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 莊凱証

時間: 2017/5/1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地方期刊;食飽未;宮廟文物民俗與生活記憶;神明旗;船旗;澎湖民間信仰;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澎湖地方文獻;澎湖縣

當一面布旗經過生產化的製作,用途就不同了,圖樣、火紋、字圖印、祥瑞、寶珠,各具象徵。而廟宇的名稱、神明字樣,讓人一目了然,是神明與民間信仰的第一層關係,村落名的出現,表示宮廟信仰與在地生活圈的連結,特別是以五營所涵蓋的傳統領域所構成的祭祀圈。 神明旗上的「令」字,代表接旨的命令、神聖的傳令,神明之令不得怠慢,這層關係乃由神明主導,每支旗子上的「神明印」是具有神力象徵之物。神明旗或船旗,居民口中的慣稱,凝聚無法分割的認同感,每逢廟宇大型慶典、活動,不論大小漁船,在廟方的通知下,帶回旗子安插在船頭或船身之處,由靈力加持的布旗,已是漁民一種求心安的寄託。 神明旗對在地居民而言,具有保平安、利豐收的安撫作用,他們將盼望、心願訴諸於神明的表現,一方面是海洋文化的一環,一方面是漁業民俗的一頁。這層人與神之間的依附過程,相互扶持彼此照應,這面有形的旗子,在澎湖漁村裡延續其實質的生活意義。 本篇選自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食飽未》第30期,頁數為42頁,於2017年(民國106年)5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