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鄉老照片

美軍招待所 慶生

這張照片的拍攝日期是1969年(民國58年)7月10日,當天是本照片提供者楊洋甫先生的生日。楊先生當時在美軍招待所工作,照片裡是美國士兵與其他華人同事們一同幫他慶生的場面。 根據口訪,當時的美軍大約在10到20人之間。這場派對的主菜是烤肉,對於當時澎湖社會而言,算是比較奢侈、也比較少見的慶生方式。在美軍招待所,每週都會播放電影,楊先生記得當天蛋糕就是被放在原先放置投影器的推車上推出來的。慶生活動的場地是美軍招待處的酒吧,至於餐費、酒錢與蛋糕的費用都是大家一起平分的。看到畫面上的美國人,楊先生亦回憶起當時會和大家一起玩西洋棋的經驗。這些照片除了反映楊先生與美國軍人相處之融洽,也從中帶出了一些當時美軍會有的休閒娛樂與場所。

澎湖縣美軍招待所辦公處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楊洋甫先生,攝於1970年(民國60年)年代位於澎湖縣湖西鄉大城北的美軍招待所辦公室的影像。根楊先生的口訪,當時美軍招待所的辦公室與宿舍空間,都是將美國人和非美國人分開的安排。美國軍方主要為軍事人員,會有自己的辦公室處理軍方相關作業與機密業務,而非美籍的工作人員則多為廚師、清潔師、房務等等負責軍方生活起居上的作業。 楊先生藉由姊夫輾轉介紹於1968年(民國57年)3月開始到美軍招待所工作。最早是清潔工,屬於臨時性質,負責處理各式雜務,亦有提到如果幫忙洗碗會額外多賺到一點外快。在當時臨時工是不會有補給證的,一直到原先負責廚房的劉汝春先生去當兵,楊先生升任並接手了他的工作後才開始拿到補給證。

嵵裡海水浴場舊照 戲水

本照片拍攝於澎湖縣馬公市嵵裡里的海水浴場,時間落在1970年(民國59年),畫面中的主角是二位美軍招待所的人員。當時因韓戰使美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重啟密切的往來關係,各地也開始成立美軍招待供應越戰美國士兵休閒或做為探詢各地機密的據點,位於澎湖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就是因此設立。 照片提供者楊洋甫先生於1970年代因緣際會在澎湖的美軍招待所工作,並且因為跟美軍相處融洽,獲得一位美軍在生日時所贈送的貴重禮物:Olympus相機。這張照片就是以該相機所拍攝。 特殊的是,照片上可以看到兩位美軍人員分別帶著狗和豬在戲水。根據楊先生的口述,嵵裡里的海水浴場是他們很喜歡前來戲水的地點,除了下海游泳之外也會在沙灘上做日光浴。在當時澎湖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養豬還是一件為了出售的經濟活動,而養狗主要是為了看門的時代,美軍人員卻已經將之當作寵物飼養。除了因此顯示二個國家人民在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差異外,畫面中兩位美國人懷中的動物或也可以說是留下澎湖最早期的寵物畫面。

澎湖縣湖西雷達站舊照

這張照片拍攝於1970年(民國60年),照片裡是澎湖縣湖西鄉大城北的雷達站,畫面上可以看到有兩個雷達球,今日則已經變成三個。雷達站後來新增建造的第三個雷達球,就是拆除1970年(民國60年)美軍招待所之後所建。 根據照片提供者楊洋甫先生的口述,原本的美軍招待所建築因為1986年(民國75年)的韋恩颱風受損嚴重,最後被拆除並於原地新建雷達球。被照片記錄下的兩個雷達球當時是由美軍管理,用以監控澎湖區域的相關情資。楊先生也回憶,當時美軍士兵也會跑到附近去揮手引導美軍飛機降落,今日這個地區仍然作為航運作用,是澎湖的交通要點。

澎湖縣湖西鄉的東昇戲院

這是楊洋甫先生所拍攝位於澎湖縣湖西鄉鼎灣村的東昇戲院,是在1969年(民國58年)由朱茂林申請設置。原本最早計劃興建於東衛里,但因該處土地受到軍方高射砲射擊砲角度的影響,所以改往湖西鄉鼎灣村覓得土地建設。東昇戲院在1970年(民國59年)2月1日正式開幕,卻在當年10月結束營業(中間5-7月曾暫停營業),成為澎湖為時最短的戲院。 東昇戲院的極其短暫的戲劇性歷史,除了碰上電視開播的影響外,主要是因為戲院本身位於人口相對稀少的偏僻鄉村,難以帶來觀賞電影的人潮。除此之外,根據楊洋甫先生口述,東昇戲院亦傳聞曾有命案發生,據說是一名小男孩為了抓鳥而失足摔死,更為這個地方增添神秘色彩,也讓東昇戲院成為澎湖知名鬼屋之一。

澎湖美軍招待所的移動通訊雷達

本照片大約拍攝於1970年(民國60年)的澎湖縣馬公市與湖西鄉交界處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拍攝照片的是來自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的楊洋甫先生,他當時因緣際會被介紹進入美軍招待所工作生,使用的相機則是來自招待所裡面一位美軍送給他的生日禮物。照片中的美軍名叫lbert Terhune,是楊先生印象深刻的一位美國軍人。楊先生回憶,這位Terhune先生很平易近人,跟他有很好的友誼。後來這位大兵離開馬公去參加越戰,戰爭結束後便回到美國了。楊先生後來則透過FB取得跟他的聯繫。 這張照片比較特別的是湊巧忠實記錄了這位大兵背後的通訊設施。照片顯示,大兵背後的移動式通訊雷達設備,隸屬於「1th MOBIL COMM GP」(第一移動通訓團)「TROPO SITE」(應該是有關本基地的縮寫名稱)「TEAM 69-69」(第69-69隊)。位於馬公本島最高處拱北山(海拔52公尺)的美軍招待所,特別設置有移動式通訊雷達設施,毫不令人感到意外。

美軍招待所道奇車的車禍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8年(民國57年)、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與湖西鄉交界處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這是一場車禍肇事的現場,拍攝者是因緣際會進入美軍招待所工作的楊洋甫先生,他是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人。當時照片右手邊的美軍駕駛George不知是何緣故,竟然能夠將招待所裡面唯一的這部道奇軍用卡車撞翻全然側躺在地。 道奇軍用卡車是美軍為了二次大戰的亞洲戰場而特別開發的軍用貨卡車,澎湖美軍招待所除了用來載運貨物外,主要也是美軍人員與少數台籍高階雇用人士往返馬公市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對於何以翻覆到如此地步感到過於離奇,當時美軍招待所特別將這部翻覆的道奇軍用卡車與肇事美軍做了拍攝記錄。而照片裡位於左邊的軍官,右手拿了隻筆往前指著道奇軍用卡車,顯然正在跟George盤查、瞭解出事的原因。

美軍招待所 辦公室

本照片拍攝於1969年(民國58年)之前,地點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與湖西鄉交界處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照片裡拿著水管狀似準備洗窗戶的少年是來自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的楊洋甫先生,他因緣際會被介紹進入美軍招待所工作,當時他的身分是清潔工,一個月的薪水約500元新台幣,若有洗碗的話會另給津貼100元。他後來因為跟招待所裡的美軍相處融洽,於生日時被贈送一部Olympus相機做為禮物。這張照片就是用他這台珍貴的相機所拍攝。在那個持有相機相對稀少的年代,這個境遇令他的親友非常羨慕,也讓他有機會留下很多當時珍貴的照片。 楊洋甫先生準備清洗的這棟建築是美軍主要的聚會大廳,裡面就是餐廳跟酒吧,除了擺置沙發,最特殊的是還有個非常難得的大螢幕可以播放影片。但是在1969年(民國58年)9月25日的艾爾西颱風來襲時,建築物前方搭建的擋風入口被吹走。美國人拿了鋼盔給他戴以保護頭部,並試圖用鐵釘將大門給釘住,但因為風實在太大了,最後使用大廳內的撞球桌等重物才終於擋住。 拱北山上的美軍招待所在美軍最終於1979年(民國68年)中美斷交後全面撤出台灣而消失。

美軍招待所的台籍房舍

本照片拍攝於1970年(民國60年)代位於拱北山的澎湖美軍招待所,拍攝者為居住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的楊洋甫先生,他因緣際會在當時被介紹進入招待所工作。本張照片是以他在生日獲得美軍贈送給他的禮物:一部Olympus相機所拍攝的影像。 這張照片裡似乎是一棟以木頭與鐵皮建造的建築,是美軍招待所所聘用在地人士的辦公室、洗衣房以及住宿寢室,而右側有煙囪的建築則設置鍋爐以供準備洗澡水之用;站在照片前的是擔任所有在地雇員的管理員。至於美軍所使用的辦公室、育樂活動中心、寢室等則在另外的地方。照片上還有一輛道奇車,這是二戰時美軍針對戰場所設計出來的軍用卡車,二次戰後在澎湖美軍招待所則被拿來作為通勤交通工具。根據楊洋甫先生口述,當時他們被雇用的這群在地人員裡,大部分都住在這棟簡陋的建築裡,只有管理員跟廚師居住在馬公市,而他們便是搭這台車上下班。

隘門圓環上的士兵塑像

這是拍攝於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初期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的隘門圓環,照片由劉金聲(後排男生,前排中是劉先生的母親,左邊是大妹、右邊是小妹)先生所提供。 此張照片隘門圓環是隘門村的重要地標,位置在空軍基地大門的入口處,隘門圓環配合空軍基地於1963年(民國52)開工,終1964年(民國53)竣工。在圓環的中央,矗立著一座水泥士兵塑像,阿兵哥雕像是白沙鄉講美村蕭傳行老師的作品。於1968年(民國57年)矗立。近70年來,士兵盡責地保衛著村子,不曾懈怠。唯一的改變,是在2003年(民國92年)的時候,照片裡原來的泥灰色軍裝不見了,被換成了一身的青銅色。 這座士兵雕像守護著村裡的每一戶人家;當大人們到農田裡忙著工作的時候, 士兵看顧著圍繞圓環四周嘻鬧玩耍的孩子們;逢年過節時,士兵陪伴在每一張全家福裡。他,見證了隘門村的繁榮、重建、復甦。他,是隘門人的「幸福王子」。時至今日,他依舊堅守著崗位。望向天際,目送著每一位即將離鄉的孩子,在心裡默默地祝福:「一路平安,我在這裡等你回來。」

紅羅廟前碼頭

這是大約拍攝於1977年(民國66年)間,位於澎湖縣湖西鄉紅羅村北極殿廟前的潮間帶。照片裡的孩童,右邊年紀較小的是照片提供者洪淑娟小姐的大哥洪宏蔚,另一位則是村裡更年長的不知名大哥,身上穿著當時流行的喇叭褲。 這片潮間帶位於洪羅村北極殿的正前方,從當時至今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頗令人有滄海桑田之嘆。照片裡的潮間帶,在漲潮時可容許照片裡這類吃水不深、木造的小舢舨漁船進出,只是一旦退潮,整片海域海水退乾,變成裸露出底質的淺坪區,所有船隻就此擱淺無法動彈,需等待再次漲潮才能進出。由於對漁船與漁民進出作業極其不便,也影響後來紅羅的漁業發展;當後來澎湖其他漁村船隻開始動力化、大型化時,也就更難以由此進出。因此,後來照片裡的這片淺坪海域轉型出租給漁民做為養殖的魚塭,不過也因為經營不善而廢棄。最後,聚落決定予以填平,成為廟前廣場,並且蓋有籃球場一座,給予村民可以休閒運動之處,成為目前的模樣。

孩童扮仙遶境

這是拍攝於1977年(民國66年)澎湖縣湖西鄉紅羅村北極殿廟口前,當天舉辦「入火」儀式時的廟會活動景象。 澎湖廟宇是澎湖漁村聚落的信仰中心,廟會活動除了執行重要信仰祭拜儀式活動之外,也提供村民在社會生活裡非常重要的休閒與娛樂。照片裡的「孩童扮仙團」就是為了盛大慶祝入火儀式,而特地重金從台灣聘請而來祝賀的。扮仙者著特別的古裝與頭飾裝扮成神仙模樣,坐在改裝的花車上一路遶境,並沿途向信徒撒擲賜福的糖果、餅乾。信徒們為了得到這些神明賜福的糖餅,帶回家給家人共享福氣與平安,多會一窩蜂地爭相搶奪,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不過近年來在澎湖,類似這種孩童扮仙的宗教藝陣,幾乎已經絕少見到,轉而由電音三太子、八家將、甚至近年來更熱鬧風行的武轎等藝陣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