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墓下:蛇頭山的小地名

創作者: 許玉河

關鍵字: 地名;風櫃尾;風櫃里;馬公市;蛇頭山;番墓下;澎湖縣

番墓下:蛇頭山的小地名康熙22 年(1683)清朝平定臺灣後,乃遣工部尚書杜臻及內閣學士石柱巡視廣東與福建沿海。隔年(1684),杜臻撰寫巡海報告書《粵閩巡視紀略》,對於沿海之港灣形勢及營伍制度多所論述。《粵閩巡視紀略》對澎湖諸島也多有記載:「……自蒔上而西五里曰楓櫃仔山(新圖其旁有大帽山沉礁、四角嶼、龜龍嶼、番墓下),有水源、漁寮。北行水程二十里曰安山仔,可泊南風船二十餘……」。楓櫃仔山應為今日的蛇頭山,大帽山或為紗帽山,龜龍嶼即為雞籠嶼,兩者台語發音近似。番墓下,顧名思義乃外國人之墓塚,且位於蛇頭山一帶。天啟2年(1622),荷蘭人攻佔澎湖,並於澎湖風櫃尾蛇頭山建立城堡一座,其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門戶,並阻撓他國的貿易,以擴大其本身利益。天啟4年(1624)荷蘭人在明朝軍隊的壓迫下毀城,離開澎湖到台灣。荷蘭人表面上離開澎湖前往台灣,實際上澎湖的媽宮港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扮演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其商船往來、貨物運輸的轉運站。其次,荷蘭人也在澎湖傳教,1651年7月26日,琉頓牧師(Rev.Joannes Lutgens)受命在澎湖獻身事奉,直到他於1656年辭世後,也葬在澎湖。此外,尚有兩個微弱的小教會在澎湖群島傳道。 番墓下,若非琉頓牧師(Rev.Joannes Lutgens)的墓塚,也應是荷蘭時代(1622-1662)在澎湖活動的紅毛人之墓區。蛇頭山一帶也因有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法國人陣亡將士紀念碑與「軍艦松島殉職將兵慰靈塔」等,故名「死番仔城」。準此,「死番仔城」地名可追溯自1684年杜臻撰寫之巡海報告書《粵閩巡視紀略》之「番墓下」。