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硓𥑮石》季刊第36期〈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邊陲(鄉村)地區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發展為例〉
創作者: 洪文彥
時間: 2005/3/1 上午 12:00:00
關鍵字: actor-networktheory;內生發展;行動者網絡理論;個案研究;澎湖
本文出自《硓𥑮石》季刊第36期,篇名「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邊陲(鄉村)地區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發展為例」,作者洪文彥、李承嘉。「外生發展(exogenous development)」與「內生發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一直是第二次大戰後鄉村展策略的兩大主流。內生發展與外生發展方式在實際地實行上都有其優點與缺點,也都各有成功與失敗的案例(Lowe et al.,1995)。基於此乃有在二元的策略以外,提出所謂鄉村發展策略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鄉村發展的第三條路強調,鄉村發展應重視地方內與地方外的連結。這樣的鄉村發展策略明顯地跨越了傳統的二元發展策略的思維,在這思維之下,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被引用做其理論基礎,使鄉村發展的「第三條路」儼然成為新的鄉村發展典範(Murdoch 2000)。本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檢視其應用在邊陲地區的合適性,並進一步去發現其在鄉村發展策略運用的限制。本研究以澎湖地區之漁業發展政策做為個案研究的對象,結果發現,行動者網路雖可澎湖地區組織架構,但卻因為澎湖地區之發展限制,導致網路之失敗,同時亦顯現非人之行動者,及漁業資源並無法如預期時,將產生網路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