上,約半人高牆壁以硓古石興建再塗上石灰,屋頂是木樑蓋瓦,裡面供奉的姑婆媽也是用硓古汕(細質珊瑚礁岩)雕刻的,居民大多從舊漁港駐在所或西營旁的簡易步道爬坡上去祭拜。--林文鎮(2007).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4輯。
馬公西垵仔海岸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一打石店後,廟身低矮,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此為馬公西垵仔一帶海岸線上,應為舊時無祀壇之所在位置,然今已無法尋覓清代無祀壇的遺跡。
朝陽祠後方陽台
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然如今幾經遷徙,從現址的二樓陽台往外眺望,已經難以想像昔日在城牆上往外遠眺的視野。
烏崁水流公祠旁涼亭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烏崁水流公祖廟是早年一位唐山流浪漢到烏崁做長工,幾年後帶著存積的工錢準備返鄉過年時,卻被不懷好心的洪姓主人害死在海上。事隔幾十年後,洪姓主人的孫子突身染重病而四處求醫,後經臺灣的神明指示,說是以前的長工死不瞑目,要求雕塑金身祭祀,於是由洪家後人洪文足與洪姓宗親們共同鳩資,並邀集烏崁里東甲的部分居民參與,因此在民國60年(1971)興建「水流公祠」來奉祀長工的冤魂。目前的廟舍於民國86年(1997)重修,面積很小,只有1坪半大,高約1公尺,民國106年(2017)又重修一次。此為水流公祠虎邊的空地上,洪姓宗族搭有一座簡易的鐵製涼亭,供行人遮陽休憩。
雙壙山
東衛里有一處地名稱為「雙壙山」。相傳明末清初,大陸與台灣之貿易往來頻繁,然海上風險、海難常有。崇禎末年,先民自大陸遷至東衛定居時,臨近海岸處漂來大體一具,先民心生惻隱,即搬就近之雙壙山洞內。嗣後,其家人探知其骨骸所在欲移回鄉里。斯時經延聘地理師勘察,知其良穴吉地,即決留存不移。其後裔多出顯官高爵,俗傳出十三支涼傘,就是說獲高官者有十三位。村民獲悉此事,為求後裔飛黃騰達,競將祖先骸骨放藏該洞。為使能多存骨骸,鄉民即發動捐建,將洞內擴大用磚疊造如現況。洞口約三尺四方,洞內深、寬各六尺,長一丈二尺。人可走動其上,用土砂覆蓋如墓型,洞前造置一灰磚石桌桌約三尺四方,以供排置祭品。蔡平立先生於1984年採訪,當時的呂萬孔先生表示:雙壙山位於東衛水庫西南方水庫事務所之南,約一百公尺處。在山之下坡處有一個墳墓型之洞穴,稱為「虎頭山穴」或稱「虎口」。雖經三百餘年風霜外貌仍完整,洞前有一灰磚桌,亦有人奉拜上香之跡。位於東衛水庫集水區的雙壙山下方,便是歷經數百年風霜的雙壙公大墓。
馬公市虎井里寮仔口海岸
虎井十二客官廟初建年代不詳,據說是漁船發生海難,12具屍身漂流到虎井寮仔口岸邊,居民發現後將其埋葬於現址附近,用一塊硓古石當做墓碑,上面刻著「十二兄弟」。其在當地頗為靈驗,護民事件頻傳,因此約在昭和2年(1927)左右,由居民蔡有進發起,興建一間很小的陰祠;廟貌現狀為民國79年(1990)興建海堤之後,小祠附近在兩天容易積水,里民陳進益發起重建新廟,由里長陳生宇發動里民自由捐獻,然因大音宮神明未允將廟體建大,只同意讓十二兄弟升格為神,因而蓋成一間約60公分高的小廟;此為虎井村落東北邊的凹口海岸地形。村落稱為寮,此地往北開口成為一個海灣,故得此名。日治時代,此地山坡被指定為墳墓區(居民去世只能葬此,不可亂葬)。而虎井十二客官廟的義塚也位於這一帶。
馬公市風櫃里東港
威武金王殿位於今風櫃里108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創建年代不詳,原稱之「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後因丙寅年重修擴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守,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民國60年(1971)再次重建,民國62年(1973)竣工之後又再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2007)又因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建,民國98年完工。此為風櫃聚落東側的海灣,即威武金王殿前面海域,有一小片可以停泊小船的沙灘,俗稱為「東港」或「垵仔」,戰後曾在現在的涼亭附近建有一條曳船道。 文字來源:馬公市各里小地名
台灣堡圖媽宮街紅木埕
位於中華路之城前公廟,或稱靈應祠,全名紅毛城城前公廟,城前公廟之「城前」乃取「紅毛城前」之典故,「紅毛城」當地居民俗稱「紅木埕」,確切地點無從而知,約莫是位於今日馬公市朝陽里和陽明里一帶;主祀城前公的歷史說法不一,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較合理的說法為:城前公生前是商人或水手,據說約百餘年前,有一艘滿載陶瓷的帆船在三官殿前海濱遭難,船上的水手、乘客之中有一人罹難,被葬於紅毛城社前,後來逐漸傳出顯靈事蹟,於是被尊奉為城前公;目前廟貌為民國一○六年重建。1904年兩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澎湖地區媽宮街紅木埕鄉。藉此遙想城前公過去可能存在之位置。
嵵裡萬善宮旁無名海灘
此為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萬善爺廟,因該處無地址,其座標為(23.513646, 119.593665),山水萬善爺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地點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後來才遷至此地。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的寺廟篇,其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數名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而目前廟方已於108年(2019)5月12日出火,先將廟宇神像移祀至一旁山水萬善老人長青會,並進行剃面修整。整修完畢後,則於國曆7月31日(農曆6月30日)重新開光,此為三開之法開為小法為萬善爺神像開光影像,別具意義。影像提供:郭筱葳(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
沙港水窟十八公祖紀念碑(一)
沙港水窟十八公祖紀念碑清朝年間,一艘來自唐山的帆船擱淺於水窟東南海岸,村民打開船艙水櫃,發現船艙裡的渡行者全部罹難,無一倖免。水窟居民檢視共有十八具大體,乃就近埋葬修建寢墓於此,此地遂名為十八公祖。水窟居民每年農曆12月26日,焚香祭掃十八公祖。由於十八公祖靈驗異常,鄰近社里如東石、港底亦來此祈求十八公祖之庇佑。此地荒煙漫草,也是早期水窟居民掘草為燃料薪材之地,然居民自然而然地避開十八公祖長眠之地,以示崇敬,不曾褻瀆。據聞唐山之後人曾來訪欲「撿金拾骨」回原籍安葬,然風水師告知已得風水良穴遂作罷。依據蔡光庭老師的研究,水窟社始祖李清(1672-),康熙中期徙澎。按水窟社始祖據《浯江銀同李氏家譜》內文所載,疑為浯江、古龍頭李氏12世,名清波,字云(永惦),與隘門始祖李清儀為從兄弟。18世紀中期成書的《澎湖紀略》已提及水窟社:「一、鼎灣澳:上鼎灣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一里)、下鼎灣社(距廳治陸路一十里)、港底社(距廳治陸路一十里)、沙港頭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三里)、港仔尾社(距廳治陸路八里)、鼎灣頭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三里)、水窟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五里)、土地公前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五里)、潭邊社(距廳治陸路一十里)。」故而水窟居民埋葬十八公祖之事蹟,最早可能發生在18世紀中期,水窟已成聚落規模之後。
沙港水窟十八公祖紀念碑(二)
民國60年代末期,有廠商於此海岸採石,水窟居民表示反對,曾圍路阻擋廠商之工事。無奈廠商仍執意進行,導致海水沖刷,十八公祖骨骸甚多暴露荒野,居民目擊心傷。爾後廠商在採石的過程中,業主車禍人亡、其家人亦遭不幸,工人也發生意外亡故。採石工程遂無疾而終。由於意外頻傳,水窟居民咸認十八公祖顯靈。遂在大城北齋姑建議之下立「十八公祖紀念碑」(座標:N23.596536。,E119.627505。)於此以茲記念,安撫其靈,並在此海岸以玄武岩修築海堤乙座,保護十八公祖之墓寢。碑文如下:「十八公祖紀念碑」、「沙港民眾敬立」、「民國七十一年壬戍吉日修」。附近海岸由北而南地名依序為鉎白頭、十八公祖、砱尾仔尖、胭脂眉仔、發東、狗耳仔。由於海岸侵蝕,十八公祖紀念碑基底部分掏空,亟需修復以存舊跡。#感謝呂政豪教授 #感謝曾阿閣女士 #感謝陳世進表哥 #感謝李建忠先生
南寮港仔喉小祠(一)
南寮港仔喉小祠南寮「西窩」位於南寮村西北方濱海之處,從保寧宮後方北營將軍廟前小路進去約百公尺處。此地為南寮村趙氏先祖的墓地。該地也是一個靈穴,叫「美女梳妝穴」,相傳有一位來自金門的女祖先嫁到南寮,死後下葬於此。「西窩」的最西側,緊臨湖西「大溝」,此地湖西村民稱為港仔喉,南寮村民稱為港仔口,湖西大溝所沖刷而成的海溝,白坑村民則名為港仔溝。港仔喉此地,是早期南寮小孩子探險嬉戲,捉蚱蜢的遊戲場。西北處有一座小祠,保寧宮林主委的印象小祠曾奉祀土地公,爾後不知所終。昔日,綠蠵龜常於此地產卵,來附近撿拾龜蛋的漁民,順道祭祀於此。此祠為石棉瓦屋頂,然以屋頂已大不損壞,內有一小神龕,應為當初奉祀土地公所在。尚有擺放供品的石製案桌,現在空無一物。右側則有金爐一座。此祠地處偏遠,究竟是何原由興建於此,已為多數地方人士遺忘。幸而,民國58年(1969)南寮村醒心社文善堂出版的鸞書《引古鳴箴》,提供了珍貴的線索,《引古鳴箴》卷五記載:
南寮港仔喉小祠(二)
憶自民國三十二年二月初六日,時逢仲春,節屆清明,魂杜明正為念祖先墳墓安葬於海口馬鬣封,慎終追遠為人子所應如此,吾何為獨不然。爰備祭禮,率領一家男女計有十八名,買舟過江,方能抵祭掃之地。不期霧鎖山頭,暴風巨浪揺搖擺擺,隨波掀浪,不由自主,舟流大海不知所之。經過十三晝夜,全家大小俱負申屠之石,而入馮夷之區。惟魂之在船,而軀以捐於海,漂至澎湖北海坡白猿坑。被該村辛其發現牽靠海灘,吾等陰魂不散,載歌載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其音繚繞,不絕如縷。概有聞之者,但不即警覺。嗣經謝加齊之婿螺者買去,我等仍發哀號之者。謝螺原是大陸來的,問音樂之迭奏,聽詞語之悽悲,不忍拆毀改造,再將原船賣與青螺村李詮。李詮將船順水轉移至港子口時,正值日軍駐此,將該船拆毀將半,後由南寮村六、七名動手拆完,使魂等屈忍而受者二十有餘年矣。乃蒙封為城隍之職,自慚才非子建,學無孝先,茲蒙許文仁等共襄義舉,立祠安魂,應聘法師或道土,依法開光點主。至于微職奉命駐小港口,使諸惡煞不敢侵入境界,倘有機緣合者,採取一可靠壇下,為地方服務。有心及此,恐難如願!俟之異日,既往不咎。叮嚀幾句,各宜珍重,來日再會。另一段扶鸞文字則為: 海面謀生 波濤逆行 大風巨浪 難保無驚 一旦觸礁 舟覆人傾 呼救無人 馮夷無情 載沈載浮 把命犧牲 魂隨破舟 漂至北平 許家昆仲 心堅意誠 知我游魂 靠此經營 船被拆毀 棲止難明 議建廟宇 安頓幽靈 文仁何祿 爾等七人 為我設想 感謝莫名 要彫牌位 待我批明 寫下海塘縣武勇義士華成號全舟男女十八名牌位 特賜令符一道與爾隨身 體我 諒我 知我 為我 謝謝
南寮港仔喉小祠(三)
從上述扶鸞記載,杜明正為念祖先墳墓安葬於海口馬鬣封(墳墓),率領一家男女計有十八名渡海掃墓,然遭遇風濤而罹難。此段為扶乩所得,冤魂為杜明正等人不足為信。然而,此事發生於民國32年,應為昭和18年(1943),船隻漂至港仔喉海岸,相關人物則牽涉湖西、白坑、青螺、南寮一帶居民與日軍則為真。迨至民國58年(1969)前後,透過扶鸞乩示,許文仁等七人為其立祠雕刻牌位,保寧宮法師之開光點眼而成就此事。「海塘縣武勇義士華成號全舟男女十八名牌位」,此華成號為當時真實船名,或為扶乩所得,今已無法斷明。當初的牌位與土地公神像杳無蹤影。然而,小祠依舊隱身於銀合歡林之中,在初冬的季節半遮半隱,等待行腳者的探尋。
澎湖桶盤三十人公廟
從《建國日報》的報導,三十六人公的身分又變成「長毛」,長毛造亂,原本指涉太平天國之亂。三十六人公的身分有虎井居民抗荷的偽史,有疑似巴達維亞城日記中喪命的荷蘭人,也有伊能嘉矩訪問後寮鄉民的海盜,也有吳培基教授認為發生於乾隆30年澎湖外垵的海難,淹斃百餘人的大體,部分漂流至後寮海岸。《建國日報》的報導,又增加了太平天國的長毛軍。其次,後寮人發現神像失蹤,並非追到桶盤要「神」,而是盤桶人士自動送上通樑來請鄭家為神像安金,後寮人發覺後才告到通樑派出所。民間故事,輾轉流傳,產生極多的變異,也是民間宗教與故事旺盛生命力的另一種面向。
案山萬善廟聖德佑民匾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此圖為廟內「聖德佑民」匾,上款歲次癸未年臘月吉旦,下款乙統大飯店許玉芳叩謝。
案山萬善廟萬跡善崇匾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此圖為廟內「萬跡善崇」匾。上款「恭祝澎湖縣馬公市大案山里萬善廟入火落成誌慶」,下款「高雄市高案北極殿眾爐下一同敬獻。辛巳年葭月吉旦」。
案山萬善廟重建碑記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此圖為民國90年案山里萬善廟重建碑記,內記載創建與重建過程。
石泉朱王廟因王船奪人妻而拒絕請王之傳說
此傳說節錄於歐佩怡,〈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頁143。由澎湖縣石泉里朱王廟老大莊神顧先生口述,石泉朱王廟主祀朱府王爺,屬於王爺廟,但卻沒有請客神王爺的習俗,是有其緣由。清代石泉居民莊馬關的妻子早逝,後來馬關發現是被王船抓去當妻子。馬關請村中秀才寫訴狀,準備向玉皇大帝告御狀。隔日,馬關與秀才雙雙猝死,石泉里也從此不再迎王船。此反映出石泉朱王廟信徒認為乘坐王船而來的是客神王爺,因馬關妻子被王船奪走,因此石泉朱王廟成為不舉行請送迎王儀式的王爺廟。
石泉朱王廟的寺廟修建與配祀神明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一輯馬公前寮里石泉里菜園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9。主要記載石泉里朱王廟歷次廟宇重建與配祀神明。石泉里朱王廟原與菜園里、前寮里共同祭祀朱府王爺,光緒年間三里分家才獨立祭祀後。獨立後石泉朱王廟還歷經數次重修,分別於1919年、1937年、1971年與1999年,1919年與1971年曾稍微遷移廟地,但遷移距離不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37年的重修,是因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廟身受創嚴重而進行重修。
石泉朱王廟的五營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一輯馬公前寮里石泉里菜園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39。主要記載澎湖縣石泉里朱王廟的五營位置與營頭現況,東營因常被路邊植物遮蔽而遷移至道路上,西營因道路拓寬而稍加遷移,北營與南營則位置不變。相傳石泉朱王廟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一個行經石泉的唐山客遺落了隨身香火袋,夜間香火袋閃耀紅光,鄰近的石泉里、前寮里與菜園里三社居民決議籌建廟宇來共同祭祀。光緒年間,因各里人口繁衍,三里決議各自獨立祭祀。
石泉朱王廟的鸞堂與善書
此文出自於 林文鎮等人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第十一輯馬公前寮里石泉里菜園里》(馬公:澎縣馬公市公所,2007),頁40。此文主要記載澎湖縣石泉里朱王廟的鸞堂發展以及所著善書:石泉朱王廟早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創堂,名為「日新社養善堂」,至民國七十一年(1982)重新開堂,改名為「朱善堂」。重新開堂以來到民國八十六年(1997),十五年間所著善書高達十二本,是近三十年來馬公地區最活躍的鸞堂之一。石泉里朱王廟主祀朱府王爺,原與菜園里、前寮里共同祭祀朱府王爺,至光緒年間三里分家獨立祭祀。
鎖港有應公廟門額
鎖港有應公廟位於鎖港里38號東南邊約30公尺處,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提及,本來是早期鎖港漁民為了安置捕魚時所撈到的屍骨而建造的小祠,漁民出海前常會前去拜拜祈求豐收,如果真的大豐收也會前去答謝。民國72年(1983)左右因為鎖港都市計畫的影響,里民翁東財提議將其遷到東營附近,後來由鎖港北極殿、坤元寺委員會出資將有應公廟遷到現址旁邊,民國75年(1986)因被韋恩颱風毁損之後才在現址重建。此有求必應門額,木質匾,懸掛在有應公廟門口。
鎖港有應公廟地藏王神像
鎖港有應公廟位於鎖港里38號東南邊約30公尺處,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提及,本來是早期鎖港漁民為了安置捕魚時所撈到的屍骨而建造的小祠,漁民出海前常會前去拜拜祈求豐收,如果真的大豐收也會前去答謝。民國72年(1983)左右因為鎖港都市計畫的影響,里民翁東財提議將其遷到東營附近,後來由鎖港北極殿、坤元寺委員會出資將有應公廟遷到現址旁邊,民國75年(1986)因被韋恩颱風毁損之後才在現址重建。此地藏王菩薩神像,位於神龕正中央。
鎖港有應公廟福德正神神像群
鎖港有應公廟位於鎖港里38號東南邊約30公尺處,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提及,本來是早期鎖港漁民為了安置捕魚時所撈到的屍骨而建造的小祠,漁民出海前常會前去拜拜祈求豐收,如果真的大豐收也會前去答謝。民國72年(1983)左右因為鎖港都市計畫的影響,里民翁東財提議將其遷到東營附近,後來由鎖港北極殿、坤元寺委員會出資將有應公廟遷到現址旁邊,民國75年(1986)因被韋恩颱風毁損之後才在現址重建。此福德正神神像群,位於鎖港有應公廟神龕右邊(虎邊)。
鎖港有應公廟金爐
鎖港有應公廟位於鎖港里38號東南邊約30公尺處,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提及,本來是早期鎖港漁民為了安置捕魚時所撈到的屍骨而建造的小祠,漁民出海前常會前去拜拜祈求豐收,如果真的大豐收也會前去答謝。民國72年(1983)左右因為鎖港都市計畫的影響,里民翁東財提議將其遷到東營附近,後來由鎖港北極殿、坤元寺委員會出資將有應公廟遷到現址旁邊,民國75年(1986)因被韋恩颱風毁損之後才在現址重建。此水泥金爐,紅漆、葫蘆造型,位於鎖港里有應公廟左前方空地上。
嵵裡萬善宮護牆上聯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萬善宮護牆兩旁石柱上,有入口對聯題字。此為上聯,內容為「萬家供奉崇神職」七字。
嵵裡萬善宮護牆下聯
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由於附近是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萬善宮護牆兩旁石柱上,有入口對聯題字。此為下聯,內容為「善人是輔應天心」7字。
嵵裡萬善宮重修經費捐獻者芳名錄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內有嵵裡萬善宮重修經費捐獻者芳名錄,捐獻者芳名如石碑所示;總計新台幣貳拾萬玖仟捌佰元正。中華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葭月吉旦立。
嵵裡萬善宮歷代諸姓顯考妣仝位神牌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內神龕虎邊,設有「歷代諸姓顯考妣仝位神牌」一座。
嵵裡萬善宮虎爺神像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萬善宮的供桌下方,安放有一座小小的虎爺神龕。
嵵裡萬善宮門額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圖為萬善宮的門額。
嵵裡姑婆宮
姑婆宮位於嵵裡海水浴場對面(無門牌號碼),屬於嵵裡西甲和北甲的甲頭廟。主祀的姑婆媽相傳是清朝時期嵵裡一位未過門的媳婦,因為丈夫外出失蹤而守活寡,年老之後被社里的人稱為姑婆媽。姑婆媽死後,因為是未出嫁的女子,神主牌不能供奉在自己家,才由居民興建小祠來祭祀。姑婆宮的創建年代及重修次數都已無可查考,目前只知道從日治時期以來姑婆宮就位在「營盤頂」上,約半人高,牆壁以硓𥑮石興建再塗上石灰,屋頂是木樑蓋瓦,裡面供奉的姑婆媽也是用「硓古汕」(細質珊瑚礁岩)雕刻的,居民大多從舊漁港駐在所或西營旁的簡易步道爬坡上去祭拜。 資料來源: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4輯(2007)。
嵵裡姑婆宮金爐
姑婆宮,位於嵵裡海水浴場對面,屬於嵵裡西甲和北甲的甲頭廟,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主祀的姑婆媽相傳是清朝嵵裡一位未過門的媳婦,因丈夫外出失蹤而守活寡,年老之後被當地居民稱為姑婆媽;姑婆媽死後,因是未出嫁女子,神主牌不能供奉在家,因而由居民興建小祠祭祀。實際創建年代及重修次數已無可查考,目前只知從日治時期以來姑婆宮就位在「營盤頂」上,約半人高,牆壁以硓𥑮石興建再塗上石灰,屋頂是木樑蓋瓦,裡面供奉的姑婆媽也是用硓古汕(細質珊瑚礁岩)雕刻的,居民大多從舊漁港駐在所或西營旁的簡易步道爬坡上去祭拜。現有廟貌為民國74年(1985)因屋脊被白蟻蛀蝕,而由水仙宮及西、北甲兩甲居民募資改建而成;此為姑婆宮的金爐,位於廟宇左前方。
山水萬善廟善德佑民匾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圖為廟內「善德佑民」匾,木質。落款上款為「祝山水萬善廟重建落成誌慶」,下款為「風櫃溫王殿眾爐下暨社區眾弟子敬獻,歲次丁丑年瓜月吉旦」,獻匾時間約為1997年8月。
風櫃威武金王殿萬善爺神像
威武金王殿位於今風櫃里108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創建年代不詳,原稱之「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後因丙寅年重修擴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守,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民國60年(1971)再次重建,民國62年(1973)竣工之後又再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2007)又因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建,民國98年完工;此為威武金王殿的萬善爺神像,位於正殿神龕最右側。根據風櫃里民耆老的說法,廟裡的萬善爺尊已經退休了,因此安放在神龕一旁享清福。
風櫃威武金王殿重建碑記
威武金王殿位於今風櫃里108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創建年代不詳,原稱之「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後因丙寅年重修擴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守,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民國60年(1971)再次重建,民國62年(1973)竣工之後又再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2007)又因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建,民國98年完工;此為威武金王殿重建碑記。
風櫃威武金王殿重建捐款芳名錄
威武金王殿位於今風櫃里108號,創建年代不詳,原稱之「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後因丙寅年重修擴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守,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民國60年(1971)再次重建,民國62年(1973)竣工之後又再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2007)又因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建,民國98年完工;此為風櫃威武金王殿重建捐款芳名錄。民國九十八年,為最後一次重建捐款紀錄。
風櫃威武金王殿眾神像
威武金王殿位於今風櫃里108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創建年代不詳,原稱之「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後因丙寅年重修擴建,溫府王爺再派金、邱、羅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守,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民國60年(1971)再次重建,民國62年(1973)竣工之後又再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2007)又因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建,民國98年完工;廟內正殿供奉各神尊之神桌,中央為主祀金府王爺,後排右起為開天先帝、邱府王爺、羅府王爺、萬善爺。
山水萬善廟塑鋼涼亭
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而萬善廟於86年(1997)重建落成後,前方原搭有一座塑鋼涼亭,但於90年(2001)受颱風侵襲損壞,後於98年(2009)重建。此為站在塑鋼涼亭內拍攝廟宇正立面入口處的視野。
山水萬善廟重建塑鋼涼亭記
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而萬善廟於86年(1997)重建落成後,前方原搭有一座塑鋼涼亭,但於90年(2001)受颱風侵襲損壞,後於98年(2009)重建。此為山水「萬善廟重建塑鋼涼亭記」,時為民國九十八年歲次己丑年,國曆八月五日/農曆六月十五,值年鄉老張清池、張再靈、陳建嘉。
山水萬善廟萬善爺神像2017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圖為萬善廟的主神萬善爺,於106年(2017)所拍攝;現神像已於108年(2019)剃面整修、重新開光。
山水萬善廟武財神神像剃面前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此圖為出火後移祀到山水里萬善老人長青會館的武財神神像。武財神為封神演義中的人物趙公明,作武生打扮,手持九節鞭,右足踏虎。神像此時正在等待剃面整修。
山水萬善廟重建碑記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此圖為民國86年(1997)山水萬善廟重建碑記。
周克順祠堂-歲次己丑年慶祝萬善爺聖誕千秋熱心人士及漁船樂捐贊助芳名錄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此圖為廟內「歲次己丑年慶祝萬善爺聖誕千秋熱心人士及漁船樂捐贊助芳名錄」。
民國九十九年萬善廟慶祝萬善爺聖誕千秋自由捐獻熱心人士芳名
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此為廟內「民國九十九年萬善廟慶祝萬善爺聖誕千秋自由捐獻熱心人士芳名」。
神像
圖為合界福德廟裡的落難神明。落難神明在台灣有段時間非常多,因為那段時間許多人都在風靡大家樂等簽賭活動,這段期間有些人就會到處去求神明或者是請一些像是財神性質的神明回家祭拜,當然神明也不可能保佑每個人都逢簽必中,所以有些沒簽中又輸很多錢的人就會把氣出在這些神像上面,不再供奉他們,並且丟棄在荒郊野嶺,有良心一點的則會把這些神尊偷偷棄置在一些小廟中。而合界頭福德廟中的這些落難神明,則是因為人口外移,有些人搬出去無法帶著神明走,所以把家中神明都拿去福德廟中放置。本文為參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所舉辦「澎湖島嶼生活記憶」工作坊之學員,於參與活動期間所進行之田野觀察記錄。
討海人遭遇漂游王船的傳說(桶盤耆老口述)
此由澎湖縣桶盤里耆老所口述。討海人在海上遭遇王船是澎湖傳說相當常見的主題,討海人咸信遭遇王船時需開艙為王船添載,日後將保佑其漁獲豐收,如未開艙則會漁獲大減。此外,桶盤討海人將所遭遇的不順,如捕不到魚或車禍等,歸因於衝撞海上無形的王船,需到南甲宮(馬公南甲海靈殿)請蘇府王爺協助調解,由此可了解桶盤討海人為何如此崇敬王船,並對王爺信仰如此虔誠。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桶盤討海人會到南甲宮請求協助,南甲宮對桶盤人具有特殊地位,關於此請見「傳說中王爺的分類(桶盤耆老口述)」。
嵵裡萬善宮萬善爺神像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內於神龕中央供奉萬善爺。神像的衣冠與臉部樣貌頗新,可能於近年曾剃面整理過。
嵵裡萬善宮神龕與供桌
嵵裡萬善宮位於漁工新村東側,是嵵裡南甲和東甲的甲頭廟;據馬公市各里人文宗教叢書所載,此廟所在地鄰近嵵裡、井垵的墓葬區,從清朝就建廟來祭祀孤魂野鬼。早年的萬善宮位在舊嵵裡國小西側,是一間1公尺高的小廟,廟中有3尊神像,中間為萬善爺,兩側為關聖帝君和紅面將軍。民國55 年(1966)嵵裡辦理社區建設時,將萬善宮東側的無主墳墓遷移至第十一公墓,原址則改建為漁工新村。後因漁工新村居民認為住家超出萬善宮的保護範圍才又再遷建到現址,同時增設一塊祭祀無主孤魂的牌位。民國73年(1984)因屋頂受到白蟻蛀蝕,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內神龕與供桌,布局清晰可見。神龕中央為萬善爺,龍邊為三千歲與侍從將軍神像,虎邊為「歷代諸姓顯考妣仝位神牌」。
山水萬善廟萬善爺神像剃面前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此圖為出火後移祀到山水里萬善老人長青會館的萬善爺神像。神像已將頭部冠冕、身上的錦袍取下,等待剃面整修。
山水萬善廟祭祀行事曆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相傳原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此廟又稱「周克順祠堂」,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地方典故提及,萬善廟緣由是因駐紮在山水里的清朝兵勇周克順與聚落少女曖昧不清,導致幾件少女未婚懷孕,更甚至有些女孩不堪受辱,而懸樑自盡或跳海自殺,為此居民憤而設計追殺,將他打死在海上。而死後的周克順搭上王船重回山水海域欲向居民復仇,最後由上帝廟的劉大王出面排解,方才讓王船轉移方向往龍門而去,事後居民為了息事寧人,就蓋了萬善廟來安奉周克順。現今廟貌為民國84年(1995)重建,86年(1997)落成,108年(2019)初翻修整建,同年11月整建完成入火安座。此圖為廟內萬善廟列位尊神神誕表。
案山萬善廟威靈顯赫匾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圖為廟內「威靈顯赫」匾,上款「恭祝案山萬善廟重修落成誌慶」,下款「青螺村真武殿爐下眾弟子敬獻,歲次辛巳年葭月吉旦。」
案山萬善廟神位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此圖為廟內神位牌。字樣如下:「敕封 南宮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呂、三教祖師聖人、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太醫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列聖之牌位」,與鸞堂有關。
案山里萬善廟神誕表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此圖為廟內神誕表:萬善爺八月十二日、註生娘娘三月廿日、土地公二月二日。
案山萬善爺廟重建碑記謹將捐款芳名臚列於后
萬善廟位在今案山漁港北側(案山里96-60號),主祀萬善爺,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其創建年代約莫於昭和7年(1932),曾經在民國48年(1959)、民國90年(2001)重建過兩次。萬善廟廟貌雖小,神明卻相當靈驗,據傳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然遂了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忘記曾於此許下的諾言。某夜睡眠中,忽然夢見一位黑臉神聖而驚醒,憶起往事。隔日即搭機來澎,透過友人得知夢中即是「萬善爺公」,立刻捐出10餘萬元,在廟旁捐建一座金爐,以示答謝。此圖為民國90年重建捐款芳名碑,碑名與落款年代各為「萬善爺廟重建碑記謹將捐款芳名臚列於后」、「民國九十年辛巳年陽月吉旦。」
馬公市祀壇「陰光照耀」匾
此圖為位於馬公市祀壇內之「陰光照耀」匾額。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一打石店後,廟身低矮,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其內之「陰光照耀」匾額落款上聯「歲戊辰冬月吉旦」,下聯「北甲弟子楊安敬酬」,戊辰年據推測應為昭和3年(1928)。
馬公市祀壇大眾廟香爐
此圖為位於馬公市祀壇內之石製香爐。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一打石店後,廟身低矮,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其內有一石製香爐,上以朱砂紅字陰刻大眾廟字樣,可確定本廟即為日治時期所稱的大眾廟。
馬公市祀壇大眾爺神像
此為位於馬公市祀壇內之大眾爺神像。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一打石店後,廟身低矮,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廟內供奉之大眾爺為青臉神像,其側尚有配祀之福德正神、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
馬公朝陽祠「威靈顯赫」匾
馬公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其側尚有配祀之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本木質匾額,黑底金字,上書「威靈顯赫」四字。落款上聯為「太歲壬申陽春月置」,下聯為「合昌商行敬立 呂安德」字樣。推測獻匾時間應於昭和7年(1932)農曆3月,由呂安德所捐獻。
馬公朝陽祠先生公神位
馬公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其側尚有配祀之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神龕正中央設有木質牌位,燙金字陽刻「英靈顯化護佑先生公牌位」,為洪先生公的神位,年代不詳。
馬公朝陽祠神像
馬公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其側尚有配祀之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朝陽祠神龕正中央為洪先生公(洪真君)神像,左側(龍邊)為觀世音菩薩,右側(虎邊)為福德正神神像。洪先生公(洪真君)神像左手持書卷,右手持筆,反映信眾篤信其精通醫理、能為人治病的神靈特質。
烏崁水流公祠神像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所載,烏崁水流公祠是早年一位唐山流浪漢到烏崁做長工,幾年後帶著存積的工錢準備返鄉過年時,卻被不懷好心的洪姓主人害死在海上。事隔幾十年後,洪姓主人的孫子突然身染重病而四處求醫,後經臺灣的神明指示,說是以前的長工死不瞑目,要求雕塑金身祭祀,洪家後人因此在民國60年(1971)興建「水流公祠」來奉祀長工的冤魂。目前的廟舍於民國86年(1997)重修,面積很小,只有1坪半大,高約1公尺,其後民國106年(2017)又重修一次。內有水流公祖的神像,由烏崁洪家後代子孫設立。
馬公市烏崁里水流公祠廟內八仙彩
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所載,烏崁水流公祠是早年一位唐山流浪漢到烏崁做長工,幾年後帶著存積的工錢準備返鄉過年時,卻被不懷好心的洪姓主人害死在海上。事隔幾十年後,洪姓主人的孫子突然身染重病而四處求醫,後經臺灣的神明指示,說是以前的長工死不瞑目,要求雕塑金身祭祀,洪家後人因此在民國60年(1971)興建「水流公祠」來奉祀長工的冤魂。目前的廟舍於民國86年(1997)重修,面積很小,只有1坪半大,高約1公尺,其後民國106年(2017)又重修一次。廟裡懸掛的八仙彩,與一般民宅用的八仙彩相同,上書金玉滿堂字樣。
東衛雙壙公磚砌墓室
相傳明末清初,大陸與台灣之貿易往來頻繁,然海上風險、海難常有。明崇禎末年,先民自大陸遷至東衛定居時,臨近海岸處漂來大體一具,先民心生惻隱,即搬就近之雙壙山洞內。嗣後,其家人探知其骨骸所在欲移回鄉里,斯時經延聘地理師勘察,知其良穴吉地,即決留存不移。其後裔多出顯官高爵,俗傳出十三支涼傘,就是說獲高官者有十三位。村民獲悉此事,為求後裔飛黃騰達,競將祖先骸骨放藏該洞。為使能多存骨骸,鄉民即發動捐建,將洞內擴大用磚疊造如現況。洞口約三尺四方,洞內深、寬各六尺,長一丈二尺。人可走動其上,用土砂覆蓋如墓型,洞前造置一灰磚石桌,桌約三尺四方,以供排置祭品。
馬公朝陽祠〈樂捐重建朝陽祠諸善信芳名〉
馬公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其側尚有配祀之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此為其民國49年(1960)樂捐重建朝陽祠諸善信芳名錄。
馬公市祀壇大眾廟金爐
此為位於馬公市祀壇前的金爐。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一打石店後,廟身低矮,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然在大家樂、六合彩風行的年代,祀壇也曾經在夜晚人聲鼎沸,排隊求取明牌的瘋狂信眾讓廟宇夜晚燈火通明,據稱此一金爐即是當時兩位來自台北的信眾發財後,感其靈驗而興建香爐還願。此香爐為磚砌,外貼彩繪瓷磚。
馬公陰陽堂聖旨牌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圖為陰陽堂的聖旨牌。
馬公陰陽堂沿革簡介碑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圖為陰陽堂的沿革簡介碑,為馬公陰陽堂管理委員會歲次甲戌年(1994)臘月吉旦敬立。
馬公陰陽堂「靈應安民」匾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廟內有「靈應安民」一匾,木質,紅底,中款陰刻燙金題有「靈應安民」四字,上款為「祝陰陽堂修建落成入火誌慶」,下款「馬公南甲海靈殿管理委員會敬賀,民國一○二年十二月吉旦」。
馬公陰陽堂「有求必應」匾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廟內有「有求必應」一匾,中款為「有求必應」四字,上款「祝馬公陰陽堂修建落成入火誌慶」,下款「台廈郊水仙宮管理委員會敬贈 中華民國一○二年十二月吉旦」。
馬公陰陽堂陰陽公神像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圖為陰陽公神像,神像的臉色一黑一金,位於陰陽堂正殿神龕的龍邊,虎邊為白衣吉者。
馬公陰陽堂白衣吉神神像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圖為白衣吉神軟身神像,位於陰陽堂正殿神龕虎邊,關於白衣吉神的由來可參考沿革簡介碑文。
馬公陰陽堂饒廷錫神位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廟內祀有清代文職官衙任職於澎湖期間逝世,且該廳吏無後代子孫供奉香火者之牌位。圖為饒廷錫神位。木質,紅底,燙金陰刻「欽加提舉銜前澎湖粮捕分府饒諱廷錫神位」。饒廷錫於擔任臺灣府澎湖廳粮捕海防通判期間過世,此後其牌位便由顯靈廟供奉。
馬公陰陽堂唐世永神位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廟內祀有清代文職官衙任職於澎湖期間逝世,且該廳吏無後代子孫供奉香火者之牌位,圖為唐世永神位,木質,紅底,燙金陰刻「知府銜候補班前同知前澎湖粮捕分府唐諱世永神位」。唐世永曾任三次澎湖通判,卒於任內,牌位與饒廷錫同樣被送入顯靈廟內供奉。
馬公陰陽堂無祀男魂牌位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圖為陰陽堂供奉的無祀男魂牌位。木質、紅底,燙金陰刻「異鄉及本鄉由乾道薦入客魂一同牌位」。位於唐世永神位後方。
馬公陰陽堂無祀女魂牌位
位於天后宮西側之陰陽堂,又稱顯靈廟或有應公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者。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指出其確切建廟時間不詳,也未見載於澎湖清代方志的紀錄之中,唯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記之碑文推測,約莫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最初是建於文澳的澎湖海防糧捕廳署旁。而在《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亦提及清法戰爭之後,澎湖鎮總兵官吳宏洛在清光緒15年(1889)將澎湖廳署遷至澎湖天后宮西側,陰陽堂亦於此時一併遷祀廳署南隅。陰陽堂曾於民國58年(1969)及民國83年(1994)整修,民國102年(2013)重建入火落成,雖廟坪不大,香火卻十分興旺。圖為陰陽堂供奉的無祀女魂牌位。木質、紅底,燙金陰刻「異鄉及本鄉由坤道薦入客魂一同牌位」。位於饒廷錫神位後方。
虎井拾弍兄弟神位
虎井十二客官廟初建年代不詳,據說是漁船發生海難,12具屍身漂流到虎井寮仔口岸邊,居民發現後將其埋葬於現址附近,用一塊硓𥑮石當做墓碑,上面刻著「拾弍兄弟」。其在當地頗為靈驗,護民事件頻傳,因此約在昭和2年(1927)左右,由居民蔡有進發起,興建一間很小的陰祠;廟貌現狀為民國79年(1990)興建海堤之後,小祠附近在雨天容易積水,里民陳進益發起重建新廟,由里長陳生宇發動里民自由捐獻,然因觀音宮神明未允將廟體建大,只同意讓十二兄弟升格為神,因而蓋成一間約60公分高的小廟。此為虎井十二客官廟內草創時期即有的神位。神位為長方形石碑,硓𥑮石材質,灰黃色,硃砂陰刻「拾弍兄弟」字樣。
虎井十二客官神位
虎井十二客官廟初建年代不詳,據說是漁船發生海難,12具屍身漂流到虎井寮仔口岸邊,居民發現後將其埋葬於現址附近,用一塊硓𥑮石當做墓碑,上面刻著「拾弍兄弟」。其在當地頗為靈驗,護民事件頻傳,因此約在昭和2年(1927)左右,由居民蔡有進發起,興建一間很小的陰祠;廟貌現狀為民國79年(1990)興建海堤之後,小祠附近在雨天容易積水,里民陳進益發起重建新廟,由里長陳生宇發動里民自由捐獻,然因觀音宮神明未允將廟體建大,只同意讓十二兄弟升格為神,因而蓋成一間約60公分高的小廟。此為十二客官神位,木質,紅底,外圍燙金雕花,中央燙金陰刻「十二客官神位」字樣。此為虎井十二客官建小廟後設立的神位。
馬公市陰陽堂顯靈廟落成碑記
〈顯靈廟落成碑記〉為圖片下方石碑。顯靈廟者何?陰陽堂是也。陰陽堂者何?即無祀壇是也。然而無祀之幽魂有何靈顯,而竟以顯靈稱者,其何故何哉?蓋其中有白衣吉神為之主,故能有求必應,無感不通也。溯該堂自改隸後,香火日盛,附近之人信奉稱篤。前年,曾活諸善信興修一次,猶嫌狹隘不堪。今般諸有志者謀欲擴張規模而重新之,爰於丁卯四月興工,迨八月竣工。廟成頗壯觀瞻,遂榜其額曰「顯靈廟」云。所有費用金額及諸善信芳名詳列如左,以垂不朽。是為記。-昭和貳年歲次丁卯仲秋_吉旦
漢文日日新報(大正02)1913-01-28第6版-澎湖島通信(廿二日發)建大衆廟
本文節錄自「漢文日日新報」,「大眾廟」又稱「無祀壇」,據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提及,祀壇所在位置原來為公共墓地之入口,附近都是墳墓,後來因市街擴展,為興建馬路而將其附近墓葬遷移。民國64年(1975)前後,因無主骨骸左側室倒塌,方由台廈郊後人許等成出面募款重修。祀壇現所在位置於民族路公車保養廠附近一打石店後,廟身低矮,從路邊經過並不易查見,除有吳姓石匠按時燒香供茶外,顯少有人前往祭拜。此為大正2年(1913年)關於祀壇遷移到現址的報導。
馬公朝陽祠神龕楹聯
馬公朝陽祠,隱身於馬公市區民權路上,某服飾店面二樓,店側開有一小樓梯可登臨祠中,其內供奉神明為洪真君,信眾親切的稱呼其為「洪先生公」。據余光弘於《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提及,洪先生公乃清代之兵勇,本名洪鑑堂,為人樂善好施且擅岐黃之術,常為鄰居街坊治病,據說其秘方對兒童夏季所生之癤子有奇效。但洪先生並未以其醫技謀利,常免費為人治病,因而在其過世之後,居民感其恩德,乃在其住處附近之城牆邊搭建一小祠以奉之。由於祠廟鄰近清末興建澎湖廳城的朝陽門(東門),故名「朝陽祠」,其側尚有配祀之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祠內神龕楹聯「朝旦開顏時顯赫,陽春有腳日施恩」,落款上聯為「甲戌孟秋吉旦」,下聯為「本街眾爐下敬叩」,可能為日治昭和9年(1934)所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