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在地與外地的修復之路

創作者: 莊凱証

時間: 2017/10/1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地方期刊;食飽未;神像;澎湖民間信仰;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澎湖地方文獻;澎湖縣

神像修復,是一件耗時又費工的工作,修復者需要細心、耐心、恆心的頂真精神與態度,才能好好面對眼前的每一件舊文物。 於2017年(民國106年)3月澎湖文澳城隍廟現場,對於神像處置,分為二種截然不同的作法。一是澎湖在地粧佛師傅的修復脈絡手路;一是台灣來的修復團隊的專業保存,同時同地進行,創造過去、現今與未來的時空氛圍。 在地師傅修復小神尊採取傳統的剃面方式,重新整理、上色。「女性神的臉比較粉紅,武將的臉比較紅。」師父說表面色澤的彰顯,是角色辨識的基本參考,是代代相傳的工藝準則。大神尊則由外地修復團隊採取科學性整治方式,全面地檢視文物狀況,除了基本的表面清潔及全色等工作外,科學儀器檢測也是修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選自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食飽未》第31期,頁數為42-45頁,於2017年(民國106年)10月1日出版。 ( 更多內容,詳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