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港北極殿王船3D建模-內部結構

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此檔案是107年的1月25日所進行的數位掃描,王旭輝老師當時已完成王船的內部結構,後續將進行王船外部的甲板和船身包覆外皮的興建工程,因此,這次的三維重建以紀錄王船的內部結構為主要工作。

鎖港北極殿王船3D建模-外觀雛形

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此檔案是於108年的7月12日進行掃描工作,此時王船的外觀已見完整之雛形,亦包含一些王船的細部結構,如獅頭、硬穩、王爺廳基座、與火炮孔等,在本次掃描中,也針對王老師所製作的精細火炮進行三維掃描,希望可透過數位技術保存這些精緻工藝。此艘王船的重要意義在於,不僅具有海洋島嶼的宗教文化意義與王船的工藝技術,更令人感佩的是,王船的實體中流傳著師傅專注、投入、和不怕苦的「匠師精神」血液,方可孕育而生。

後桅

此張照片呈現的是王船部件「後桅」,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照片中之部件後桅置於右舷後方,通常作一支,功用在於保持方向,作為風舵之用,由於拍攝時王船尚未完工,尚未架置後桅,但可見其基座,此部件也是整艘王船最重要的架構之一。台灣各區域之王船結構雖為類似,但因製造材質之差異,致使整體結構亦有所不同,糊紙與複合材質的王船結構較為簡單,而澎湖因為木造王船,為仿古代帆船之作,故整體結構較為複雜,又根據王旭輝老師受訪時表示澎湖廟宇的王船與其他縣市相異之處在於可下海駕駛,非常講求實用,故施作、選材、用料都需和真正的三桅帆船一樣,圖中此王船完工後為鎖港北極殿所有,同時也是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

貓筣

此張圖片中呈現的王船部件稱為貓筣,亦可稱貓籬,為本團隊於108年2月份在鎖港里拍攝,又可分為東貓筣、西貓筣,為水手住艙或是船上飼養牲畜之所,貓筣之發展也和古代尚未發展冷藏設施有關,水手出海必須帶上活生生的牲畜供食用,貓筣其實就是王船內部船身的艙房之一,除了貓筣以外還有其餘艙房,如:官廳、尾樓媽祖廳、總鋪艙等;此外從照片可得知,拍攝時其船身架構尚未封起,故可見其清晰的內部結構,十分有其價值,又因此王船為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故能記錄製造的各個階段,為本團隊重要的貢獻之一。尤其是王老師的造船工藝精湛,不僅有細緻的鑿花、彩繪,也非常講求實用,能下海駕駛,尤其此艘王船為其閉門之作,更有數位保存之價值,此王船完工後為鎖港北極殿所有。

隔艙

此張圖中之部件為隔艙,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為王旭輝老師之作,功用在於以木條與木片區隔各艙之門,艙房主要功用為儲藏各式物品之用,信眾會奉獻供品於王爺船上,此些物品稱為「添載」,多數添載就放置於此些船艙,但由於每個區域的王船設計結構稍有不同,在台南、高雄等地船艙設計有所謂的「十三艙」,十三艙分別為官廳、阿班廳、東貓筣、西貓筣、舵公艙、聖人龕、東西官廳、尾樓媽祖廳、頭錠、灶廚、總鋪艙、中艙公費、頭二艙等,各有各的用途,所添載之物品也大不相同(洪瑩發等,2015),然而王旭輝老師在受訪時曾表示,澎湖傳統沒有所謂的十三艙,以澎湖王船建造的傳承來說最多就是五片隔艙而已,故此為澎湖王船與其他區域較大不同之處。

含壇

澎湖王船為仿製古代船隻,其動力來源為風力,故有三桅帆船的設計,其桅桿分別有:前桅、中桅、後桅,以中桅最高,前桅次之,後桅最小,此張圖片中呈現的王船部件稱為「含壇」,是中桅的主要配件,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含壇是為中桅(主桅)之配件,是支撐中桅重要的結構體,架於勒耳之下的木板,因其寬度剛好為船身之寬度,故也可用其作為船深寬度的標準,由於澎湖王船可下海駕駛,非常講求實用,故施作、選材、用料非常重要,因此含壇的堅固可見一般,最後在王船建造完成後,才會舉行王船豎桅、蓋帆儀式,表示王船已經可以豎桅揚帆航行,此外三支桅除作為掛帆與桅放風向器之外,亦會掛上旗幟。

勒耳

此部件稱為勒耳,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勒耳亦為中桅(主桅)之配件,因為澎湖王船是仿製古代船隻而造,故有三桅帆船的設計,其桅桿分別有:前桅、中桅、後桅,以中桅最高,前桅次之,後桅最小,可見中桅必須相當堅固,勒耳顧名思義就是夾住主桅桿之用,兩片木板不能設置為平行,若平行船易前傾,照片中的王旭輝老師在為本團隊講解勒耳的功用,勒耳此配件屬於較細部的王船部件,在相關的一手資料中較難以找到,經過王老師的講解才知道,亦屬於本團隊的重要貢獻,由於澎湖王船可下海駕駛,非常講求實用,故施作、選材、用料非常重要,包含勒耳及相關的中桅配件在內,其堅固可見一般;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團隊在王船施工的前期與中期都分別進行了掃描,自王船的骨架階段就將其數位化,對於王船工藝保存有其價值。

桅堵

圖中部件為桅堵,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桅堵亦為中桅(主桅)之配件,因為澎湖王船是仿製古代船隻而造,動力來源為風,故有三桅帆船的設計,其桅桿分別有:前桅、中桅、後桅,以中桅最高,前桅次之,後桅最小,在此張圖片中可見得為王旭輝老師手握之處;功用在於輔助勒耳,頂住主桅桿(中桅)之用,與勒耳、含壇相同,同樣為中桅的配件,此配件屬於較細部的王船部件,在相關的一手資料中較難以找到,經本團隊在田調過程當中詢問王老師才知道,實屬本團隊的重要貢獻,此外王旭輝老師在受訪時亦表示澎湖廟宇的王船與其他縣市相異之處在於可下海駕駛,非常講求實用,故施作、選材、用料都需和真正的三桅帆船一樣,因此在製作王船時所選用的木材因各部件功能之差異所選擇的木材也會稍有不同。

頭桅

此王船部件由王旭輝老師精心製作,是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澎湖因為木造王船,為仿古代帆船之作,故整體結構較為複雜,其桅桿分別有:前桅、中桅、後桅,以中桅最高,前桅(頭桅)次之,後桅最小,而圖中箭頭所指之處即為頭桅基座,因拍攝時尚未完工,故只能見其基座,根據王旭輝老師受訪時表示,在風浪大之海域,頭桅傾斜角度不能超過12度,長度以龍骨加3吋作為其長,桅桿的相關資料在現有的書籍當中較難以找到,經本團隊在田調過程當中詢問王老師才知道,實屬本團隊的重要貢獻;台灣各區域之王船結構雖為類似,但因製造材質之差異,致使整體結構亦有所不同,糊紙與複合材質的王船結構較為簡單,而澎湖因為木造王船,為仿古代帆船之作,故整體結構較為複雜,有其數位化價值。

軟穩

圖中部件即為軟穩,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軟穩位於船身側邊,由三條木塊組成,位於硬穩之下方,用來增加船身結構,避免船隻航行飄移,與軟穩相似的結構為硬穩,又稱為烏穩,烏穩僅由一條較硬的木頭製成,並且會加厚突出,其功用在於做為吃水線所在,以及避免船身的碰撞,兩者常易混淆,由於澎湖廟宇的王船與其他縣市相異之處在於可下海駕駛,故施作、選材、用料都需和真正的三桅帆船一樣,因此在其他區域的王船中,雖然王船結構大體相同,包含船身與桅帆,但是紙糊王船就無需製造如軟穩或是硬穩這樣實用的部件,再加上此艘鎖港的北極殿王船是王老師的關門之作,無論是田調或是數位化的過程更別具意義,也在田調過程找到珍貴的王船一手資料。

前艙

圖中部件為前艙,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為王旭輝老師之作,前艙位於頭桅甲板之下,拍攝時間點於王船尚未進行外觀包覆之前,固可探得其內部結構,實為可貴之紀錄,艙房主要功用為儲藏各式物品之用,信眾會奉獻供品於王爺船上,此些物品稱為「添載」,多數添載就放置於此些船艙,但由於每個區域的王船設計結構稍有不同,在台南、高雄等地船艙設計有所謂的「十三艙」,十三艙分別為官廳、阿班廳、東貓筣、西貓筣、舵公艙、聖人龕、東西官廳、尾樓媽祖廳、頭錠、灶廚、總鋪艙、中艙公費、頭二艙等,各有各的用途,所添載之物品也大不相同(洪瑩發等,2015),然而王旭輝老師在受訪時曾表示,澎湖傳統沒有所謂的十三艙,以澎湖王船建造的傳承來說最多就是五片隔艙而已,故此為澎湖王船與其他區域較大不同之處。

尾花

此張圖片中呈現的王船部件稱為尾花,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顧名思義取作花即為船尾裝飾之用,根據王老師在受訪時表示早期王船並無尾花之設計,僅為一塊簡單木板保護,完工後會於其上進行彩繪等藝術裝飾,王船的彩繪又可分為四個部分:船頭、船尾、船身兩側等四個位置,以尾花而言,位於船身的尾段後側,在其他區域都有繪製海鰻或是鰗鰡(或說是海蛇、海鰻、木龍),台南地區則是以雙龍或是團龍收尾,而本團隊拍攝此張照片的時間處於王船製作的前半段,仍未進入彩繪階段,待本艘王船完工後才可知其彩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澎湖目前已完成的王船如外垵的外塹宮是聘請台灣師傅製作,彩繪部分就非澎湖傳統樣式,而較接近台灣(洪瑩發等,2015)。

水底板

圖中部件稱為水底板,由本團隊於民國108年2月份於馬公市鎖港里拍攝,之所以稱為水底板是因為位於船身吃水線之下,王旭輝老師受訪時表示水底板之黏合早期用樹皮與石灰等材料,現代社會用黏著膠劑代替,黏著時亦要注意熱漲冷縮等問題,此外水底板的彩繪也是一門藝術,各區域繪製有些差異,台南、茄萣地區多繪製飛馬、龍,屏東地區船身中段繪製龍,接近船底則繪以魚類或是海洋生物,尤其是東港船身上半段繪以神龍象徵吉祥,下半段多繪製漁業作物,表達豐收的祈願,而澎湖地區則多漆為單一黃色或是綠色,船身多未施以彩繪,其原因之一為傳統船隻水底板本身的功用為能目視吃水深度(洪瑩發等,2015),若繪以彩繪則不亦判斷,因此由此可得知澎湖的王船與其他地區相比的確講更求實用。

王船平面圖1

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2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2。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3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3。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4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4。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5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5。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6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6。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7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7。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8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8。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9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9。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10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10。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船平面圖11

鎖港北極殿王船平面圖11。此作品是鎖港北極殿王船的3D建模數位保存,以光達技術(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影像式三維重建(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來進行王船的數位保存工作,而此艘王船更是澎湖著名王船匠師-王旭輝老師的閉門之作,有將之數位化保留的價值,此部分的數位保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王船內部結構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王船的外觀作為掃描對象。本圖為王船建模擷取之平面圖,三維點雲編修後的最終成果。

王旭輝王船匠師工作照1

王船匠師王旭輝工作照,圖片中的王老師正在為本團隊成員解說王船部件勒耳,此張照片拍攝於108年6月份。王老師的造船手藝師承自其父親王宗田,自14歲起便學習造王船,所造之王船工藝精湛,不僅有細緻的鑿花、彩繪,也非常講求實用,能下海駕駛,尤其此艘王船為其閉門之作,而除了王船本身的紀錄外,匠師和興建王船的工作現場,也是一個需要被記錄的重點,因為在這個倉庫現場,我們可以瞭解這樣一位的傳奇性匠師興建王船的過程,所需用到的器具、木材、大型設備與惡劣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在幾次的現場調查和長時間的紀錄中,已讓調查人員深刻感受興建王船的艱苦和困難。

王旭輝王船匠師工作照2

王船匠師王旭輝工作照,圖片中的王旭輝老師與其製火炮,可從其火炮的精細程度得知老師之巧手,本圖片拍攝於108年6月份。王老師的造船手藝師承自其父親王宗田,自14歲起便學習造王船,所造之王船工藝精湛,不僅有細緻的鑿花、彩繪,也非常講求實用,能下海駕駛,尤其此艘王船為其閉門之作,而除了王船本身的紀錄外,匠師和興建王船的工作現場,也是一個需要被記錄的重點,因為在這個倉庫現場,我們可以瞭解這樣一位的傳奇性匠師興建王船的過程,所需用到的器具、木材、大型設備與惡劣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在幾次的現場調查和長時間的紀錄中,已讓調查人員深刻感受興建王船的艱苦和困難。

王旭輝王船匠師工作照3

王船匠師王旭輝工作照,圖片中的王老師正在為本團隊成員解說王船部件「勒耳」,由本團隊成員於108年6月拍攝。王老師的造船手藝師承自其父親王宗田,自14歲起便學習造王船,所造之王船工藝精湛,不僅有細緻的鑿花、彩繪,也非常講求實用,能下海駕駛,尤其此艘王船為其閉門之作,而除了王船本身的紀錄外,匠師和興建王船的工作現場,也是一個需要被記錄的重點,因為在這個倉庫現場,我們可以瞭解這樣一位的傳奇性匠師興建王船的過程,所需用到的器具、木材、大型設備與惡劣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在幾次的現場調查和長時間的紀錄中,已讓調查人員深刻感受興建王船的艱苦和困難。

王旭輝王船匠師工作照4

王船匠師王旭輝工作照,圖片中的王老師正在刨木,可從此照窺知製造王船其工作現場的艱苦環境,由本團隊拍攝於108年6月。王老師的造船手藝師承自其父親王宗田,自14歲起便學習造王船,所造之王船工藝精湛,不僅有細緻的鑿花、彩繪,也非常講求實用,能下海駕駛,尤其此艘王船為其閉門之作,而除了王船本身的紀錄外,匠師和興建王船的工作現場,也是一個需要被記錄的重點,因為在這個倉庫現場,我們可以瞭解這樣一位的傳奇性匠師興建王船的過程,所需用到的器具、木材、大型設備與惡劣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在幾次的現場調查和長時間的紀錄中,已讓調查人員深刻感受興建王船的艱苦和困難。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前槧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前槧」,是船隻前方突出的長直柄,用以在柄身靠近前端處上方掛起三角帆。前槧三角帆是澎湖王船特殊設計之處,跟臺灣有所不同,但是跟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相似。澎湖各區域對於三角帆的稱呼也相當多元,有「三角仔」、「豎帆」、「頭楫」等。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火炮孔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所陸續完成的王船船體上的物件,稱為火炮孔,是作為王爺「代天巡狩」的王船,其船上必備火砲及火炮孔,象徵抵禦災厄鬼怪的侵擾。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火炮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所陸續完成的王船船體上的物件,稱為火炮,是作為王爺「代天巡狩」的王船,其船上必備火砲(以及火炮孔),象徵抵禦災厄鬼怪的侵擾。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水仙門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所陸續完成的王船船體上的設計,稱為「水仙門」。「水仙門」為船身中段所開之門,作為登船上岸、出入王船之用。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官廳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官廳」。官廳是王船信仰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平時以封條封住,內部沒有任何物品,是送王時,配合法師做法「和瘟」,也就是將地方上所有不好的邪氣惡鬼全數收服,並裝入官廳內,待王爺上船後一併送走,讓地方淨化。因此一般人絕對不能隨意打開、觀看,甚至連詢問都可能惹禍上身。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十三艙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王船十三艙,位於船身前半,下方左右分別為水手住艙之東貓籬與西貓籬,距離甲板有一段距離以避免被風浪打濕,底下則可飼養牲畜。東貓籬與西貓籬均屬於千秋寶艦(王船)的「十三艙」,其中各艙均有各自用途,裝載物品均相異,因此為了慎重其事,每個船艙都設有一本「艙口簿」,載明各艙所須備齊的物品及數量,另外還有一本「艙簿總冊」,將十三艙的貨物詳列出來,舉凡航行必備、儀仗所需、文案必須、日常穿著、日用工具、煮食用具、食物調味、消遣、起居、梳洗用品等,應有盡有,鉅細靡遺。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主桅杆固定座全貌(未安裝前)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是王船上主桅杆與各項固定物件全貌(未安裝前)。由於澎湖王船受到閩南傳統帆船(尤其高度相似於同安船)的影響,亦為三桅帆船,以風帆為動力。但是王船的主桅杆非常沉重,船隻航行時一旦受風航行,主桅杆也會左右搖晃,因此需要堅固的結構予以穩住。圖中兩片佇立、保護主桅杆兩耳的構件稱作「勒耳」,兩片並非平行線,而是稍向下方緊縮的V型,以確保主桅不會前傾;其方形底座稱為「含壇」,勒耳與含壇以卡榫緊密接合。為利於排水,王旭輝師傅所製作的甲板為中間較高、兩側下斜的弧形,因此含壇也必須製成弧形以緊貼甲板。實際航行時,主桅前方還會有一長弧形「桅堵」斜靠在主桅中段與甲板,以更加穩固主桅。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3)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開斧儀式正式開始,造船師傅手持繫著紅巾的斧頭,先向五府千歲稟告即將進行開斧儀式,然後至廟外對準太陽,向「太陽公」行禮借神力以開斧,接著依序於龍骨前、後、中段各劈一刀,同時分別口念吉祥話語(台語),象徵王船正式開始建造:「第一斧,頭開國泰民安;第二斧,尾開風調雨順;第三斧,中開四時吉慶。」開斧儀式,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 小法團請壇)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開始建造王船時,有關小法團請壇,祈請神明降臨護持,讓開斧儀式順利圓滿;同時動金鼓,唸請神咒,恭請神靈「降靈」附身於乩童。在澎湖的普遍的宮廟信仰中,小法是重要的儀式人員,社區宮廟大多會有「三壇」,也就是專屬的義務性法團來服務,並且常與乩童互相配合做法。參考 1. 蘇哲毅,2010。《澎湖宮廟小法角色與功能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 民俗亂彈,2017。〈【民俗亂彈】服務奉獻的魔法人生──澎湖法師的淬煉之路〉,「獨立評論@天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4/article/5585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魯班尺測量龍骨長度

圖片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時,造船師傅王旭輝以魯班尺測量龍骨長度,是否符合王爺指示的長度10尺6吋。開斧儀式,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 絞盤器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絞盤器。絞盤器是以往帆船船隻的基本配備,用以固定並盤繞船帆纜繩。因澎湖王船受到閩南傳統舢舨帆船(尤其高度相似於同安船)的影響,亦即為三桅帆船,以風帆為動力,因此船上必備絞盤器。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水鏡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水鏡。水鏡位於虎牙上方,虎牙則是王船乘風破浪時開路之用,請水下神聖鬼魅迴避。「虎牙」也是王船構造所具備之十二生肖之一,其餘舉例如「鼠橋」(從船首搭至船尾,供水手行走的便橋)、牛擔(橫架在船上,用來支撐船舵的重量)等。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開斧儀式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而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的開斧儀式。本項儀式由負責建造本艘王船的王旭輝師傅執行王船開斧儀式,在將原木雕製成龍骨前,要先象徵性地用斧頭劈擊。這項儀式通常由廟方選定良辰吉日進行,用意為稟告五府千歲即將開始建造王船,並祈求建造過程一切順利平安。開斧儀式的供桌,桌上會擺上三牲素果,以及小法科儀使用的令旗、法鞭及咒語簿等,供小法師做法請求儀式順利。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尾舵

尾舵,又稱為沉舵。長直貼緊船身的木頭(深色部分)材質為鐵刀木,多產自東南亞、南洋一帶,配合絞盤器上下移動來控制尾舵入水深度,入水愈深,頂風(逆風)愈容易離開風帆,在水中阻力也愈大;突出船隻的部分稱為「舵葉」,控制船隻方向。為了讓尾舵穩固不隨海流晃動,在尾舵底部設有一孔,以兩線捆綁繞過船肚至船頭,稱作「勒肚繩」或「力道繩」;另外在淺灘或維修時也能改變繩子鬆緊以使尾舵稍遠離船隻。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王爺公、大人或代天巡狩,是澎湖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澎湖的王爺信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廟宇長久供奉的主神或副神;二是屬臨時客王的王爺,乃代理玉皇大帝來管理、驅瘟除疫的神明,祭祀一段時間後即返天繳旨。澎湖的王船習稱為「千秋寶艦」,鎖港的千秋寶艦由「古船建造師」王旭輝先生建造。王旭輝先生為家族內第三代傳人,技藝傳承已逾百年,為文化部指定造王船技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千秋寶艦建構環節眾多、工序複雜,然而,王師傅卻能夠從船體打造、內艙雕飾到彩繪均獨力完成,且能於海上航行,其作品收藏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紅紙

圖片中的紅紙物件,是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為了建造王船,在民國107年7月4日舉行開斧儀式後,特別在造王船場地所置放的斗燈,張貼於斗燈旁,以紅紙將斗燈上各項寶物所代表的意義予以條列說明。斗燈為道教禮斗或醮祭時儀式用物,前置一小米斗盛米點燭為燈,斗內放置寶劍、剪刀、秤、尺、鏡、籤、燭火缽、涼傘及南北斗形象等物,各自蘊含消災解厄、祈福之涵義。本斗燈為鎖港北極殿建醮時道士禮斗儀式用物,為了新造王船而特置一斗燈於船廠,以期求建造王船過程都能平安順利。

王旭輝王船匠師工作照5

圖片中的王老師正在刨木,可從圖片中木屑紛飛的樣子,感受其工作環境之艱苦。王老師的造船手藝師承自其父親王宗田,自14歲起便學習造王船,所造之王船工藝精湛,不僅有細緻的鑿花、彩繪,也非常講求實用,能下海駕駛,尤其此艘王船為其閉門之作,而除了王船本身的紀錄外,匠師和興建王船的工作現場,也是一個需要被記錄的重點,因為在這個倉庫現場,我們可以瞭解這樣一位的傳奇性匠師興建王船的過程,所需用到的器具、木材、大型設備與惡劣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在幾次的現場調查和長時間的紀錄中,已讓調查人員深刻感受興建王船的艱苦和困難。

千秋寶艦造船大師-許松德

照片是許松德師傅在2013年(民國102年)9月7日在案山北極殿千秋寶艦試帆大典當天整理帆線。 許松德,1943年(民國32年)生,馬公石泉人,自幼跟隨父親許天佑學習糊紙與造千秋寶艦(王船)的手藝,目前在馬公經營「天德糊紙店」,店名雖為糊紙店,但師傅同時也是澎湖千秋寶艦造船師,可謂雙項技藝的國寶級師傅。 許松德師傅所造的千秋寶艦(王船)屬閩南同安船形式,因其兼有糊紙事業,甚為忙碌,平常亦與紅羅村林忠雄、案山林千發兩位木工師傅、東嶼坪呂龍平油漆師傅及玉鑛雕佛店的師傅負責彩繪一起合作造船。1974年(民國63年)第一件千秋寶艦作品為案山北極殿,至2020年(民國109年)止已有40艘,作品遍及澎湖,以及澎湖在高雄的分靈廟,如高雄溫王廟、高雄北極殿、高雄宸威殿。目前由三子許豐哲(1978年(民國67年)生)繼承家業。

糊紙大師-王旭昇

照片中的人物是澎湖糊紙師傅王旭昇,於2018年(民國107年)1月10日上午在鎖港北極殿進行千秋寶艦(王船)上面的千歲隨行人員的開光儀式。 王旭昇, 1952年(民國41年)生,澎湖馬公市人,澎湖著名糊紙大師,其祖父王虞,早期居住在鐵線尾從事漁撈與糊紙工作,因往來兩岸,累積深厚的糊紙技藝,為王家糊紙創始者。父親王宗田,承習父親糊紙技藝,兼習造船。王宗田三子王旭輝,專精木造古帆船,目前是澎湖千秋寶艦(王船)造船師;四子王旭昇,為王家第三代糊紙傳人。 王旭昇師傅自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糊紙,退伍後曾旅台工作,後為照顧年邁父母返澎,重拾糊紙家業。1980年代以後,殯葬業興起,王家甚少再糊製喪葬紙品,轉而以廟宇醮典、王身及相關組織、物件為主。王家三代堅持傳統手工糊紙與手繪圖案,人物、神像作品維妙維肖,手藝精巧,質料選材細膩講究,整體色澤溫潤,不喜用豔麗的印刷紙版與布料,尤其王身與隨從、兵馬,表情、動作各異,兼具自然與動態美感。

千秋寶艦造船大師-王旭輝

照片中站在千秋寶艦(王船)前的人物是造船師王旭輝,於2020年(民國109年)6月25日在鎖港北極殿千秋寶艦出廠試帆大典中與其作品合影。 王旭輝,1950年(民國39年)生,澎湖馬公市人,澎湖千秋寶艦(王船)造船大師,是王家造船第三代傳人。其祖父王虞、父親王宗田,皆能造船與糊紙,第三代糊紙由其弟王旭昇傳承,王旭輝本人則專精造船。 王家製作的木造古帆船屬同安船形式,王旭輝師傅自15歲開始便在父親身邊學習木工造船,為精進造船技術,曾至彰化造船公司工作,本身也熱衷風帆,也曾在帆船公司工作,因此習得某些現代造船技術,用於改良千秋寶艦的建造。因具備豐富的造船、修船與駕駛實務經驗,也曾受聘至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授課。由於王旭輝師傅在接受委託建造本艘千秋寶艦(王船)時,廟方要求必須於建造完成出廠後下海試帆,因此從施作、選材、用料都與真正的三桅帆船一樣,從船體、內艙到鑿花、彩繪,全部都由王旭輝師傅獨立完成,不假他人。是澎湖建造千秋寶艦非常獨特的師傅。過去所完成的千秋寶艦模型作品,也被許多博物館典藏。

千秋寶艦躍然海上

照片中的古帆船為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靖海宮的千秋寶艦(王船),2016年(民國105年)靖海宮辦理五府千歲海路巡狩大典,眾神搭乘千秋寶艦海巡,此景拍攝於從烏崁航向嵵裡的途中,寶艦躍然海上,古景再現。 這艘能在海上航行的千秋寶艦(王船),為王旭輝師傅所造。王師傅生於1950年(民國39年),澎湖馬公市人,是王家造船第三代傳人,自15歲開始便在父親身邊學習木工造船,曾至彰化造船公司工作,本身也熱衷風帆活動,具備豐富的造船、修船與駕駛實務經驗,故能建造真正航行的古帆船,且整艘帆船全部獨立施作完成,不假他人。 烏崁靖海宮的上一艘千秋寶艦完成於1965年(民國54年),是由王旭輝師傅的父親王宗田所造,當時出廠即下海試帆。2013年(民國102年)靖海宮奉五府千歲指示,由王旭輝師傅建造千秋寶艦(王船),龍骨長10尺,歷時一年完工,擇於2014年(民國103年)9月27日舉辦出廠試帆大典,寶艦於烏崁碼頭外海迎風航行,除了烏崁全村信眾外,更吸引許多民俗同好與研究者參與記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